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作为“海丝”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历史辉煌、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厚实的人文基础。近年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部署,在“海丝”建设上大胆探索,境外产业园区顺利推进,农业合作取得较好成果,境外海洋渔业基地建设亮点突出,优势产能“走出去”成效显著,国际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一批代表福建特色的文化作品登上国际舞台,联合“申遗”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
1.加快构建经贸平台。近年来,福建充分利用9·8投洽会、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各类平台,在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投资贸易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成功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合作研讨会、亚洲合作论坛(ACD)工商大会、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贸合作对接会、中国福建周、福建品牌海丝行等活动,打造了一批福建特色的“海丝”交流合作平台。
2.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参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福建服装纺织、水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等行业纷纷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福建很多龙头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地区设厂。2014—2016年,全省累计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40.7亿美元。其中,2016年对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老挝等海丝沿线国家投资备案项目96个(2015年为48个),同比增长1倍,对外投资额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6%。中国武夷、紫金矿业、旗滨集团等一批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加大,建设了中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旗滨集团马来西亚工业园、福隆盛中柬工业园、紫金矿业刚果(金)铜矿等一批境外投资产业园区和项目。
3.深化海洋渔业合作。支持企业在“海丝”相关国家建设远洋渔业产业园区和海外综合开发基地。目前福建企业已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等国建立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数量与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已有10家企业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建立渔业养殖基地,境外水产养殖发展规模全国第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首创跨境人民币交易结算软件系统,为国内和东盟企业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台。同时,福建突出“海丝”元素,成功举办了海峡(福州)渔业周暨中国(福州)渔业博览会、厦门国际海洋周、平潭国际海岛论坛等各类国际性大型活动,加强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交流合作。
4.加快互联互通建设。福建正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构建、营建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福建省整合优化港口航线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重要港区,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完善。目前,福建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68个,集装箱外贸航线达到138条,形成了福州、湄洲湾、泉州、厦门四大港口。同时,加强枢纽机场建设,打造福州、厦门两大门户枢纽机场和晋江、武夷山、冠豸山、沙县四个区域干线机场,截止2017年9月共开辟空中国际航线46条。加快重点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近33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开通了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2016年4月“台厦蓉欧”班列开通,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有效对接。
5.积极促进人文交流。福建依托自身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人文交流,大力推动“海丝”文化建设。成功举办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泉州“亚洲艺术节”、福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等大型活动,均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丝海梦寻》,先后在联合国总部、欧盟总部以及“海丝”相关國家演出,观众反响热烈。201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2017年7月“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暨中马、中新妈祖文化活动周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受到当地华人的隆重欢迎。此外,2016年2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成投入使用,华侨大学与泰国东盟普吉泰华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诚然,成效显著,但是“多区叠加”的政策发挥、在沿线国家的宣传和推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等方面拓展空间巨大。
二、深化“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发挥福建“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加大金融创新、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工程承包、产能输出、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深入推动“海丝”核心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1.发挥政策优势,推动资本双向流动。当前福建面临“多区叠加”的政策机遇,要发挥好“海丝”核心区与福建自贸区、福厦泉自主创新试验区、福州新区等试点示范区的联动效果。特别是以福建自贸区为对外合作平台,通过投资便利化改革、服务业开放、金融创新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资本双向流动。要适应当前我国从“人口红利”向“资本红利”转型的趋势,加大境内资本“走出去”。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实际利用外资,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福建要从以往过于注重“引进来”,转向鼓励更多的省内企业“走出去”,加大对“海丝”沿线国家的投资。要积极推动省属国企、民企龙头企业赴海外投资,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加强产业合作,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面对当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福建省要推进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比如纺织服装和鞋业、食品加工行业等,加强本省钢铁、造船、玻璃、建材、水泥产业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当然,不仅要推动传统产业“走出去”,更要推动先进制造业“走出去”。当前“海丝”沿线不少国家,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对落后,一些地方智能化设备缺乏,发电设备、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屏、防盗监视设备等产能不足,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交能、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基本是空白,为福建省的这类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要引导这类先进制造企业开拓“海丝”沿线国家市场。此外,支持福建省龙头企业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欧洲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或海外营销贸易中心,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推动全省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攀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东盟国家福建商品展,在“海丝”沿线国家举办福建特色商品“海丝”行系列活动。建设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园和O20体验馆,推动跨境企业在沿线国家设立海外公共仓、分拨中心,支持本地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做大国际贸易。 3.深化与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加快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园。积极推进福建与沿线国家在企业、产业、园区方面的合作,重点推动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特殊钢铁、机械装备、汽车汽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态环保产业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合作,开展针对东盟、中东、中亚、南美及欧洲的国际招商、投资、贸易合作。从福建省引资来源地看,重点是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同时,既要针对福建的优势产业引资,也要针对福建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引资,吸引冷链物流、高端医疗、管理咨询、资产管理公司来闽拓展市场。在境外园区建设上,建议以泰国南部的宋卡府港口或北部的罗勇府港口为核心,建设福建的境外产业园;也可以在马来西亚的古晋、诗巫、新山等华人集中的城市发展福建的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基地,尤其是渔业加工基地和冷库建设,要尽快落地。除了在境外设立产业园,还可以在福建省设立境外产业园。比如在云霄县设立印尼产业园,或在平潭设立泰国产业园,构建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平台。
4.拓展文化交流,扩大人员往来。深度挖掘福建“海丝”文化,大力传承弘扬、保护开发“海丝”文化遗产,在文化交流上先行先试。加强与东盟国家民间信仰渊源的考证和交流,加大对闽南侨批等“海丝”历史记忆载体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挖掘泉州港、月港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历史遗迹保护,修缮月港遗址公园,加快推动联合申报“海上丝路”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力争福建成为对非洲、东南亚国家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推进传统文化艺术“走出去”,在境外举办“海丝”研讨会等系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发挥福建省华人华侨的优势,打好“侨”牌,积极在沿线国家举行文化宣传周活动,加强与华人会馆的联系,鼓励本省艺术团体到沿线国家进行演出或展览,推动《丝海夢寻》等优秀作品到新加破、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表演。要加大在《星洲日报》、《暹罗日报》等海外传媒的宣传力度,以此传播“福建声音”,讲好“海丝”故事。同时,要培育一批民间“使者”,积极牵线搭桥,解决两边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5.加强组织保障,提高抗风险能力。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强化政府间交流机制,建立国内合作共建机制,打造重大合作平台。要采用坦诚交流、务实合作的方式,以成功的合作项目取得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信互利,以成功的案例证明双方合作的利益和成效。政府有责任对“走出去”的企业给予符合国际惯例的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建议建立“海丝”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和“海丝”投资风险专项基金,组织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研究分析和适时发布“海丝”投资机会与风险信息,基金由政府、“走出去”企业各出一些,社会机构捐助一些,对“走出去”的企业遇到不可抗力、非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时给予适当的补偿。此外,建议福建企业以联盟的形式走出去,比如晋江的著龙国际企业联盟就由上百家的小企业联合组成,一起开拓东欧纺织服装市场,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深化“海丝”核心区建设,必须利用好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多措并举,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魏家坚
一、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
1.加快构建经贸平台。近年来,福建充分利用9·8投洽会、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各类平台,在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投资贸易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成功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合作研讨会、亚洲合作论坛(ACD)工商大会、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贸合作对接会、中国福建周、福建品牌海丝行等活动,打造了一批福建特色的“海丝”交流合作平台。
2.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参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福建服装纺织、水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等行业纷纷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福建很多龙头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地区设厂。2014—2016年,全省累计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40.7亿美元。其中,2016年对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老挝等海丝沿线国家投资备案项目96个(2015年为48个),同比增长1倍,对外投资额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6%。中国武夷、紫金矿业、旗滨集团等一批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加大,建设了中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旗滨集团马来西亚工业园、福隆盛中柬工业园、紫金矿业刚果(金)铜矿等一批境外投资产业园区和项目。
3.深化海洋渔业合作。支持企业在“海丝”相关国家建设远洋渔业产业园区和海外综合开发基地。目前福建企业已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等国建立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数量与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已有10家企业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建立渔业养殖基地,境外水产养殖发展规模全国第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首创跨境人民币交易结算软件系统,为国内和东盟企业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台。同时,福建突出“海丝”元素,成功举办了海峡(福州)渔业周暨中国(福州)渔业博览会、厦门国际海洋周、平潭国际海岛论坛等各类国际性大型活动,加强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交流合作。
4.加快互联互通建设。福建正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构建、营建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福建省整合优化港口航线资源,集中力量打造重要港区,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完善。目前,福建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68个,集装箱外贸航线达到138条,形成了福州、湄洲湾、泉州、厦门四大港口。同时,加强枢纽机场建设,打造福州、厦门两大门户枢纽机场和晋江、武夷山、冠豸山、沙县四个区域干线机场,截止2017年9月共开辟空中国际航线46条。加快重点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近33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开通了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2016年4月“台厦蓉欧”班列开通,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有效对接。
5.积极促进人文交流。福建依托自身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人文交流,大力推动“海丝”文化建设。成功举办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泉州“亚洲艺术节”、福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等大型活动,均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丝海梦寻》,先后在联合国总部、欧盟总部以及“海丝”相关國家演出,观众反响热烈。201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2017年7月“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暨中马、中新妈祖文化活动周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受到当地华人的隆重欢迎。此外,2016年2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成投入使用,华侨大学与泰国东盟普吉泰华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诚然,成效显著,但是“多区叠加”的政策发挥、在沿线国家的宣传和推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等方面拓展空间巨大。
二、深化“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发挥福建“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加大金融创新、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工程承包、产能输出、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深入推动“海丝”核心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1.发挥政策优势,推动资本双向流动。当前福建面临“多区叠加”的政策机遇,要发挥好“海丝”核心区与福建自贸区、福厦泉自主创新试验区、福州新区等试点示范区的联动效果。特别是以福建自贸区为对外合作平台,通过投资便利化改革、服务业开放、金融创新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资本双向流动。要适应当前我国从“人口红利”向“资本红利”转型的趋势,加大境内资本“走出去”。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实际利用外资,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福建要从以往过于注重“引进来”,转向鼓励更多的省内企业“走出去”,加大对“海丝”沿线国家的投资。要积极推动省属国企、民企龙头企业赴海外投资,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加强产业合作,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面对当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福建省要推进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比如纺织服装和鞋业、食品加工行业等,加强本省钢铁、造船、玻璃、建材、水泥产业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当然,不仅要推动传统产业“走出去”,更要推动先进制造业“走出去”。当前“海丝”沿线不少国家,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对落后,一些地方智能化设备缺乏,发电设备、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屏、防盗监视设备等产能不足,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交能、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基本是空白,为福建省的这类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要引导这类先进制造企业开拓“海丝”沿线国家市场。此外,支持福建省龙头企业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欧洲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或海外营销贸易中心,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推动全省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攀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东盟国家福建商品展,在“海丝”沿线国家举办福建特色商品“海丝”行系列活动。建设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园和O20体验馆,推动跨境企业在沿线国家设立海外公共仓、分拨中心,支持本地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做大国际贸易。 3.深化与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加快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园。积极推进福建与沿线国家在企业、产业、园区方面的合作,重点推动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特殊钢铁、机械装备、汽车汽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态环保产业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合作,开展针对东盟、中东、中亚、南美及欧洲的国际招商、投资、贸易合作。从福建省引资来源地看,重点是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同时,既要针对福建的优势产业引资,也要针对福建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引资,吸引冷链物流、高端医疗、管理咨询、资产管理公司来闽拓展市场。在境外园区建设上,建议以泰国南部的宋卡府港口或北部的罗勇府港口为核心,建设福建的境外产业园;也可以在马来西亚的古晋、诗巫、新山等华人集中的城市发展福建的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基地,尤其是渔业加工基地和冷库建设,要尽快落地。除了在境外设立产业园,还可以在福建省设立境外产业园。比如在云霄县设立印尼产业园,或在平潭设立泰国产业园,构建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平台。
4.拓展文化交流,扩大人员往来。深度挖掘福建“海丝”文化,大力传承弘扬、保护开发“海丝”文化遗产,在文化交流上先行先试。加强与东盟国家民间信仰渊源的考证和交流,加大对闽南侨批等“海丝”历史记忆载体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挖掘泉州港、月港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历史遗迹保护,修缮月港遗址公园,加快推动联合申报“海上丝路”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力争福建成为对非洲、东南亚国家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推进传统文化艺术“走出去”,在境外举办“海丝”研讨会等系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发挥福建省华人华侨的优势,打好“侨”牌,积极在沿线国家举行文化宣传周活动,加强与华人会馆的联系,鼓励本省艺术团体到沿线国家进行演出或展览,推动《丝海夢寻》等优秀作品到新加破、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表演。要加大在《星洲日报》、《暹罗日报》等海外传媒的宣传力度,以此传播“福建声音”,讲好“海丝”故事。同时,要培育一批民间“使者”,积极牵线搭桥,解决两边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5.加强组织保障,提高抗风险能力。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强化政府间交流机制,建立国内合作共建机制,打造重大合作平台。要采用坦诚交流、务实合作的方式,以成功的合作项目取得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信互利,以成功的案例证明双方合作的利益和成效。政府有责任对“走出去”的企业给予符合国际惯例的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建议建立“海丝”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和“海丝”投资风险专项基金,组织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研究分析和适时发布“海丝”投资机会与风险信息,基金由政府、“走出去”企业各出一些,社会机构捐助一些,对“走出去”的企业遇到不可抗力、非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时给予适当的补偿。此外,建议福建企业以联盟的形式走出去,比如晋江的著龙国际企业联盟就由上百家的小企业联合组成,一起开拓东欧纺织服装市场,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深化“海丝”核心区建设,必须利用好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多措并举,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