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至今,中国播音主持事业已经发展了80年,在这过程中,播音主持的教学不断迭代发展,教学系统与方法也日趋完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滞后性、欠缺灵活性、理解不深入等问题。“同感”教学理念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做出了规范,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运用同感去体会一度创作者,另一方面用同感去体会学生的感受,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感”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紧跟传媒发展节奏,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学;播音感受;身受同感;师生交流
1 从播音教育历程看灵活性的缺失
在短短的几年间,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互联网与新媒体之风似一夜间吹遍大江南北。媒体行业的动荡与变革给“主持人”这个岗位带来了不少的风险。通常,一线主持人的实战经验先于播音理论的提炼;播音理论的提炼又先于学科教学的完善。播音教学本就处于滞后状态,在这个传媒行业快速发展,行业规则迅速迭代的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性教育急需一个方法来增强教育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技能可以机动地跟上市场的变化。
1.1 播音主持教育的现状与困惑
1.1.1 播音主持教育“滞后于市场”
现阶段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往往都是具有一线从业经验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学校响应国家对于该类学科“向应用看齐”的主旨,都希望能将学生培养成毕业就能上岗,到岗就能胜任的角色。由于时代发展迅速,传媒行业本身还处于不稳定的变革阶段,市场上新的节目形态不断涌现,担任教师的一线从业者适应变化需要时间,那么将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就必定存在着滞后性。
1.1.2 “语言通悟”是播音主持教育的钥匙
每年近千万的艺考大军为传媒院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主持人资源,可现实的问题是:转行的毕业生在新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专业所学;另一部分继续从事本行业的毕业生会感觉到岗仍要现学现悟。这就告诉我们,在之前甚至包括现阶段的播音主持教学当中,我们还不能准确的把握一个固定的技能在学生毕业以后一定用得上,播音教学中一定有规律可循,我们需要找到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是“语言通悟”。它是一种技能,张颂先生是这样定义的“语言通悟是一种通感中的悟性,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同感”教学中,教师掌握“同感”便可以对症下药,站到学生的角度说学生的话;学生掌握“同感”便可以提高接受能力,接受速度;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有效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进行语言通悟。
1.2 同感是时代孕育出的播音主持的灵活技巧
在播音教学工作中,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所表達的“意境”与老师能体会到学生反应的“意思”同样重要,当我们仔细观察“意”字时,会发现它是由“音”和“心”共同构成,也就是说表达者的声音加上体会者的理解,才能完整重现“意”。
1.2.1 同感是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同感教育这一教学理念很早我们就接触过,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重申的“体会”就是同感理念的一种体现形式,与身受同感基本类似,“体会”意为体验领会,一般适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在语文的教学当中,这种对于词句的体会被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先结合文章内容与生活见闻再去理解课文中部分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第二阶段要求在理解分散的词句的同时,体会到每一个段落中的关键句甚至是每一句中的关键词所表达的情感作用;第三阶段是在联系文稿和自己的生活见闻的同时,判断课文内相关语句段落的含义,辨别作者想传递的具体感情,感受文章的细节表达;第四阶段是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文章的主题思想梳理清晰,体会关键词语、句子在特定语句下产生的作用和涵义。我们会发现其实对于语文教学,第一阶段的体会是要求做到“了解”,第二三阶段的体会是要求做到“感受”,第四阶段的体会是要求能够“分析”。
我们应注意,回归到播音主持工作中“有声语言表达与稿件书面文字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播音员主持人不能满足于字形与字音的简单对应,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读字或见文生义式的解读,而必须在稿件目的和中心思想的引导下展开思维,完成有声语言创作。”这种中心思想即与语文教学中“同感分析阶段”的成果类似。可见同感一技广泛存在于各学科教育之中。
1.2.2 同感教育是播音主持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播音主持的教学当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比如在《中国播音学》中,以对语言的组织和转化为标尺,就把播音工作分成了有稿播音与无稿播音这两大类。在非专业领域当中,很多人都会误会地认为新闻播音、专题片配音等有稿播音工作就是普通的念稿,新闻播音员的工作非常容易; 认为即兴类口语创作的主持人,由于没有文字稿件作依托,需要即兴创作,所以难度比较大,不容易做好。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电视屏幕中的新闻播音员便不需要很多经过专业训练的、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主持人”的塑造实际上是需要大量实战与经历来锻炼出来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太多的实战机会、灌输超越学生年龄的人生经验往往并不实际,所以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往往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所得的经验感受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体会老师的备稿体验,在涉世不深的情境下提前完成经验的积淀,完成范围更大的“广义备稿”。在遇到新的文字内容或主持任务时,能有效的将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特定情境当中,与文字创作者或节目策划者“同感”。
在有稿播音教学中“同感”的指导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充分的前期备稿体验、更自然的播稿心理状态。在无稿播音教学中“同感”的指导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拿捏节目之眼、清晰地梳理节目流程、明确得反应受众预期。我们将之称作“应有之义”并不是指同感是播音教育的灵魂,“思维”是灵魂,而同感是通往“思维”的唯一一条高速公路。
2 从播音教学视角看同感培养要素
2.1 情景再现是“同感”的基础 情景再现是指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播音员等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态度和感情的过程。在“同感”教学理念当中,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情景再现则有着不同的实现要求。
由于播音主体接收表达主体的各种语言符号的渠道丰富多样,不论是通过文字、声音还是图像,播音主体所接受到的刺激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所能体会到的内容一样不尽相同。
对于学生来说“情景再现”是最精准的感受方法,因为感受内容只有在情景当中的感觉产生时才具有真正效果,所以学生才能够判断出自己是否拥有感受,知道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作为播音主体,他的感受一定是主动而且有目的性的,并且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感受这种对作品本身或者对教师表现的作品示范的感受的生成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将这份感受内容作为情景再现的内在源动力。
2.2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思维作为一种人类独特的高级认识活动,在播音教学与播音创作当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家把人的大脑分成两部分来研究,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与数据加工,右脑主要负责艺术感知和空间辨认。也有科学家发现不同的人的个体对于左右脑使用的习惯和频率也不相同,而且左右脑的使用也会受到习惯的影响。即偏向逻辑思维的人将会越来越擅长理性思考,偏向形象思维的人则将会越来越擅长感性思考。
2.2.1 表达效果有异是思维方式不同
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具体思维:“它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在创作过程中它能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思维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调动思想感情,并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将对稿件的理解化为强烈的播讲愿望。”我们所认为的抽象思维也叫做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思维,它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准确地表达思想。”当我们明白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区别后就会理解不同的播音员主持人说什么和怎么说之间的不同,其实是由于二者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2.2.2 教师修正反馈需要两种思维方式配合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播音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学生与一度创作者同感,更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同感。作为文本或其他形式的内容不可能自行被受众所接收,必须通过一个主体的传输才能够实现,所以让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不仅应存在于稿件处理当中,更要存在于教师播音授课的过程中。
例如,我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1933发表的散文《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兩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篇文章在播音基本功训练当中是一篇经典范文。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基于形象思维,通过“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等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再运用适当的逻辑思维对“偷偷地”“钻”“瞧去”等文字所构成的语言逻辑和内在的情感线条与之前形成的画面进行整合,加上对上下文以及作者生平的全面了解,从而领会出朱自清先生这贮满诗意对春的赞扬,对生机勃勃的春季的讴歌,以及对自由高尚境界的向往。截至目前,作为播音主体的播音感受已经产生,教师获得了文稿较为准确和完整的意象,这种意象便是逻辑与形象思维的高度凝结与统一。接下来教师应将这些感受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传授出去,在传授过程中应该运用逻辑思维感受学生的理解程度,用形象思维为学生重现稿件中的画面或教师理解到的画面。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修正、学生演练的反复过程中,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类似稿件的理解与处理方法。
同感式教学理念当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第一轮传授,而是在学生给予反馈之后,学生的表达有不到位或不合适的地方,教师能够运用同感的方式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进行再次的传授。传授的内容应是教师在稿件中运用同感所收获的播音感受(再感受),从而让学生也能够达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等。
2.2.3 构建+还原,创造个性化思维方式
在应对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这两种不同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应着重注意这两种有声语言创作最大的不同之处。在有稿播音工作中,稿件反应着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有声语言工作者必须深入到文稿当中,设身处地的去体会、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身受同感地把握作者稿件所反映的思想认识,这是属于还原;在无稿播音工作中,节目主持人应根据节目设定,参考现场的各种信息积极观察、认真思考,站在观众的立场与广大受众身受同感,去设想他们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对什么内容抱有疑虑等心理活动,从而将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加工,再把脑海中的想法拓展成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并将其清晰准确地传递出来,这便属于构建。
作为播音主持授课的主体必须清楚:当二度创作者进行还原式的有声语言创作时,需要把文稿已有的思维活动成果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这是同感教学中“还原”的一环;当二度创作者进行构建型的有声语言创作时,逻辑与形象思维的任务就是将庞大的、无序的、甚至是几乎没有关联的信息素材进行调整、排序、组合,产生一条严谨的逻辑思维主线并将其转化为清晰准确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这是“同感”教学中从无到有的重要一环。综上我们明白,逻辑与形象两种思维模式的单纯结合,不能构成“同感”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对于各种稿件的广泛阅读和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广泛涉猎是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生活语言的了解和对时代发展的解读则是另一方面,只有二者同时发力,才能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
2.2.4 主动同感获取优质播音感受
我们在之前的篇幅中提到过“播音感受”,这是同感式教学体验当中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的播讲条件。由于播音员主持人要受到多种外界客观因素控制,再加上多种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播音感受归根结底是不稳定的。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有声语言工作者,他的播音感受一定需要是稳定的。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在情绪与情感的控制上具有主动性,应该主动地去控制当前的播音感受使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想象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获得,但不能被表象所束缚,要把握住想象的整体方向。通过合理想象、身受同感地备稿从而获得播音感受,然后在强烈的播讲愿望引导下,将自己的播音感受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播音感受是持续在发挥作用的。作为一种制约要素,我们所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要在“同感理念”的引导之下进行主动性的播音感受生成与控制。同感须贯穿始终,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从始至终对有声语言创作的情感基础加以影响以保证播音感受的准确性。同时,我们所产生播音感受的内容也会逆向影响同感发挥主动性的程度,比如播音员主持人伴随着稿件或节目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情绪,但这些情绪不一定全部都是对语言创作有效、有用的,总有一部分情绪是与主线情感不同或朝着与播音员主持人相背离的角色定位发展。每当这时,播音主体受到“同感”影响下主动性播音感受的纠正力度就会加大,使有声语言创作朝着正向发展。教师的任务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同感理念当中播音感受的主动性调节技巧,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准确、正确。
我们通常将有声语言表达称作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雕琢必然需要创造性的保障。以有稿播音工作为例,播音主持的创造性就在于播音主体进行播音工作时“同感”的两步流程:一是内化于心;二是外化于声。在第一步当中,播音主体对稿件进行体会理解、设身处地、亲身感受,使自己的思维运动起来,发挥创造性,敢于理解和想象,使之尽可能贴近或再现文稿主旨,这一步是播音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第二步当中,播音主体将自己收获的、满足“同感”要求的播音感受、思维情绪进行二度创作,使之“活”起来,这样的创造性在播音创作过程中则是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 叶盛世.“耳濡目染式”教学模式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课程中的应用——以《新闻播音与主持》为例[J].东南传播,2015(12).
[2] 贾宁.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 张颂.播音语言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4] 吴月圆.“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困局与解局——例谈学生自主体会教学的有效实施[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8).
[5] 高璐.浅析情景教学法在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6] 付程.播音創作观念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7] 吴万里.让新闻感同身受[J].新闻三昧,2003(04).
[8] 姜楠.在播音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和把握播讲目的[J].科技风,2008(08).
[9] 付程.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语言表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高子华(1995—),女,山东烟台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学;播音感受;身受同感;师生交流
1 从播音教育历程看灵活性的缺失
在短短的几年间,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互联网与新媒体之风似一夜间吹遍大江南北。媒体行业的动荡与变革给“主持人”这个岗位带来了不少的风险。通常,一线主持人的实战经验先于播音理论的提炼;播音理论的提炼又先于学科教学的完善。播音教学本就处于滞后状态,在这个传媒行业快速发展,行业规则迅速迭代的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性教育急需一个方法来增强教育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技能可以机动地跟上市场的变化。
1.1 播音主持教育的现状与困惑
1.1.1 播音主持教育“滞后于市场”
现阶段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往往都是具有一线从业经验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学校响应国家对于该类学科“向应用看齐”的主旨,都希望能将学生培养成毕业就能上岗,到岗就能胜任的角色。由于时代发展迅速,传媒行业本身还处于不稳定的变革阶段,市场上新的节目形态不断涌现,担任教师的一线从业者适应变化需要时间,那么将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就必定存在着滞后性。
1.1.2 “语言通悟”是播音主持教育的钥匙
每年近千万的艺考大军为传媒院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主持人资源,可现实的问题是:转行的毕业生在新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专业所学;另一部分继续从事本行业的毕业生会感觉到岗仍要现学现悟。这就告诉我们,在之前甚至包括现阶段的播音主持教学当中,我们还不能准确的把握一个固定的技能在学生毕业以后一定用得上,播音教学中一定有规律可循,我们需要找到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是“语言通悟”。它是一种技能,张颂先生是这样定义的“语言通悟是一种通感中的悟性,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同感”教学中,教师掌握“同感”便可以对症下药,站到学生的角度说学生的话;学生掌握“同感”便可以提高接受能力,接受速度;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有效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进行语言通悟。
1.2 同感是时代孕育出的播音主持的灵活技巧
在播音教学工作中,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所表達的“意境”与老师能体会到学生反应的“意思”同样重要,当我们仔细观察“意”字时,会发现它是由“音”和“心”共同构成,也就是说表达者的声音加上体会者的理解,才能完整重现“意”。
1.2.1 同感是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同感教育这一教学理念很早我们就接触过,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重申的“体会”就是同感理念的一种体现形式,与身受同感基本类似,“体会”意为体验领会,一般适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在语文的教学当中,这种对于词句的体会被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先结合文章内容与生活见闻再去理解课文中部分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第二阶段要求在理解分散的词句的同时,体会到每一个段落中的关键句甚至是每一句中的关键词所表达的情感作用;第三阶段是在联系文稿和自己的生活见闻的同时,判断课文内相关语句段落的含义,辨别作者想传递的具体感情,感受文章的细节表达;第四阶段是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文章的主题思想梳理清晰,体会关键词语、句子在特定语句下产生的作用和涵义。我们会发现其实对于语文教学,第一阶段的体会是要求做到“了解”,第二三阶段的体会是要求做到“感受”,第四阶段的体会是要求能够“分析”。
我们应注意,回归到播音主持工作中“有声语言表达与稿件书面文字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播音员主持人不能满足于字形与字音的简单对应,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读字或见文生义式的解读,而必须在稿件目的和中心思想的引导下展开思维,完成有声语言创作。”这种中心思想即与语文教学中“同感分析阶段”的成果类似。可见同感一技广泛存在于各学科教育之中。
1.2.2 同感教育是播音主持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播音主持的教学当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比如在《中国播音学》中,以对语言的组织和转化为标尺,就把播音工作分成了有稿播音与无稿播音这两大类。在非专业领域当中,很多人都会误会地认为新闻播音、专题片配音等有稿播音工作就是普通的念稿,新闻播音员的工作非常容易; 认为即兴类口语创作的主持人,由于没有文字稿件作依托,需要即兴创作,所以难度比较大,不容易做好。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电视屏幕中的新闻播音员便不需要很多经过专业训练的、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主持人”的塑造实际上是需要大量实战与经历来锻炼出来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太多的实战机会、灌输超越学生年龄的人生经验往往并不实际,所以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往往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所得的经验感受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体会老师的备稿体验,在涉世不深的情境下提前完成经验的积淀,完成范围更大的“广义备稿”。在遇到新的文字内容或主持任务时,能有效的将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特定情境当中,与文字创作者或节目策划者“同感”。
在有稿播音教学中“同感”的指导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充分的前期备稿体验、更自然的播稿心理状态。在无稿播音教学中“同感”的指导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拿捏节目之眼、清晰地梳理节目流程、明确得反应受众预期。我们将之称作“应有之义”并不是指同感是播音教育的灵魂,“思维”是灵魂,而同感是通往“思维”的唯一一条高速公路。
2 从播音教学视角看同感培养要素
2.1 情景再现是“同感”的基础 情景再现是指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播音员等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态度和感情的过程。在“同感”教学理念当中,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情景再现则有着不同的实现要求。
由于播音主体接收表达主体的各种语言符号的渠道丰富多样,不论是通过文字、声音还是图像,播音主体所接受到的刺激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所能体会到的内容一样不尽相同。
对于学生来说“情景再现”是最精准的感受方法,因为感受内容只有在情景当中的感觉产生时才具有真正效果,所以学生才能够判断出自己是否拥有感受,知道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作为播音主体,他的感受一定是主动而且有目的性的,并且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感受这种对作品本身或者对教师表现的作品示范的感受的生成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将这份感受内容作为情景再现的内在源动力。
2.2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思维作为一种人类独特的高级认识活动,在播音教学与播音创作当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家把人的大脑分成两部分来研究,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与数据加工,右脑主要负责艺术感知和空间辨认。也有科学家发现不同的人的个体对于左右脑使用的习惯和频率也不相同,而且左右脑的使用也会受到习惯的影响。即偏向逻辑思维的人将会越来越擅长理性思考,偏向形象思维的人则将会越来越擅长感性思考。
2.2.1 表达效果有异是思维方式不同
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具体思维:“它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在创作过程中它能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思维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调动思想感情,并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将对稿件的理解化为强烈的播讲愿望。”我们所认为的抽象思维也叫做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思维,它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准确地表达思想。”当我们明白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区别后就会理解不同的播音员主持人说什么和怎么说之间的不同,其实是由于二者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2.2.2 教师修正反馈需要两种思维方式配合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播音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学生与一度创作者同感,更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同感。作为文本或其他形式的内容不可能自行被受众所接收,必须通过一个主体的传输才能够实现,所以让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不仅应存在于稿件处理当中,更要存在于教师播音授课的过程中。
例如,我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1933发表的散文《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兩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篇文章在播音基本功训练当中是一篇经典范文。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基于形象思维,通过“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等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再运用适当的逻辑思维对“偷偷地”“钻”“瞧去”等文字所构成的语言逻辑和内在的情感线条与之前形成的画面进行整合,加上对上下文以及作者生平的全面了解,从而领会出朱自清先生这贮满诗意对春的赞扬,对生机勃勃的春季的讴歌,以及对自由高尚境界的向往。截至目前,作为播音主体的播音感受已经产生,教师获得了文稿较为准确和完整的意象,这种意象便是逻辑与形象思维的高度凝结与统一。接下来教师应将这些感受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传授出去,在传授过程中应该运用逻辑思维感受学生的理解程度,用形象思维为学生重现稿件中的画面或教师理解到的画面。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修正、学生演练的反复过程中,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类似稿件的理解与处理方法。
同感式教学理念当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第一轮传授,而是在学生给予反馈之后,学生的表达有不到位或不合适的地方,教师能够运用同感的方式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进行再次的传授。传授的内容应是教师在稿件中运用同感所收获的播音感受(再感受),从而让学生也能够达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等。
2.2.3 构建+还原,创造个性化思维方式
在应对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这两种不同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应着重注意这两种有声语言创作最大的不同之处。在有稿播音工作中,稿件反应着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有声语言工作者必须深入到文稿当中,设身处地的去体会、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身受同感地把握作者稿件所反映的思想认识,这是属于还原;在无稿播音工作中,节目主持人应根据节目设定,参考现场的各种信息积极观察、认真思考,站在观众的立场与广大受众身受同感,去设想他们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对什么内容抱有疑虑等心理活动,从而将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加工,再把脑海中的想法拓展成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并将其清晰准确地传递出来,这便属于构建。
作为播音主持授课的主体必须清楚:当二度创作者进行还原式的有声语言创作时,需要把文稿已有的思维活动成果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这是同感教学中“还原”的一环;当二度创作者进行构建型的有声语言创作时,逻辑与形象思维的任务就是将庞大的、无序的、甚至是几乎没有关联的信息素材进行调整、排序、组合,产生一条严谨的逻辑思维主线并将其转化为清晰准确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这是“同感”教学中从无到有的重要一环。综上我们明白,逻辑与形象两种思维模式的单纯结合,不能构成“同感”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对于各种稿件的广泛阅读和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广泛涉猎是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生活语言的了解和对时代发展的解读则是另一方面,只有二者同时发力,才能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
2.2.4 主动同感获取优质播音感受
我们在之前的篇幅中提到过“播音感受”,这是同感式教学体验当中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的播讲条件。由于播音员主持人要受到多种外界客观因素控制,再加上多种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播音感受归根结底是不稳定的。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有声语言工作者,他的播音感受一定需要是稳定的。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在情绪与情感的控制上具有主动性,应该主动地去控制当前的播音感受使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想象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获得,但不能被表象所束缚,要把握住想象的整体方向。通过合理想象、身受同感地备稿从而获得播音感受,然后在强烈的播讲愿望引导下,将自己的播音感受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播音感受是持续在发挥作用的。作为一种制约要素,我们所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要在“同感理念”的引导之下进行主动性的播音感受生成与控制。同感须贯穿始终,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从始至终对有声语言创作的情感基础加以影响以保证播音感受的准确性。同时,我们所产生播音感受的内容也会逆向影响同感发挥主动性的程度,比如播音员主持人伴随着稿件或节目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情绪,但这些情绪不一定全部都是对语言创作有效、有用的,总有一部分情绪是与主线情感不同或朝着与播音员主持人相背离的角色定位发展。每当这时,播音主体受到“同感”影响下主动性播音感受的纠正力度就会加大,使有声语言创作朝着正向发展。教师的任务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同感理念当中播音感受的主动性调节技巧,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准确、正确。
我们通常将有声语言表达称作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雕琢必然需要创造性的保障。以有稿播音工作为例,播音主持的创造性就在于播音主体进行播音工作时“同感”的两步流程:一是内化于心;二是外化于声。在第一步当中,播音主体对稿件进行体会理解、设身处地、亲身感受,使自己的思维运动起来,发挥创造性,敢于理解和想象,使之尽可能贴近或再现文稿主旨,这一步是播音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第二步当中,播音主体将自己收获的、满足“同感”要求的播音感受、思维情绪进行二度创作,使之“活”起来,这样的创造性在播音创作过程中则是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 叶盛世.“耳濡目染式”教学模式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课程中的应用——以《新闻播音与主持》为例[J].东南传播,2015(12).
[2] 贾宁.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 张颂.播音语言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4] 吴月圆.“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困局与解局——例谈学生自主体会教学的有效实施[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8).
[5] 高璐.浅析情景教学法在播音与主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6] 付程.播音創作观念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7] 吴万里.让新闻感同身受[J].新闻三昧,2003(04).
[8] 姜楠.在播音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和把握播讲目的[J].科技风,2008(08).
[9] 付程.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语言表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高子华(1995—),女,山东烟台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