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读图时代的发展,图文书逐渐占领了书架的大量空间。图文书使人们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传统的“读字”阅读方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大部头的文字书,而图文书恰恰以其通俗、直观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的口味,那些温馨又有些哲理的图文书更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读图文书感觉轻快,精力得以调剂,紧张的大脑在图文的欣赏中得到休息和放松。如今,大量精美图片加上文字已成为出版物的一种主流面孔。其间,除了漫画书以及传统意义上直接与图有关的艺术书中的插图外,传记、历史、随笔、小说、名家名作、理论著作,也有配图的了。如三联书店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带一本书去巴黎》;新疆人民出版社的《画室里的风景》;湖北美术出版社的《到鼓浪屿看老别墅》及其系列;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石桥村》及其系列;广东天一文化有限公司策划的《枕边书》系列,都是这次“插图” 声浪中的经典尝试。可以说,当今图文书的形象基本代表了中国书业最时尚、最前卫的一翼。
在“图”书大行其道的今天,也有人认为图片这种直观性的东西太多会喧宾夺主。到底怎么看待这个文化现象?在图文书如潮水般不断涌现,人们尽情享受这份精神“快餐”的同时,一些因片面追求读图而产生的隐忧也不容忽视。
图文书盛行简化读者思维
对图文书,我们应该分别看待。比如旅游类、明星传记类、少儿类、文化普及类书籍,做成图文书是非常适合的,满足了部分读者的需求。而对学术类、思想类书籍,做成图文书发展空间可能不会大。因为知识圈、学术文化圈有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认知水平,轻浅阅读不太适宜。
文字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已经形成了对文字的理解力。而读图时代的发展时间不长,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它还没有培养出懂得那么多视觉思维的大众。一味地追求图像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受众的惰性,甚至会弱化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力。如同想象文字的消亡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一样,认为只崇尚视觉冲击的时代会到来,也不过是天方夜谭。
图片过多淹没书的内涵
现在的趋向似乎是,是书就要配图,而且插图、照片一样不少。有的书,把民间木刻、美女画、建筑照片、现代版画、西方油画等给一锅煮了。过多的与内容相关性不大的图片,容易喧宾夺主,反而妨碍对文字的理解。黄裳曾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谈到对图文书的看法很精彩。他说:“图文书是开国以来出版的弱项,现在曙光初现,一扫过去寂寞空疏的局面,正是值得举双手欢迎的大好事”,“但图文书这玩意儿实在并非可以轻易着手的事物。前些时笔者印过一本《黄裳序跋》,编者自行删去了几篇较长的考订文字,腾出篇幅填上大量图片,相关和不相干的,打扮得花枝招展,就像大观园中的刘姥姥,经鸳鸯、凤姐打扮,插了满头花朵一样。”这就说明了过多的图片淹没了书的内涵。一本有分量的书籍,除非它本身就是图片集,否则其内涵应该是靠内在的文字力量来体现的。
图文书过滥助推“伪读图时代”发展
何谓“伪读图时代”呢?我们知道读图时代与大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如今,那些在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成了今天的读者主体,加之激烈的媒体竞争,平面媒体不仅要面对同类媒体你死我活的竞争压力,还要应对来自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挑战,这使平面媒体不得不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大量增加图片。但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有高下雅俗之分的,一味迎合消费者的低级需求就导致了“伪读图时代”的到来。长此以往,人类文明终会淹没在读图时代的虚假繁荣中。
图文书过热滋生浮夸气息
有人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欢呼,认为这是图书市场紧跟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与时俱进”,也是内地图书装帧水准大大提升的体现。但我们在精美的背后,也应该感受到,目前的某些图文书散发着读图时代华而不实的浮夸气息。当厚厚一本书实际上却只有不多的文字,当无关内容、设计妖娆的图画在书中越来越多,当商家借此将封底的定价逐渐抬升之时,我们有理由怀疑:书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我们真的需要阅读那么多图画吗?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豪华装帧的成本最终要在谁身上讨回来就不难想象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大部头的文字书,而图文书恰恰以其通俗、直观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的口味,那些温馨又有些哲理的图文书更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读图文书感觉轻快,精力得以调剂,紧张的大脑在图文的欣赏中得到休息和放松。如今,大量精美图片加上文字已成为出版物的一种主流面孔。其间,除了漫画书以及传统意义上直接与图有关的艺术书中的插图外,传记、历史、随笔、小说、名家名作、理论著作,也有配图的了。如三联书店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带一本书去巴黎》;新疆人民出版社的《画室里的风景》;湖北美术出版社的《到鼓浪屿看老别墅》及其系列;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石桥村》及其系列;广东天一文化有限公司策划的《枕边书》系列,都是这次“插图” 声浪中的经典尝试。可以说,当今图文书的形象基本代表了中国书业最时尚、最前卫的一翼。
在“图”书大行其道的今天,也有人认为图片这种直观性的东西太多会喧宾夺主。到底怎么看待这个文化现象?在图文书如潮水般不断涌现,人们尽情享受这份精神“快餐”的同时,一些因片面追求读图而产生的隐忧也不容忽视。
图文书盛行简化读者思维
对图文书,我们应该分别看待。比如旅游类、明星传记类、少儿类、文化普及类书籍,做成图文书是非常适合的,满足了部分读者的需求。而对学术类、思想类书籍,做成图文书发展空间可能不会大。因为知识圈、学术文化圈有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认知水平,轻浅阅读不太适宜。
文字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已经形成了对文字的理解力。而读图时代的发展时间不长,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它还没有培养出懂得那么多视觉思维的大众。一味地追求图像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受众的惰性,甚至会弱化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力。如同想象文字的消亡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一样,认为只崇尚视觉冲击的时代会到来,也不过是天方夜谭。
图片过多淹没书的内涵
现在的趋向似乎是,是书就要配图,而且插图、照片一样不少。有的书,把民间木刻、美女画、建筑照片、现代版画、西方油画等给一锅煮了。过多的与内容相关性不大的图片,容易喧宾夺主,反而妨碍对文字的理解。黄裳曾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谈到对图文书的看法很精彩。他说:“图文书是开国以来出版的弱项,现在曙光初现,一扫过去寂寞空疏的局面,正是值得举双手欢迎的大好事”,“但图文书这玩意儿实在并非可以轻易着手的事物。前些时笔者印过一本《黄裳序跋》,编者自行删去了几篇较长的考订文字,腾出篇幅填上大量图片,相关和不相干的,打扮得花枝招展,就像大观园中的刘姥姥,经鸳鸯、凤姐打扮,插了满头花朵一样。”这就说明了过多的图片淹没了书的内涵。一本有分量的书籍,除非它本身就是图片集,否则其内涵应该是靠内在的文字力量来体现的。
图文书过滥助推“伪读图时代”发展
何谓“伪读图时代”呢?我们知道读图时代与大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如今,那些在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成了今天的读者主体,加之激烈的媒体竞争,平面媒体不仅要面对同类媒体你死我活的竞争压力,还要应对来自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挑战,这使平面媒体不得不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大量增加图片。但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有高下雅俗之分的,一味迎合消费者的低级需求就导致了“伪读图时代”的到来。长此以往,人类文明终会淹没在读图时代的虚假繁荣中。
图文书过热滋生浮夸气息
有人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欢呼,认为这是图书市场紧跟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与时俱进”,也是内地图书装帧水准大大提升的体现。但我们在精美的背后,也应该感受到,目前的某些图文书散发着读图时代华而不实的浮夸气息。当厚厚一本书实际上却只有不多的文字,当无关内容、设计妖娆的图画在书中越来越多,当商家借此将封底的定价逐渐抬升之时,我们有理由怀疑:书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我们真的需要阅读那么多图画吗?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豪华装帧的成本最终要在谁身上讨回来就不难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