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其中得一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1]这类肠梗阻往往被误诊为术后粘连所致机械性肠梗阻,而采取手术治疗,再次手术后却不能解除梗阻,反而导致多发性肠外瘘、重症感染、短肠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病人难以承受最终愈合不良。本文结合近期我院收治的2例典型病例队此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
例1:男,71岁,因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于2006年5月6日行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中经过顺利,术后第2天,肠蠕动恢复,排气,进流质、半流质饮食。术后第7天开始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腹痛、恶心、呕吐。予以胃肠减压、禁饮食、温生理盐水灌肠、静脉输液、应用白蛋白、抗生素、胃管内注入石蜡油等处理,8天后症状缓解。
例2:男,43岁,因粘连性肠梗阻于2006年5月8日行肠粘连松解、部分回肠切除、肠排列术,术后第3天排气、排便,进流质饮食,术后第6天出现腹胀,渐加重,呕吐,为胃内容物及胆汁,停止排气、排便,无腹痛。体检:腹胀,无肠型,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X线检查示中上腹数个液平,血WBC8.6×109/L。予以禁饮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胃肠外营养、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等处理,腹胀渐缓解,7天后肛门排气、排便,痊愈出院。
2讨论
2.1病因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腹部术后2周发生的肠梗阻,多发生于腹腔污染重或创伤大的手术,创面广泛,腹腔内有血液、炎性渗出液、漏出液等较长时间浸泡肠壁,致肠管有炎症水肿,肠袢间相互粘着,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这类肠梗阻在炎症消退后可自行消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肠梗阻间有区别,后者还包括必须经过手术方能解除的纯机械性肠梗阻,如内疝、肠扭转等,前者占后者的90%左右。[2]
2.2诊断
根据手术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不困难。结合本组病例总结其要点如下:①有明确的近期腹部手术史,特别是有腹腔污染重或创伤大的腹部手术史。②发生在腹部手术早期,肠蠕动一度恢复,并有排气排便,常于术后3~7天出现肠梗阻症状。③症状以腹胀为主,无腹痛或腹痛相对较轻,高位梗阻者呕吐明显。④腹胀呈对称性,无肠型出现,腹部压痛不明显,无肌紧张、反跳痛。⑤体温基本正常。⑥肠鸣音减弱,很少有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⑦X线摄片发现多个液气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现象,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肠腔内无显影剂等。⑧白细胞总数多在10×1012/L以下。⑨保守治疗大多有效。
2.3治疗
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选保守治疗,目前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保守治疗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心理护理:因该病治疗时间长,要对病人极其家属做好思想工作,取得理解和配合。②严格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③完全胃肠外营养,给予白蛋白、脂肪乳。④应用广普抗生素和甲硝唑;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组织免疫反应,利于炎症消退;给予利尿剂,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减轻肠壁水肿及肠腔渗出;应用生长抑素,减少胃肠胰液分泌,减轻肠壁水肿,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应用胰岛素可促进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应用,加速肠功能恢复。[3] ⑤穴位封闭:双侧足三里穴,给予新斯的明1mg注射封闭。⑥中药治疗:经胃管注入大承气汤及应用复方大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
保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体温升高,腹胀腹痛进行性加重,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则及时中转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停胃肠减压,当日仍禁饮食,如无腹胀第二天开始饮水,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第三天进流质饮食,逐渐进半流质饮食,普食。
参考文献
[1] 瞿保平、任金详.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1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67.
[2] 施宝民、王敬文、杨 镇,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8):488.
[3] 张英豪、雷鸣.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8):487.
1临床资料
例1:男,71岁,因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于2006年5月6日行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中经过顺利,术后第2天,肠蠕动恢复,排气,进流质、半流质饮食。术后第7天开始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腹痛、恶心、呕吐。予以胃肠减压、禁饮食、温生理盐水灌肠、静脉输液、应用白蛋白、抗生素、胃管内注入石蜡油等处理,8天后症状缓解。
例2:男,43岁,因粘连性肠梗阻于2006年5月8日行肠粘连松解、部分回肠切除、肠排列术,术后第3天排气、排便,进流质饮食,术后第6天出现腹胀,渐加重,呕吐,为胃内容物及胆汁,停止排气、排便,无腹痛。体检:腹胀,无肠型,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X线检查示中上腹数个液平,血WBC8.6×109/L。予以禁饮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胃肠外营养、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等处理,腹胀渐缓解,7天后肛门排气、排便,痊愈出院。
2讨论
2.1病因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腹部术后2周发生的肠梗阻,多发生于腹腔污染重或创伤大的手术,创面广泛,腹腔内有血液、炎性渗出液、漏出液等较长时间浸泡肠壁,致肠管有炎症水肿,肠袢间相互粘着,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这类肠梗阻在炎症消退后可自行消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肠梗阻间有区别,后者还包括必须经过手术方能解除的纯机械性肠梗阻,如内疝、肠扭转等,前者占后者的90%左右。[2]
2.2诊断
根据手术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不困难。结合本组病例总结其要点如下:①有明确的近期腹部手术史,特别是有腹腔污染重或创伤大的腹部手术史。②发生在腹部手术早期,肠蠕动一度恢复,并有排气排便,常于术后3~7天出现肠梗阻症状。③症状以腹胀为主,无腹痛或腹痛相对较轻,高位梗阻者呕吐明显。④腹胀呈对称性,无肠型出现,腹部压痛不明显,无肌紧张、反跳痛。⑤体温基本正常。⑥肠鸣音减弱,很少有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⑦X线摄片发现多个液气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现象,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肠腔内无显影剂等。⑧白细胞总数多在10×1012/L以下。⑨保守治疗大多有效。
2.3治疗
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选保守治疗,目前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保守治疗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心理护理:因该病治疗时间长,要对病人极其家属做好思想工作,取得理解和配合。②严格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③完全胃肠外营养,给予白蛋白、脂肪乳。④应用广普抗生素和甲硝唑;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组织免疫反应,利于炎症消退;给予利尿剂,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减轻肠壁水肿及肠腔渗出;应用生长抑素,减少胃肠胰液分泌,减轻肠壁水肿,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应用胰岛素可促进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应用,加速肠功能恢复。[3] ⑤穴位封闭:双侧足三里穴,给予新斯的明1mg注射封闭。⑥中药治疗:经胃管注入大承气汤及应用复方大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
保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体温升高,腹胀腹痛进行性加重,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则及时中转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停胃肠减压,当日仍禁饮食,如无腹胀第二天开始饮水,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第三天进流质饮食,逐渐进半流质饮食,普食。
参考文献
[1] 瞿保平、任金详.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1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67.
[2] 施宝民、王敬文、杨 镇,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8):488.
[3] 张英豪、雷鸣.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