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视角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以《离婚》和《四世同堂》的翻译过程为例

来源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ihao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老舍两部作品《离婚》和《四世同堂》的翻译过程中反映出的普遍性翻译策略为启示,从受众需求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在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阐述了适用于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普遍性翻译策略,对于提炼围绕受众的有效翻译策略,提升中国文化传播效力,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立足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重要任务,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建构的基础、原则和条件,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建构的路径:补齐教师教育能力短板;纠正大学生创业思想偏差;加强课堂教育的双向融合;形成课程设计与制度措施的合力。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从国企发展实际出发,探析新时期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向。探讨国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维路径: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模式、扎实推进国企纪律监察工作、建设高素质工作队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方法。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价值性思路与参考。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期中国对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思想。文章分析了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与价值,并基于当前陕西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提出了融媒体时代丰富传播主体、增强民俗文化亲近性、精准匹配受众需求的域外传播策略,以期在凸显陕西民俗文化独创性的同时,增强传播力,助力陕西民俗文化有效“走进去”,推动区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陕西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与影响力。  [关键词]融媒体
伴随全域旅游的推进,景区合作成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对象旅游能级和外联度,计算各景区共生关系综合得分,以此
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等相关数据平台,以《S大学学报》为数据采集和统计对象,对其2018—2020年的作者群构成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在研究生学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应具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推送者、创新型人才的发掘者、学术道德的引领者、人文素养的传播者、写作技能的指导者等多种角色定位;应更精准地服务于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急需,加强学术平台的创新与育人的高度融合、相互滋养,不断开创高校学报工作的新局面。
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阐明了阳光意象群在余华小说中与生活的暴力、苦难、压迫和欲望相联系.提出了“阳光”不仅是小说中安静的“道具”,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隐喻存在的;
期刊
周文焜在《陶集小引》中记载了蒋薰几件事情,包括任伏羌令、苏民困、被罢职、去羌游汾、评骘陶集等,这几件事情都属于蒋薰生平中的大事,对研究蒋薰其人、其诗文创作及其《陶
分析熊式一代表作《天桥》与叶君健代表作《山村》的自译策略,指出两人的自译活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熊式一在自译过程中能动地增加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和内容,使译文呈现出“中国味”;叶君健则几乎不加任何改动将自己的英文原作译成汉语,在语言表达、词汇选择等方面呈现出“洋味”。阐述了文学形式是由来自内部与外部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认为不同的自译策略既是译者个人的文化选择,又是在历史语境中生成的独特产物。
在分析弗雷泽、布留尔、列维-斯特劳斯理论的基础上,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下解读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人类起源、进化及原型具有可遗传性的生物性假设出发,阐释荣格原型的普遍性和生物性的演变过程,找到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与文化表层下的深层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原型提供面向文学作品的普遍性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