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 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故事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 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可帮助我们构建从《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欣赏之路。
关键词:《西厢记》;西;《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045-04
On the “west”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WANG Zhen-jue CHEN Ting-ting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3,China;2.School of Literature,Anhui 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3,China)
Abstract:A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operas by Wang Shi-pu,a playwright of Yuan dynasty,The Romance ofWest Chamber went between the legend of poetr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classic novels of Ming and Qingdynasties,whose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magery intensively embodied the basic creative ideals of love stories of non- mainstream culture.The “west”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though seemingly empty in meaning,contains various meanings ofBuddhism,matchmakers,beauties,warmth and lonesomeness,which can help construct the way of appreciation from The Romance ofWest Chamber to Dream of Red Mensions.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West;Dream of Red Mensions
《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 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 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尝试揭示《西厢记》的中“西”的审美意象,既可为读者欣赏《西厢记》提供一条新的理解路径,同时也有助于管窥宋 元后作为古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文学之审美情趣。
一、古典文学中“西”的词源学解释
西,小篆写作,表示鸟在巢上之义。“西”本意指鸟巢(也许就是歌喉宛转于阴阴夏木之 中的黄“莺”之巢)。后借用“西”字作方位词,表示日落的方向——这是字典上关于“西”的解释[1]。
“西”在古诗文中也常常用作方位词,然而经过历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中对于这方位词“西”的运用,却被赋予了某些 特定的内涵。“西”字因此给人以或唯美,或寥落,或孤寂,或温馨之感。
美人中有“严妆佳,淡妆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的西施;湖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百年歌舞,百年酣醉”的西湖;歌集中 有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多描写唯美爱情的“西曲”;而在《杂曲歌辞》中,有流传最绵延的《西洲曲》,其抒发的是极为 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的相思之情。
然而,“西”又有夕落月悬之意。夕落月悬,给不同情境中人以不同的感受:盼望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人,这是一个美丽的信号; 而置之于离别、相思之境中,则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楚与哀伤。“西”还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温馨之感;夕 阳残照西风紧的萧瑟、凋敝、离别之意……
此外,佛自西方来,在佛教中,西方又是信徒追求的极乐净土,故有“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筑石室,匾曰:‘西斋'”(明•莲池大 师《云栖法汇•皇明名僧辑略•楚名禅师》),所以,“西”与佛,与佛寺,就有着不解之缘。
二、《西厢记》中“西”的审美意象
上面关于“西”的分析,只是为了帮助读者增加认识,并无意于探讨作者王实甫在创作时是否有意赋予“西”多少内涵。下面,就从“西”意象的 不同含义出发,重新漫步《西厢记》的欣赏之路。
首先,“西”是佛家地。
唐宋以来,伴随佛教中国化,中国佛寺产生优容书生、容留女眷和寺内置冢等顺俗措施,书生萧寺苦读却生一段情缘,成为我国小说戏剧 经常采用的素材见曹仕邦《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顺俗政策》(《中华佛学学报》1987年第1期,153-180)。“在中国,寺院却采取顺俗政策 ,例如:(1)僧俗所建伽蓝,皆以崇高华丽是尚。(2)寺院开放其园林作公共游憩之外,并提供歌舞或杂技供观赏。(3)僧寺容许穷书生借住 ,并供应免费膳宿。(4)僧寺允许妇女来寺留连,反之亦然。(5)寺院容许俗人使用僧坊中的浴堂。(6)寺院容许俗人在寺院开丧甚或埋骸寺 院隙地。”。《西厢记》之“西”的佛教意蕴,点出了崔、张二人爱情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名为蒲东的佛寺之中。爱情故事发生于“四大皆空”的佛寺中, 这本身就显得滑稽,透着反讽意味;但也只有在这里,绝代美人才能让儒生暂时抛去儒家的仕子正业和男女大防。
其次,“西”含有美之意,“西方”是美人之居所。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与西子,赋予“西”以美。在《诗经•邶风•简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 兮”,“思念谁呀?是西方的美人。那美人,就是西方之人。”[2]白居易《长恨歌》“金阙西厢扣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西厢”乃“ 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太真(杨贵妃)所居之处,所以“西”乃至“西厢”都可令人想到是美人之居所。
如此,莺莺之美也是名不虚传,亦是“浓妆佳,淡妆佳”,此时佳,彼时佳的:如有少女之美。【得胜令】:“恰便是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 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铺堆着俏;苗条,一团儿嗔是娇。”莺莺此时的美属惊艳之美,而且充满媚态,“怎当他临去 秋波那一转”,让张生“我死也”;有恋爱之美。【煞尾】:“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愈显得 红白。下香阶,懒步苍苔,动人处弓鞋凤头窄。”其时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都慵懒,有着动人的恋爱模样;有相思之美。 【挂金锁】:“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皱;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的思念之美。那 么,莺莺也当住得上西厢了,美人处美居,两美相合。
再次,“西”与“红”之关系。
“西”是夕阳渐落的方向。“夕阳无限好”,好在哪里呢?无限好,已失去正午的烈日炎炎,灼灼不能观,而夕阳的“红”却是可以欣赏的,尤其 是被夕阳所印染的翩翩晚霞,红彤彤一片,呈现烂漫的美,“西”与红有着天然的关系。再看文本的证明,杨万里有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万绿丛中的点点而鲜明之红,赋予西湖多少风情,多少韵味 ……。《西洲曲》中“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西”与红也都有 着密切而诗意的联系。
“西”与红的关系自然让我们联想到《西厢记》中的红娘。没有红娘,便没有张生、莺莺的爱情。红娘就好似这傍晚西空的夕阳,少了这红阳 ,就少了指引崔张爱情的光明;缺了这红阳,就缺了神致荡漾的情趣。
提到了爱情,就更不能忽视“西”与爱情的关系。在郭茂倩编纂的《乐府歌辞•清商曲辞》中有“西曲”一类,多描写爱情故事,如《莫愁乐》“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3]郭沫若曾经题诗“古有女儿莫愁,莫愁哪能不愁”,是愁于爱情;再如《 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蒿橹折,交郎到头还。”[4]情人相别的深情款款跃然纸上。而“杂曲歌类”中的《西洲曲 》更是将爱情之意传于千古:“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爱情之意在西洲弥漫,自然带给“西”以爱情的韵味。
《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亦是紧紧围绕着西厢。先是隔东墙的诗和:张生“月色溶溶月,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和莺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互递心意。再有,张生隔墙奏《凤求凰》,莺莺于西厢外感张生相如之 意,遂起文君之心。还有,莺莺作诗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引出了一场“赖简”的误会,莺莺态度所表 现出的情感的扑朔迷离,令张生“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戏剧发展达到一个高潮,为后来二人的爱情和合置了悬念,做了铺垫。 张生来自“西洛”,莺莺住在“西厢”,加之崔张二人的爱情紧紧围绕这西厢,亦证了“西”寓有爱情之意,而且这里的“西”是表示空间方位的。
下面再分析一下“西”在时间上的爱情关系。“西”含有日落月悬之意。这“日落月悬”对于张生有着特定的含义,正如上段分析,张生与莺莺的 相和、相知、误会皆在夜中。张生对于这段时间是非常向往的。【快活三】:“张生近间、面颜,瘦得来实难看。不思量茶饭,怕见动弹;晓夜将佳期盼,废寝忘餐,黄昏清晨,望东墙掩泪眼……”,而莺莺的“赖简”之作,让这位“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 更为渴盼“日落月悬”之时。看张生急切的告白“今日颓天百般的难得晚。天,你有万物于人,何故争此一日。疾下去啵!‘读书继晷怕黄昏, 不觉西沉强掩门,欲赴海棠花下约,太阳何苦又生根?’(看天云)呀,才晌午也,再等一等。(又看科)今日万般的难下去也呵。‘碧天万 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恨杀鲁阳贪战,不叫红日西沉!’呀,却早到西也,再等一等咱。‘无端三足鸟,团团光烁烁;安得后羿弓,射此一 轮落?’谢天地!却早日下去也……”。这段话将张生的渴求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只为日西沉后想象中“待月西厢下”的莺莺。夕 阳西下月儿悬,这时间对于张生是如此重要。
所以,不管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西”都是张生渴慕之所在,幸福之所在。
有着爱情的甜蜜,不可避免的,就有着离别的凄楚。“西”还有夕阳残照西风紧的萧瑟、离别之意。如李王景的《山花子》“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蒋捷的《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可兹证明。这在《西厢记 》第四本第三折中也有相似的例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脱布衫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西风紧,吹卷黄叶纷飞,其景萧瑟,于时张生、莺莺“长亭送别”,又有离别意。【一煞】:“青 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此时,张生与莺莺处于别离的最后时刻,一个即将是“断肠 人在天涯”,一个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经过这西风的渲染,这夕阳西下的时间催促,使得萧瑟之感,离别 之情寓于“西”中。
最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才能倚着西窗与故人剪烛长谈,笑说当时的巴山夜雨,当时的思乡之状,狼狈之相? 这句诗赋予“西”一种温馨的团圆之意。妾(莺莺)问归期,而未知其期,也许是(张生)高中后衣锦还厢,也可能是“金榜无名誓不归”。一 方是风尘仆仆,终摘桂冠;一方是“腰细不胜衣”、“人比黄花瘦”。然而历经一些阻难和相思折磨之后,终成燕畴之侣。当崔张二人回头笑看 他们这段荒唐、真挚、甜蜜而又充满误会与磨难的爱情之路时,美好的结局使他们发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之美好愿望。“西窗烛”前 的幸福回想,给了“西”温馨团圆之感,也与《西厢记》的美好结局相通。
上面我按照了《西厢记》的大致情节顺序和“西”的不同意象进行了分析,其结构如下:
故事发生地——“西”与佛寺之关系
↓
美人处美居——“西”含有美之意,“西方”是美人之居所
↓
红娘的作用——“西”与红之关系
↓
张崔二人爱情的发展——“西”与爱情的关系空间上
时间上
↓
别离——“西” 还有夕阳残照西风紧的萧瑟、离别之意
↓
团圆——“西”有温馨之意
三、由“西”到“梦”:《西厢记》叙事模式的传承与变迁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正如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中所言,《西厢记》是第一部用大段大段的唱词淋漓尽致的描写人 物的恋爱心理与恋爱过程的作品,这使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正如清初评论家金圣叹所说,缠绵悱恻的人间“至情”本为生人“食 色”之性。从《诗经•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启描写男女爱情的文学题材后,几经变迁,到金元时期,儒教 观念淡薄、个性意识增强,王实甫得以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在唐代元稹《会真记》的基础上,不仅对男女双方的纯洁、诚实、在爱情生 活方面的天真和幼稚着力刻画,铺陈“长亭送别”时的离愁别怨,还整整用一折篇幅来敷陈二人的合欢行为,含蓄、唯美却又不加掩饰。如此 ,由于“西”之美人,张生与崔莺莺在“西”之佛寺为我们上演了一出“西”之唯美爱情与离别愁怨,并以“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唱出了“西”之温 馨团圆意蕴。最终,王实甫凭借精湛的语言艺术,自觉不自觉地将古代文学中“西”的各种内涵进行整合和演绎,塑成了金元之后爱情小说的 基本叙事模式。其后的诸多才子佳人类爱情小说,基本上都在《西厢记》所开创的叙事模式内。从题材来看,元代稍后的《东墙记》和《梅香》基本可以看做是《西厢记》的翻版。从思想来看,青年男女为了争取爱情自由而与封建礼教坚决斗争的精神品质,又为汤显祖的《 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作品所继承[5]。
然而,在追求人伦敦常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国人并不重视“爱而恋”的男女之情,而重视纳入了伦常关系,主“爱而敬”的夫妇之情;发情止 礼,宜室宜家,才是爱情的最高的理想,而这种情形,又正是服从社会传统、权威与礼法的文化行为之表现[6]。基于此,王实甫 一改元稹《会真记》中张生的始乱终弃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男女私奔结局,而是以张生起而寻求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之科举功 名的庇护来实现才子佳人的秦晋之好,以至于被封建正统列为“淫词艳曲”的禁书王实甫版的《西厢记》,又被认为是有助教化的卫道之作: “《西厢》,风(指诗经之国风)之遗也”。尤有甚者,明末闵遇五在《题西厢》中公然把王实甫比为程颐、朱熹、张载、周敦颐这些宋代理 学大师,认为他用杂剧的形式来阐发儒家思想,可能比某些理学家的说教效果更好。他说:“今之所为千秋绝艳者,安得动称金元云乎哉! 使其升关闽濂洛之室,聪明胆识不下某某辈,成一家言,黼黻《六经》,即庙祀血食,宁异人任,不得用彼显而以此闻。”
如此,《西厢记》用“西”之意象谋划全篇,成就了前无古人的爱情喜剧,确也因“西”之团圆意蕴消解了其彰显自由爱情、彻底反对封建礼教 的思想价值。毕竟,《西厢记》中王实甫还通过让张生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来赢得正统社会认可的婚姻,曹雪芹却从自己的身世中看到 了封建礼教的彻底没落与虚伪,并通过“风月宝鉴”提醒人们富贵、欢乐,风月繁华等都只是一时的,不能永远依恃,“究竟是到头一梦,万 境归空”。所谓的自由爱情在封建时代的现实社会中从一开始就注定只能是悲剧,所谓团圆的爱情喜剧只能是南柯一梦。也正是看到了封建 时代自由爱情的实质,《红楼梦》才让贾宝玉在中举后依然出家。
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如果说《西厢记》可以用“西”来 概括的话,《红楼梦》则通过侧重“西”之唯美与凄婉最终提炼出封建时代现实主义的爱情文学叙事模式——“梦”。于是借鉴《西厢记》却以 爱情悲剧结束的《红楼梦》成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超越《西厢记》而达到中国古代小说最高峰的后来者。
参考文献:
[1] 程孟辉.中华大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1 328.
[2] 聂石樵.雒三桂.诗经新注[M].李山,注释.济南:齐鲁书社,2000:85.
[3]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84-386.
[4] 王季思.中国古代十大古典喜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11.
[5] 鲍鹏山.中国古代文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47.
[6] 张淑香.元杂剧中的爱情与社会[M].台北:长安出版社,1980:162.[责任编辑 :吴晓红]
关键词:《西厢记》;西;《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045-04
On the “west”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WANG Zhen-jue CHEN Ting-ting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3,China;2.School of Literature,Anhui 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3,China)
Abstract:A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operas by Wang Shi-pu,a playwright of Yuan dynasty,The Romance ofWest Chamber went between the legend of poetry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classic novels of Ming and Qingdynasties,whose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magery intensively embodied the basic creative ideals of love stories of non- mainstream culture.The “west”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though seemingly empty in meaning,contains various meanings ofBuddhism,matchmakers,beauties,warmth and lonesomeness,which can help construct the way of appreciation from The Romance ofWest Chamber to Dream of Red Mensions.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West;Dream of Red Mensions
《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 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 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尝试揭示《西厢记》的中“西”的审美意象,既可为读者欣赏《西厢记》提供一条新的理解路径,同时也有助于管窥宋 元后作为古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文学之审美情趣。
一、古典文学中“西”的词源学解释
西,小篆写作,表示鸟在巢上之义。“西”本意指鸟巢(也许就是歌喉宛转于阴阴夏木之 中的黄“莺”之巢)。后借用“西”字作方位词,表示日落的方向——这是字典上关于“西”的解释[1]。
“西”在古诗文中也常常用作方位词,然而经过历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中对于这方位词“西”的运用,却被赋予了某些 特定的内涵。“西”字因此给人以或唯美,或寥落,或孤寂,或温馨之感。
美人中有“严妆佳,淡妆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的西施;湖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百年歌舞,百年酣醉”的西湖;歌集中 有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多描写唯美爱情的“西曲”;而在《杂曲歌辞》中,有流传最绵延的《西洲曲》,其抒发的是极为 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的相思之情。
然而,“西”又有夕落月悬之意。夕落月悬,给不同情境中人以不同的感受:盼望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人,这是一个美丽的信号; 而置之于离别、相思之境中,则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楚与哀伤。“西”还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温馨之感;夕 阳残照西风紧的萧瑟、凋敝、离别之意……
此外,佛自西方来,在佛教中,西方又是信徒追求的极乐净土,故有“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筑石室,匾曰:‘西斋'”(明•莲池大 师《云栖法汇•皇明名僧辑略•楚名禅师》),所以,“西”与佛,与佛寺,就有着不解之缘。
二、《西厢记》中“西”的审美意象
上面关于“西”的分析,只是为了帮助读者增加认识,并无意于探讨作者王实甫在创作时是否有意赋予“西”多少内涵。下面,就从“西”意象的 不同含义出发,重新漫步《西厢记》的欣赏之路。
首先,“西”是佛家地。
唐宋以来,伴随佛教中国化,中国佛寺产生优容书生、容留女眷和寺内置冢等顺俗措施,书生萧寺苦读却生一段情缘,成为我国小说戏剧 经常采用的素材见曹仕邦《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顺俗政策》(《中华佛学学报》1987年第1期,153-180)。“在中国,寺院却采取顺俗政策 ,例如:(1)僧俗所建伽蓝,皆以崇高华丽是尚。(2)寺院开放其园林作公共游憩之外,并提供歌舞或杂技供观赏。(3)僧寺容许穷书生借住 ,并供应免费膳宿。(4)僧寺允许妇女来寺留连,反之亦然。(5)寺院容许俗人使用僧坊中的浴堂。(6)寺院容许俗人在寺院开丧甚或埋骸寺 院隙地。”。《西厢记》之“西”的佛教意蕴,点出了崔、张二人爱情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名为蒲东的佛寺之中。爱情故事发生于“四大皆空”的佛寺中, 这本身就显得滑稽,透着反讽意味;但也只有在这里,绝代美人才能让儒生暂时抛去儒家的仕子正业和男女大防。
其次,“西”含有美之意,“西方”是美人之居所。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与西子,赋予“西”以美。在《诗经•邶风•简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 兮”,“思念谁呀?是西方的美人。那美人,就是西方之人。”[2]白居易《长恨歌》“金阙西厢扣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西厢”乃“ 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太真(杨贵妃)所居之处,所以“西”乃至“西厢”都可令人想到是美人之居所。
如此,莺莺之美也是名不虚传,亦是“浓妆佳,淡妆佳”,此时佳,彼时佳的:如有少女之美。【得胜令】:“恰便是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 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铺堆着俏;苗条,一团儿嗔是娇。”莺莺此时的美属惊艳之美,而且充满媚态,“怎当他临去 秋波那一转”,让张生“我死也”;有恋爱之美。【煞尾】:“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愈显得 红白。下香阶,懒步苍苔,动人处弓鞋凤头窄。”其时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都慵懒,有着动人的恋爱模样;有相思之美。 【挂金锁】:“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皱;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的思念之美。那 么,莺莺也当住得上西厢了,美人处美居,两美相合。
再次,“西”与“红”之关系。
“西”是夕阳渐落的方向。“夕阳无限好”,好在哪里呢?无限好,已失去正午的烈日炎炎,灼灼不能观,而夕阳的“红”却是可以欣赏的,尤其 是被夕阳所印染的翩翩晚霞,红彤彤一片,呈现烂漫的美,“西”与红有着天然的关系。再看文本的证明,杨万里有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万绿丛中的点点而鲜明之红,赋予西湖多少风情,多少韵味 ……。《西洲曲》中“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西”与红也都有 着密切而诗意的联系。
“西”与红的关系自然让我们联想到《西厢记》中的红娘。没有红娘,便没有张生、莺莺的爱情。红娘就好似这傍晚西空的夕阳,少了这红阳 ,就少了指引崔张爱情的光明;缺了这红阳,就缺了神致荡漾的情趣。
提到了爱情,就更不能忽视“西”与爱情的关系。在郭茂倩编纂的《乐府歌辞•清商曲辞》中有“西曲”一类,多描写爱情故事,如《莫愁乐》“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3]郭沫若曾经题诗“古有女儿莫愁,莫愁哪能不愁”,是愁于爱情;再如《 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蒿橹折,交郎到头还。”[4]情人相别的深情款款跃然纸上。而“杂曲歌类”中的《西洲曲 》更是将爱情之意传于千古:“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爱情之意在西洲弥漫,自然带给“西”以爱情的韵味。
《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亦是紧紧围绕着西厢。先是隔东墙的诗和:张生“月色溶溶月,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和莺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互递心意。再有,张生隔墙奏《凤求凰》,莺莺于西厢外感张生相如之 意,遂起文君之心。还有,莺莺作诗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引出了一场“赖简”的误会,莺莺态度所表 现出的情感的扑朔迷离,令张生“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戏剧发展达到一个高潮,为后来二人的爱情和合置了悬念,做了铺垫。 张生来自“西洛”,莺莺住在“西厢”,加之崔张二人的爱情紧紧围绕这西厢,亦证了“西”寓有爱情之意,而且这里的“西”是表示空间方位的。
下面再分析一下“西”在时间上的爱情关系。“西”含有日落月悬之意。这“日落月悬”对于张生有着特定的含义,正如上段分析,张生与莺莺的 相和、相知、误会皆在夜中。张生对于这段时间是非常向往的。【快活三】:“张生近间、面颜,瘦得来实难看。不思量茶饭,怕见动弹;晓夜将佳期盼,废寝忘餐,黄昏清晨,望东墙掩泪眼……”,而莺莺的“赖简”之作,让这位“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 更为渴盼“日落月悬”之时。看张生急切的告白“今日颓天百般的难得晚。天,你有万物于人,何故争此一日。疾下去啵!‘读书继晷怕黄昏, 不觉西沉强掩门,欲赴海棠花下约,太阳何苦又生根?’(看天云)呀,才晌午也,再等一等。(又看科)今日万般的难下去也呵。‘碧天万 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恨杀鲁阳贪战,不叫红日西沉!’呀,却早到西也,再等一等咱。‘无端三足鸟,团团光烁烁;安得后羿弓,射此一 轮落?’谢天地!却早日下去也……”。这段话将张生的渴求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只为日西沉后想象中“待月西厢下”的莺莺。夕 阳西下月儿悬,这时间对于张生是如此重要。
所以,不管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西”都是张生渴慕之所在,幸福之所在。
有着爱情的甜蜜,不可避免的,就有着离别的凄楚。“西”还有夕阳残照西风紧的萧瑟、离别之意。如李王景的《山花子》“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蒋捷的《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可兹证明。这在《西厢记 》第四本第三折中也有相似的例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脱布衫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西风紧,吹卷黄叶纷飞,其景萧瑟,于时张生、莺莺“长亭送别”,又有离别意。【一煞】:“青 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此时,张生与莺莺处于别离的最后时刻,一个即将是“断肠 人在天涯”,一个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经过这西风的渲染,这夕阳西下的时间催促,使得萧瑟之感,离别 之情寓于“西”中。
最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才能倚着西窗与故人剪烛长谈,笑说当时的巴山夜雨,当时的思乡之状,狼狈之相? 这句诗赋予“西”一种温馨的团圆之意。妾(莺莺)问归期,而未知其期,也许是(张生)高中后衣锦还厢,也可能是“金榜无名誓不归”。一 方是风尘仆仆,终摘桂冠;一方是“腰细不胜衣”、“人比黄花瘦”。然而历经一些阻难和相思折磨之后,终成燕畴之侣。当崔张二人回头笑看 他们这段荒唐、真挚、甜蜜而又充满误会与磨难的爱情之路时,美好的结局使他们发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之美好愿望。“西窗烛”前 的幸福回想,给了“西”温馨团圆之感,也与《西厢记》的美好结局相通。
上面我按照了《西厢记》的大致情节顺序和“西”的不同意象进行了分析,其结构如下:
故事发生地——“西”与佛寺之关系
↓
美人处美居——“西”含有美之意,“西方”是美人之居所
↓
红娘的作用——“西”与红之关系
↓
张崔二人爱情的发展——“西”与爱情的关系空间上
时间上
↓
别离——“西” 还有夕阳残照西风紧的萧瑟、离别之意
↓
团圆——“西”有温馨之意
三、由“西”到“梦”:《西厢记》叙事模式的传承与变迁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正如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中所言,《西厢记》是第一部用大段大段的唱词淋漓尽致的描写人 物的恋爱心理与恋爱过程的作品,这使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正如清初评论家金圣叹所说,缠绵悱恻的人间“至情”本为生人“食 色”之性。从《诗经•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启描写男女爱情的文学题材后,几经变迁,到金元时期,儒教 观念淡薄、个性意识增强,王实甫得以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在唐代元稹《会真记》的基础上,不仅对男女双方的纯洁、诚实、在爱情生 活方面的天真和幼稚着力刻画,铺陈“长亭送别”时的离愁别怨,还整整用一折篇幅来敷陈二人的合欢行为,含蓄、唯美却又不加掩饰。如此 ,由于“西”之美人,张生与崔莺莺在“西”之佛寺为我们上演了一出“西”之唯美爱情与离别愁怨,并以“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唱出了“西”之温 馨团圆意蕴。最终,王实甫凭借精湛的语言艺术,自觉不自觉地将古代文学中“西”的各种内涵进行整合和演绎,塑成了金元之后爱情小说的 基本叙事模式。其后的诸多才子佳人类爱情小说,基本上都在《西厢记》所开创的叙事模式内。从题材来看,元代稍后的《东墙记》和《梅香》基本可以看做是《西厢记》的翻版。从思想来看,青年男女为了争取爱情自由而与封建礼教坚决斗争的精神品质,又为汤显祖的《 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作品所继承[5]。
然而,在追求人伦敦常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国人并不重视“爱而恋”的男女之情,而重视纳入了伦常关系,主“爱而敬”的夫妇之情;发情止 礼,宜室宜家,才是爱情的最高的理想,而这种情形,又正是服从社会传统、权威与礼法的文化行为之表现[6]。基于此,王实甫 一改元稹《会真记》中张生的始乱终弃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男女私奔结局,而是以张生起而寻求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之科举功 名的庇护来实现才子佳人的秦晋之好,以至于被封建正统列为“淫词艳曲”的禁书王实甫版的《西厢记》,又被认为是有助教化的卫道之作: “《西厢》,风(指诗经之国风)之遗也”。尤有甚者,明末闵遇五在《题西厢》中公然把王实甫比为程颐、朱熹、张载、周敦颐这些宋代理 学大师,认为他用杂剧的形式来阐发儒家思想,可能比某些理学家的说教效果更好。他说:“今之所为千秋绝艳者,安得动称金元云乎哉! 使其升关闽濂洛之室,聪明胆识不下某某辈,成一家言,黼黻《六经》,即庙祀血食,宁异人任,不得用彼显而以此闻。”
如此,《西厢记》用“西”之意象谋划全篇,成就了前无古人的爱情喜剧,确也因“西”之团圆意蕴消解了其彰显自由爱情、彻底反对封建礼教 的思想价值。毕竟,《西厢记》中王实甫还通过让张生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来赢得正统社会认可的婚姻,曹雪芹却从自己的身世中看到 了封建礼教的彻底没落与虚伪,并通过“风月宝鉴”提醒人们富贵、欢乐,风月繁华等都只是一时的,不能永远依恃,“究竟是到头一梦,万 境归空”。所谓的自由爱情在封建时代的现实社会中从一开始就注定只能是悲剧,所谓团圆的爱情喜剧只能是南柯一梦。也正是看到了封建 时代自由爱情的实质,《红楼梦》才让贾宝玉在中举后依然出家。
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如果说《西厢记》可以用“西”来 概括的话,《红楼梦》则通过侧重“西”之唯美与凄婉最终提炼出封建时代现实主义的爱情文学叙事模式——“梦”。于是借鉴《西厢记》却以 爱情悲剧结束的《红楼梦》成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超越《西厢记》而达到中国古代小说最高峰的后来者。
参考文献:
[1] 程孟辉.中华大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1 328.
[2] 聂石樵.雒三桂.诗经新注[M].李山,注释.济南:齐鲁书社,2000:85.
[3]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84-386.
[4] 王季思.中国古代十大古典喜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11.
[5] 鲍鹏山.中国古代文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47.
[6] 张淑香.元杂剧中的爱情与社会[M].台北:长安出版社,1980:162.[责任编辑 :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