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引路“动”字搭台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23_fam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这门课程以活动型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宽阔的旋转舞台。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
  
  一、做好引领准备,搭建有效舞台
  
  1.制定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旨在凸显课程的价值追求。这是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所在。活动目标又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细化。我们设计时要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多维目标因素的整合,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使整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有据可依。
  
  2.关注引领内容
  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它提出的话题、列举的事例决不可能全都适宜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替换与补充,让教材成为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对话的文本。除此之外,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最大的情趣。教师要在教材的引导下,善于由点及面,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3.预设活动过程
  课堂中的主体活动对促进学生德育生命的成长具有核心作用。通过活动,能让儿童成为自我道德教育的主体,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活动,促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促进学生思维和道德的发展。
  
  4.开展活动准备工作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对于有些新课程中出现的内容不太理解,这会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活动内容采取课前准备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能更加投入,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落实引领内容,旋转心灵舞台
  
  1.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低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好奇心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进一步“学会生活”。要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教师只不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世界和道德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在情绪上有所感染,在情感上有所体验。
  
  2.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兴趣中张扬个性
  学生好奇、专注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的活动教学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增强活动课的吸引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过程的关键并不是如何“支配”教学过程,而是怎样使师生双方共同为教学本身所吸引、着迷,真正使教学成为有魅力的教学。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常常会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在忘却外在的期望、压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为教学情境本身所吸引、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共同前进。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3.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应采取多样、生动、丰富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如沐春风,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课堂上实行评价内容的生活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的人性化,让同伴、教师、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和进步,高度重视评价的引领作用。让评价不仅关注学生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更应重视学生品德生活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表现,还要重视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引领学生将课堂中的品德认识落实于生活之中,使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陕地生活。
  
  三、拓宽引领渠道,继续发展舞台
  
  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局限在一堂课中,更不应终止于一次活动中。
  
  1.利用环境资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和社区都成为活动的场所。
  
  2.巧用人力资源
  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周围人物的言行举止对他们行为的发展、道德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除了教师,家庭、公众以及学生自身都成应成为品德的教育者。重视对周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更好地为儿童创设活动的条件,更好地培育学生优良的品德。
  
  3.整合学科资源
  品德与生活与各科内容之间存在互通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利用教材互通性的特点,加强综合活动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实践机会和发挥能力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堂应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提升活动价值,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并得到社会性发展。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音乐课堂?这是每位音乐教师实施新课程时都在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承载着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同时也引领着教师的教学实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及质量。通过这几年的公开课、观摩课、研究学习课,多层并进,快乐交流,我对理想课堂有了这样的认识:
  
  一、学习氛围愉快、和谐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里,教师营造的是一种紧张高效、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努力排除各种干扰,抑制学生的个别需求与随机活动,尽力把他们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要求上去,并通过种种奖惩手段来维持纪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音乐课堂所追求的是民主、自由、合作、进取的理想氛围。在这样和谐的氛围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情愉悦,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会被压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须顾忌,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活创新的潜能,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滑稽歌》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用PPT出示了自己班上一位学生的几张滑稽有趣的照片(袜子穿在耳朵、鼻子、手上),师生用“节奏”问答“袜子穿在哪里了?”课的一开始就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氛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式自主、多样
  
  传统的音乐课都是先练打节奏、接着唱歌谱、读歌词,最后演唱歌词、处理歌曲。学生们对这种传承式的音乐教学,尤其是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已经产生了深深的厌烦情绪,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音乐课堂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通过听、唱、奏、创、跳、画为一体的音乐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在感受、鉴赏、合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学习,实现学生多途径参与音乐学习实践的改革目标。教学《愉快的梦》一课时,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学生们自主分成四个组:歌唱组、图画组、乐器组和舞蹈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对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愉快的情绪表达出来。
  
  三、学习过程动态、生成
  
  反思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为维护教案的完整性而牺牲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实际需要,为追求过程的统一性或严密性而影响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例证并不少见。其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从而使本来应该鲜活的音乐课堂变得枯燥死板。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应该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整个课堂孕育着众多的非预期性因素,充满着变数。也正是由于这些非预期性因素的存在,成就了课堂的丰富性、开放性、创造性与鲜活性,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力并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此,在具体的音乐课堂实践中,要求教师做到关注课堂中的“原创思维”,关注学生的学情,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小鸟在歌唱。”“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小动物在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真实、鲜活的感受。我尊重每个学生跳跃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四、学习成果丰富、实在
  
  理想的音乐课堂一定是使学生有所收获的学习活动,一定是成果丰富而实在的、师生共度的快乐旅程。丰富、实在的学习成果从三方面得以体现:其一,目标达成度。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体现在会唱、会奏、会表现等方面,且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收获。其二,师生精神状态。师生能自我陶醉、激情洋溢、全心投入。教师富有饱满而稳定的情感,对全体学生怀有热切的期待;学生则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时常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其三,学生的参与度。理想的音乐课堂,学生参与活动有广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而不是少数音乐特长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活动有深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能有根据地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待师生共同探究解答;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明确,自觉度高,在碰到困难、障碍时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参与的积极性,普遍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积极与伙伴协作学习,长时间兴趣盎然。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音乐课堂,就是能通过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自主、多样的学习方式,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和丰富、实在的学习成果,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美丽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当我们广大音乐教师都去共同追求这样的理想音乐课堂时,一个姹紫嫣红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必将来到!
其他文献
摘要 学生习作是提高和检验学生语文水平以及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的重要标准。作文要来源于生活,感受于生活,表达生活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细心培植写作情趣,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开发写作资源,为学生习作找到一汪清泉。  关键词 作文 观察 思考 感悟 表现  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尽管教师从选题、立意直到如何开头,怎样结尾,都指导得有板有眼,但仍有不少学生的所谓习作是干瘪苍白的,不是假人假事的
期刊
摘要 小学生阅读经典文章可以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经典诗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受到经典的熏陶。  关键词 小学生 阅读经典 兴趣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期刊
摘要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或电教媒体,随时随地就地取材,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的天地中,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气氛也才会真正地活跃起来。  关键词 活力 电教 英语课堂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6岁~12岁是儿童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能力发
期刊
摘要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工具。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之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 应用策略 情境教学 课外拓展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融视、听、说于一体,将动态和静态交替运用、组合流通,将教学内容以声情并茂、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出去,使儿童能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从而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
期刊
摘要 绘本是一种适合低幼儿童阅读的图画本,绘本阅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儿童需要通过绘本阅读与外界不断进行对话,通过绘本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并逐渐学会独立思考。  关键词 绘本阅读 阅读环境 多样化 阅读活动 指导策略  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多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
期刊
摘要 幼儿园课堂偶发事件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如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和干扰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处理偶发事件,化课堂危机为教育契机,用智慧奏响课堂教学的精彩乐章。  关键词 偶发事件 机智处理 幼儿教育  幼儿园课堂偶发事件事出偶然,没有预先的思想准备,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考虑对策,处理起来往往有些棘手。幼儿教师要根据事件的类型以及事件的内容,本着爱孩子、理解孩子
期刊
教学内容苏教片反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总揽全篇。②能力目标:在对话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观念碰撞中发展听、说、读、写能力。③情感目标: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认识封建统冶者的专制与腐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感受兵马俑的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
期刊
所谓观察,就是仔细察看客观事物和各种现象。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叶圣陶先生一再倡导“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是涌动着的生命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就每个个体而言,其经验世界又是独特的。因此,语文教学应牢固树立生命意识,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努力让“文本”拓展开来。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
期刊
案例:这是一节六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网络课。上课伊始,教师利用网络播放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放风筝的情境。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走进“轴对称图形”的专题学习网站。学生一打开网站,就被网页中美轮美奂的图片吸引住了。教师提醒学生网上提出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以及学习过的各种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及时把探究的结果通过“在线论坛”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