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健全的人格是个体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转变为既重视智力开发同时更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许多国家都在进行人格培养的实践,寻求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各国在实施人格教育中具有以下共性:根据本国状况和本土文化的特点提出明确要求,既体现本国的传统要求,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开放的国际化社会要求;都从21世纪社会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通过人格教育使社会成员具有符合本社会利益和需要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对社会有共同认识、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性人格的形成;都注重从细微处入手,通过课堂讨论、日常行为举止要求、社会公德要求等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中职学校德育课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科学系统地探讨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一、确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理念
1.中职德育课理念的嬗变
2008年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目标,选择和重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内容。
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能否与时俱进的思想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都应认识到,中职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德育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德育课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德育课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相信人人有才,引导人人成才,帮助人人成才。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失利者”的阴影,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2.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职德育课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中职德育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人格培养方面应引导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正确认识、评价自己。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中职生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观等均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个人特点和社会需要,从职业的角度客观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能力、兴趣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
第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德育课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三,具有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高水平的技能,更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在德育课教学中坚持以美立德,帮助学生知善恶,识美丑,让真善美深入到学生个体素质的结构中,并转化为学生的本质力量。
第五,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正确择业。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为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二、发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容资源
德育课新教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贯彻健全人格的培养,教材内容在贴近学生、贴近职业与社会实际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变了过去片面重视知识教育的倾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丰富深邃,蕴含着丰富的人格培养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趣、情感、情操及人格。发掘德育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容资源,可从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哲学人格、心理人格、职业人格等方面入手。以上对于人格的理解和划分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这些内容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行积极探索和艰苦的工作。
德育课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弘扬、生发和不断提升人们心中的“向善性”,培育和养成学生的良好德行。德育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人格培养的内涵,具有自觉渗透人格培养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的人格结构系统、健全地发展。
三、围绕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德育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如何使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德育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案例教学、实地探究、角色扮演、合作学习是德育课人格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
1.案例教学模式
德育课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中职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符合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并锻炼能力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使他们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健全人格的培养创造条件。我们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了精选案例、呈现案例、促进自探、交流讨论、总结升华五个操作环节。
2.实地探究模式
实地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础,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知识、观点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加以整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形式深入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课内和课外、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验证、内化,达到知行统一;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行为导向教学的形式之一,是一种由学生扮演某一职务的担任者,处理这一职务中的某些工作,以体验各种类型人物的心理,使自己和其他学习者从“表演”中获得道德体验,实现人格升华,进而改进自己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为他们提供了参与课堂、表现自我的机会。角色扮演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而把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达到知行统一。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不仅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还使学生学会合作交往技能。通过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促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吸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同时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个性特征得到充分挖掘、表现,进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本人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较为有效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
四、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越来越强调从不同角度阐释评价现象,强调价值多元或价值差异,强调学生个别化和适应性,注重评价者之间、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建构,注重“多元伙伴参与”以及评价对象的体验和经历,结果解释体现了人性化和质性化特点。
1.评价原则多样化
(1)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现并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课的评价要建立在发展的观点上,用一个动态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能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的需求。
(3)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课要注重“知”与“行”相结合,加强过程考核和对学生态度、情感、意志的评价,注重行为考核,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方式多元化是指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即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教学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学生将不再被动地接受评价,评价过程是主体间的沟通和协商过程,注重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和社会的评价相结合。
(1)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富有启发性、赏识性,要充满爱心,力求客观、公正、公开,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形成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特征。
(3)小组评价
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4)家长评价
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通过家长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校外表现,增进多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5)社会评价
中职生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既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时的道德素养的检验,也是道德素质和职业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及反馈对学生来说可能至关重要。
4.评价内容多维化
德育课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课堂参与度
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的表现,是衡量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程度的重要标志,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2)活动表现
主要是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见习实习等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3)学习纪律
学习纪律评价主要看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表现情况。
(4)作业情况
作业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
综合以上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这样德育课教学的开展就可以围绕素质教育落实,促进中职生的健全人格培养。
参考资料
1.张华《论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郑雪《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许惠英《人格教育论》,学苑出版社。
一、确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理念
1.中职德育课理念的嬗变
2008年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目标,选择和重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内容。
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能否与时俱进的思想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都应认识到,中职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德育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德育课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德育课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相信人人有才,引导人人成才,帮助人人成才。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失利者”的阴影,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2.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职德育课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中职德育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人格培养方面应引导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正确认识、评价自己。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中职生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和价值观等均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个人特点和社会需要,从职业的角度客观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能力、兴趣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
第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德育课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三,具有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高水平的技能,更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在德育课教学中坚持以美立德,帮助学生知善恶,识美丑,让真善美深入到学生个体素质的结构中,并转化为学生的本质力量。
第五,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正确择业。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为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二、发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容资源
德育课新教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贯彻健全人格的培养,教材内容在贴近学生、贴近职业与社会实际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变了过去片面重视知识教育的倾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丰富深邃,蕴含着丰富的人格培养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趣、情感、情操及人格。发掘德育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容资源,可从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哲学人格、心理人格、职业人格等方面入手。以上对于人格的理解和划分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这些内容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行积极探索和艰苦的工作。
德育课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弘扬、生发和不断提升人们心中的“向善性”,培育和养成学生的良好德行。德育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人格培养的内涵,具有自觉渗透人格培养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的人格结构系统、健全地发展。
三、围绕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德育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如何使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德育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案例教学、实地探究、角色扮演、合作学习是德育课人格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
1.案例教学模式
德育课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中职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符合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并锻炼能力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使他们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健全人格的培养创造条件。我们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了精选案例、呈现案例、促进自探、交流讨论、总结升华五个操作环节。
2.实地探究模式
实地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础,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知识、观点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加以整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形式深入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课内和课外、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验证、内化,达到知行统一;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是行为导向教学的形式之一,是一种由学生扮演某一职务的担任者,处理这一职务中的某些工作,以体验各种类型人物的心理,使自己和其他学习者从“表演”中获得道德体验,实现人格升华,进而改进自己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为他们提供了参与课堂、表现自我的机会。角色扮演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而把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达到知行统一。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不仅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还使学生学会合作交往技能。通过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促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吸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同时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个性特征得到充分挖掘、表现,进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本人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较为有效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
四、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越来越强调从不同角度阐释评价现象,强调价值多元或价值差异,强调学生个别化和适应性,注重评价者之间、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建构,注重“多元伙伴参与”以及评价对象的体验和经历,结果解释体现了人性化和质性化特点。
1.评价原则多样化
(1)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现并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课的评价要建立在发展的观点上,用一个动态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能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的需求。
(3)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课要注重“知”与“行”相结合,加强过程考核和对学生态度、情感、意志的评价,注重行为考核,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方式多元化是指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即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教学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学生将不再被动地接受评价,评价过程是主体间的沟通和协商过程,注重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和社会的评价相结合。
(1)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富有启发性、赏识性,要充满爱心,力求客观、公正、公开,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形成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特征。
(3)小组评价
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4)家长评价
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通过家长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校外表现,增进多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5)社会评价
中职生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既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时的道德素养的检验,也是道德素质和职业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及反馈对学生来说可能至关重要。
4.评价内容多维化
德育课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课堂参与度
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的表现,是衡量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程度的重要标志,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2)活动表现
主要是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见习实习等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3)学习纪律
学习纪律评价主要看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表现情况。
(4)作业情况
作业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
综合以上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这样德育课教学的开展就可以围绕素质教育落实,促进中职生的健全人格培养。
参考资料
1.张华《论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郑雪《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许惠英《人格教育论》,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