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初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如火如荼地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迈入一个崭新而重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目标的实施,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到一个全新而又极具挑战性的高度。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终于使我对新课程有所感悟,对新课程的新理念有一定认识,并自觉地实践新课程,开发新课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1.深入研读课标,深度挖掘教材
研究课标,把握教材,永远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弃的东西。对课标认识、理解是否到位,是能否正确把握教材的前提。而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准确就是所教知识正确,没有科学性错误;恰当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理解深浅适度。理解程度过浅,导致学生学不到东西,或学到的东西很少。但不是越深越好,教师理解深了,讲深了,学生理解不了,掌握不了,等于没讲。如何针对学生实际,挖掘教材,讲授的深浅度适宜,这是需要教师下大力气研究的。
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存在很大区别,因为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从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都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这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出了严峻考验,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要迷失方向,应当力求走信息技术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与时俱进,调整好自己的知识结构,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信息教育的需要。
3.关于电子白板的使用
3.1学科设计先导,技术为辅。电子白板只是一个技术,不能以技术代替思想。电子白板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科设计为根本,以完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前提。备课时不要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3.2避免白板技术PPT化。电子白板课件与PPT课件对于课堂的作用,有相容的部分,也有本质的不同。如果只是对于展示上课的内容,无论哪个平台都没有传统的PPT得心应手。如输入文字,插入图片、声音、视频、Flash动画,这些在传统的PPT软件中,都是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如果只是运用电子白板系统设计这样的课件,则既让人感觉用错了技术,又无法突出白板系统的作用。我认为:PPT注重的是课堂教师知识的呈现,而电子白板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和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3.3进一步突出电子白板的特性。电子白板最大的特点:互动和学生直接参与。以往的是课件老师设计好,不能有任何修改,而电子白板不仅可以展示,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拖、拉、拽”等一系列动作,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跟读、测量、比较、测评、测试”等功能,实现互动;上课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课堂的生成。
3.4深入挖掘、设计学生活动。相较传统课件,电子白板课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了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学生有上台操作的体验。由于我们离“一人一本”的理想教学环境还很遥远,这种“学生参与”、“互动”的面显然是不够的。如我们设计一个互动的题目,也只能让某一个学生到白板上演示,剩下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在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时,使用实物展台,也不可能兼顾,反馈和检测所有学生的完成作业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深入挖掘白板的功能,不能让白板的“互动”仅限于很窄的学生范围内。
4.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P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PT时,我首先用PP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实现它,简单介绍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完成,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为了让课件更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置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能随心所欲地制作作品。
5.运用小组合作式学习
5.1创建合作小组。组建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与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操作者、资料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5.2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主要有如下过程: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利用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自我探索,不断克服学习障碍,获取成功经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第二阶段,协商会话阶段。自主学习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就自己的问题和别的成员进行交流,进行组内对话、商讨、争论等互动合作,对问题进行充分解析和论证,学生间、师生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第三阶段,知识建构。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之后,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加强总结、建构,形成自己稳固的知识结构。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5.3注重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分为一个个小组,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组内成员的合作,又能增强他们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更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果交流,加强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和自我价值观念、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的提高,克服大班化授课的弊端。
1.深入研读课标,深度挖掘教材
研究课标,把握教材,永远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弃的东西。对课标认识、理解是否到位,是能否正确把握教材的前提。而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准确就是所教知识正确,没有科学性错误;恰当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理解深浅适度。理解程度过浅,导致学生学不到东西,或学到的东西很少。但不是越深越好,教师理解深了,讲深了,学生理解不了,掌握不了,等于没讲。如何针对学生实际,挖掘教材,讲授的深浅度适宜,这是需要教师下大力气研究的。
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存在很大区别,因为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从硬件领域还是软件领域,都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这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出了严峻考验,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要迷失方向,应当力求走信息技术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与时俱进,调整好自己的知识结构,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信息教育的需要。
3.关于电子白板的使用
3.1学科设计先导,技术为辅。电子白板只是一个技术,不能以技术代替思想。电子白板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科设计为根本,以完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前提。备课时不要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3.2避免白板技术PPT化。电子白板课件与PPT课件对于课堂的作用,有相容的部分,也有本质的不同。如果只是对于展示上课的内容,无论哪个平台都没有传统的PPT得心应手。如输入文字,插入图片、声音、视频、Flash动画,这些在传统的PPT软件中,都是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如果只是运用电子白板系统设计这样的课件,则既让人感觉用错了技术,又无法突出白板系统的作用。我认为:PPT注重的是课堂教师知识的呈现,而电子白板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和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3.3进一步突出电子白板的特性。电子白板最大的特点:互动和学生直接参与。以往的是课件老师设计好,不能有任何修改,而电子白板不仅可以展示,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拖、拉、拽”等一系列动作,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跟读、测量、比较、测评、测试”等功能,实现互动;上课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课堂的生成。
3.4深入挖掘、设计学生活动。相较传统课件,电子白板课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了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学生有上台操作的体验。由于我们离“一人一本”的理想教学环境还很遥远,这种“学生参与”、“互动”的面显然是不够的。如我们设计一个互动的题目,也只能让某一个学生到白板上演示,剩下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在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时,使用实物展台,也不可能兼顾,反馈和检测所有学生的完成作业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深入挖掘白板的功能,不能让白板的“互动”仅限于很窄的学生范围内。
4.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P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PT时,我首先用PP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实现它,简单介绍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完成,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为了让课件更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置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能随心所欲地制作作品。
5.运用小组合作式学习
5.1创建合作小组。组建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与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操作者、资料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5.2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主要有如下过程: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利用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自我探索,不断克服学习障碍,获取成功经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第二阶段,协商会话阶段。自主学习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就自己的问题和别的成员进行交流,进行组内对话、商讨、争论等互动合作,对问题进行充分解析和论证,学生间、师生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第三阶段,知识建构。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之后,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加强总结、建构,形成自己稳固的知识结构。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5.3注重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分为一个个小组,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组内成员的合作,又能增强他们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更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果交流,加强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和自我价值观念、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的提高,克服大班化授课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