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后,《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古典诗词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是据调查了解,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教师以强势话语压制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元阐释代替多元解读、重教师讲解理性分析、轻学生主体感悟体验、滥用信息技术手段导致教学方向的迷失等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 古典诗词 教学现状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词教学传统,古典詩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古典诗词教学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新课改后,《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古典诗词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调查了解,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强势话语压制与学生的对话交流
“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为在古典诗词知识、鉴赏能力以及资历上占据优势,常常扮演着知者、长者、能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话语力量不对等,就会出现一些教师简单地、粗暴地否认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的独特体验的现象。不少教师仍有“中心主义”思想,存在“满堂灌”“一言堂”的不良行为。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元阐释代替多元解读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在不同人的眼光中,它会闪耀不同的光芒。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不同的人读它,可以读出不同的主题:“悼亡诗”“恋情诗”“自伤身世”等。而且“新课标”也注重个性化阅读,要求在阅读和鉴赏中,学生能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阐发。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可我们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只以参考书为依据,没有顾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学养的学生的差别,忽视了学生在审美鉴赏中个体的差异性,将所有学生对于同一首古典诗词的理解看成是完全一样的,向学生灌输标准的结论。比如,有教师在教授《长恨歌》时,不顾学生的体会,大谈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这样做否定了学生对古诗词欣赏的不同诉求,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种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创造性的审美体验,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让古典诗词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
三、重教师讲解理性分析、轻学生主体感悟体验
现在有些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过于理性化,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翻译诗词大意。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教,一字一句地死抠,而后归纳诗意,教师在教学期间不断面向学生集体讲解、提问,把一首首意境优美的古典诗词肢解得七零八落,原诗丰厚的审美意蕴全被揉碎了,全然没有了古典诗词的整体味道。
教师对“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不足,在古典诗词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过分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学生只是接受,完全忽视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体悟与品味。在诗歌学习中,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效果不明显。在教师眼里只有古典诗词和分数,心里没有装进学生。在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缺少与学生的对话,即使有对话,也缺少师生之间的真情互动,师生间不能在对话中真正获得知识与情感的交流。
四、滥用信息技术手段,导致教学方向的迷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教学辅助手段。这些手段用于补充基础文化知识、展示课堂教学要点,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在课堂播放朗诵视频,引入音乐、图像营造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意象,感受意象蕴含的深情,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因而现在的课堂越来越多教师喜欢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是好事。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关注古典诗词教学的方式,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却不去把握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最终导致了教学方向的迷失。有的教师把用课件上课当作一种时髦,无论什么类型的课文,无论是否需要,在课堂上一律使用。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整合网上资源,制作课件,却往往忽视对古典诗词文本的品读理解、对古典诗词的意蕴内涵的把握、对古典诗词课堂学法的研究。课堂上没有了教师自身声情并茂的范读,没有了神采飞扬的古典诗词讲解,没有了整洁、美观的板书设计,教师成了键盘的敲击手、资料的复制者、课件的放映者。教师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毫无生机的诗词教学中,师生间应有的情感交流、思想火花、感悟心得,还有课堂应有的和谐、欢乐、灵动和情趣等都被鼠标取代了。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基于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效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标 古典诗词 教学现状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词教学传统,古典詩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古典诗词教学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新课改后,《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古典诗词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调查了解,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强势话语压制与学生的对话交流
“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为在古典诗词知识、鉴赏能力以及资历上占据优势,常常扮演着知者、长者、能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话语力量不对等,就会出现一些教师简单地、粗暴地否认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的独特体验的现象。不少教师仍有“中心主义”思想,存在“满堂灌”“一言堂”的不良行为。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元阐释代替多元解读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在不同人的眼光中,它会闪耀不同的光芒。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不同的人读它,可以读出不同的主题:“悼亡诗”“恋情诗”“自伤身世”等。而且“新课标”也注重个性化阅读,要求在阅读和鉴赏中,学生能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阐发。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可我们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只以参考书为依据,没有顾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学养的学生的差别,忽视了学生在审美鉴赏中个体的差异性,将所有学生对于同一首古典诗词的理解看成是完全一样的,向学生灌输标准的结论。比如,有教师在教授《长恨歌》时,不顾学生的体会,大谈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这样做否定了学生对古诗词欣赏的不同诉求,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种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创造性的审美体验,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让古典诗词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
三、重教师讲解理性分析、轻学生主体感悟体验
现在有些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过于理性化,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翻译诗词大意。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教,一字一句地死抠,而后归纳诗意,教师在教学期间不断面向学生集体讲解、提问,把一首首意境优美的古典诗词肢解得七零八落,原诗丰厚的审美意蕴全被揉碎了,全然没有了古典诗词的整体味道。
教师对“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不足,在古典诗词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过分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学生只是接受,完全忽视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体悟与品味。在诗歌学习中,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效果不明显。在教师眼里只有古典诗词和分数,心里没有装进学生。在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缺少与学生的对话,即使有对话,也缺少师生之间的真情互动,师生间不能在对话中真正获得知识与情感的交流。
四、滥用信息技术手段,导致教学方向的迷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教学辅助手段。这些手段用于补充基础文化知识、展示课堂教学要点,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在课堂播放朗诵视频,引入音乐、图像营造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意象,感受意象蕴含的深情,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因而现在的课堂越来越多教师喜欢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是好事。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关注古典诗词教学的方式,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却不去把握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最终导致了教学方向的迷失。有的教师把用课件上课当作一种时髦,无论什么类型的课文,无论是否需要,在课堂上一律使用。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整合网上资源,制作课件,却往往忽视对古典诗词文本的品读理解、对古典诗词的意蕴内涵的把握、对古典诗词课堂学法的研究。课堂上没有了教师自身声情并茂的范读,没有了神采飞扬的古典诗词讲解,没有了整洁、美观的板书设计,教师成了键盘的敲击手、资料的复制者、课件的放映者。教师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毫无生机的诗词教学中,师生间应有的情感交流、思想火花、感悟心得,还有课堂应有的和谐、欢乐、灵动和情趣等都被鼠标取代了。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基于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效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