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与小说相比,中国文学界对散文的关注甚少。对于湖南文学湘军,鉴于一定原因,曾经推出的“文学湘军七小虎”与“文学湘军五少将”也都限于小说创作。多年来,湖南女性文学一直处于弱势,远远不足弥盖男性作家的光辉。但这并不说明散文创作与女性作家的水平不高。湖南有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创作者,并且有不少女性,其中以方雪梅、奉荣梅、彭晓玲三人为组合的 “文学湘军三才女”尤为突出。为扶持本土女作家,鼓励散文创作队伍,本刊特以专辑形式将其推出。
唐诗烟柳
连日春雨,天色苍青。门里门外的一切,都静了。
在灯下读唐诗的我,如在青砖老宅门前的斜阳里,小口小口地饮茶。忽然,闻到烟柳绿处,有脂粉的香气,似呼呼的小南风,吹得心里无尽的绵软。那是几位停在《全唐诗》某页的烟花女子,环佩叮当地走了过来。
她们是顶着悲凉的风尘来的,却来得惊世骇俗。一举步,个个“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琼。”是落花生前的丰姿。
原以为,唐朝早就消隐在墙那面的青苔之后。除了册史上一堆方块文字,除了一地盛开的诗歌和李杜们的名号。“一日看尽长安花”中的花,更是丰肌弱骨成香泥,芳踪杳然了。却不料,在这个雨色微茫的下午,她们迎面从《全唐诗》里走来,与我撞了个满怀。
如若没有几分才情,女人的姿色,终归是秋露一滴。“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这赏心的,便如诗妓薛涛、宫妓上官婉儿、曲妓颜令宾、王福娘、杨莱儿等,虽处风尘之微,却以才华出尘,成为枝头海棠,香了唐诗千年。
薛涛原是官家女儿,父亲病故后,年方及笄的她,无依无靠,沦落为营妓。由于才高八斗,诗达四方,深得文人雅士仰慕。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张籍等大名士,就常与之唱和。她爱以松花纸和深红色小彩笺写诗,与他们酬唱,人称“薛涛笺”。元稹与她交往甚密,有“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之句相赠。“乱猿啼处访高唐,路人烟霞草木香。小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自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云为雨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自斗眉长。”一首《谒巫山庙》,已显她才情浩浩,不输男人。也许不舍与众朋友相离,她便一路跟随,跟到了唐诗的极处——《全唐诗》中,跟到了我的灯下。
上官婉儿、颜令宾、王福娘、杨莱儿,无一不是流品高雅、知书识墨的佳人。于纱窗蕉影、竹韵松风间,研墨执笔,佳咏连篇。然而,烟花中人,与客消魂蚀骨、行歌侑酒、花开花落度流年的背后,哪个不是怀了满心的忧戚,满心的疼痛?
“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栀红灯下,梨花带雨,全都是为着一个情字。觅到良人,寻到归属,是飞起,落下,再飞起,再摔落,如寒秋悲雁般的梦啊。
读颜令宾临终前的《病中落花》,总觉得每个字都冒着寒凉:“气余三五喘,花剩两三枝。话别一樽酒,相邀无复期。”虽然一生在欢场迎来送往,可到最后,她还是孤零零、黄土葬艳名。即使平生著有二十卷文集、后来深得武则天喜爱、又被唐中宗封为“昭容”的上官婉儿,也有《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恨久离居。”其中的思念,哀怨,孤独,是胭脂沾泪的。只是那生那世,烟柳之地的清欢风月中,真情削薄啊。
回首长安城廓,万事已归黄尘。
好在唐诗还光芒万丈。好在唐诗里还有烟鬟雾鬓的微香。
半点落花舞长安
西安归来,有了对月怀人之心。
这人,是时光那头的杨家小女。因了她,李唐天下多了几分情味,长安古城也多了些引人回望的景色。关于她,历史上一直笺释纷如,尤其她与李隆基的情事,更是被溢美成千古绝唱。不管历史经过怎样的雨打苔侵,在李唐江山的残山瘦水旁,她始终是岸花、樯燕,鲜活生动。
而我,总想在城高云密的历史厚卷里,以一个烟火女人的心,去倾听宫墙柳下,她真实的内心。虽然,正史、野史和天下文墨都说她得尽了万千宠爱。更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把她的幸福,写得似秋水连天。说她“一朝选在君王侧”便“春寒赐浴华清池”、“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尤其,写到她被逼赴死后,李隆基是如何地“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在世人看来,她生而为人,是值得的,不仅得了天子的心,还落了个青史留名,可谓名利、爱情、大权,尽收在纤纤素手之中。这样的显赫,千年来让天下女人仰望。以至于到今天,连东瀛明星山口百惠,都自称是她的后人。
可我在这些驳杂的光晕背后,总感到有什么东西明显地腾越于真相之上。那就是,杨家小女,其实只是历史衣袂上的半点落花,一滴清泪。她的轻盈小步,在深宫里,走出的是垂杨暮鸦、松风寒的寂寞,是桃花之后乱红落的无奈。
她哪里会真正地拥有幸福?唐初,其祖父被杀,十岁其父亲病故,此后,她便寄人篱下。落花迎风的命运,在遇见李隆基儿子李瑁之后,才春风回暖。她欣喜地嫁了,嫁给心爱的人,总算是嫁得琴瑟和鸣。然而,61岁的公爹李隆基好色,居然悖弃伦常,想尽办法,将27岁的她据为己有。她被生生地与挚爱的夫君拆散,成为一个老色鬼的玩物。即使赐她一顶贵妃的凤冠,又哪里遮得住她心头的一腔幽怨?那些用妙笔书写李隆基杨玉环的“旷世恋情”的文人墨客,又哪里懂得她心里的疼痛与孤寂?我想,她的幸福,其实只是世人想象中的幸福,是被人提亮了颜色的幸福。这个弱女子,一定常常羡慕宫墙外面的飞燕子、睡鸳鸯,一定希望自己是布衣荆钗的民间女子,与相爱的那人一起,享受平畴浅草、布衣素食的日子。如此,也能活出个寻常的好来。
可以肯定,她是不快乐的。从那些溢美这段历史的诗文里,我只读到君王怎样贪恋她的美色,取悦于她的记载,却鲜见她对君王的“绵绵情意”。看来,她是“被爱情”了。
当历史开拔到马嵬坡这一段,大唐的上空,出现了风声断、雷声乱的景象。这时,君王首先丢弃的是女人这件装饰品。杨玉环,被“爱”她的李隆基赐了一段白绫。后人为了圆君主的面子,编出一段李隆基移花接木,将她送往东瀛的故事,以契合人们的悲悯情怀。 马嵬坡,让我看历史的目光更加清朗了。
其实,历史的衣袂上,一直沾满了女人的泪痕:褒姒的愁眉不展;貂蝉“戏”吕布;西施以身“救”国;昭君和亲入番……以及李煜爱看金莲舞,导致中国女性被一条裹脚布捆绑了千余年;还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在历史的宽袍大袖上,女子即使贵为东宫,也不过是权势衣襟上的牡丹残瓣,那粉粉的艳,也是凄清的,沉暗的。
女子们只是落叶与凋花吗?剥去文字瓦砾上的差误,杨家小女的泪光,穿透了历史的无尽野色。抹去那些虚浮的高贵色彩,我看见,所谓李杨的生死之恋,不过是一个女子,被豪夺、被霸占、被渎玩、被吞噬的凄凉际遇。何美之有?何幸之有?
今天,在历史的篱笆旁,我依然感到了落花坠地的疼痛。
长安啊 长安
一直喜欢长安这两个字,喜欢它背后一片幽深的古意。它就像一条长巷,穿过去,我就可走到历史的屋檐下,一夜看尽大唐的灯影,看尽满城的飞花。
今天,我终于来叩岁月的门环了。
这座古城,虽然在明朝被改名为西安,但它的神秘、它的浩荡,它的质性,它的张力,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此刻,照过古人的月色,照在我的衣袖上,还有街上温和的街灯。只是,除了脚下一马平川的关中大地和头顶的一穹苍天还是当年旧物,其他,都是今时风华了。
我在满街灯火里,去看老城的夜色。
走过钟鼓楼,访过大雁塔,穿行于街衢里坊。到底是不同,这千年帝都的空气里,仿佛闻得到历史蕴结的厚垢,闻得到刀枪剑戟的铜锈味,也闻得到纸绢上唐诗的墨香。“东南御亭上,莫使有风尘”,“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御亭、宫阙早已不在,玉环、飞燕皆尘土,时光的长鞭,打碎了绵长的过往,这满城便洒了一地的历史记忆和遗存:大雁塔、兵马俑、华清池、大慈恩寺、大明宫遗址、乾陵、秦始皇陵……
而这每一块历史的碎片,都是无涯景观,给今天的西安,镶嵌了碎钻般的光芒。
西安,因此成为最具历史情怀的古城。从西周、秦、汉到唐朝,13个王朝建都于此,让这座老城,以1100多年帝都的资历,高居世界历史的巅峰,傲视群雄。这里,发生过太多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成康之治,商鞅变法,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捻军西进,西安事变……也出现过太多名动天下的杰出人物:周公、吕尚、司马迁、班固、刘知几、霍去病、赵过、玄奘、李淳风、僧一行……可以说,没有这座古城,中国历史将断流,而没有长安,中国历史便会黯然失色。
今晚,古城的街巷,游人接踵。
虽然霓虹灯妆点着的钟鼓楼,披着现代的光色,但它们仍然强烈地向我传递着大唐长安的韵律感、秩序感。面北阙,向南山,这座城,雄踞八百里秦川,雄踞史册的页眉,任凭时光苍老,岁月成垢,也掩不去它的帝都气象。在这里回望历史,可以看到大一统王朝不可测度的勃兴,也可以找到华夏一脉的归属感和崇高感。
而我要在时光帏幔后寻找的长安,其实是李杜的长安,是颜柳的长安,是王维与阎立本的长安,更是杨家小女芙蓉的长安……或者说,是诗文与红颜比附的长安。
“南陌北堂连百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卢照邻、骆宾王们笔底的繁华帝京,都是我寻找的长安。
在满眼现代气息的大街上,我飞驰的目光,于皮影戏、剪纸、羊肉泡馍、红枣、秧歌、信天游和气韵时尚的华灯、华服、红男绿女之间,寻找,再寻找。
终于明白,历史,不是光鲜的锦缎,而是一堵时光斑驳的老墙。如今,长安的宫城、皇城、外廓城,只剩零落的印记,只剩陈砖旧瓦,青苔隐隐。西安城外,4500多处古陵墓,70多帝王荒冢,见证了天地的恒昌。
一切都倚杖文字而活着。一切在文化的幽谷里才能不枯不谢。
长安,最终也还是唐诗筑成的长安。
晚清残照
捧读中国近现代史,读得心里千涛万浪。
眼前,总浮现这样一幅凄寂的景象:秋寒的黄昏,一缕斜阳,刺过紫禁城女墙的堞齿,冷冷地投到古柏树下一个孤单少年的身上,将他单薄的影子,拉得细长细长。
这是中国历史上,风雨大作的时期。而这个十三岁的孩子,却陷入了“独坐水亭风满袖”的境地。一顶从祖宗那里传来的帝号,一座飘摇的晚清江山,被命运之手,搁在他脆嫩的肩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此时的清王朝,早已经失去了烈火烹油的气韵,几近灯枯油尽。靠一个孤独的少年和几个遗老,又如何能够力挽颓波?如若是寻常人家的孩子,十三岁的时候,该有多少顽劣,多少烂漫?可这个毓庆宫里的少年,命中注定是无法询问“何当解印绶,归田谢膏粱”的。
正是紫禁城里冷露滴破梦、落叶满空阶的时候,一个人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英格兰来到了少年的身旁。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庄士敦。那年,这位英文名字叫约翰斯顿的先生,正好三十四岁。从此,中西文化在皇城里奇妙地相遇了。金发碧眼的庄士敦,一抬脚就深深地踏入了中国的近现代史,卷入了中国诸多的政治、文化事件。
庄士敦早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被英国政府派到中国工作多年。他遍访名山宝刹,饱读经史子集,广涉儒、佛、道思想。熟悉中国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他,一直努力探寻中国文化的真谛。他在《佛教中国》和《儒家与现代中国》两书里,赞扬佛教,认为中国的文化、宗教、社会结构中存在很多真正值得钦慕和保存的东西。他是当时少有的能从客观角度,审视、思考中国社会的西方人之一。
此后,在漫长的岁月中,着朝服,行清礼,说京腔的庄士敦与孤零的小皇帝,建立了亦师亦友亦父子的关系,甚至一度成为这孩子“灵魂的重要部分”。他怜惜地说:皇帝陛下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紫禁城的城墙是世界上最高的墙……
他教溥仪英文、数学、世界历史、地理等知识;教他读《伊索寓言》、《爱丽丝漫游仙境》等世界名著;向他介绍西方先进文化,鼓励他进行尝试。不久,故宫里响起了电话铃声,响起了网球腾跃的声音。溥仪的生活里,有了自行车、西服、金丝框眼镜和汽车……更重要的是,因为老师的启发,认识到太监制度的残忍、野蛮,溥仪下令放紫禁城的一千多名太监出宫,也就此结束了与中国帝制同样漫长的太监制度;因为老师的劝说,溥仪带头剪掉了不男不女的辫子。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不仅是溥仪的老师,也是指点人生的长辈,倾诉心事的朋友。 1924年,中国社会一片纷乱杂陈的景象。随着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王朝彻底覆舟倾帆了。这时,庄士敦像父亲一样奔波在英、日、荷等外国使馆间,为溥仪寻求保护。夕阳西下时分,师生二人,落寞地沿着使馆区的南墙散步,一样的忧思郁结。庄士敦眼里,这位末代皇帝,只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一个被命运的皮鞭驱打的弱小少年。
1930年,庄士敦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执教。后来,他出版了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记录了从1919年到1924年,他在紫禁城的日子,以及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的清廷政治变革,一直写到溥仪在1931年,到伪满洲国去为止。记录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没落过程。书一出版,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他在扉页上这样写道:“谨以此书呈献给溥仪皇帝陛下,以纪念十五年之前,建立于紫禁城的良好友谊……”
对溥仪的思念,惯穿了他后来的日子。1934年,他买下苏格兰的三个小岛,在此办了陈列馆,展示溥仪赐给他的东西。每到节日,他必着朝服,邀亲友聚会。他把这岛,称为“小中国”。1938年,庄士敦在这里去世,享年64岁。后来,溥仪也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用了很深情的文字,写到师生相依相随的那段时光。
岁月如鹤,踪影不再。清王朝消泯已久,只在中国历史的长廊上留下了一道悠长的投影,而洋绅士庄士敦的履痕,算是当中奇幻的一抹。
时光虽然远逝,历史的流烟里,溥庄两人的身影,跨越国界、种族、血缘的走近,让我多少读到了人伦的温暖。
雪子飘落
关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文字,海一样,无边无际。我从海底,捞到一点点文字的砾粒,是关于他的日本情人——雪子的。
这个揣着玲珑心的女人,身影淡淡的,若有若无地站在李叔同的身后。在大师丰盈、盛大的人生里,她那么轻、那么轻,似细细的一朵柳絮,舞过了,飘走了。
落在旧历上的日夜,已尘土一样厚。轻轻地吹掉这些尘埃,我看见的雪子,正是青葱如水的年纪。这样的锦瑟年华,她遇到了命中的人——到日本求学的李叔同。
旧光阴里的李叔同,虽是长袍马褂的意境,却挟持着风华意气,和新文化运动的活性。当时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的他,是她家的房客。雪子的美,和他的爱美,就在一幅幅画中,盘根错节地交织一起。他一张又一张地画她,画她好看的青春,画她不动声色的娇羞。也不由自主地,沉陷到她的动人美丽中。
注定了的缘啊。雪子不顾一切地爱上了这个男人。她要的不多,只要安静地给他当模特;只要日日陪着他和那些零乱的画笔;只要倚门守候,听自己男人熟悉的脚步声,天天在夕阳下响起。只要能在爱人的视线里,就是死,也不管不顾的。找寻了三生,她才遇到倾心的这个呀。即使他有发妻,雪子也还是跟随爱人的脚步,从樱花树下,飘来这边的异国。那是1910年。
在陌生的中国,雪子生活在李叔同的怜爱里。执手相依的日子,很快过去了几年。然而,哪一场爱,不是悲欣俱全?爱的背后,往往是古巷残阳般幽深的寂寞。雪子的爱人,是要成为弘一大师的呀!入世,他是这个国家新文化运动的精英:擅书法,通丹青,工诗词,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出世,他要扛起兴律学,严戒律,普度众生,为善天下的重任。他的爱,注定要升华成对天下苍生的博爱,而不仅限于与雪子的爱情,与家人的亲情。成为一代高僧,是他的命运啊。
1918年的夏天,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的定慧寺出家。那断落一地的青丝,也断了雪子的魂。爱过知情重,爱过也才知心痛。雪子的倾心之恋,刹那间,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她还在爱,爱得心动、心酸、心碎。哪个女人,不梦着一份不染尘埃的爱情?可尘埃还无处不在,佛缘却阻断了她的爱。李叔同拜托朋友杨白民将她送回日本。雪子的心成了粉齏,她悲痛欲绝地问杨:日本的和尚,允许有爱人,为什么我不可以留在他身边呀?杨白民向她解释了中国佛教的清规戒律后,她执意要见爱人最后一面。
这是生死之别了。岳庙外的临湖素食店里,已叫弘一的这个佛门中人,甚至没有抬头看她一眼。也许,他还忘不了她的柔美,所以不敢注视她眼睛里的凄凉。陪去的杨白民夫人和黄炎培夫人,也为雪子爱情的结局黯然。饭后,弘一大师即雇小舟,告辞回庙,始终不再回头。岸边的雪子,撕心裂肺地大哭了一场。她不明白,佛门苍茫的青灯,怎么渡得了天下苍生,却不肯照见她的深情之恋啊?
最好的爱,是两手枯槁,却还十指相扣。这是雪子越洋而来,寻求的。可一叶远去的小舟,就粉碎了她的美梦。任她望断舟帆楫影,再也无法回来。杭州的这个夏天,只给她留下了沁骨的痛。
雪子走了,从此下落不明。没人知道,那些疼痛,那些心碎,陨落何处。她的男人,却成了普天之下,人尽皆知的文化高峰。
不知,弘一大师笔尖,淡青的墨色里,是否有一朵柳絮,忧伤地晕开……
但我想,雪子一定深藏在他圆寂前,最后那句“悲欣交集”里。
汪静宜的梨花
梨花老了,像汪静宜一样。
一树素白,随风而落,落得亦悲亦丽。从此,她的万种孤凄,残花入水,消失在历史的某一段。
不想,在这个静夜,那老去的梨花,落入我的书页。一段山湾湾里的情事,虽然无声无息,却使人心似缱,伤满怀。
我就在春深处,看见了那个乌发堆云,满脸含羞的青春女子,那个没有读过书的大家闺秀。她有乡下人惯看的健壮,虽然不漂亮,但朴实、素清。像那年月的所有女子,她的婚事也由父母作主。富裕的家境,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爱情。
那个香梨挂满枝头的黄昏,她在自家的院子里,第一次见到了一脸英气的他。只一面,她就动了情,把心把命,把生生世世,都搭了进去。没有说几句话,只是递给他那个最大的梨。他咬一口,满嘴流香,说了两个字:“好吃!”这便是他对她说过的最暖和的话。却使她沉醉了四十年。她认定这人,是命中注定的丈夫。
虽然,两家有了婚约,而迫于父命来相亲的他,却对这样的安排,心不甘,情不愿。他是走天下的男人,故乡的天地,显然太寂静、太局促,怎么可以羁绊住他纵横天下的心啊。他走了,从此枪林弹雨,戎马生涯。她的心,也翻山越岭地飘啊,飘啊,飘得远远的,远远的……
闺房外,梨花密一阵,疏一阵,年年兀自开了又谢了。她等在梨树下,专注地纳着布鞋。村东的闺女嫁了,村西家的儿子娶了。她还在等着,在秋雨春风里等,在朝暾落照里等,兀兀以穷年。
等到平型关战役后,他的名字,惊雷一样,人尽皆知。村人都知道,那个小名叫育容的伢儿,成了军队里的大官。她的心头,梨花郁郁地开了,悄悄地美着、香着。这个被人们挂在嘴上的男人,是她的人呐。村里都知道的呀。
她在等,一直一直地等下去。伴着一树孤独的梨花,一年又一年,日子的枯叶和残瓣,簌簌落下,染得她云鬓花白。却只知等他,不知韶华已去,不知岁月成烟。
每年,她都要留下一筐最大最好的梨,是给他留下的。说不定哪天,她的那人,会来到梨树下找她呀。她相信,他一定会回来娶她的。
等啊,等啊,等得邻家的媳妇做了奶奶,等得梨花老了,等得换了人间。可她的他,早在烽火中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并与之结成连理。得到消息,没读过书的她说: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改节,我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哩。而她的老父亲,临终前,痛惜地后悔,当初没送女儿读书,不然,他怎么会娶别人?
梨花盛开又落下,不觉几十年过去。听乡下来京的人,讲起她的痴情和艰辛,他和妻子,心酸了,派人去接她来家。派去的人,只带来她的一句原话:“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
从此,她依旧在梨树的绿影里,等着梨花白,梨子黄。
到大限那天,她让妹妹,把自己悄悄学文化时,歪歪斜斜写满了字的小学生练习本,在床前的炭盆里,全部烧了,像黛玉焚诗,了此一生,也了此深情。她让家人,把自己扶到四十年前他常常来练功的那条回龙山小道,无力地坐在一块山石上,目光深深抚摸每一寸泥土,每一棵荒草上。最后她说:“把我埋在山上,旁边掘个空穴,那是他的……”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他在阳光下,突然看见一只燕子,飞速撞到玻璃上,坠地而亡。他心里一惊,说:“汪静宜死了!”他不懂她的等待,有多痛,却能听到她离去的节奏。
然而,他再也没有回到她的梨花树下。他躺在了温都尔汗。他叫育容,也叫林彪。
唐诗烟柳
连日春雨,天色苍青。门里门外的一切,都静了。
在灯下读唐诗的我,如在青砖老宅门前的斜阳里,小口小口地饮茶。忽然,闻到烟柳绿处,有脂粉的香气,似呼呼的小南风,吹得心里无尽的绵软。那是几位停在《全唐诗》某页的烟花女子,环佩叮当地走了过来。
她们是顶着悲凉的风尘来的,却来得惊世骇俗。一举步,个个“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琼。”是落花生前的丰姿。
原以为,唐朝早就消隐在墙那面的青苔之后。除了册史上一堆方块文字,除了一地盛开的诗歌和李杜们的名号。“一日看尽长安花”中的花,更是丰肌弱骨成香泥,芳踪杳然了。却不料,在这个雨色微茫的下午,她们迎面从《全唐诗》里走来,与我撞了个满怀。
如若没有几分才情,女人的姿色,终归是秋露一滴。“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这赏心的,便如诗妓薛涛、宫妓上官婉儿、曲妓颜令宾、王福娘、杨莱儿等,虽处风尘之微,却以才华出尘,成为枝头海棠,香了唐诗千年。
薛涛原是官家女儿,父亲病故后,年方及笄的她,无依无靠,沦落为营妓。由于才高八斗,诗达四方,深得文人雅士仰慕。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张籍等大名士,就常与之唱和。她爱以松花纸和深红色小彩笺写诗,与他们酬唱,人称“薛涛笺”。元稹与她交往甚密,有“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之句相赠。“乱猿啼处访高唐,路人烟霞草木香。小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自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云为雨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自斗眉长。”一首《谒巫山庙》,已显她才情浩浩,不输男人。也许不舍与众朋友相离,她便一路跟随,跟到了唐诗的极处——《全唐诗》中,跟到了我的灯下。
上官婉儿、颜令宾、王福娘、杨莱儿,无一不是流品高雅、知书识墨的佳人。于纱窗蕉影、竹韵松风间,研墨执笔,佳咏连篇。然而,烟花中人,与客消魂蚀骨、行歌侑酒、花开花落度流年的背后,哪个不是怀了满心的忧戚,满心的疼痛?
“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栀红灯下,梨花带雨,全都是为着一个情字。觅到良人,寻到归属,是飞起,落下,再飞起,再摔落,如寒秋悲雁般的梦啊。
读颜令宾临终前的《病中落花》,总觉得每个字都冒着寒凉:“气余三五喘,花剩两三枝。话别一樽酒,相邀无复期。”虽然一生在欢场迎来送往,可到最后,她还是孤零零、黄土葬艳名。即使平生著有二十卷文集、后来深得武则天喜爱、又被唐中宗封为“昭容”的上官婉儿,也有《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恨久离居。”其中的思念,哀怨,孤独,是胭脂沾泪的。只是那生那世,烟柳之地的清欢风月中,真情削薄啊。
回首长安城廓,万事已归黄尘。
好在唐诗还光芒万丈。好在唐诗里还有烟鬟雾鬓的微香。
半点落花舞长安
西安归来,有了对月怀人之心。
这人,是时光那头的杨家小女。因了她,李唐天下多了几分情味,长安古城也多了些引人回望的景色。关于她,历史上一直笺释纷如,尤其她与李隆基的情事,更是被溢美成千古绝唱。不管历史经过怎样的雨打苔侵,在李唐江山的残山瘦水旁,她始终是岸花、樯燕,鲜活生动。
而我,总想在城高云密的历史厚卷里,以一个烟火女人的心,去倾听宫墙柳下,她真实的内心。虽然,正史、野史和天下文墨都说她得尽了万千宠爱。更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把她的幸福,写得似秋水连天。说她“一朝选在君王侧”便“春寒赐浴华清池”、“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尤其,写到她被逼赴死后,李隆基是如何地“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在世人看来,她生而为人,是值得的,不仅得了天子的心,还落了个青史留名,可谓名利、爱情、大权,尽收在纤纤素手之中。这样的显赫,千年来让天下女人仰望。以至于到今天,连东瀛明星山口百惠,都自称是她的后人。
可我在这些驳杂的光晕背后,总感到有什么东西明显地腾越于真相之上。那就是,杨家小女,其实只是历史衣袂上的半点落花,一滴清泪。她的轻盈小步,在深宫里,走出的是垂杨暮鸦、松风寒的寂寞,是桃花之后乱红落的无奈。
她哪里会真正地拥有幸福?唐初,其祖父被杀,十岁其父亲病故,此后,她便寄人篱下。落花迎风的命运,在遇见李隆基儿子李瑁之后,才春风回暖。她欣喜地嫁了,嫁给心爱的人,总算是嫁得琴瑟和鸣。然而,61岁的公爹李隆基好色,居然悖弃伦常,想尽办法,将27岁的她据为己有。她被生生地与挚爱的夫君拆散,成为一个老色鬼的玩物。即使赐她一顶贵妃的凤冠,又哪里遮得住她心头的一腔幽怨?那些用妙笔书写李隆基杨玉环的“旷世恋情”的文人墨客,又哪里懂得她心里的疼痛与孤寂?我想,她的幸福,其实只是世人想象中的幸福,是被人提亮了颜色的幸福。这个弱女子,一定常常羡慕宫墙外面的飞燕子、睡鸳鸯,一定希望自己是布衣荆钗的民间女子,与相爱的那人一起,享受平畴浅草、布衣素食的日子。如此,也能活出个寻常的好来。
可以肯定,她是不快乐的。从那些溢美这段历史的诗文里,我只读到君王怎样贪恋她的美色,取悦于她的记载,却鲜见她对君王的“绵绵情意”。看来,她是“被爱情”了。
当历史开拔到马嵬坡这一段,大唐的上空,出现了风声断、雷声乱的景象。这时,君王首先丢弃的是女人这件装饰品。杨玉环,被“爱”她的李隆基赐了一段白绫。后人为了圆君主的面子,编出一段李隆基移花接木,将她送往东瀛的故事,以契合人们的悲悯情怀。 马嵬坡,让我看历史的目光更加清朗了。
其实,历史的衣袂上,一直沾满了女人的泪痕:褒姒的愁眉不展;貂蝉“戏”吕布;西施以身“救”国;昭君和亲入番……以及李煜爱看金莲舞,导致中国女性被一条裹脚布捆绑了千余年;还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在历史的宽袍大袖上,女子即使贵为东宫,也不过是权势衣襟上的牡丹残瓣,那粉粉的艳,也是凄清的,沉暗的。
女子们只是落叶与凋花吗?剥去文字瓦砾上的差误,杨家小女的泪光,穿透了历史的无尽野色。抹去那些虚浮的高贵色彩,我看见,所谓李杨的生死之恋,不过是一个女子,被豪夺、被霸占、被渎玩、被吞噬的凄凉际遇。何美之有?何幸之有?
今天,在历史的篱笆旁,我依然感到了落花坠地的疼痛。
长安啊 长安
一直喜欢长安这两个字,喜欢它背后一片幽深的古意。它就像一条长巷,穿过去,我就可走到历史的屋檐下,一夜看尽大唐的灯影,看尽满城的飞花。
今天,我终于来叩岁月的门环了。
这座古城,虽然在明朝被改名为西安,但它的神秘、它的浩荡,它的质性,它的张力,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此刻,照过古人的月色,照在我的衣袖上,还有街上温和的街灯。只是,除了脚下一马平川的关中大地和头顶的一穹苍天还是当年旧物,其他,都是今时风华了。
我在满街灯火里,去看老城的夜色。
走过钟鼓楼,访过大雁塔,穿行于街衢里坊。到底是不同,这千年帝都的空气里,仿佛闻得到历史蕴结的厚垢,闻得到刀枪剑戟的铜锈味,也闻得到纸绢上唐诗的墨香。“东南御亭上,莫使有风尘”,“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御亭、宫阙早已不在,玉环、飞燕皆尘土,时光的长鞭,打碎了绵长的过往,这满城便洒了一地的历史记忆和遗存:大雁塔、兵马俑、华清池、大慈恩寺、大明宫遗址、乾陵、秦始皇陵……
而这每一块历史的碎片,都是无涯景观,给今天的西安,镶嵌了碎钻般的光芒。
西安,因此成为最具历史情怀的古城。从西周、秦、汉到唐朝,13个王朝建都于此,让这座老城,以1100多年帝都的资历,高居世界历史的巅峰,傲视群雄。这里,发生过太多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成康之治,商鞅变法,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捻军西进,西安事变……也出现过太多名动天下的杰出人物:周公、吕尚、司马迁、班固、刘知几、霍去病、赵过、玄奘、李淳风、僧一行……可以说,没有这座古城,中国历史将断流,而没有长安,中国历史便会黯然失色。
今晚,古城的街巷,游人接踵。
虽然霓虹灯妆点着的钟鼓楼,披着现代的光色,但它们仍然强烈地向我传递着大唐长安的韵律感、秩序感。面北阙,向南山,这座城,雄踞八百里秦川,雄踞史册的页眉,任凭时光苍老,岁月成垢,也掩不去它的帝都气象。在这里回望历史,可以看到大一统王朝不可测度的勃兴,也可以找到华夏一脉的归属感和崇高感。
而我要在时光帏幔后寻找的长安,其实是李杜的长安,是颜柳的长安,是王维与阎立本的长安,更是杨家小女芙蓉的长安……或者说,是诗文与红颜比附的长安。
“南陌北堂连百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卢照邻、骆宾王们笔底的繁华帝京,都是我寻找的长安。
在满眼现代气息的大街上,我飞驰的目光,于皮影戏、剪纸、羊肉泡馍、红枣、秧歌、信天游和气韵时尚的华灯、华服、红男绿女之间,寻找,再寻找。
终于明白,历史,不是光鲜的锦缎,而是一堵时光斑驳的老墙。如今,长安的宫城、皇城、外廓城,只剩零落的印记,只剩陈砖旧瓦,青苔隐隐。西安城外,4500多处古陵墓,70多帝王荒冢,见证了天地的恒昌。
一切都倚杖文字而活着。一切在文化的幽谷里才能不枯不谢。
长安,最终也还是唐诗筑成的长安。
晚清残照
捧读中国近现代史,读得心里千涛万浪。
眼前,总浮现这样一幅凄寂的景象:秋寒的黄昏,一缕斜阳,刺过紫禁城女墙的堞齿,冷冷地投到古柏树下一个孤单少年的身上,将他单薄的影子,拉得细长细长。
这是中国历史上,风雨大作的时期。而这个十三岁的孩子,却陷入了“独坐水亭风满袖”的境地。一顶从祖宗那里传来的帝号,一座飘摇的晚清江山,被命运之手,搁在他脆嫩的肩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此时的清王朝,早已经失去了烈火烹油的气韵,几近灯枯油尽。靠一个孤独的少年和几个遗老,又如何能够力挽颓波?如若是寻常人家的孩子,十三岁的时候,该有多少顽劣,多少烂漫?可这个毓庆宫里的少年,命中注定是无法询问“何当解印绶,归田谢膏粱”的。
正是紫禁城里冷露滴破梦、落叶满空阶的时候,一个人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英格兰来到了少年的身旁。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庄士敦。那年,这位英文名字叫约翰斯顿的先生,正好三十四岁。从此,中西文化在皇城里奇妙地相遇了。金发碧眼的庄士敦,一抬脚就深深地踏入了中国的近现代史,卷入了中国诸多的政治、文化事件。
庄士敦早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被英国政府派到中国工作多年。他遍访名山宝刹,饱读经史子集,广涉儒、佛、道思想。熟悉中国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他,一直努力探寻中国文化的真谛。他在《佛教中国》和《儒家与现代中国》两书里,赞扬佛教,认为中国的文化、宗教、社会结构中存在很多真正值得钦慕和保存的东西。他是当时少有的能从客观角度,审视、思考中国社会的西方人之一。
此后,在漫长的岁月中,着朝服,行清礼,说京腔的庄士敦与孤零的小皇帝,建立了亦师亦友亦父子的关系,甚至一度成为这孩子“灵魂的重要部分”。他怜惜地说:皇帝陛下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紫禁城的城墙是世界上最高的墙……
他教溥仪英文、数学、世界历史、地理等知识;教他读《伊索寓言》、《爱丽丝漫游仙境》等世界名著;向他介绍西方先进文化,鼓励他进行尝试。不久,故宫里响起了电话铃声,响起了网球腾跃的声音。溥仪的生活里,有了自行车、西服、金丝框眼镜和汽车……更重要的是,因为老师的启发,认识到太监制度的残忍、野蛮,溥仪下令放紫禁城的一千多名太监出宫,也就此结束了与中国帝制同样漫长的太监制度;因为老师的劝说,溥仪带头剪掉了不男不女的辫子。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不仅是溥仪的老师,也是指点人生的长辈,倾诉心事的朋友。 1924年,中国社会一片纷乱杂陈的景象。随着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王朝彻底覆舟倾帆了。这时,庄士敦像父亲一样奔波在英、日、荷等外国使馆间,为溥仪寻求保护。夕阳西下时分,师生二人,落寞地沿着使馆区的南墙散步,一样的忧思郁结。庄士敦眼里,这位末代皇帝,只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一个被命运的皮鞭驱打的弱小少年。
1930年,庄士敦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执教。后来,他出版了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记录了从1919年到1924年,他在紫禁城的日子,以及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的清廷政治变革,一直写到溥仪在1931年,到伪满洲国去为止。记录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没落过程。书一出版,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他在扉页上这样写道:“谨以此书呈献给溥仪皇帝陛下,以纪念十五年之前,建立于紫禁城的良好友谊……”
对溥仪的思念,惯穿了他后来的日子。1934年,他买下苏格兰的三个小岛,在此办了陈列馆,展示溥仪赐给他的东西。每到节日,他必着朝服,邀亲友聚会。他把这岛,称为“小中国”。1938年,庄士敦在这里去世,享年64岁。后来,溥仪也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用了很深情的文字,写到师生相依相随的那段时光。
岁月如鹤,踪影不再。清王朝消泯已久,只在中国历史的长廊上留下了一道悠长的投影,而洋绅士庄士敦的履痕,算是当中奇幻的一抹。
时光虽然远逝,历史的流烟里,溥庄两人的身影,跨越国界、种族、血缘的走近,让我多少读到了人伦的温暖。
雪子飘落
关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文字,海一样,无边无际。我从海底,捞到一点点文字的砾粒,是关于他的日本情人——雪子的。
这个揣着玲珑心的女人,身影淡淡的,若有若无地站在李叔同的身后。在大师丰盈、盛大的人生里,她那么轻、那么轻,似细细的一朵柳絮,舞过了,飘走了。
落在旧历上的日夜,已尘土一样厚。轻轻地吹掉这些尘埃,我看见的雪子,正是青葱如水的年纪。这样的锦瑟年华,她遇到了命中的人——到日本求学的李叔同。
旧光阴里的李叔同,虽是长袍马褂的意境,却挟持着风华意气,和新文化运动的活性。当时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的他,是她家的房客。雪子的美,和他的爱美,就在一幅幅画中,盘根错节地交织一起。他一张又一张地画她,画她好看的青春,画她不动声色的娇羞。也不由自主地,沉陷到她的动人美丽中。
注定了的缘啊。雪子不顾一切地爱上了这个男人。她要的不多,只要安静地给他当模特;只要日日陪着他和那些零乱的画笔;只要倚门守候,听自己男人熟悉的脚步声,天天在夕阳下响起。只要能在爱人的视线里,就是死,也不管不顾的。找寻了三生,她才遇到倾心的这个呀。即使他有发妻,雪子也还是跟随爱人的脚步,从樱花树下,飘来这边的异国。那是1910年。
在陌生的中国,雪子生活在李叔同的怜爱里。执手相依的日子,很快过去了几年。然而,哪一场爱,不是悲欣俱全?爱的背后,往往是古巷残阳般幽深的寂寞。雪子的爱人,是要成为弘一大师的呀!入世,他是这个国家新文化运动的精英:擅书法,通丹青,工诗词,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出世,他要扛起兴律学,严戒律,普度众生,为善天下的重任。他的爱,注定要升华成对天下苍生的博爱,而不仅限于与雪子的爱情,与家人的亲情。成为一代高僧,是他的命运啊。
1918年的夏天,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的定慧寺出家。那断落一地的青丝,也断了雪子的魂。爱过知情重,爱过也才知心痛。雪子的倾心之恋,刹那间,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她还在爱,爱得心动、心酸、心碎。哪个女人,不梦着一份不染尘埃的爱情?可尘埃还无处不在,佛缘却阻断了她的爱。李叔同拜托朋友杨白民将她送回日本。雪子的心成了粉齏,她悲痛欲绝地问杨:日本的和尚,允许有爱人,为什么我不可以留在他身边呀?杨白民向她解释了中国佛教的清规戒律后,她执意要见爱人最后一面。
这是生死之别了。岳庙外的临湖素食店里,已叫弘一的这个佛门中人,甚至没有抬头看她一眼。也许,他还忘不了她的柔美,所以不敢注视她眼睛里的凄凉。陪去的杨白民夫人和黄炎培夫人,也为雪子爱情的结局黯然。饭后,弘一大师即雇小舟,告辞回庙,始终不再回头。岸边的雪子,撕心裂肺地大哭了一场。她不明白,佛门苍茫的青灯,怎么渡得了天下苍生,却不肯照见她的深情之恋啊?
最好的爱,是两手枯槁,却还十指相扣。这是雪子越洋而来,寻求的。可一叶远去的小舟,就粉碎了她的美梦。任她望断舟帆楫影,再也无法回来。杭州的这个夏天,只给她留下了沁骨的痛。
雪子走了,从此下落不明。没人知道,那些疼痛,那些心碎,陨落何处。她的男人,却成了普天之下,人尽皆知的文化高峰。
不知,弘一大师笔尖,淡青的墨色里,是否有一朵柳絮,忧伤地晕开……
但我想,雪子一定深藏在他圆寂前,最后那句“悲欣交集”里。
汪静宜的梨花
梨花老了,像汪静宜一样。
一树素白,随风而落,落得亦悲亦丽。从此,她的万种孤凄,残花入水,消失在历史的某一段。
不想,在这个静夜,那老去的梨花,落入我的书页。一段山湾湾里的情事,虽然无声无息,却使人心似缱,伤满怀。
我就在春深处,看见了那个乌发堆云,满脸含羞的青春女子,那个没有读过书的大家闺秀。她有乡下人惯看的健壮,虽然不漂亮,但朴实、素清。像那年月的所有女子,她的婚事也由父母作主。富裕的家境,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爱情。
那个香梨挂满枝头的黄昏,她在自家的院子里,第一次见到了一脸英气的他。只一面,她就动了情,把心把命,把生生世世,都搭了进去。没有说几句话,只是递给他那个最大的梨。他咬一口,满嘴流香,说了两个字:“好吃!”这便是他对她说过的最暖和的话。却使她沉醉了四十年。她认定这人,是命中注定的丈夫。
虽然,两家有了婚约,而迫于父命来相亲的他,却对这样的安排,心不甘,情不愿。他是走天下的男人,故乡的天地,显然太寂静、太局促,怎么可以羁绊住他纵横天下的心啊。他走了,从此枪林弹雨,戎马生涯。她的心,也翻山越岭地飘啊,飘啊,飘得远远的,远远的……
闺房外,梨花密一阵,疏一阵,年年兀自开了又谢了。她等在梨树下,专注地纳着布鞋。村东的闺女嫁了,村西家的儿子娶了。她还在等着,在秋雨春风里等,在朝暾落照里等,兀兀以穷年。
等到平型关战役后,他的名字,惊雷一样,人尽皆知。村人都知道,那个小名叫育容的伢儿,成了军队里的大官。她的心头,梨花郁郁地开了,悄悄地美着、香着。这个被人们挂在嘴上的男人,是她的人呐。村里都知道的呀。
她在等,一直一直地等下去。伴着一树孤独的梨花,一年又一年,日子的枯叶和残瓣,簌簌落下,染得她云鬓花白。却只知等他,不知韶华已去,不知岁月成烟。
每年,她都要留下一筐最大最好的梨,是给他留下的。说不定哪天,她的那人,会来到梨树下找她呀。她相信,他一定会回来娶她的。
等啊,等啊,等得邻家的媳妇做了奶奶,等得梨花老了,等得换了人间。可她的他,早在烽火中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并与之结成连理。得到消息,没读过书的她说: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改节,我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哩。而她的老父亲,临终前,痛惜地后悔,当初没送女儿读书,不然,他怎么会娶别人?
梨花盛开又落下,不觉几十年过去。听乡下来京的人,讲起她的痴情和艰辛,他和妻子,心酸了,派人去接她来家。派去的人,只带来她的一句原话:“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
从此,她依旧在梨树的绿影里,等着梨花白,梨子黄。
到大限那天,她让妹妹,把自己悄悄学文化时,歪歪斜斜写满了字的小学生练习本,在床前的炭盆里,全部烧了,像黛玉焚诗,了此一生,也了此深情。她让家人,把自己扶到四十年前他常常来练功的那条回龙山小道,无力地坐在一块山石上,目光深深抚摸每一寸泥土,每一棵荒草上。最后她说:“把我埋在山上,旁边掘个空穴,那是他的……”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他在阳光下,突然看见一只燕子,飞速撞到玻璃上,坠地而亡。他心里一惊,说:“汪静宜死了!”他不懂她的等待,有多痛,却能听到她离去的节奏。
然而,他再也没有回到她的梨花树下。他躺在了温都尔汗。他叫育容,也叫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