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透过《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我们考察诸如“村”“城”“楼”“岛”“港”“池”“仓”“库”等表示处所范畴的系列新词语,从四个方面探讨其认知理据:处所范畴及其词义变化;处所范畴与“框架-注意”“图形-背景”;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
关键词:新词 处所范畴 认知理据
探讨汉语新词语的论文可谓不少,然而专门探讨表处所范畴的系列新词语,尤其是从认知理据的角度来探讨的,就更为罕见。本文透过《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试图从认知理据的角度来考察几组表示处所范畴的系列新词语;如“村”“城”“楼”“岛”“港”“池”“仓”“库”等:
村——地球村、度假村、奥运村、中关村。
城——美食城、影城、大学城、电器城、电影城、儿童城、服装城、火锅城、健康城、图书城。
楼——影楼、商住楼、写字楼、烂尾楼、楼花、楼盘、楼市。
岛——环岛、冷岛。
港——信息港、空港(航空港)、公路港、铁路港。
池——彩池、乐池、舞池。
仓——补仓、仓位、持仓、减仓、建仓、空仓、清仓、斩仓、满仓。
库——脑库、题库、眼库、智库、信息库、数据库、精子库、人才库。
为了使后面的论述有一定的依据,我们姑且把《现代汉语词典》对“村”“城”“楼”“岛”“港”“池”“仓”“库”的解释罗列如下:
“村”,《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解释为:①村庄;泛指人口聚居的地方。②粗俗。《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解释为:①村庄,泛指较小的居住区。②粗俗。③姓。
“城”,《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均解释为:①城墙。②城墙以内的地方。③城市(跟“乡”相对)。
“楼”,《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均解释为:①楼房。②楼房的一层。③房屋或其他建筑物上加盖的一层房子。④用于某些店铺的名称。⑤姓。
“岛”,《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均解释为:①海洋里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也指湖里、江河里被水环绕的陆地。②姓。
“港”,《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2002年版没有⑤中的<口>标记)均有如下解释:①港湾。②航空港。③江河的支流(多用于河流名)。④指香港。⑤<口>形容具有香港地方的特色。
“池”,《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均解释为:①池塘。②旁边高中间洼的地方。③旧时指剧场正厅的前部。④<书>护城河。⑤姓。
“仓”,《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解释为:①仓房;仓库。②指仓位(指投资者所持的证券金额占其资金总量的比例)。③姓。
“库”,《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解释为:①储存大量东西的建筑物。②姓。
至此,我们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运用认知理论,对以上汉语新词构词理据作出四个方面的探讨:
一、处所范畴及其词义变化(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陆俭明、沈阳(2003:372)从语法的角度解释了“空间(处所)范畴”,并认为它是语义范畴。当然,我们还要从词汇的角度来解释它;“空间(处所)范畴”不仅可以用于语法上,也可以用于词汇上。以上所举的表处所范畴的新词,我们可以从它们表示的范畴的变化窥探出词义的变化(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词义的扩大有“村”系列词语“地球村、度假村、奥运村、中关村”;“地球”与“村”本来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但是由于科技信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总之“村”因为与之组合的语素而有了较宽泛的意义。词义的缩小有“城”系列词语“美食城、影城、大学城、电器城、电影城、儿童城、服装城、火锅城、健康城、图书城”;“城”的常用意义“城市”在这里缩小为《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第5版中的第四个义项“用于某些店铺的名称”。词义的转移有“库”系列词语“脑库、题库、眼库、智库、信息库、数据库、精子库、人才库”;“库”的常用意义“储存大量东西的建筑物”在这里转移为“物质或信息的存档或储存”的新义。
二、处所范畴与“框架-注意”“图形-背景”
我们注意到,上述表处所范畴的新词,除了“仓”系列词语外,都是偏正式的构词方式。这种构词方式便于利用“框架-注意”“图形-背景”等认知理论来作解释。它们的认知框架,如果纯粹就一般的偏正式而言,应该是“事物1—关系—事物2”,此可参见朱彦(2004:141)所举语例“儿歌、货郎、桑蚕、蜜蜂”等;如果考虑到中心词的比喻特性,有些(如“地球村、信息港”)可以归属于“像事—关系—喻事”,此可参见朱彦(2004:142)所举语例“球幕、桶包、筒裤、板鸭”等;如果真正立足于“处所范畴”,那么应该是“主事—关系—处所”,此可参见朱彦(2004:141)所举语例“顶点、底谷、楼道、林区”等。当然,我们应立足于“处所范畴”,上述表处所范畴新词的认知框架宜看作“主事—关系—处所”。
如果从“图形-背景”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上述表处所范畴的偏正式新词,同语素(中心成分)是认知理论的“背景(参照物)”,异语素(修饰成分)属于认知理论的“图形(目的物)”;异语素更能够引起视觉上的注意,具有视觉上的突显性。
三、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
通过上面的“事物1—关系—事物2”“像事—关系—喻事”“主事─关系─处所”这三种认知框架,我们也能看出一些共同的东西:表处所范畴的偏正式新词,其实大都由两个表示事物(“处所”是广泛意义上的事物)的名词性语素组合而成,这两个事物可以视为不同的“认知域”,而且是相关联的认知域,这两个事物中的后者是中心成分,是显著事物,它们可以互相指代或转指,用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从而实现隐喻构词和转喻构词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关系象似原则”之“顺序象似原则”来解释。沈家煊(1993:111)在《句法的象似性问题》一文中认为“顺序象似原则将重要的、可预测度的信息置于句首,那是因为从‘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的识别上讲,重要的、出乎意料的信息是‘图形’,不是‘背景’,需要更多的注意力,而句首位置是最能吸引注意力、记忆效果最佳的位置。”同理,置于词首的是“图形”,是最能吸引注意力、记忆效果最佳的位置;置于词尾的是“背景”,是“处所范畴”,是不太吸引人的位置。
四、处所范畴与典型范畴理论
沈家煊(1999:16)把“典型范畴”理论理解为:典型范畴观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中不追求语言规律的绝对性;而是考察某个成分在多大程度上像是典型的成分,或者说,追求多大程度上的典型性或相似性。陆俭明、沈阳(2003:455-456)认为“范畴实际是围绕典型来建立的,典型是认知上的参照点,是不是某个范畴的成员只是具有不同程度典型性的问题。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边界模糊……称作‘vagueness’;而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模糊称作‘fuzziness’。” 处所范畴与其他范畴(比如,表处所范畴的偏正式新词的前一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边界模糊”问题,换句话说,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管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像是典型的成分。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新词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曾细珍,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关键词:新词 处所范畴 认知理据
探讨汉语新词语的论文可谓不少,然而专门探讨表处所范畴的系列新词语,尤其是从认知理据的角度来探讨的,就更为罕见。本文透过《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试图从认知理据的角度来考察几组表示处所范畴的系列新词语;如“村”“城”“楼”“岛”“港”“池”“仓”“库”等:
村——地球村、度假村、奥运村、中关村。
城——美食城、影城、大学城、电器城、电影城、儿童城、服装城、火锅城、健康城、图书城。
楼——影楼、商住楼、写字楼、烂尾楼、楼花、楼盘、楼市。
岛——环岛、冷岛。
港——信息港、空港(航空港)、公路港、铁路港。
池——彩池、乐池、舞池。
仓——补仓、仓位、持仓、减仓、建仓、空仓、清仓、斩仓、满仓。
库——脑库、题库、眼库、智库、信息库、数据库、精子库、人才库。
为了使后面的论述有一定的依据,我们姑且把《现代汉语词典》对“村”“城”“楼”“岛”“港”“池”“仓”“库”的解释罗列如下:
“村”,《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解释为:①村庄;泛指人口聚居的地方。②粗俗。《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解释为:①村庄,泛指较小的居住区。②粗俗。③姓。
“城”,《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均解释为:①城墙。②城墙以内的地方。③城市(跟“乡”相对)。
“楼”,《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均解释为:①楼房。②楼房的一层。③房屋或其他建筑物上加盖的一层房子。④用于某些店铺的名称。⑤姓。
“岛”,《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均解释为:①海洋里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也指湖里、江河里被水环绕的陆地。②姓。
“港”,《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2002年版没有⑤中的<口>标记)均有如下解释:①港湾。②航空港。③江河的支流(多用于河流名)。④指香港。⑤<口>形容具有香港地方的特色。
“池”,《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4版、2005年第5版均解释为:①池塘。②旁边高中间洼的地方。③旧时指剧场正厅的前部。④<书>护城河。⑤姓。
“仓”,《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解释为:①仓房;仓库。②指仓位(指投资者所持的证券金额占其资金总量的比例)。③姓。
“库”,《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解释为:①储存大量东西的建筑物。②姓。
至此,我们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运用认知理论,对以上汉语新词构词理据作出四个方面的探讨:
一、处所范畴及其词义变化(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陆俭明、沈阳(2003:372)从语法的角度解释了“空间(处所)范畴”,并认为它是语义范畴。当然,我们还要从词汇的角度来解释它;“空间(处所)范畴”不仅可以用于语法上,也可以用于词汇上。以上所举的表处所范畴的新词,我们可以从它们表示的范畴的变化窥探出词义的变化(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词义的扩大有“村”系列词语“地球村、度假村、奥运村、中关村”;“地球”与“村”本来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但是由于科技信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总之“村”因为与之组合的语素而有了较宽泛的意义。词义的缩小有“城”系列词语“美食城、影城、大学城、电器城、电影城、儿童城、服装城、火锅城、健康城、图书城”;“城”的常用意义“城市”在这里缩小为《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第5版中的第四个义项“用于某些店铺的名称”。词义的转移有“库”系列词语“脑库、题库、眼库、智库、信息库、数据库、精子库、人才库”;“库”的常用意义“储存大量东西的建筑物”在这里转移为“物质或信息的存档或储存”的新义。
二、处所范畴与“框架-注意”“图形-背景”
我们注意到,上述表处所范畴的新词,除了“仓”系列词语外,都是偏正式的构词方式。这种构词方式便于利用“框架-注意”“图形-背景”等认知理论来作解释。它们的认知框架,如果纯粹就一般的偏正式而言,应该是“事物1—关系—事物2”,此可参见朱彦(2004:141)所举语例“儿歌、货郎、桑蚕、蜜蜂”等;如果考虑到中心词的比喻特性,有些(如“地球村、信息港”)可以归属于“像事—关系—喻事”,此可参见朱彦(2004:142)所举语例“球幕、桶包、筒裤、板鸭”等;如果真正立足于“处所范畴”,那么应该是“主事—关系—处所”,此可参见朱彦(2004:141)所举语例“顶点、底谷、楼道、林区”等。当然,我们应立足于“处所范畴”,上述表处所范畴新词的认知框架宜看作“主事—关系—处所”。
如果从“图形-背景”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上述表处所范畴的偏正式新词,同语素(中心成分)是认知理论的“背景(参照物)”,异语素(修饰成分)属于认知理论的“图形(目的物)”;异语素更能够引起视觉上的注意,具有视觉上的突显性。
三、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
通过上面的“事物1—关系—事物2”“像事—关系—喻事”“主事─关系─处所”这三种认知框架,我们也能看出一些共同的东西:表处所范畴的偏正式新词,其实大都由两个表示事物(“处所”是广泛意义上的事物)的名词性语素组合而成,这两个事物可以视为不同的“认知域”,而且是相关联的认知域,这两个事物中的后者是中心成分,是显著事物,它们可以互相指代或转指,用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从而实现隐喻构词和转喻构词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关系象似原则”之“顺序象似原则”来解释。沈家煊(1993:111)在《句法的象似性问题》一文中认为“顺序象似原则将重要的、可预测度的信息置于句首,那是因为从‘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的识别上讲,重要的、出乎意料的信息是‘图形’,不是‘背景’,需要更多的注意力,而句首位置是最能吸引注意力、记忆效果最佳的位置。”同理,置于词首的是“图形”,是最能吸引注意力、记忆效果最佳的位置;置于词尾的是“背景”,是“处所范畴”,是不太吸引人的位置。
四、处所范畴与典型范畴理论
沈家煊(1999:16)把“典型范畴”理论理解为:典型范畴观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中不追求语言规律的绝对性;而是考察某个成分在多大程度上像是典型的成分,或者说,追求多大程度上的典型性或相似性。陆俭明、沈阳(2003:455-456)认为“范畴实际是围绕典型来建立的,典型是认知上的参照点,是不是某个范畴的成员只是具有不同程度典型性的问题。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边界模糊……称作‘vagueness’;而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模糊称作‘fuzziness’。” 处所范畴与其他范畴(比如,表处所范畴的偏正式新词的前一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边界模糊”问题,换句话说,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管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像是典型的成分。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新词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曾细珍,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