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已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国普通高中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各级学校也开始给予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信息技术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现代教育模式和方式的特点,融合基于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团结协作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操作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尝试采用以下教学法。
1.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任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
②“任务”要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③“任务”要有合作性。
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
④“任务”要有生活性。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的启发式教学还是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思路的训练模式,一种教会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重要方法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尝试、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善于动脑、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1)课堂提问是关键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无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充满疑问。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问题尽可能集中在教材的难点上,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衔接。问题还要紧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巧妙创设提问的情境。好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能于无疑处觅疑,在有疑处觅新知,是激活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2)思维引导和知识迁移
从现代思维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是整理已知信息并考虑各种可能性,以有助于得出问题,以及对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思维的引导,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达到教学的理想目的。
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时刻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精神。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讲,学生也可以讲;对于教师和学生讲过的内容,大家可以补充和争论;对学生作业和课堂发的补充材料进行讲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提倡上一种讨论课,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技术话题,然后由学生分头准备,最后大家在一起讨论各自搜集到的材料。这样一个过程既能够培养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和分析研究课题的能力,又能通过灵活、生动的方式及时更新知识,跟上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步伐。
3.小组合作式教学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而小组合作式探究活动以其灵活性、多样性、高效性正越来越受到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广泛的灵活性,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当允许他们来回走动,比要求他们坐着不动学习效果好的多。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积极突破传统演示教学的模式,尝试进行如小组学习、分组辩论、案例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活动。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分组呢?分组探究活动中及评价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还拿我的信息技术开篇第一章第一节来说,课前我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等因素,确定分组的标准。将全班分为三组,每组分别研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然后,根据标准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中还可以自由组合,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时由组内学生推选出每个大组的负责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激烈的讨论中,学习气氛活跃。最后每个大组推选出1—2名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组内研究的结果。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比以往老师单纯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家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更加自主、快乐和自信了。
1.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任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
②“任务”要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③“任务”要有合作性。
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
④“任务”要有生活性。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的启发式教学还是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思路的训练模式,一种教会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重要方法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尝试、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善于动脑、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1)课堂提问是关键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无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充满疑问。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问题尽可能集中在教材的难点上,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衔接。问题还要紧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巧妙创设提问的情境。好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能于无疑处觅疑,在有疑处觅新知,是激活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2)思维引导和知识迁移
从现代思维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是整理已知信息并考虑各种可能性,以有助于得出问题,以及对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思维的引导,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达到教学的理想目的。
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时刻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精神。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讲,学生也可以讲;对于教师和学生讲过的内容,大家可以补充和争论;对学生作业和课堂发的补充材料进行讲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提倡上一种讨论课,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技术话题,然后由学生分头准备,最后大家在一起讨论各自搜集到的材料。这样一个过程既能够培养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和分析研究课题的能力,又能通过灵活、生动的方式及时更新知识,跟上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步伐。
3.小组合作式教学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而小组合作式探究活动以其灵活性、多样性、高效性正越来越受到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广泛的灵活性,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特别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当允许他们来回走动,比要求他们坐着不动学习效果好的多。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积极突破传统演示教学的模式,尝试进行如小组学习、分组辩论、案例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活动。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分组呢?分组探究活动中及评价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还拿我的信息技术开篇第一章第一节来说,课前我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等因素,确定分组的标准。将全班分为三组,每组分别研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然后,根据标准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中还可以自由组合,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同时由组内学生推选出每个大组的负责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激烈的讨论中,学习气氛活跃。最后每个大组推选出1—2名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组内研究的结果。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比以往老师单纯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家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更加自主、快乐和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