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比中借鉴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_10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美声与中国歌曲
  中国音乐史学在以王光祈先生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下,使得该学科和律学学科得到了历史性突破与发展,现代民族声乐必然也运用了此种方法发展本学科。
  在中国,很早就有演唱家、声乐教育家努力探索,怎样把美声与中国歌曲结合起来。歌唱家赵梅伯早在1933年,在美国演唱了中国民歌《老渔翁》、《凤阳花鼓》等歌曲,这是欧美乐坛上第一次出现的中国人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张权,50年代初从美国留学回来,就是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兰花花》连演一百多场不衰败的事实证明,她选择了一个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前苏联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先生,他在上海音专任声乐教员期间,在一次音乐会上唱了萧友梅的《问》,“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听的人都觉得天地色变,改容悚听。①
  苏石林在教中国学生时中一再强调:有两点特别要引起学西洋唱法的歌者注意,一是用气,二是用情。(中国)民族唱法中,对于气息的运用,不象西洋唱法中那样讲究,只要发自丹田,上下贯通就可以了。民族唱法为使语言自然,运用灵便,因而(气息)必须浅些、轻巧些,相应带出来的颤音也比较刚直平稳一些。民族唱法中,十分重视情感的表达,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不能陷于声大于情的技巧误区。但也决非忽视声音的质地,而要求声情并重。无数优秀的戏剧演员,他们有着“甜、脆、圆、润、水”般的嗓音,都是追求演唱技巧中声情并茂的結果。民族唱法不一定要炫耀声音,而要注重声音和情感的统一。在这一点上,中国听众和西方听众在欣赏习惯上存在差异,更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无论是作为一位外国声乐专家的苏石林,还是赵梅伯、张权,都站在较高的点上,尝试把东、西方的声乐精华进行结合,以达到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目的。
  到底当代中国的歌曲该怎么唱?在中国的声乐史上曾经有过关于“土、洋之争”的现象,表面看来是对声音概念、吐字咬字的争执,其核心却是关于用哪种唱法的争执,这种争执实际上是新时代出现的必然现象,实际上可以求同存异,比较借鉴,在实践中探索。事实上当代中国声乐文化的急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开放的思想。
  二、呼吸的对比
  实践证明:一样的发音状态不一定就会出现一样的声音。虽然有时的表述是多么的相象,例如都讲“深呼吸”,但发出的声音却仍然会出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现象; 但是,无论哪种唱法,气息都是重中之重。
  唐朝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指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清朝陈彦衡在《说潭》中指出: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 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帕瓦罗蒂告诫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好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②可见,中、西方对呼吸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是一样的。
  气息是怎样获得的呢?明朝魏良辅在《曲律》中认为: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自能耐久。京剧讲究丹田气,歌剧讲究横膈膜,但在运用上各不相同,二者都强调深呼吸,但深度不一,相对来说,歌深戏浅,戏活歌沉。③韩德森介绍说:古老的意大利的大师们认为呼吸应简单地用横膈膜和肋骨的动作来加以保持,而不是关闭喉头。
  中国的“丹田”位置虽然有人能指明其具体位置,但它还只是一种思想意识即:向下。如郭兰英在谈到“传统唱法”时说:唱时小肚子常是硬的,唱的越高就越硬;唱高音时须把嗓子放开,胸口放松,小肚子使劲顶着。④美声理论中“横隔膜”这一生理学概念的引入,和“气沉丹田”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强调深呼吸,只是表述不同。
  在具体用气上,宋朝《词源》一书中指出: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拗则出入气转换。元朝《唱论》则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的说明;从古老意大利流传下来的方法也说:要避免出气强烈,轻轻的出气,就象吹掉玻璃窗上的灰尘。这就是说在歌唱时,要努力保持气息在运用过程中的平稳,练习用最小的气息量去唱歌。
  三、发声的对比
  中国的声乐艺术从来就讲究声情并重,以情带声,而西方声乐却一直都是围绕着声音而展开的,一定程度上显现声略大于情的倾向。
  在歌唱嗓音特点上,中国声乐无论是民歌还是戏曲、曲艺,都是用大嗓与小嗓的来区别,所谓大嗓是指真声居多,小嗓是假声居多的演唱声型,如陕北一带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多用假声声型即小嗓;藏族的民歌、苏北的号子多用真声声型即大嗓; 而西洋唱法追求既有真声又有假声的混合型声型。其声音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声部;又按性别分为男高、男中、男低;女高、女中、女低;再把男高声部又细分成戏剧男高、抒情男高;女高声部分成戏剧女高、抒情女高和花腔女高三种。
  由此,形成了在共鸣特点上,美声多使用混声共鸣,即头腔与胸腔共鸣的联合使用。而中国传统唱法中却没有,真声型口腔共鸣较多;假声型也称“尖声唱法”,头腔共鸣较多;真假相接型在中低声区用真声演唱,胸腔共鸣较多,而在高声区用假声演唱,头腔共鸣居多;混合声型,头腔和胸腔联合起来使用。混合声型除了戏剧中花脸(或净)采用外,现代豫剧中常香玉就常采用这种方法。她在演唱红娘这一角色时把以真声为主的豫西调和以假声为主的豫东调、祥符调“揉合起来唱”,认为这种唱法在曲调上比较活泼、新鲜,很受观众欢迎⑤。
  比较起来,在演唱的过程中,西洋唱法是充分挖掘了人的生理机能,而中国传统唱法则更具有自然性。有着两千多年声乐历史的中国声乐技术,按审美兴趣的转移分成三个阶段:先秦西汉时期重“声”,魏晋隋唐时期重“情”,辽宋到清末重“意”⑥。也就是说中国声乐最终选择了“情”、“意”;而美声到19世纪还不断的有关于声音的新理论出现,这说明中、西方在发展声乐这条路上,走的是不同的路径。
  中、西唱法在经过各自几百年、几千年的发展后,在今天终于在中国的土地上走到了一起。当两个相似的事物走到一起的时候,争执是现在和未来必然存在的,但对于声乐而言,因为两种唱法源于各自不同文化背景,作为人声艺术,既然都已存在,一定有着其必然的合理性。对于我们而言,只有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采取科学的手段,在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后,掌握它,做到知己知彼,为我所用。美声中的颤音、单音上的渐强与渐弱,都是我们中国民众喜欢的声音,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借鉴过来。沈湘早就说过:只有不科学的人,没有不科学的剧种⑦。   四、咬字吐字的对比
  “土、洋之争”的焦点之一就是民族唱法指责美声歌唱时咬字不清,从而认为西洋唱法就是不重视咬字,其实这是一种严重地误解,我们应该知道,无论哪种唱法都是在其本民族的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本民族的人用本民族的语言去唱歌,研究的只是他那个民族的语言规律,当换另外一种语言歌唱时,必然要深入研究这种语言的规律,不然,必定会造成“咬字不清”的后果,这是语言本身规律所决定的。
  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奠基人卡契尼在《新音乐》中强调:“首先是字,然后是节奏,最后才是声音”;兰皮尔蒂为了咬字清晰甚而强调要象讲话那样唱歌:“要在所有歌唱中找到一点讲话,在所有讲话中找到一点歌唱” ;廖昌永也谈到,他在和多明戈同台演出时发现,他(多明戈)非常注重咬字,吐字,非常注意音乐风格、音乐表现,并不只是注重声音而“轻视”音乐。 所以,咬字不清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语言基础的不同而造成的,当代中国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都已经发现了这个症结所在。
  汉语是汉藏语系的汉语系,字由字头(声母+介母)、字腹、字尾构成,在声调上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形成抑扬顿挫之美感。意大利语是印欧语系的罗曼语系,是多音节语,无声调,只有重音和语调,没有鼻元音,有弹舌音。发挥嗓音特色的只有五个元音,相对来说都比汉语简单。有人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五个元音进行咬字吐字的训练,对于初学者确实较好,但随着民族曲目的积累,就这五个元音是达不到训练目的的,就象训练长跑运动员每天只要求他围着操场跑两圈就说行了一样——显然,训练的量不够,十三辙不是五个元音就能替得了的。
  汉语在咬字上讲究“咬字要有劲”,“咬字象猫叼着耗子”,“千斤道白、四两唱”;都是强调了口型在咬字中的重要性。意大利语的咬字是和喉咙相联系的,在咬字发音过程中强调咽部的力量,咬字的各部分由意志促使着,根据需要独立地自己调整到不同的位置上去,但总体上音节的发声是靠近咽喉的部位,这显然和我国传统的“四呼五声” 差别巨大。
  另外,汉语有的音节形式是带有鼻音。如“根gen”和“ 更geng”两字中,有前鼻音、后鼻音字的区别,这两个字的区别在于收尾的一瞬间分别运用“抵腭”、“穿鼻”等技术收音,以达到字正腔圆而又不形成“鼻囊音”。 意大利语没有前后鼻音,所以相对来说在咬字追求上就不一样,它强调辅音咬住后迅速在口腔里将声音后移至元音所在的发音点—咽部,也就是“U”的发音状态上,以达到所有字和音的状态统一。
  现代民族声乐的代表——金铁林教授就是借鑒、采用了这个状态进行换字训练。意大利语的诸多优点使我们相信,用这种语言训练确实可以让初学者尽快走上声乐道路,但作为中国人,切不可以它为主,许多国内声乐人士,唱惯了意大利语言后,有时反而会不习惯唱中国歌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参考文献: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琼.戏曲语言漫谈.[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4]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美]兰皮尔第等.嗓音遗训[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注释:
  ①廖叔辅:《苏石林二十周年祭》,《中央音乐学报》,第94页,1998年第2期。
  ②陆小兵,陆丹清:《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之异同及其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51页。
  ③王金宝:《中国京剧唱法与西洋歌剧唱法的比较研究》,《艺术教育》,2005年第1期,第165页。
  ④何绍维,王德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要义分析》,《音乐探索》,1995年第1期,第65页。
  ⑤常香玉:《我演唱红娘—兼谈民族唱法之我见》,《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第25页。
  ⑥张羡声:《从声乐兴趣转移看中国传统声乐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第63页。
  ⑦金铁林:《忆恩师沈湘先生—为纪念沈先生逝世五周年而作》,《人民音乐》,1999年第1期,第5页。
其他文献
摘要:钱仁康教授作为我国音乐学界的学术泰斗,为我国音乐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对标题音乐的研究,不仅作出了最早的探索,还在研究视角上具有开拓的意义。文章旨在通过研读钱仁康教授关于标题音乐这一领域的文章进而阐述钱仁康教授对于标题音乐研究中的所得到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钱仁康 标题音乐 外文翻译 专题研究 思考与启示  标题音乐是讲述故事、表现文学概念或描绘画面、场景的器乐作品,为李斯
期刊
西藏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拥有着无限恋想的灵魂故乡,寄居着一群朴实、善良的藏族人民,也蕴育了充满理想和魅力的藏族文化。藏族音乐作为藏文化的一个分支既有藏文化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质。  一、《达玉部落》的创作背景  達玉部落民俗民情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是环湖地区颇有影响的部落之一。“达”是箭的意思,“玉”意为四个。“达玉”就是四个箭组之意。达玉部落原属夏茸尕布活佛的“拉德”,是由不同地域的藏族氏族群
期刊
摘要: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简称A·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早期的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他对音乐独特的见解,首创了在歌剧写作中运用返始咏叹调的创作技法,奠定了当今歌曲创作中三段体写作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巴洛克 歌剧 返始咏叹调  一、A.斯卡拉蒂的歌剧创作  巴洛克时期产生了歌剧,它是对古希腊悲剧的延伸和发展,并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常规音乐创作的运用,而诞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意大利是歌剧
期刊
摘要:《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重要的民间器乐作品。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名字由来、艺术成就、作品的句式结构与思想表现、创作情况及艺术影响等方面。本文拟从丝、肉的音乐美学观中加以比较,运用文化的角度与方法来探讨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文章分《二泉映月》;“丝、肉” 的审美体验;“依心曲”——接通个体生命;水、月—音乐“母题”四个部分。  关键词:《二泉映月》 美学 文化  陶潜曰:“问听妓,丝不如竹,
期刊
摘要: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是戏曲与流行歌曲在声乐演唱中完美结合的佳作。从呼吸方法来看,他在演唱这首歌曲的女声部分时,主要运用的是托气的方法;在演唱通俗部分的时候,运用了胸腹式联合式呼吸。从发声共鸣来看,戏曲演唱部分他主要采用头腔和口咽腔共鸣,基本不用胸腔共鸣;通俗歌曲演唱部分则更依赖口腔颌胸腔共鸣。从咬字吐字来看,在演唱戏曲部分时他注重了归韵;在运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时候,咬字吐字是直接经过口
期刊
从《中国好声音》出道之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吉克隽逸一直是众人眼里的“香饽饽”,无论音乐、影视、时尚、广告代言等方面,这个“黑妞儿”都是大踏步地往前迈步,一次次刷新着自己的挑战极限。3月23日晚,吉克隽逸“2014即刻出发”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而这又是她不断挑战自我的又一项新技能——第一次举办个人的演唱会。  第一次办个人演唱会对于一个歌手而言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很久以来的向往、愿望达成的兴奋
期刊
摘要:随着艺考持续升温,在高中选择学习音乐特长的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进入高中学习的每一个人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拥有一门自己的专业,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但是对于部分文化课相对薄弱和有一定兴趣爱好的同学来说,艺考成了他们的首选。本文重点分析贵州省都匀市音乐特长生的现状以及对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音乐 特
期刊
音乐时空:《破水而出》这张专辑可以说是你沉潜九年之后的力作,期间你一直都在做幕后,最初要做这样一张专辑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很多事情都讲求天时地利人和,你为何选择在九年之后来推出这张全新创作专辑?  乱弹阿翔:确实,在中间一段时间里面,我把很多的时间放在了电影、电视的主题曲、配乐的工作上,不知不觉地就过了9年了。那段时间也过去了,也想说,差不多是时候做一个比较有自己想法的、完整概念的一个东西了,其实现
期刊
摘要:胡而言老师曾说:“对于舞蹈来说,音乐是其内核,而不是辅助元素,所有的舞蹈表演都必须笼罩在音乐氛围下,在舞蹈的世界里,音乐语言就如同铁路上的铁轨一样,托起了情感这条列车,带领观众驶入了人物感情世界,与人物同悲同喜。”民族舞是将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本文围绕民族音乐中所包含的音韵、节奏对民族舞的运动规律、代表性动作及主题的表现等方面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研究民族音乐对民
期刊
摘要:当前在我国地方院校音乐学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存在着钢琴教学的转型问题,即从单纯的纯钢琴技能培训转变到钢琴弹奏基础训练与自弹自唱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培养模式上。其目的是让地方院校培养的音乐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服务,更好地为地方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服务,拓展毕业学生的自主择业能力。  关键词:地方院校音乐教育 钢琴教学质量  多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着盲目扩大招生的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