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234年10月8日夜晚,曹魏权臣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赤色大星,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懿惊喜曰:“孔明死矣!”
在《三国演义》中,類似场景不少。张飞遇害时,刘备寝卧不安,出帐观天文,见西北一星忽然坠地。诸葛亮告诉他,这是要损一大将的凶兆,三天内,必定有坏消息。果然,三天后,张飞被刺的噩耗传来。
《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天命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并在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中源远流长。至东汉末年,谶纬神学盛行,观星象、察地物等活动,对政治运作具有的启示意义愈加重要,乃至影响政治斗争的走向。因而,从太史令到钦天监,国家设置专门机构从事观星占卜、制定历法的工作,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央立法禁止民间个人或团体进行天象观测活动,使太史令与钦天监成为统治阶层垄断的舆论工具。
观星缘何成为朝廷的“私学”
早在周朝就有专职历法与天文工作的太史,那时国家行政机构尚不完善,他们往往以采风的形式进行。《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等关于气节变化的描述,便是记录气象、推算节气的工作成果。
秦汉时期,随着皇权崛起,太常所设太史令,代替太史。太史令的权力被削减,只负责编写史书和推算天文历法。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了两名战国时代知名的观星者——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他们将天文学从占星术中分离出来。
甘德作《天文星占》,石申作《天文》,虽然都是以占星术为主要内容,但其中包含行星运行和恒星位置的知识。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合甘德、石申的成绩,编制了一个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以此为根据绘成了星图,三垣、十八宿的星官系统正式诞生。
这是一套天文与人物,特别是高级权贵相互联系的系统,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天人感应之下的皇权秩序。司马迁是聪明人,他信不信天人感应另当别论,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将这些前太史们的功绩记叙一番,还隐晦地指出了他们的局限。
《史记·天官书》中说,甘、石这些人不仅精通各种占星术,从他们的天文学著作中还能看到战乱相寻的形势,里面记录着为政治事件占验的各种说法。
到西晋,朝廷“禁星气,谶纬之学”,观天象的活动在民间被禁止,观星成为了朝廷的“私学”。唐朝时法律规定,私人家中不能私藏观天象的仪器、天文图书等,“违者徒二年”。如果有人观天象妖言惑众的,判绞刑。明朝时把私习天文与收藏禁书归为一条罪状。清朝时私自研习天文的人将会受到杖刑,一顿毒打之后招收为公务员,作为天文生编入钦天监。
从谶纬制造到科学研究
隋代的太史监,唐代的太史局、司天台,宋代的司天监、天文院,明清时期的钦天监,这些机构垄断了观星活动。
机构名称变来变去,但本质工作万变不离其宗——以天文为人事寻求合法性。
司马迁在《史记》曾经记载过:“冬十月,五星见于东井,汉高祖进咸阳。”很显然,这次“五星连珠”是为刘邦登基制造舆论上的合法性。所谓的吉祥星象,往往预示皇权更迭和“真命天子”的出位。
《宋史》记载,赵匡胤手下有一位号称自己懂得天文星象的人,叫苗训。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他被任命为司天台主簿。
在陈桥兵变中,苗训扮演着新闻宣传主要负责人的身份。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军出师之时,他观星象,说“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两个太阳之间,黑光摩荡,这是天命啊!话说到这个地步,赵匡胤不当皇帝都对不起天地了。
到明清,钦天监招聘人员的程序愈加严格,提拔也慢。康熙帝曾谕钦天监:“尔衙门专习天文历法,任是职者,必乎习学精熟。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任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清代时期钦天监职官的子孙甚至也只能“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有违者,“发海南充军”。可谓一人入了坑,附带伤害子孙。
只不过,明末清初的钦天监已经在西学的影响下,褪去了天人感应的粉饰色彩,回归到了历法研究的使命上。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外国传教士,先后主持过钦天监的工作。再说了,西学东渐的潮流浩浩荡荡,再利用观星制造谶纬,谁信?
在《三国演义》中,類似场景不少。张飞遇害时,刘备寝卧不安,出帐观天文,见西北一星忽然坠地。诸葛亮告诉他,这是要损一大将的凶兆,三天内,必定有坏消息。果然,三天后,张飞被刺的噩耗传来。
《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天命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并在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中源远流长。至东汉末年,谶纬神学盛行,观星象、察地物等活动,对政治运作具有的启示意义愈加重要,乃至影响政治斗争的走向。因而,从太史令到钦天监,国家设置专门机构从事观星占卜、制定历法的工作,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央立法禁止民间个人或团体进行天象观测活动,使太史令与钦天监成为统治阶层垄断的舆论工具。
观星缘何成为朝廷的“私学”
早在周朝就有专职历法与天文工作的太史,那时国家行政机构尚不完善,他们往往以采风的形式进行。《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等关于气节变化的描述,便是记录气象、推算节气的工作成果。
秦汉时期,随着皇权崛起,太常所设太史令,代替太史。太史令的权力被削减,只负责编写史书和推算天文历法。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了两名战国时代知名的观星者——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他们将天文学从占星术中分离出来。
甘德作《天文星占》,石申作《天文》,虽然都是以占星术为主要内容,但其中包含行星运行和恒星位置的知识。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合甘德、石申的成绩,编制了一个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以此为根据绘成了星图,三垣、十八宿的星官系统正式诞生。
这是一套天文与人物,特别是高级权贵相互联系的系统,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天人感应之下的皇权秩序。司马迁是聪明人,他信不信天人感应另当别论,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将这些前太史们的功绩记叙一番,还隐晦地指出了他们的局限。
《史记·天官书》中说,甘、石这些人不仅精通各种占星术,从他们的天文学著作中还能看到战乱相寻的形势,里面记录着为政治事件占验的各种说法。
到西晋,朝廷“禁星气,谶纬之学”,观天象的活动在民间被禁止,观星成为了朝廷的“私学”。唐朝时法律规定,私人家中不能私藏观天象的仪器、天文图书等,“违者徒二年”。如果有人观天象妖言惑众的,判绞刑。明朝时把私习天文与收藏禁书归为一条罪状。清朝时私自研习天文的人将会受到杖刑,一顿毒打之后招收为公务员,作为天文生编入钦天监。
从谶纬制造到科学研究
隋代的太史监,唐代的太史局、司天台,宋代的司天监、天文院,明清时期的钦天监,这些机构垄断了观星活动。
机构名称变来变去,但本质工作万变不离其宗——以天文为人事寻求合法性。
司马迁在《史记》曾经记载过:“冬十月,五星见于东井,汉高祖进咸阳。”很显然,这次“五星连珠”是为刘邦登基制造舆论上的合法性。所谓的吉祥星象,往往预示皇权更迭和“真命天子”的出位。
《宋史》记载,赵匡胤手下有一位号称自己懂得天文星象的人,叫苗训。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他被任命为司天台主簿。
在陈桥兵变中,苗训扮演着新闻宣传主要负责人的身份。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军出师之时,他观星象,说“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两个太阳之间,黑光摩荡,这是天命啊!话说到这个地步,赵匡胤不当皇帝都对不起天地了。
到明清,钦天监招聘人员的程序愈加严格,提拔也慢。康熙帝曾谕钦天监:“尔衙门专习天文历法,任是职者,必乎习学精熟。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任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清代时期钦天监职官的子孙甚至也只能“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有违者,“发海南充军”。可谓一人入了坑,附带伤害子孙。
只不过,明末清初的钦天监已经在西学的影响下,褪去了天人感应的粉饰色彩,回归到了历法研究的使命上。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外国传教士,先后主持过钦天监的工作。再说了,西学东渐的潮流浩浩荡荡,再利用观星制造谶纬,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