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业布置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毫无疑问,对于学生来说,适时、适量、适度的作业有利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强调作业的工具目的,忽视了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不仅在作业的数量上存在问题,在质量上也有不少弊端. 本文着重浅析了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弊”与“利”,提出了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
【关键词】 初中数学;作业布置;“弊”与“利”
数学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巩固数学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 然而,当前初中数学作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业的内容、形式的单一,折叠图形、设计图形等动手操作题偏少,作业的设计缺乏多元性,作业量大……这些机械、滞后、封闭的作业模式,无法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 为此,笔者对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
一、“弊”与“利”之一:统一性和层次性
长期以来,老师布置作业习惯于内容、数量大、难度一统. 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 同一个班的学习由于存在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一定数量、难度的作业可能只适合部分学生,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很吃力,甚至完不成,对于优等生来说又可能容易得不值一做. 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拓宽视野,或巩固记忆,或进一步加深理解,而统一作业很难针对不同的学习基础安排因生而异的练习. 统一作业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标承认学生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而作业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如开办“作业超市”,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既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等生,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展示.
二、“弊”与“利”之二:封闭性和探究性
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社会参与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学生往往是作业本上解题的高手,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低能儿. 一方面,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与实际生活脱离的事实;另一方面,学生完成作业也不需要深入生活,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仅靠冥思苦想. 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引起学生的反感.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练习中要尽可能布置些把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习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灵活、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为基础,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开放,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 社会生活是学生进行实践、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教师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交桥”.
例如,在复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测量建筑物或树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探究作业. 怎样测量树的高度?教师要求学生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纪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撰写实习报告,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 该问题的答案涉及条件开放、策略开放和结论开放. 这样一来,学生因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而积极性高涨. 以探索研究方式即可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和测量的方法,又能体现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弊”与“利”之三:单一性和多样性
“百学趣为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而多少年来,我们学生的作业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机械补充和延伸;基本上是书面作业;基本上是抄抄写写. 机械重复,缺乏趣味的作业,常常使学生深感厌倦,有的学生往往应付了事甚至干脆就不做. 甚至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些老师布置作业比较随意,经常是下课时或下课前几分钟才匆忙布置作业,有的老师甚至随意翻开课本,让学生从某题做到某题,或今天做单号题,明天做双号题. 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这种情形下所完成的作业其质量到底是怎样的.
想在数学“作业”布置上创新,关键在于消除传统作业的弊端,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模式.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饶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 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阅读理解题、探索题、开放题等经常变换,互相穿插或“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探究”、“小实验”等不同的面目出现,趣要体现在内容上、形式上、结论上. 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总之,“作业”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巩固、思维锻炼的过程. 如何改革传统的数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
【关键词】 初中数学;作业布置;“弊”与“利”
数学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巩固数学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 然而,当前初中数学作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业的内容、形式的单一,折叠图形、设计图形等动手操作题偏少,作业的设计缺乏多元性,作业量大……这些机械、滞后、封闭的作业模式,无法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 为此,笔者对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
一、“弊”与“利”之一:统一性和层次性
长期以来,老师布置作业习惯于内容、数量大、难度一统. 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 同一个班的学习由于存在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一定数量、难度的作业可能只适合部分学生,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很吃力,甚至完不成,对于优等生来说又可能容易得不值一做. 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拓宽视野,或巩固记忆,或进一步加深理解,而统一作业很难针对不同的学习基础安排因生而异的练习. 统一作业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标承认学生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而作业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如开办“作业超市”,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既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等生,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展示.
二、“弊”与“利”之二:封闭性和探究性
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社会参与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学生往往是作业本上解题的高手,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低能儿. 一方面,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与实际生活脱离的事实;另一方面,学生完成作业也不需要深入生活,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仅靠冥思苦想. 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引起学生的反感.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练习中要尽可能布置些把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习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灵活、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为基础,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开放,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 社会生活是学生进行实践、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教师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交桥”.
例如,在复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测量建筑物或树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探究作业. 怎样测量树的高度?教师要求学生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纪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撰写实习报告,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 该问题的答案涉及条件开放、策略开放和结论开放. 这样一来,学生因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而积极性高涨. 以探索研究方式即可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和测量的方法,又能体现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弊”与“利”之三:单一性和多样性
“百学趣为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而多少年来,我们学生的作业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机械补充和延伸;基本上是书面作业;基本上是抄抄写写. 机械重复,缺乏趣味的作业,常常使学生深感厌倦,有的学生往往应付了事甚至干脆就不做. 甚至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些老师布置作业比较随意,经常是下课时或下课前几分钟才匆忙布置作业,有的老师甚至随意翻开课本,让学生从某题做到某题,或今天做单号题,明天做双号题. 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这种情形下所完成的作业其质量到底是怎样的.
想在数学“作业”布置上创新,关键在于消除传统作业的弊端,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模式.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饶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 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阅读理解题、探索题、开放题等经常变换,互相穿插或“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探究”、“小实验”等不同的面目出现,趣要体现在内容上、形式上、结论上. 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总之,“作业”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巩固、思维锻炼的过程. 如何改革传统的数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