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社会秩序下人主体性的丧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Q84》是村上春树致敬奥威尔《1984》所写的作品。由“老大哥”推衍至“小小人”隐喻着社会权力的极端持有者,人的自然发展欲望总是受到各种“体制性”的规训,人的主体性逐步丧失。无独有偶,电影作品《看上去很美》则是以“小人物”方枪枪的视角切入,通过叙述其与学校教育秩序的归顺与反抗,表现社会权力、规则对个体的操控与压制。两部作品分别从宏观到微观,探讨社会极权背景下现代人面临主体困境如何探寻突围之路,本文将从两部不同文艺形式的作品出发,探寻在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社会“秩序”下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在体制禁锢、个体反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似与相异。
  关键词:社会秩序;体制性;人的主体性;归顺与反叛
  作者简介:黄嘉文(1997.7-),女,汉,河南省安阳市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海啸(1995.12-),女,回,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
  在《1Q84》中类似人类本源般存在的“小小人”,可以说是将作为主体的“人”置身于某种权力结构之中,其以建构的“先驱”宗教团体为社会秩序与极权的载体,从而全景描绘人性之牢笼;《看上去很美》则以小见大,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视角入手,反映了现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极度制约。由此推及,当今社会中个体发展制约性的突出、独特性的湮灭以及独立思考的缺失与人格主体性的萎缩。
  一、《1Q84》:“民主时代”的个体毁灭
  村上春树的《1Q84》中,致力于以塑造施暴的男性角色以及凌辱少女的狂热宗教领袖来暗喻社会对个体思想、行为的极端控制。“先驱”与“证人会”的存在对深绘里及青豆的童年成长所带来的精神阴影伴随二人成长的整个动态过程,幼年时受作为狂热信徒的父母逼迫加入宗教团体,接受教义的极端思想控制,并在行为上严格遵守教派的各项“清规戒律”,甚至“献身”。身为社会各领域精英人物的“先驱”信徒们在没有明确教义的基础上却被“领袖”的完全颠覆、错误的思想引领,竟毫无质疑与反抗。这令人联想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认为“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还存在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这一虚构的宗教团体所接受的种种思想控制象征着现代社会中对人主体性构成侵蚀的体制。
  “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有切实存在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体制中所不具备的。我们不能接受体制的压榨,不能纵容体制的横冲直撞。不是体制制造了我们,而是我们知道了体制。”村上春树如是说道。《1Q84》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秩序与规则推极化,将个人主体性丧失的恶果表现为宗教团体内部的暴力行为和反伦理道德行为。在1Q84年,当所谓社会秩序确定,则不可独立判断、质疑反抗,只能一味遵循,个体的发展与价值实现只能建立于整个社会利益之上,不存在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也就是深绘里成为“先驱”第一个牺牲品的缘由所在。
  二、《看上去很美》:方槍枪与幼儿园的“小红花”
  电影《看上去很美》将社会浓缩于一个全托制幼儿园的日常,方枪枪则代表了每一个个体的独立存在。影片从方枪枪进院第一天被由老师“引领”的全体小朋友围攻而剪去小辮子的反抗,到因评比榜上小红花数量的落后而主动遵循幼儿园的种种规矩争取小红花,到逐渐边缘化再度反抗的过程,体现了个体与秩序制度的归顺与反抗。全托制的幼儿园是一个体制明确的“小社会”:班主任老师是管理者,拥有绝对权力,而诸位小朋友为被管理阶层,由此受到制度的约束。
  从规范化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规定,例如:按规定时间上厕所、吃饭时有需求要举哪只手、玩游戏时遵循怎样的要求等等;其次,包含从精神上对人的操控,例如,班主任老师明确说明“得五朵小红花就当班长”、每朵小红花则代表着按规矩“吃饭、穿衣、睡觉”。方枪枪也就是在这样的“小红花”的奖励机制之下,慢慢向体制规则靠拢,自由的人格、独立的个性慢慢被抹杀。
  而放眼于当今社会,个体正是在由体制和规则构建的大背景下去生存和发展。各形各色的方枪枪最终都在向上层阶级靠拢,需求社会地位与各种奖罚制度周旋的过程中变成了丧失主体性的个体。似乎对于规则的反叛只能招致孤立无援的境遇以及“特立独行”的社会评价,而一步步被驯化的“听话”的孩子则似乎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三、结语
  村上春树的《1Q84》以及杨朔的《看上去很美》以当今社会为原型将其浓缩于宗教团体及全托制幼儿园,以其为载体向我们展示在社会体制和秩序的压制之下个人主体性的毁灭,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与真实性,民主社会背景下个人思想如何被制约和束缚,社会权力与体制共同压抑着人性、侵蚀着个人的思想和肌体。无论是被教徒狂热信奉的教义,抑或是被孩子们追逐的小红花,他妈似乎是作为真理、权力的代表被社会绝大多数人所追捧、维护。个体发展的主体性、个人思想的独立性、思想意识的自由性才是由个体到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石,它将跨越国家、民族、地域的局限,是人类创造性精神向前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源泉。
  参考文献:
  [1]孟亭含.对教育规训与现代秩序的归顺与反抗——对影片《看上去很美》的解读[J].开封大学学报,2013(3).
  [2]周佩鑫.从《1984》到《1Q84》:论人的主体性丧失与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到转薄,痴心何说?  情生處热如火,情少时恨难活;  卿卿我我,偷尝禁果;怪谁美妙?把谁迷倒?  喻你比花儿俏,嫌我胜蝉儿噪;  你爱嗅着花香,我爱学声鸣鸟。  那时我正值风华正茂,  那时你恰在豆蔻花梢。  分分合合,哭哭笑笑;啼笑皆非,不过爱错;  你说爱情是迷惑,我说自由被枷锁;  谁带着我的诗抄?谁哼着你的歌谣?  那条我熟悉的羊肠小道,  哪天你会说是分道扬镳。  
摘 要:韩寒在其作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构建了一个真假并存的人性的世界,没有大面积的文字游戏,没有激进的反讽,也没有强烈的喧张,只是静静地叙述,尽量避免大悲大喜,但就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表述中,运用极具荒谬性的隐喻表现手法,深刻展现了“世界”这个大舞台的戏剧性,用荒谬的假象揭露了美好却又残酷的真实。  关键词:现实;回忆;荒谬;真实  作者简介:毕孟森(1994-),男,汉族,山东莱芜
摘 要:本文以荷马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的叙事方式的改变为研究对象,提出两部史诗的创作反映了一种“诗人→人物→歌手→诗人”的叙事讲述模式。试图以此对相当一段时期里过分关注史诗中的人物形象,肯定“人”之觉醒的单一研究模式加以补充,提出从诗学的角度再解读荷马史诗的重要性。  关键词:叙事;人物;诗人;歌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因果报应思想贯穿于“三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结合“三言”在当时的读者分析,可以知道这是有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因素在其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熟悉又陌生的阅读体验中,因果报应思想契合了读者心理,既为读者所接受又潜移默化地起着劝诫教化作用,二者相互作用,成为“三言”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三言”;果报思想;《珍珠衫》;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福贵自己的讲述,为我们呈现了其苦难的一生。从福贵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社会近六十年的变迁,其给予我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冲击是巨大而深刻的:虽然现实那么痛,一切是那般刻骨铭心,一切都只是一人在承受,我却从中感悟到了福贵人生的宽广与可贵——简单的遵从心的召唤,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关键词:苦难;人生;活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曹公通过黛玉葬花的描写,写出了文人对于生死距离的看法,黛玉葬花的方式是选择用土掩埋,这一抔土引发了对于汉文化中土葬习俗的思考,土葬习俗承载着农耕文化下人们对于土的崇拜,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死距离的看法。  关键词:黛玉葬花;土葬;生与死的距离  作者简介:徐晓林(1993-),女,汉,四川人,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东都妙姬,南都石黛,倾国倾城。恁宜笑宜颦,盈盈晚翠,如烟如梦,冉冉春青……”清朝大词人况周颐笔下的樱花如东都妙姬般蕙心纨质,玉貌绛唇,如南都石黛般清澈纯洁,超凡脱俗。  周公把樱花比作貌美心蕙的女子,怜爱她,敬佩她。我又何尝不是呢,我爱樱花,爱她千娇百媚的姿态,爱她绚丽浪漫的色彩,我更敬佩她纯洁高尚、超凡脱俗的情操。  开花了!开花了!每每樱花季节,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澎湃激荡。很小的时候就嚷
摘 要:《小癞子》一文简洁而朴实,通过描述一个卑贱穷苦孩子的痛苦遭遇,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反封建教会的思想。它是公认的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通过城市底层非英雄人物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真实反映了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状况。本文就通过对《小癞子》的品读,剖析它内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风俗画;现实主义;西班牙现状;小人物  作者简介:甘雨露(1995-),女,重庆璧山人,重庆
摘 要:《二十四诗品》是唐末诗人司空图所写的一部以诗论诗的理论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也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次伟大创造。作者在摹状各类诗歌体貌的同时,将儒、道思想融贯其中,使得全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玄学色彩。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诗论诗;人物形象;儒、道思想  作者简介:梁妍宁(1993-),女,汉,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中
1周 惠,1978-,内蒙古,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2王艳华,1981-,黑龙江,鹤城文学艺术研究院秘书长  摘要:近期山水画家崔昊专注于海景题材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成果颇丰。海景山水画题材是传统山水画题材研究及表现方面的短板,对此进行研究和创作不仅可以填补传统山水画题材表现的空白,推动当代山水画艺术探索的步伐,更有助于深化和升华当代山水画艺术的时代主题思想和艺术审美高度,成为“笔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