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建筑学界中,近年来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即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完美的契合,又而设计出兼具古韵与现代文明的建筑。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彰顯了地域特色,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的“趋同现象”。这一观念已经广泛地被建筑设计人员所接受。当然,设计人员也面临着一个现实难题,即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良好互动,在建筑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记忆方式,运用符号进行文化表达也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和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建筑设计;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设计理念的“源”和“流”进行分角度认识和剖析,追本溯流。而与中国这种观念不同,西方则更关注“建筑方式”和“建筑实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传统文化对当地的建筑设计有重要影响。四大文明古国的建筑,从文明产生之处,就有极为明显的差异。以中国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从仰韶文化算起,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有史料可查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显性符号和隐性符号。所谓显性符号,就是指文字,图画形式,数字系统,色彩布局等;隐性文化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儒家文化等。虽然很多隐性或显性的文化没能很好地保存到今天,但是依然有部分片段,零零碎碎地记录了文化的发展轨迹。这些片段藕断丝连,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全程。
1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进一步体现在建筑设计理念中的方法有很多,其关联性也相当的广泛。
1.1 与地区的建筑或者民居建筑的关联
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而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空间和具体形式上,并且总是和同一地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同一地域的民居,家族大院和园林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并且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因此传统文化多种多样,色彩斑斓,并且各具特色。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中国建筑设计理念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
1.2 与官式建筑或者与非当地地方建筑的关联
上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即将西方理念下的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元素相结合。例如天津、广州等地的洋楼的屋檐上,会有类似中国殿宇的飞檐、拱形设计等。人民大会堂在建设时,设计者就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大屋顶式的建筑理念。这些创新曾经获得较为良好的收效,并且实现了成本降低、与周围环境友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政治动乱,经济凋敝,无法承受建设成本和达到施工的技术要求,因此很多设计也没有达到原有预期的效果。
1.3 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
现在很多城市结合原有建筑理念和建筑特色,在原有建筑遗址上进行部分修复,并融入现代元素,使其呈现历史与现代,古典与当代的完美结合。这一措施在保留了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文明元素,因此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被很多城市所借鉴。
(1)群体性建筑重建。复原古建筑,古书和文献记载是一手资料,也是最有信服力的资料。一般建筑的修复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但有时文献记载不完全或信息失真,因此往往需要结合传统建筑理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规划复原。天津鼓楼的复原,是在建筑复原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个例子。天津鼓楼复原,不仅将其进行较为完整的复原,并在其周边设计修建了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吸引人流的能力很强,而且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的做法,不仅使历史古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且吸引人流。从另一个侧面,也促进了历史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单体性建筑重建。除了群体性建筑的复原重建之外,单体性建筑的设计重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武汉黄鹤楼的复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回
复历史原貌的例子。其完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九省通衢”历史文化特色。而时代总是在进步,建筑理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建筑学界普遍认为,恢复历史原貌,离不开对其进行创新。
1.4 模仿性建筑 -- 新型的、新兴“历史文化名城”
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增强历史厚重感,很多城市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宣传历史名人,并兴建故居、纪念馆等,纪念这些当地名人。这样一来,既可以发扬历史文化,又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再有就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建方法。
2.建筑中符号的实际运用
2.1 济南奥体中心“东荷西柳”——物外形符
2009 年在济南召开的第十一届全运会所兴建的主会场“东荷西柳”的设计蓝本取材于济南市的市花和市树——荷花与柳树。赛会主体育场“西柳”外形来自于柳叶的姿态,整体外观大气、现代并充满了速度感与田径赛场的气质相吻合。赛会主游泳馆“东荷”外形取自荷花造型,建筑轻盈、灵动与水上项目的优美与跃动完美的贴合。在“东荷西柳”的设计中,设计者准确的把握了植物外形符的内涵,将建筑造型、建筑使用性质与植物形态及精神内涵贴切的结合,较成功的表现出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2.2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工艺符
该项目是由意大利建筑公司设计的可持续大厦。大楼正面采用了戏剧性的折叠模式,灵感来自于灯笼,外观的颜色采用浅灰色,颜色与质感与素色灯笼十分神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除了照明及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外,灯笼更具有照亮前程、薪火相传的丰富意义。建筑整体采用灯笼的造型,与建筑的能源研究中心的使用功能十分贴合。在这所文教建筑之中,灯笼的形象仿佛带来启明灯般的暗喻,为在其中学习工作的莘莘学子带来求知的动力和信心。建筑不论在取材、立意、设计表现上都与所采用的工艺符灯笼十分匹配,在外观上既满足时代的环境又贴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形体简洁又富含深意,外观新颖又不过分张扬,将灯笼这一符号使用得恰如其分。
2.3西安交通大学苏 州 校 区 行 政 与 信 息 中心——工艺符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校区行政与信息中心位于美丽的苏州工业园区,城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设计理念来自于传统中国园林中的太湖石。
苏州园林闻名天下,而太湖石作为造园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运用太湖石这一传统符号首先十分符合该建筑的地域特征,其次,太湖石这一中国独有的观赏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建筑作为文教、行政的使用功能,同样具有高端的文化层次和精神境界。两者之间的融合,在形态与精神层上都十分
的和谐,符合现代人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2.4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符
世博会中国馆形制轩昂,它以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的方式,充分展现出世博会主办国建筑所需要的仪式感和厚重感,并对传统符号元素进行了继承性的全新诠释:色彩上,继承并开创了具有中国印象的“中国红”,强化了建筑符号的特征,使人更容易接受;形体上,大胆运用夸张的斗拱造型,一方面表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为传统符号做出了新的注解!中国馆无论在建筑的显性还是隐性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表达方式,强化了“中国印象”。同时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可标识性,由此成为园区中的标志性建筑,在园区中发挥指引和标识的作用。中国国家馆在运用传统符号方面虽然成功但也有不足之处,它基于世博会的平台并未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发展做出时代的全新突破,显得过于平和。
结语
对于应用于现代建筑之上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不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应是建立在深入准确理解建筑符号意义和传统文化符号性质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使用时代的思考方式进行的一次再创造!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应成为建筑的亮点和特色,也应成为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生命的延续和扩展。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8.
[2] 刘 强.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世博中国馆[J].华中建筑,2011(4):6-8.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建筑设计;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设计理念的“源”和“流”进行分角度认识和剖析,追本溯流。而与中国这种观念不同,西方则更关注“建筑方式”和“建筑实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传统文化对当地的建筑设计有重要影响。四大文明古国的建筑,从文明产生之处,就有极为明显的差异。以中国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从仰韶文化算起,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有史料可查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显性符号和隐性符号。所谓显性符号,就是指文字,图画形式,数字系统,色彩布局等;隐性文化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儒家文化等。虽然很多隐性或显性的文化没能很好地保存到今天,但是依然有部分片段,零零碎碎地记录了文化的发展轨迹。这些片段藕断丝连,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全程。
1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进一步体现在建筑设计理念中的方法有很多,其关联性也相当的广泛。
1.1 与地区的建筑或者民居建筑的关联
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而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空间和具体形式上,并且总是和同一地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同一地域的民居,家族大院和园林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并且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因此传统文化多种多样,色彩斑斓,并且各具特色。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中国建筑设计理念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
1.2 与官式建筑或者与非当地地方建筑的关联
上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即将西方理念下的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元素相结合。例如天津、广州等地的洋楼的屋檐上,会有类似中国殿宇的飞檐、拱形设计等。人民大会堂在建设时,设计者就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大屋顶式的建筑理念。这些创新曾经获得较为良好的收效,并且实现了成本降低、与周围环境友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政治动乱,经济凋敝,无法承受建设成本和达到施工的技术要求,因此很多设计也没有达到原有预期的效果。
1.3 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
现在很多城市结合原有建筑理念和建筑特色,在原有建筑遗址上进行部分修复,并融入现代元素,使其呈现历史与现代,古典与当代的完美结合。这一措施在保留了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文明元素,因此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被很多城市所借鉴。
(1)群体性建筑重建。复原古建筑,古书和文献记载是一手资料,也是最有信服力的资料。一般建筑的修复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但有时文献记载不完全或信息失真,因此往往需要结合传统建筑理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规划复原。天津鼓楼的复原,是在建筑复原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个例子。天津鼓楼复原,不仅将其进行较为完整的复原,并在其周边设计修建了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吸引人流的能力很强,而且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的做法,不仅使历史古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且吸引人流。从另一个侧面,也促进了历史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单体性建筑重建。除了群体性建筑的复原重建之外,单体性建筑的设计重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武汉黄鹤楼的复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回
复历史原貌的例子。其完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九省通衢”历史文化特色。而时代总是在进步,建筑理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建筑学界普遍认为,恢复历史原貌,离不开对其进行创新。
1.4 模仿性建筑 -- 新型的、新兴“历史文化名城”
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增强历史厚重感,很多城市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宣传历史名人,并兴建故居、纪念馆等,纪念这些当地名人。这样一来,既可以发扬历史文化,又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再有就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建方法。
2.建筑中符号的实际运用
2.1 济南奥体中心“东荷西柳”——物外形符
2009 年在济南召开的第十一届全运会所兴建的主会场“东荷西柳”的设计蓝本取材于济南市的市花和市树——荷花与柳树。赛会主体育场“西柳”外形来自于柳叶的姿态,整体外观大气、现代并充满了速度感与田径赛场的气质相吻合。赛会主游泳馆“东荷”外形取自荷花造型,建筑轻盈、灵动与水上项目的优美与跃动完美的贴合。在“东荷西柳”的设计中,设计者准确的把握了植物外形符的内涵,将建筑造型、建筑使用性质与植物形态及精神内涵贴切的结合,较成功的表现出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2.2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工艺符
该项目是由意大利建筑公司设计的可持续大厦。大楼正面采用了戏剧性的折叠模式,灵感来自于灯笼,外观的颜色采用浅灰色,颜色与质感与素色灯笼十分神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除了照明及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外,灯笼更具有照亮前程、薪火相传的丰富意义。建筑整体采用灯笼的造型,与建筑的能源研究中心的使用功能十分贴合。在这所文教建筑之中,灯笼的形象仿佛带来启明灯般的暗喻,为在其中学习工作的莘莘学子带来求知的动力和信心。建筑不论在取材、立意、设计表现上都与所采用的工艺符灯笼十分匹配,在外观上既满足时代的环境又贴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形体简洁又富含深意,外观新颖又不过分张扬,将灯笼这一符号使用得恰如其分。
2.3西安交通大学苏 州 校 区 行 政 与 信 息 中心——工艺符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校区行政与信息中心位于美丽的苏州工业园区,城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设计理念来自于传统中国园林中的太湖石。
苏州园林闻名天下,而太湖石作为造园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运用太湖石这一传统符号首先十分符合该建筑的地域特征,其次,太湖石这一中国独有的观赏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建筑作为文教、行政的使用功能,同样具有高端的文化层次和精神境界。两者之间的融合,在形态与精神层上都十分
的和谐,符合现代人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2.4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符
世博会中国馆形制轩昂,它以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的方式,充分展现出世博会主办国建筑所需要的仪式感和厚重感,并对传统符号元素进行了继承性的全新诠释:色彩上,继承并开创了具有中国印象的“中国红”,强化了建筑符号的特征,使人更容易接受;形体上,大胆运用夸张的斗拱造型,一方面表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为传统符号做出了新的注解!中国馆无论在建筑的显性还是隐性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表达方式,强化了“中国印象”。同时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可标识性,由此成为园区中的标志性建筑,在园区中发挥指引和标识的作用。中国国家馆在运用传统符号方面虽然成功但也有不足之处,它基于世博会的平台并未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发展做出时代的全新突破,显得过于平和。
结语
对于应用于现代建筑之上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不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应是建立在深入准确理解建筑符号意义和传统文化符号性质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使用时代的思考方式进行的一次再创造!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应成为建筑的亮点和特色,也应成为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生命的延续和扩展。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8.
[2] 刘 强.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世博中国馆[J].华中建筑,201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