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在各个国家的蔓延,依赖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浙江省面临空前的困境,很多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甚垂频临倒闭。面对危机,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历过的两次经济转型,在分析当前经济状况的同时提出浙江省经济第三次转型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转型 浙商 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两次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开放的、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含综合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笔者认为,过去30年浙江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以农村工业化和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具体时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91年。这次转型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直接推动或主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颁布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从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重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在内的乡镇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轻小集加为基本特征的区域工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变。三是开放建设以小商品市场和其它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网络,并通过“两头在外”、贸易兴省战略,促进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初步实现了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次转型以城乡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为主要内容,具体时间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到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之前。第二次转型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后,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改革战略指引下,市场化改革开始覆盖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如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改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深化社会保障制度、金融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二是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化改革发动、组织和实施的主体。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也适时调整自身的职能,在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不断减少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控制和干预。三是为适应工业化快速推进。以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集聚、培育区域增长点为内容的城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和人口向中心镇和大中城市的集聚明显加快,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中心镇密集的都市带或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经过两次转型,从体制上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培育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且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得到广泛尊重,作用也不断得到强化。这两次成功转型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与保障,应该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浙江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发展成为全方位开放的、以工业为主体的快速经济发展体。
二、当前浙江经济转型面临的新趋势新特征
“十一五”规划执行以来,浙江经济已跨过1.5万亿元生产总值关口,预计2009年将跨过2万亿元生产总值大关。但是。在“十一五”规划后半期,浙江经济可能会面临着发展势头减缓和发展动力减弱的问题。“十五”中期(2003年起),消费结构的转变已呈现加速趋势。浙江的产业结构与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不协调性问题从“九五”后期开始出现后,浙江的企业事实上在总体上并未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来对付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是采取了市场调整的策略,用大量的出口来维持企业经营及区域经济发展增速。同时。为增强出口竞争力,以产业向中西部生产要素洼地转移的方式,来维持低成本,实施用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使浙江经济继续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相应减轻了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压力。
但是,从“十一五”规划执行的前半期来观察浙江区域经济,浙江经济发展中,以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有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国际经济增长的减缓,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已经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环境,对出口构成不利影响。降低了外需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量。
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动加快,同时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也开始变化,环渤海湾经济区域的迅速崛起。吸引了较大量的浙商投资,导致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004年起连续5年大幅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降低了投资需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量。
从国内经济运行的环境来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宏观调控的紧缩环境,大量中小企业产业层次较低,又面临土地、劳动力、资金的三重要素约束,且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运行环境趋紧。
综上所述,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无论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来看,还是从需求拉动力量和供给支持条件来看,都可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考验。“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后半期,浙江省应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才能促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快经济转型的对策
根据浙江发展的现实,要加快经济转型,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实施创新强省战略,促进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随着原有增长动力的不断弱化,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途径。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积极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联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使创新成为企业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二)实施人力资本强省战略,提高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素质
区域要素禀赋结构是比较优势的核心。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以低成本。低价格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已难以维持。无论是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还是促进新一轮创业创新。都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实施人力资本强省战略,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吸引全国优秀生源到浙江高校就学,从而为浙江省创业创新提供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三)加快区域产业升级,构筑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浙江创造为核心。要积极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趋 势新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动淘汰一批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执法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而是服务的主体,要努力为城乡居民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产权保护、激励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创业创新等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专业性要素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公事的市场化改革。
(五)完善分配体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城乡居民财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应该说,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比较,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在初次分配中能更充分地体现劳动的价值和贡献,公共财政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要尽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体制。
(六)进一步发展网络新经济
近几年,浙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数字浙江”全面建设,使得浙江信息化总体水平和信息产业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信息化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四,已略超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信息化平均指数。新浙商代表的n’财界巨子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以其独特的创业创新神话,一改“草根浙商”的传统形象。与老一辈浙商们相比。起点更高、视野更广的新生代浙商演绎着与老浙商完全不同的创富神话,从而成为浙江创业创新的典范。网络新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浙江省经济转型的动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IT产业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更多的IT企业家创新创业。
(七)加快品牌建设
品牌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浙江省品牌还处于国际品牌化的初创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有些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度还很低,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壮大。相当多的出口型产业还是以OEM、ODM为主,立牌、创牌意识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不明晰。尤其是大多数企业将企业经营与品牌经营混为一谈。当前,在浙江经济转变提升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抓好品牌建设工作,强化品牌促进体系,推动品牌创建,促进品牌经营,推进浙江经济的全面创新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经济转型 浙商 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两次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开放的、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含综合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笔者认为,过去30年浙江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以农村工业化和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具体时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91年。这次转型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直接推动或主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颁布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从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重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在内的乡镇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轻小集加为基本特征的区域工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变。三是开放建设以小商品市场和其它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网络,并通过“两头在外”、贸易兴省战略,促进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初步实现了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次转型以城乡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为主要内容,具体时间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到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之前。第二次转型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后,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改革战略指引下,市场化改革开始覆盖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如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改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深化社会保障制度、金融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二是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化改革发动、组织和实施的主体。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也适时调整自身的职能,在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不断减少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控制和干预。三是为适应工业化快速推进。以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集聚、培育区域增长点为内容的城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和人口向中心镇和大中城市的集聚明显加快,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中心镇密集的都市带或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经过两次转型,从体制上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培育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且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得到广泛尊重,作用也不断得到强化。这两次成功转型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与保障,应该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浙江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发展成为全方位开放的、以工业为主体的快速经济发展体。
二、当前浙江经济转型面临的新趋势新特征
“十一五”规划执行以来,浙江经济已跨过1.5万亿元生产总值关口,预计2009年将跨过2万亿元生产总值大关。但是。在“十一五”规划后半期,浙江经济可能会面临着发展势头减缓和发展动力减弱的问题。“十五”中期(2003年起),消费结构的转变已呈现加速趋势。浙江的产业结构与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不协调性问题从“九五”后期开始出现后,浙江的企业事实上在总体上并未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来对付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是采取了市场调整的策略,用大量的出口来维持企业经营及区域经济发展增速。同时。为增强出口竞争力,以产业向中西部生产要素洼地转移的方式,来维持低成本,实施用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使浙江经济继续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相应减轻了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压力。
但是,从“十一五”规划执行的前半期来观察浙江区域经济,浙江经济发展中,以国际市场需求替代国内市场需求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有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国际经济增长的减缓,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已经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环境,对出口构成不利影响。降低了外需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量。
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动加快,同时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也开始变化,环渤海湾经济区域的迅速崛起。吸引了较大量的浙商投资,导致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004年起连续5年大幅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降低了投资需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量。
从国内经济运行的环境来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宏观调控的紧缩环境,大量中小企业产业层次较低,又面临土地、劳动力、资金的三重要素约束,且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运行环境趋紧。
综上所述,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无论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来看,还是从需求拉动力量和供给支持条件来看,都可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考验。“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后半期,浙江省应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才能促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快经济转型的对策
根据浙江发展的现实,要加快经济转型,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实施创新强省战略,促进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随着原有增长动力的不断弱化,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途径。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积极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联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使创新成为企业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二)实施人力资本强省战略,提高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素质
区域要素禀赋结构是比较优势的核心。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以低成本。低价格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已难以维持。无论是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还是促进新一轮创业创新。都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实施人力资本强省战略,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吸引全国优秀生源到浙江高校就学,从而为浙江省创业创新提供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三)加快区域产业升级,构筑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浙江创造为核心。要积极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趋 势新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动淘汰一批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执法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而是服务的主体,要努力为城乡居民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产权保护、激励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创业创新等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专业性要素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公事的市场化改革。
(五)完善分配体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城乡居民财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应该说,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比较,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在初次分配中能更充分地体现劳动的价值和贡献,公共财政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要尽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体制。
(六)进一步发展网络新经济
近几年,浙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数字浙江”全面建设,使得浙江信息化总体水平和信息产业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信息化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四,已略超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信息化平均指数。新浙商代表的n’财界巨子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以其独特的创业创新神话,一改“草根浙商”的传统形象。与老一辈浙商们相比。起点更高、视野更广的新生代浙商演绎着与老浙商完全不同的创富神话,从而成为浙江创业创新的典范。网络新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浙江省经济转型的动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IT产业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更多的IT企业家创新创业。
(七)加快品牌建设
品牌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浙江省品牌还处于国际品牌化的初创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有些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度还很低,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壮大。相当多的出口型产业还是以OEM、ODM为主,立牌、创牌意识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不明晰。尤其是大多数企业将企业经营与品牌经营混为一谈。当前,在浙江经济转变提升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抓好品牌建设工作,强化品牌促进体系,推动品牌创建,促进品牌经营,推进浙江经济的全面创新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