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子牙河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情况分析,得出水土流失的三种类型及其发生原因。讨论了治理与防治水土流失问题给平原区带来的效益,肯定了平原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子牙河流域 平原区 水土保持 意义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286-2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营力和不合理人为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侵蚀和水的损失。传统观念中,山区、丘陵区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是水土保持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平原河网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普及程度和开展深度均不及山区、丘陵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情况增多,造成平原河网区水土生态状况失衡,水土流失日渐严重,因此应加强对平原河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确保水土资源的安全。
1子牙河流域平原区概况
1.1子牙河平原流域范围及面积
子牙河流域位于海河流域的中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12°16′~117°11′,北纬36°19′~39°25′。流域面积46868km2,其中山区面积31248km2,平原面积15620km2。河北省平原流域面积15535km2。
1.2子牙河流域平原区地形地貌
子牙河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兼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西部太行山最高峰五台山海拔3068m。东部为平原,一般地面高程20~45m,沿海最低处高程1.5~15m。平原区按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划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滨海冲积、海积平原。缓岗、洼地较多。流域由滏阳河和滹沱河两大河系组成,流域长度470km,平均宽度99km。全河系大于20km的一级支流24条,大于20km的二级支流41条。
1.3子牙河流域平原区水文气候条件
子牙河流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冷而雨雪稀少,春季多风而少雨,秋季天高气爽。全年平均气温约在11.8~12.9℃之间。7月温度最高,月平均气温在26℃以上,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为-4℃。全年无霜期180~220天。
子牙河流域不同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差别较大,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0mm左右,全年雨量的80%左右集中在7-9月。本流域特大暴雨具有历时长、强度大、笼罩面积广的特点。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42亿m3,占河北省各河总径流量的17.5%。
2子牙河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类型及成因
子牙河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人为侵蚀等。
2.1水力侵蚀及成因
水力侵蚀可分为面蚀、沟蚀及溅蚀几种类型。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缓岗、河湖堤(岸)坡,主要是由降雨造成,雨水冲刷坡地表面造成水土流失。当雨水汇集成较大支流时,会在面蚀的基础上产生沟蚀,形成深浅不一沟壑;当河道下泄洪水或来水较多时,河水冲刷两岸堤防岸坡,也会产生沟蚀;由于降雨,雨滴在下落过程中的动能作用于松散地层表面,破坏土体结构,致使土料飞散并增强地表径流紊动的现象称为溅蚀。上述几种水力侵蚀往往是同时发生,综合作用。
子牙河流域平原区地表大体平缓,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及其它河流多次决口改道,泛滥频繁,沉积物交错分布,致使平原微地貌差异很大,缓岗、沙丘、小型冲积锥及各类洼地遍布各地,地势大平小不平。本流域是我国暴雨年际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年最大24h暴雨的变差系数(Cv值)可达0.65~0.80。由此可见流域内的缓岗、坡地、河道等各种地形坡度及高强度的集中降雨是水力侵蚀发生的主要原因。
2.2风力侵蚀及成因
风蚀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干燥的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侵蚀现象。当风力大于地表土壤颗粒的抗蚀力时,风蚀即会发生[1]。
流域内每年自11月至次年2月盛行北到西北风,其余月份则以西南到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3~4m/s,风速的年变化一般是春季最大,可达4~5m/s。流域内主要以潮土为主,少量分布褐土。潮土是粮棉油的重要产区,但普遍性问题是干旱较重。在河流两侧、古河道附近分布有风沙土,属沿尚未固定的幼年土壤,其表层很少有植被生长。流域平原区除农作物及人工植被外自然植被基本绝迹。流域内大风天气多出现在春冬两季,而此时地表植被覆盖度较差,流域内又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所以风蚀现象较重。流域的土壤与植被是造成风蚀的主要原因。
2.3人为侵蚀及成因
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河流水系、植被等,破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平衡,并加剧了水土流失,此种水土流失类型为人为侵蚀。
人为侵蚀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近年来,子牙河流域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兴建了大量的基础性设施,如公路、桥梁、铁路、城市供排水、供电、各种水利工程等,建设了众多的生产和生活建筑。在早期的生产建设过程中,对水土保持建设关注力度不够,很多工程在设计时未开展有关水土保持监测与防治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平衡,造成或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增加产量,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土地资源,而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其它属性,如河岸带土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功能,造成短期内产量增加,而从长远看,由于其保护功能的丧失,治理的费用或许远远超过其所带来的效益。在工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地表径流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采集了大量的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使地表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恶化了生态环境系统。人为侵蚀的成因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过程及完成后,有关水土保持补救措施不到位,过度开发透支了有限的水土资源。
3子牙河流域平原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
通过贯彻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平原区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搞好平原区水土保持前期调查与规划,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等措施做好相关水土保持工作的治理与防护。在平原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保护工程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开展流域内平原区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有效降低、防止平原河道、湖泊堤防(岸坡)的水土流失,保障堤防安全;减轻河道、湖泊的淤积,确保汛期河湖的防洪安全并延长水利工程的寿命或维修间隔时间。
3.2防止水、土资源减少
水、土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子牙河流域内人多地少,缺水严重,人均耕地不足2亩,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问题较突出。通过平原区水土保持治理,将有效创造适宜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生长的环境,有助于涵养水源,培育地力,确保农业用地的数量与质量,改善水资源短缺现象。通过治理改善人为集中扰动区,防止减轻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有助于提高项目的软环境,确保项目建设绿色健康的发展。
3.3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水土保持工作,改善流域平原区内生态环境,减轻水、旱、风、沙灾害,减少面源污染,保障生物群落所依赖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流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保障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4结语
子牙河流域平原不同地区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程度不同。为了及早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情况,保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子牙河流域平原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平原区的水土保持问题,余新晓。水土保持学报2012.08.
[关键词]子牙河流域 平原区 水土保持 意义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286-2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营力和不合理人为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侵蚀和水的损失。传统观念中,山区、丘陵区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是水土保持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平原河网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普及程度和开展深度均不及山区、丘陵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情况增多,造成平原河网区水土生态状况失衡,水土流失日渐严重,因此应加强对平原河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确保水土资源的安全。
1子牙河流域平原区概况
1.1子牙河平原流域范围及面积
子牙河流域位于海河流域的中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12°16′~117°11′,北纬36°19′~39°25′。流域面积46868km2,其中山区面积31248km2,平原面积15620km2。河北省平原流域面积15535km2。
1.2子牙河流域平原区地形地貌
子牙河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兼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西部太行山最高峰五台山海拔3068m。东部为平原,一般地面高程20~45m,沿海最低处高程1.5~15m。平原区按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划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滨海冲积、海积平原。缓岗、洼地较多。流域由滏阳河和滹沱河两大河系组成,流域长度470km,平均宽度99km。全河系大于20km的一级支流24条,大于20km的二级支流41条。
1.3子牙河流域平原区水文气候条件
子牙河流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冷而雨雪稀少,春季多风而少雨,秋季天高气爽。全年平均气温约在11.8~12.9℃之间。7月温度最高,月平均气温在26℃以上,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为-4℃。全年无霜期180~220天。
子牙河流域不同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差别较大,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0mm左右,全年雨量的80%左右集中在7-9月。本流域特大暴雨具有历时长、强度大、笼罩面积广的特点。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42亿m3,占河北省各河总径流量的17.5%。
2子牙河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类型及成因
子牙河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人为侵蚀等。
2.1水力侵蚀及成因
水力侵蚀可分为面蚀、沟蚀及溅蚀几种类型。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缓岗、河湖堤(岸)坡,主要是由降雨造成,雨水冲刷坡地表面造成水土流失。当雨水汇集成较大支流时,会在面蚀的基础上产生沟蚀,形成深浅不一沟壑;当河道下泄洪水或来水较多时,河水冲刷两岸堤防岸坡,也会产生沟蚀;由于降雨,雨滴在下落过程中的动能作用于松散地层表面,破坏土体结构,致使土料飞散并增强地表径流紊动的现象称为溅蚀。上述几种水力侵蚀往往是同时发生,综合作用。
子牙河流域平原区地表大体平缓,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及其它河流多次决口改道,泛滥频繁,沉积物交错分布,致使平原微地貌差异很大,缓岗、沙丘、小型冲积锥及各类洼地遍布各地,地势大平小不平。本流域是我国暴雨年际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年最大24h暴雨的变差系数(Cv值)可达0.65~0.80。由此可见流域内的缓岗、坡地、河道等各种地形坡度及高强度的集中降雨是水力侵蚀发生的主要原因。
2.2风力侵蚀及成因
风蚀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干燥的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侵蚀现象。当风力大于地表土壤颗粒的抗蚀力时,风蚀即会发生[1]。
流域内每年自11月至次年2月盛行北到西北风,其余月份则以西南到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3~4m/s,风速的年变化一般是春季最大,可达4~5m/s。流域内主要以潮土为主,少量分布褐土。潮土是粮棉油的重要产区,但普遍性问题是干旱较重。在河流两侧、古河道附近分布有风沙土,属沿尚未固定的幼年土壤,其表层很少有植被生长。流域平原区除农作物及人工植被外自然植被基本绝迹。流域内大风天气多出现在春冬两季,而此时地表植被覆盖度较差,流域内又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所以风蚀现象较重。流域的土壤与植被是造成风蚀的主要原因。
2.3人为侵蚀及成因
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河流水系、植被等,破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平衡,并加剧了水土流失,此种水土流失类型为人为侵蚀。
人为侵蚀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近年来,子牙河流域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兴建了大量的基础性设施,如公路、桥梁、铁路、城市供排水、供电、各种水利工程等,建设了众多的生产和生活建筑。在早期的生产建设过程中,对水土保持建设关注力度不够,很多工程在设计时未开展有关水土保持监测与防治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平衡,造成或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增加产量,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土地资源,而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其它属性,如河岸带土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功能,造成短期内产量增加,而从长远看,由于其保护功能的丧失,治理的费用或许远远超过其所带来的效益。在工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地表径流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采集了大量的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使地表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恶化了生态环境系统。人为侵蚀的成因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过程及完成后,有关水土保持补救措施不到位,过度开发透支了有限的水土资源。
3子牙河流域平原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
通过贯彻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人们对平原区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搞好平原区水土保持前期调查与规划,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等措施做好相关水土保持工作的治理与防护。在平原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保护工程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开展流域内平原区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有效降低、防止平原河道、湖泊堤防(岸坡)的水土流失,保障堤防安全;减轻河道、湖泊的淤积,确保汛期河湖的防洪安全并延长水利工程的寿命或维修间隔时间。
3.2防止水、土资源减少
水、土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子牙河流域内人多地少,缺水严重,人均耕地不足2亩,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问题较突出。通过平原区水土保持治理,将有效创造适宜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生长的环境,有助于涵养水源,培育地力,确保农业用地的数量与质量,改善水资源短缺现象。通过治理改善人为集中扰动区,防止减轻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有助于提高项目的软环境,确保项目建设绿色健康的发展。
3.3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水土保持工作,改善流域平原区内生态环境,减轻水、旱、风、沙灾害,减少面源污染,保障生物群落所依赖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流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保障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4结语
子牙河流域平原不同地区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程度不同。为了及早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情况,保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子牙河流域平原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平原区的水土保持问题,余新晓。水土保持学报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