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掌造是一种来源于日本的民居建筑形式,本文通过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保护区合掌村的设计过程,深入的研究了合掌式建筑的起源、形态、特点。充分发掘了这一日本乡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后产生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合掌造乡土建筑 文化的交融
如同四川羌人的碉楼,福建客家的土楼,云南傣族合的土掌房,这些都是在不同气候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的民居建筑。它们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功能给人以非常强烈的印象,这种将本土的建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正是这类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
而合掌式建筑却非中国所有,合掌式建筑最初来至于日本,其实正如我国的客家土楼一样,这种建筑形式在很长时间内是不为人知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合掌式建筑分布在日本的岐阜县白川乡。最古老的合掌式建筑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直到合掌造建筑因德国建筑学家一本“日本美的再发现”而声名大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白川乡的荻町合掌集落、邻近的神山、全登录为世界遗产。
合掌式建筑是一种有独特风貌的建筑形式,所谓“合掌造”是指将两个建筑合併成叉手三角形状,其形象酷似把双手手掌合起来的样子。由于合掌屋大多面对著南北方向,所以它的建筑方式主要考量是白川的风向,也是為了减少受风力、调节日照量,使天气得以冬暖夏凉而建下的。这类建筑所在的地区一直处于一种比较生态的农业经济状态,所以这个纯朴的地方,是一个可以让你远离都市吵杂、卸下工作包袱、舒解压力的一个世外桃源。冬季的合掌村被层层白雪覆盖的小村庄,完美地衬托出了合掌村的古朴之美。而这种古朴之美,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日本白川合掌村
在设计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保护区的时候,为了找到一种能体现一种古朴而原始的刀耕火种田园生活的建筑形式,尤其是能带动广富林文化旅游,打造能吸引游客的风貌建筑群。合掌式建筑形式成为了上佳的选择。于是在广富林遗址保护区的一隅,这种独特而美丽的建筑形式被永久的安放在了上海之根的松江。
然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移植,都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日本合掌式建筑所在地区较为寒冷,冬季时,整个村庄会被厚雪覆盖达三个月之久,所以建筑屋顶用厚达几米的稻草芦苇来铺设。这与上海松江地区较为温暖的气候产生了矛盾。同时,多雨与湿润的环境是松江地区的特点,合掌村占据了整个建筑绝大部分的屋顶虽然构成了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缺少采光以及通风也是不适合松江地区的一个缺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中保留了整个合掌村外轮廓的比例和元素,墙面的处理尽量的尊重了原貌,而将屋顶的稻草和芦苇材料做了改变。我们从中国的瓦受到了启发,将屋顶做成了局部为玻璃采光,局部仿瓦片的做法。仿瓦片的处理方式可解决通风问题,而局部玻璃可以解决合掌村大屋顶带来的采光严重不足的局面。在厚厚的屋面内部,还设计了长长的铜管,这些铜管就可通冷媒或者热媒。夏季可起到降温,冬季可起到增温的效果。由于合掌式建筑的屋顶基本在60度倾角,对于上海松江多雨的气候是非常有利的,屋面采用的玻璃面也很容易得到清洗。在屋顶长长的屋脊上,设计了可进行植物栽培的暗槽,可种植爬藤类的植被,这样的设置使得整个屋面变的生动起来,原本三十年需要花费巨大人力财力更换一次的稻草芦苇屋面成为了可一劳永逸使用的绿色而耐久的生态屋顶。这种设计,也是结合了本土环境气候的条件而深思熟虑后的成果。
松江广富林合掌村是群落性的建筑,为了尽可能的与松江本地文化结合。整个建筑设计加入了中国本土的很多设计元素,在外墙面上,尽可能的利用了竹木等材料。同时保留了日本合掌造的窗户、雨棚、墙面的元素。关键的节点和支撑部位使用了现代的钢结构,这样使得整个建筑的施工和牢固性更强。而钢结构的形式替代了原本合掌式建筑木结构绑扎的特点。给了内部更多的空间。同时由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合掌村内部的功能和使用需要结合现代生活的习惯。原本作为储藏和养蚕空间的屋顶阁楼空间也因为更加轻巧的钢结构支撑而解放了出来,获得了更加多的阳光和空气。
上海松江广富林合掌村
对于一个群落建筑来说,松江广富林合掌村是整个松江广福林文化遗址保护区中的一部分。整个广富林文化中心是以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脉络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近代石库门文化,被誉为上海之根。所以广富林文化的本身也是一种多元的和渐变的。在其发展中,不断有外来文化融合和交织。所以这种多元性使得合掌式建筑在中国文化地域能成功移植有了保证。
上海松江广富林合掌村
事实上,松江广富林合掌村的整体设计思路完全是在对于一种文化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中日文化的相似性和同源性是设计的基础。同样的稻谷农耕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共鸣,也造就了数千公里距离文化的结合。这些元素被和谐的安排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作为一种现代人们对于乡野生活的憧憬和对走进自然的渴望,也使得这种建筑形式在上海松江广富林能够成功的立足。
当德国人在日本发现了合掌式建筑的时候,他们其实发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对于这种自然生活方式的赞美。正如中国的古诗中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也正是一种文化的共性。松江广富林合掌村的设计,是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段上展現了一种朴素的自然生活方式,我们不可能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但是对于自然的尊敬,是能够用现代工艺手段达到的。在现代工业化浪潮中,出于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人们往往去追寻过去的文化和生活,并以此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仿古建筑和文化移植。然而,这些移植,如果没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本土化的融合,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花败枝散。南方的江南园林也可以进入到北京的颐和园成为胜景,上海的石库门却是西方殖民化建筑本土化的产物。很多我们见惯的事物往往是外来文化融合和本土化的结果。合掌式建筑这种文化的形式,产生于日本本土特殊的环境,却因为其独特的乡野气息成为人类追寻自然生活的理想方式。不拘泥于原有的构造形式,却又要充分理解原有的构造形式;不仅限于完全的仿造,却又要充分的汲取到文化的精髓;不拘泥于形式,却又要尊重文化的内涵。这才是我们对于合掌式建筑的理解和对于建筑文化的溯源。
在金色的夕阳下,一抹淡淡的光线从水面散开,映射到了合掌村的屋面上。人随水转,前方的合掌式建筑出现在眼前时,如一幅水墨画:细雨如丝,山色空濛,人字形屋顶,有二层,也有三层的,来到这里,仿佛时光倒转,回到古时的农耕时代。忽遇小雨,移门外看,青山绿田,人字木房;金色稻田,鸡在田里寻食,狗则卧在屋前。整个人恍如在梦里。赤足坐在窗台上,有游人从窗前小路走过,到处都是浓浓的乡野和自然。
关键词:合掌造乡土建筑 文化的交融
如同四川羌人的碉楼,福建客家的土楼,云南傣族合的土掌房,这些都是在不同气候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的民居建筑。它们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功能给人以非常强烈的印象,这种将本土的建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正是这类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
而合掌式建筑却非中国所有,合掌式建筑最初来至于日本,其实正如我国的客家土楼一样,这种建筑形式在很长时间内是不为人知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合掌式建筑分布在日本的岐阜县白川乡。最古老的合掌式建筑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直到合掌造建筑因德国建筑学家一本“日本美的再发现”而声名大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白川乡的荻町合掌集落、邻近的神山、全登录为世界遗产。
合掌式建筑是一种有独特风貌的建筑形式,所谓“合掌造”是指将两个建筑合併成叉手三角形状,其形象酷似把双手手掌合起来的样子。由于合掌屋大多面对著南北方向,所以它的建筑方式主要考量是白川的风向,也是為了减少受风力、调节日照量,使天气得以冬暖夏凉而建下的。这类建筑所在的地区一直处于一种比较生态的农业经济状态,所以这个纯朴的地方,是一个可以让你远离都市吵杂、卸下工作包袱、舒解压力的一个世外桃源。冬季的合掌村被层层白雪覆盖的小村庄,完美地衬托出了合掌村的古朴之美。而这种古朴之美,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日本白川合掌村
在设计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保护区的时候,为了找到一种能体现一种古朴而原始的刀耕火种田园生活的建筑形式,尤其是能带动广富林文化旅游,打造能吸引游客的风貌建筑群。合掌式建筑形式成为了上佳的选择。于是在广富林遗址保护区的一隅,这种独特而美丽的建筑形式被永久的安放在了上海之根的松江。
然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移植,都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日本合掌式建筑所在地区较为寒冷,冬季时,整个村庄会被厚雪覆盖达三个月之久,所以建筑屋顶用厚达几米的稻草芦苇来铺设。这与上海松江地区较为温暖的气候产生了矛盾。同时,多雨与湿润的环境是松江地区的特点,合掌村占据了整个建筑绝大部分的屋顶虽然构成了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缺少采光以及通风也是不适合松江地区的一个缺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中保留了整个合掌村外轮廓的比例和元素,墙面的处理尽量的尊重了原貌,而将屋顶的稻草和芦苇材料做了改变。我们从中国的瓦受到了启发,将屋顶做成了局部为玻璃采光,局部仿瓦片的做法。仿瓦片的处理方式可解决通风问题,而局部玻璃可以解决合掌村大屋顶带来的采光严重不足的局面。在厚厚的屋面内部,还设计了长长的铜管,这些铜管就可通冷媒或者热媒。夏季可起到降温,冬季可起到增温的效果。由于合掌式建筑的屋顶基本在60度倾角,对于上海松江多雨的气候是非常有利的,屋面采用的玻璃面也很容易得到清洗。在屋顶长长的屋脊上,设计了可进行植物栽培的暗槽,可种植爬藤类的植被,这样的设置使得整个屋面变的生动起来,原本三十年需要花费巨大人力财力更换一次的稻草芦苇屋面成为了可一劳永逸使用的绿色而耐久的生态屋顶。这种设计,也是结合了本土环境气候的条件而深思熟虑后的成果。
松江广富林合掌村是群落性的建筑,为了尽可能的与松江本地文化结合。整个建筑设计加入了中国本土的很多设计元素,在外墙面上,尽可能的利用了竹木等材料。同时保留了日本合掌造的窗户、雨棚、墙面的元素。关键的节点和支撑部位使用了现代的钢结构,这样使得整个建筑的施工和牢固性更强。而钢结构的形式替代了原本合掌式建筑木结构绑扎的特点。给了内部更多的空间。同时由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合掌村内部的功能和使用需要结合现代生活的习惯。原本作为储藏和养蚕空间的屋顶阁楼空间也因为更加轻巧的钢结构支撑而解放了出来,获得了更加多的阳光和空气。
上海松江广富林合掌村
对于一个群落建筑来说,松江广富林合掌村是整个松江广福林文化遗址保护区中的一部分。整个广富林文化中心是以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脉络从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近代石库门文化,被誉为上海之根。所以广富林文化的本身也是一种多元的和渐变的。在其发展中,不断有外来文化融合和交织。所以这种多元性使得合掌式建筑在中国文化地域能成功移植有了保证。
上海松江广富林合掌村
事实上,松江广富林合掌村的整体设计思路完全是在对于一种文化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中日文化的相似性和同源性是设计的基础。同样的稻谷农耕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共鸣,也造就了数千公里距离文化的结合。这些元素被和谐的安排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作为一种现代人们对于乡野生活的憧憬和对走进自然的渴望,也使得这种建筑形式在上海松江广富林能够成功的立足。
当德国人在日本发现了合掌式建筑的时候,他们其实发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对于这种自然生活方式的赞美。正如中国的古诗中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也正是一种文化的共性。松江广富林合掌村的设计,是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段上展現了一种朴素的自然生活方式,我们不可能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但是对于自然的尊敬,是能够用现代工艺手段达到的。在现代工业化浪潮中,出于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人们往往去追寻过去的文化和生活,并以此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仿古建筑和文化移植。然而,这些移植,如果没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本土化的融合,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花败枝散。南方的江南园林也可以进入到北京的颐和园成为胜景,上海的石库门却是西方殖民化建筑本土化的产物。很多我们见惯的事物往往是外来文化融合和本土化的结果。合掌式建筑这种文化的形式,产生于日本本土特殊的环境,却因为其独特的乡野气息成为人类追寻自然生活的理想方式。不拘泥于原有的构造形式,却又要充分理解原有的构造形式;不仅限于完全的仿造,却又要充分的汲取到文化的精髓;不拘泥于形式,却又要尊重文化的内涵。这才是我们对于合掌式建筑的理解和对于建筑文化的溯源。
在金色的夕阳下,一抹淡淡的光线从水面散开,映射到了合掌村的屋面上。人随水转,前方的合掌式建筑出现在眼前时,如一幅水墨画:细雨如丝,山色空濛,人字形屋顶,有二层,也有三层的,来到这里,仿佛时光倒转,回到古时的农耕时代。忽遇小雨,移门外看,青山绿田,人字木房;金色稻田,鸡在田里寻食,狗则卧在屋前。整个人恍如在梦里。赤足坐在窗台上,有游人从窗前小路走过,到处都是浓浓的乡野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