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我就把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探索给以介绍,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生物学;学习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6-0001-01
一、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1.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我都是先拟好预习提纲,带着问题阅读指定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在预习阅读中,要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
2.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我就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
3.复习阅读是在教师授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地阅读。为了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①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③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④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⑤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⑦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4.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都主动请教老师帮助选好课外书。在指导其他后进同学阅读时,要求做到: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为了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我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活动的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我还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和环境日等),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份生物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了知识眼界、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注重实物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不论是阅读,还是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同桌。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难懂的问题,先和前后位讨论,再请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同学们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同学予以鼓励。对同学们做的生物学小论文和小报,我们会进行投票打分并报请教师进行评选,对优秀的小论文、“生物学小报”及时张贴在教室后墙的“生物园地”上。通过这些做法使同学们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讲述人体结构,可以对照自己或别人外表看得见的,辅之模型,增强理解。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画面显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向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
三、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就有意培养以下4种自学习惯:1.养成不预习不听课、不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大概了解,对那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作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生物学工具书有《辞海》、《词典》、《百科全书》和《教学参考书》等,我积极购置备用。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生物学知识,而且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在自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学会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而且能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人的思想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必然通过他们的创造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如学习被子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时,如果单纯依靠现成的挂图,有限的实物标本来传授,不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应该把校园、大自然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教学中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适当调整课程的安排,让学生走出課堂,参观养鱼场、食用菌场、花卉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可以举办生物兴趣小组,每年3-5月份参加龙眼树的嫁接活动。通过开展课外活动,针对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多种多样的创造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既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敢想象、敢于发表见解,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去积极思考,让思维同创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劉燕艳.生物教学导入的方法[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4):14-15.
[2] 任辉.浅谈导言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M].教学基本功,1997-2:96.
[关键词]生物学;学习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6-0001-01
一、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1.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我都是先拟好预习提纲,带着问题阅读指定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在预习阅读中,要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
2.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我就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
3.复习阅读是在教师授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地阅读。为了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①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③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④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⑤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⑦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4.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都主动请教老师帮助选好课外书。在指导其他后进同学阅读时,要求做到: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为了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我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活动的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我还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和环境日等),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份生物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了知识眼界、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注重实物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不论是阅读,还是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同桌。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难懂的问题,先和前后位讨论,再请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同学们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同学予以鼓励。对同学们做的生物学小论文和小报,我们会进行投票打分并报请教师进行评选,对优秀的小论文、“生物学小报”及时张贴在教室后墙的“生物园地”上。通过这些做法使同学们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讲述人体结构,可以对照自己或别人外表看得见的,辅之模型,增强理解。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画面显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向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
三、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就有意培养以下4种自学习惯:1.养成不预习不听课、不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大概了解,对那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作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生物学工具书有《辞海》、《词典》、《百科全书》和《教学参考书》等,我积极购置备用。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生物学知识,而且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在自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学会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而且能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人的思想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必然通过他们的创造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如学习被子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时,如果单纯依靠现成的挂图,有限的实物标本来传授,不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应该把校园、大自然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教学中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适当调整课程的安排,让学生走出課堂,参观养鱼场、食用菌场、花卉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可以举办生物兴趣小组,每年3-5月份参加龙眼树的嫁接活动。通过开展课外活动,针对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多种多样的创造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既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敢想象、敢于发表见解,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去积极思考,让思维同创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劉燕艳.生物教学导入的方法[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4):14-15.
[2] 任辉.浅谈导言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M].教学基本功,1997-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