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美术教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技能技法训练,更应是一种文化学习,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历史艺术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学生内化为他们的人格、气质等修养。
一、注重教材中的人文情感,体现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人文素养是当今美术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审美观念是美术学科追求的人文素养的核心。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注重把审美与德育结合,注意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的培养等,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与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如《变迁的家园》一课,我们就可以将人文情感教育深入其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有关家园变迁的图片,如日本大地震等,展示以热爱自己的家园为主题的各种美术表现形式,让学生分析欣赏,使学生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对家园的美好愿望的。从画家笔下的美好的家园着眼,表明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艺术存在的价值,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满激情地创作以“世界和平、关爱他人、关心环境”等公益型内容为主题的创作活动。这样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了解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美术与历史文化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欣赏半坡时期的一些彩陶作品《人面鱼纹盒》时,人面与鱼纹结合,学生欣赏时就会产生很多疑惑,甚至不解,当然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审美快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就不能简单地从工艺的造型与色彩方面去讲解,而是应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中,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这就需要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的学术界的不同解释:这可能与原始人的信仰有关,可能是图腾标记,也有的认为是纹身的写照,也有的推断是远古神话中的神人形象,也可能是祈求捕鱼丰收,或许是祈求子孙满堂等祝福的意思,总之当时对这种图形寄予很大的寄托。不管哪种意见,都蕴含着他们的崇拜和愿望。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欣赏、理解它,体会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状况,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揣摩当时人们的审美兴趣,进而去理解“时代美感”。
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使学生体会到这些陶器并不是冷冰冰的,它是和人与自然以及人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至今犹亲密地陪伴着我们,甚至创造了一个被称为“陶瓷世纪”的20世纪灿烂的陶瓷文化。这样,学生不仅从视觉上得到了审美的享受,同时也体会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的不同审美观念,体会美术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这样既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美术文化修养。
三、体验生活乐趣,培养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学生的美术学习必然要向着生活实践能力提高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要根据当地实情,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美术语言,通过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美术,无法也不应该是以成为专门艺术人才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懂得美术的基本常识以后,能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能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转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参与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这样通过美术课堂学习,要让学生知道美、发现美,并且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当地的风土人传、建筑遗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淮安(古淮阴)历史悠久,作为大运河文化的主要城镇——南船北马;淮扬菜的美食文化节等。如何使这些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色的地方文化得以流传发扬,还须借助美术课程去引导学生乡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民间遗存的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明祖陵、周总理故居、韩侯故居、漂母墓、慈云寺、清真寺等。这些古建筑,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装饰于一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文化底蕴。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筑不是无生命的,它是和人及人性以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五彩的文化光环,它们体现出的是与淮安人民紧密相连的民俗文化。
总之,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对人文情感的传播与培养,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感,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学生内化为他们的人格、气质等修养。
一、注重教材中的人文情感,体现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人文素养是当今美术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审美观念是美术学科追求的人文素养的核心。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注重把审美与德育结合,注意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的培养等,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与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如《变迁的家园》一课,我们就可以将人文情感教育深入其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有关家园变迁的图片,如日本大地震等,展示以热爱自己的家园为主题的各种美术表现形式,让学生分析欣赏,使学生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对家园的美好愿望的。从画家笔下的美好的家园着眼,表明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艺术存在的价值,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满激情地创作以“世界和平、关爱他人、关心环境”等公益型内容为主题的创作活动。这样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了解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美术与历史文化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欣赏半坡时期的一些彩陶作品《人面鱼纹盒》时,人面与鱼纹结合,学生欣赏时就会产生很多疑惑,甚至不解,当然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审美快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就不能简单地从工艺的造型与色彩方面去讲解,而是应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中,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这就需要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的学术界的不同解释:这可能与原始人的信仰有关,可能是图腾标记,也有的认为是纹身的写照,也有的推断是远古神话中的神人形象,也可能是祈求捕鱼丰收,或许是祈求子孙满堂等祝福的意思,总之当时对这种图形寄予很大的寄托。不管哪种意见,都蕴含着他们的崇拜和愿望。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欣赏、理解它,体会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状况,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揣摩当时人们的审美兴趣,进而去理解“时代美感”。
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使学生体会到这些陶器并不是冷冰冰的,它是和人与自然以及人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至今犹亲密地陪伴着我们,甚至创造了一个被称为“陶瓷世纪”的20世纪灿烂的陶瓷文化。这样,学生不仅从视觉上得到了审美的享受,同时也体会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的不同审美观念,体会美术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这样既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美术文化修养。
三、体验生活乐趣,培养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学生的美术学习必然要向着生活实践能力提高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要根据当地实情,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美术语言,通过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美术,无法也不应该是以成为专门艺术人才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懂得美术的基本常识以后,能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能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转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参与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这样通过美术课堂学习,要让学生知道美、发现美,并且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当地的风土人传、建筑遗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淮安(古淮阴)历史悠久,作为大运河文化的主要城镇——南船北马;淮扬菜的美食文化节等。如何使这些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色的地方文化得以流传发扬,还须借助美术课程去引导学生乡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民间遗存的乡土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明祖陵、周总理故居、韩侯故居、漂母墓、慈云寺、清真寺等。这些古建筑,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装饰于一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文化底蕴。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筑不是无生命的,它是和人及人性以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五彩的文化光环,它们体现出的是与淮安人民紧密相连的民俗文化。
总之,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对人文情感的传播与培养,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感,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