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峨眉武术服装的缺失问题一直是阻碍峨眉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设计峨眉武术服装即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峨眉武术服装载体,需要对载体形式做多方面的考虑。文章阐述了笔者的设计理论和所设计的峨眉武术服装详细信息,以期推动峨眉武术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峨眉武术;服装;设计
1设计背景
1.1峨眉武术发展现状概述
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峨眉武术文化起源于四川省峨眉山地区,与少林、武当并称为“中国三大武术门类”,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目前峨眉武术在四川省及周边共流传有67个拳种,1652个套路,而在《关于乐山市2011/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书面报告中未出现峨眉武术文化产业的详细报告。近千年的历史和庞大的武术套路体系却未能使峨眉武术拥有等同于少林、武当两派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发展的落后水平,使峨眉武术文化的诸多弊病显现出来,代表性服装的缺失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1.2开发峨眉武术服装的意义
开发峨眉武术服装,即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服装载体。载体形式极利于流动,即传播和变化。传播指被认知,变化指峨眉武术文化通过载体与外界交流。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峨眉武术具有文化模式。没有文化模式,即有意义的符号组织系统的指引,行为就难以组织……他的经验也是模糊不清的。[1]开发峨眉武术服装必将推动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与外界的交流,也必然推动其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2设计的基本理念
2.1核心理念
2.1.1导向性和开放性
峨眉武术服装除了具有武术运动的功能性和针对峨眉武术招式特点的功能性之外,还要实现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即导向性和开放性功能。导向性功能的运作方法是通过轮廓、纹饰、色彩、比例等符号信息的整体表现,突显峨眉武术的特点和精神,把视线内的峨眉武术服装导向到峨眉武术文化的体验中去,使接触者易把握所导向的内容,对峨眉武术文化有所认知。从文化模式的结构进行分析,导向性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与参与者的交流。单一结构的连接导致了可能的无限多元化的结构的出现,意义就在于此。[2]开放性作为文化活动的未来趋势,使文化面向更广阔的领域,并实现文化本身的价值。导向性和开放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输入与输出,以往的武术派别重视导向性体验,而要真正做到弘扬武术精神,需要尽可能贴切人们的生活实际,让武术能够有效运用。
2.1.2传统的传承、创造与保护及全球视野
以导向性和开放性功能为基础的武术服装载体,要承担起峨眉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保持载体形式的长期稳定,就需要服装的符号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可发展的潜质。就概括力而言,它是传统审美经验和当代审美经验按照一定秩序安排的结构集成。在结构的集成中,经验放置的秩序本身是面向未来的。概括力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传统的实践,这是因为峨眉武术服装符号信息的象征性及可联想信息均来源于历史的武术审美经验。符号信息具备发展的潜质意谓着符号信息不能被定格在任何历史阶段和准确的意义中,它在开放性功能的作用下与时代交流并创造出新的意义。弗雷格在《论意义和意谓》中论述到:“符号、符号的意义和符号的意谓之间有规律的联系是这样的: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意义;相应于这种意义,又有某一意谓;而相对于一个意谓(一个对象),不仅有一个符号。”实施这样的设计,需要模糊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即简洁地描述基本信息,且不主动指向某个确定性意义,以达到符号意义可被填充的效果。在如此方法中对传统审美经验和文化进行传承与创造,使其能够实践和更新,正是对传统的保护。
另外,在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戴维·罗宾逊的《尼采与后现代主义》中写道:“立足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东西方语境,重释中国问题并阐释文化输出的思想,从而走向东西方文化整合的新景观——‘人类之体,世界之用’。” [3]峨眉武术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不能将其局限为纯粹的地域文化或者一部分人的活动,而要充分开拓其可能性,与其他武术文化、美学、文学、养生学等领域交流,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处于生长的状态。
2.2峨眉武术服装设计要点
2.2.1对峨眉武术文化“性格”的超越
上一节所论述的是要设计一种怎样的武术服装载体,以满足峨眉武术文化的需要。作为设计活动本身,设计者对设计对象必定有局限于他自己的认识,并带有情感和立场,即设计者的意向性体验。以现象学的观点来看,认知者作为被认知事物的形式,他的意向性体验包括意识行动和意识内容,意识经验的内容是主客体二者的意向性结构,表明了设计对象本身对设计者有意向性的引导。在峨眉武术服装设计实例中,表现为峨眉武术的文化观念对于设计者的引导。武术的文化观念在于人的认识,而认识局限于各个时期之中,如生死状这一传统武术文化的陋习,我们有必要坚持吗?在今天看来,历史中武术的实践并不都遵循武术精神的宗旨,如清乾嘉年间的天地会内部的《会簿》中清楚记曰其会众崇奉的习武圣地少林寺在四川“城(成)都大平府太平寨少林寺” [4];清人彭洵的《灌记初稿》卷2记载的川省青莲教“以照光、拜灯、拳勇各术煽惑愚民”等。[5]随着和平秩序的发展,我们对于武术的认识站在了新的高度,在此时期下依据社会现实和精神需要认识武术文化是对武术文化的超越,对武术“性格”的超越。对峨眉武术文化“性格”的超越应顺承此逻辑,以武入道、以武强身、亦道亦技,不断自我超越。
2.2.2尊重大众现有的对峨眉武术文化的经验
設计事理学认为设计物必定要符合物的适应性存在,即是说物要能存在必须适应一定的“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包含“外因”的限定和“内因”的选择。根据这一观点,实现以峨眉武术文化为对象的服装设计这一目标系统,大众对此设计的可认知程度就是外因限定中重要的一点。所以,以大众的认知视角为基础,就要尊重大众现有的对峨眉武术文化的经验。例如,金庸笔下的峨眉派、秀丽的峨眉山、佛教圣地峨眉山等。事实上,正是这些被大众所熟悉的、对峨眉武术文化有联想能力的事物,构成了可组织的设计语言。现象学讲意向活动本是结构的,正是意向活动诸要素的结构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赋予意识对象以一定的意义,即设计语言符合基本的认知程序。 3峨眉武术服装阐述
3.1基本信息
图1为笔者设计的峨眉武术服装款式图正面。在整体轮廓的考虑上依据峨眉武术动作长短相接,拳多腿少故而上身动作变化大的特征,加强了上衣的设计。在保证松放量满足武术运动的前提下控制胸部以下的松量及松软走势,表现峨眉武术刚柔并济的技艺特点。武术界一般认为:少林以攻架见长,多用长手,被称为外家拳术;武当以呼吸见长,以静制动,多用短手,被称为内家拳术;而峨眉派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力求内外并重,刚柔兼备,长短并用。这是峨眉武术与少林、武当等武术体系重要的内在差异。[6]所以,笔者力求峨眉武术服装能够略“松”于少林派武僧服装,略“紧”于武当派武术服装并匹配峨眉武术自身的动静结构。肥硕宽大与静谧悬垂是自古以来武术服装美的重要组成,一个表现了磅礴的气势,一个表现了蓄而待发的睿智,此二者互相变通,与武术的一招一式在空间中结合,成为空间中的艺术,这是中国传统武术服装的基本审美原则。就峨眉武术而言,两臂挥舞,其疾如风,正需要排山倒海般气势的加强;身躯安稳,静而欲出,需要静谧悬垂包裹力量的神秘。
颜色的选择,是基于对峨眉武术文化历史、人文环境的考虑。峨眉武术起源的疑问至今仍迷惑不清,但道教先于佛教进入峨眉山地区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在佛教传入峨眉山之前,就有方士、仙家、隐者在峨眉山修道、隐居。[7]在道佛相争中,峨眉武术得以流传和发展,也就是说峨眉武术文化兼备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指引。例如峨眉养生功法就是在道教的导引、行气和佛家的禅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身保健功法。[8]于此,笔者认为峨眉武术服装的颜色和外形上需要具有道佛兩教的影子。裤子颜色呈灰褐色,与白色为主的上衣构成对比,表现出一阴一阳的结构。且褐色可由黄色和紫色调和出,与佛教尊崇的金黄色有类通之处。紫色于其中则不显得干燥,符合四川地区湿润肥沃的土地特性。在灰褐色与白色的整体基调中,青色所占面积虽然少,但青色的意境却十分重要,可以说青色就是我们所寻找的峨眉武术文化的标志性色彩。理由有三点:第一,峨眉山群,远观之为青黛色,草木皆为鲜绿色,青色取自两者之间,恰如峨眉山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李白在《登峨眉山》一诗中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第二,青色既具有生命的活力,又具有人文气息。“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是国画的传统题材。其中“兰”和“竹”皆以青色为主色,青色便逐渐用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第三,青色是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因此包含了富有生命力和稳重、真诚、开阔的多重意义。干净,不焦躁,清爽而又不失稳重的青色属于五色之一,代表木,亦代表东方,寓意为向荣与发展。
3.2局部设计
谈到局部上的设计,首先要谈袖子的设计。袖子为插肩袖,决定了其独特的圆顺的肩部造型。而袖子轮廓呈不规则波浪形与全身其他线条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此设计的特点。在3.1基本信息中已阐明是依据峨眉武术技艺特点设计了此袖形,其展开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袖子两头略紧,中部肥大,袖中部有圆形青色绣花图案(略靠后)。
袖—肩部略微缩紧的设计是此服装袖档结构设计的最终效果,其原理如图三所示。笔者认为,虽然武术服装作为运动类服装,对适体度要求不高,但传统武术服装在袖档结构处处理过于简单,导致腋下经常堆积淤褶,影响美观效果。在图三中,②区域是使用腋下切展法把腋下重叠量增加出来,以保证手臂大幅度活动时所需要的松量,当手臂自然下垂时,腋下的松量会向袖部转移,不会形成淤褶。另外,由于袖山高的和腋下空间的控制(②区域图形底部为收缩形态导致袖—肩部略微缩紧),使②区域起到一定阻碍袖与胸部关联运动的作用,使手臂挥舞所产生的松散空间对胸部形态影响减小,以达到动与静的效果对比。
束紧袖口的设计是为满足峨眉武术各拳种、棍法、峨眉刺、峨眉枪术、剑术等主要器械功法的使用。袖两头的收紧凸显了袖中部肥大的轮廓,使其在动作的变换中如云如风,潇洒飘逸,配合上袖中部的圆形青色纹饰,给人一种“新月之出天涯”的美感。
袖中部的圆形青色绣花图案如图四。此图案共由四部分组成,荷花、祥云、月、外圈(日),这四样景物相互重叠,相互关联,没有逻辑上的先后、主次,在青色的统一下宁静和谐,构建了峨眉山的优雅印象。荷花与祥云均与佛教美术有关,《古尊宿语录》,卷三中黄檗说:“即心是佛,上至诸化,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体现了禅宗“万物皆平等,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使画面充满佛教宁静深远的美感。道教对日月的崇拜及日月修炼法等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道法自然”的思想。日月交替,生生不息,与祥云相伴,使画面具有流动感。荷花花瓣数取五,被祥云完全包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方),有“五花八叶扶”之寓意。“五花八叶扶”出自《峨眉拳谱》的开篇,“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其中,“一树”是指峨眉武术,“五花”是从地域角度分析的五大支派,“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6]
3.3风格建构
服装整体上简洁大方,特征突出,易于理解。佛道两教元素鲜明,青色关联于大众对峨眉武术的基础认知,共同构成了峨眉武术文化背景下佛道相融的新景观。同时,此服装具有传统武术服饰美感中的“肥硕宽大”与“静谧悬垂”,结合现代设计科学的考虑,对传统美感进行再创造。
4结语
设计活动并不以设计者完成设计而宣告结束,恰好是设计实践的开始。峨眉武术服装的设计也是如此,在服装的改良、推广、生产上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关注和研究。随着峨眉武术服装的出现,峨眉武术文化进一步完善了其文化模式,有利于传播和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关心武术运动的人都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 C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1973:46.
[2] 温迪·普兰.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
[3] 戴维·罗宾逊(英).尼采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录付奏折》嘉庆十六年九月十八日江西巡抚先福折.
[5] 周伟良.史学视野中的峨眉武术史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1):4.
[6] 张小林.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运作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报,2009(3):183,185.
[7] 王亚慧,代凌江.试论峨眉武术的起源及对“白猿起源说”的质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52.
[8] 代凌江.峨眉武术分类问题的现状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6):80.
关键词: 峨眉武术;服装;设计
1设计背景
1.1峨眉武术发展现状概述
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峨眉武术文化起源于四川省峨眉山地区,与少林、武当并称为“中国三大武术门类”,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目前峨眉武术在四川省及周边共流传有67个拳种,1652个套路,而在《关于乐山市2011/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书面报告中未出现峨眉武术文化产业的详细报告。近千年的历史和庞大的武术套路体系却未能使峨眉武术拥有等同于少林、武当两派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发展的落后水平,使峨眉武术文化的诸多弊病显现出来,代表性服装的缺失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1.2开发峨眉武术服装的意义
开发峨眉武术服装,即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服装载体。载体形式极利于流动,即传播和变化。传播指被认知,变化指峨眉武术文化通过载体与外界交流。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峨眉武术具有文化模式。没有文化模式,即有意义的符号组织系统的指引,行为就难以组织……他的经验也是模糊不清的。[1]开发峨眉武术服装必将推动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与外界的交流,也必然推动其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2设计的基本理念
2.1核心理念
2.1.1导向性和开放性
峨眉武术服装除了具有武术运动的功能性和针对峨眉武术招式特点的功能性之外,还要实现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即导向性和开放性功能。导向性功能的运作方法是通过轮廓、纹饰、色彩、比例等符号信息的整体表现,突显峨眉武术的特点和精神,把视线内的峨眉武术服装导向到峨眉武术文化的体验中去,使接触者易把握所导向的内容,对峨眉武术文化有所认知。从文化模式的结构进行分析,导向性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与参与者的交流。单一结构的连接导致了可能的无限多元化的结构的出现,意义就在于此。[2]开放性作为文化活动的未来趋势,使文化面向更广阔的领域,并实现文化本身的价值。导向性和开放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输入与输出,以往的武术派别重视导向性体验,而要真正做到弘扬武术精神,需要尽可能贴切人们的生活实际,让武术能够有效运用。
2.1.2传统的传承、创造与保护及全球视野
以导向性和开放性功能为基础的武术服装载体,要承担起峨眉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保持载体形式的长期稳定,就需要服装的符号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可发展的潜质。就概括力而言,它是传统审美经验和当代审美经验按照一定秩序安排的结构集成。在结构的集成中,经验放置的秩序本身是面向未来的。概括力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传统的实践,这是因为峨眉武术服装符号信息的象征性及可联想信息均来源于历史的武术审美经验。符号信息具备发展的潜质意谓着符号信息不能被定格在任何历史阶段和准确的意义中,它在开放性功能的作用下与时代交流并创造出新的意义。弗雷格在《论意义和意谓》中论述到:“符号、符号的意义和符号的意谓之间有规律的联系是这样的: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意义;相应于这种意义,又有某一意谓;而相对于一个意谓(一个对象),不仅有一个符号。”实施这样的设计,需要模糊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即简洁地描述基本信息,且不主动指向某个确定性意义,以达到符号意义可被填充的效果。在如此方法中对传统审美经验和文化进行传承与创造,使其能够实践和更新,正是对传统的保护。
另外,在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戴维·罗宾逊的《尼采与后现代主义》中写道:“立足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东西方语境,重释中国问题并阐释文化输出的思想,从而走向东西方文化整合的新景观——‘人类之体,世界之用’。” [3]峨眉武术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不能将其局限为纯粹的地域文化或者一部分人的活动,而要充分开拓其可能性,与其他武术文化、美学、文学、养生学等领域交流,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处于生长的状态。
2.2峨眉武术服装设计要点
2.2.1对峨眉武术文化“性格”的超越
上一节所论述的是要设计一种怎样的武术服装载体,以满足峨眉武术文化的需要。作为设计活动本身,设计者对设计对象必定有局限于他自己的认识,并带有情感和立场,即设计者的意向性体验。以现象学的观点来看,认知者作为被认知事物的形式,他的意向性体验包括意识行动和意识内容,意识经验的内容是主客体二者的意向性结构,表明了设计对象本身对设计者有意向性的引导。在峨眉武术服装设计实例中,表现为峨眉武术的文化观念对于设计者的引导。武术的文化观念在于人的认识,而认识局限于各个时期之中,如生死状这一传统武术文化的陋习,我们有必要坚持吗?在今天看来,历史中武术的实践并不都遵循武术精神的宗旨,如清乾嘉年间的天地会内部的《会簿》中清楚记曰其会众崇奉的习武圣地少林寺在四川“城(成)都大平府太平寨少林寺” [4];清人彭洵的《灌记初稿》卷2记载的川省青莲教“以照光、拜灯、拳勇各术煽惑愚民”等。[5]随着和平秩序的发展,我们对于武术的认识站在了新的高度,在此时期下依据社会现实和精神需要认识武术文化是对武术文化的超越,对武术“性格”的超越。对峨眉武术文化“性格”的超越应顺承此逻辑,以武入道、以武强身、亦道亦技,不断自我超越。
2.2.2尊重大众现有的对峨眉武术文化的经验
設计事理学认为设计物必定要符合物的适应性存在,即是说物要能存在必须适应一定的“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包含“外因”的限定和“内因”的选择。根据这一观点,实现以峨眉武术文化为对象的服装设计这一目标系统,大众对此设计的可认知程度就是外因限定中重要的一点。所以,以大众的认知视角为基础,就要尊重大众现有的对峨眉武术文化的经验。例如,金庸笔下的峨眉派、秀丽的峨眉山、佛教圣地峨眉山等。事实上,正是这些被大众所熟悉的、对峨眉武术文化有联想能力的事物,构成了可组织的设计语言。现象学讲意向活动本是结构的,正是意向活动诸要素的结构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赋予意识对象以一定的意义,即设计语言符合基本的认知程序。 3峨眉武术服装阐述
3.1基本信息
图1为笔者设计的峨眉武术服装款式图正面。在整体轮廓的考虑上依据峨眉武术动作长短相接,拳多腿少故而上身动作变化大的特征,加强了上衣的设计。在保证松放量满足武术运动的前提下控制胸部以下的松量及松软走势,表现峨眉武术刚柔并济的技艺特点。武术界一般认为:少林以攻架见长,多用长手,被称为外家拳术;武当以呼吸见长,以静制动,多用短手,被称为内家拳术;而峨眉派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力求内外并重,刚柔兼备,长短并用。这是峨眉武术与少林、武当等武术体系重要的内在差异。[6]所以,笔者力求峨眉武术服装能够略“松”于少林派武僧服装,略“紧”于武当派武术服装并匹配峨眉武术自身的动静结构。肥硕宽大与静谧悬垂是自古以来武术服装美的重要组成,一个表现了磅礴的气势,一个表现了蓄而待发的睿智,此二者互相变通,与武术的一招一式在空间中结合,成为空间中的艺术,这是中国传统武术服装的基本审美原则。就峨眉武术而言,两臂挥舞,其疾如风,正需要排山倒海般气势的加强;身躯安稳,静而欲出,需要静谧悬垂包裹力量的神秘。
颜色的选择,是基于对峨眉武术文化历史、人文环境的考虑。峨眉武术起源的疑问至今仍迷惑不清,但道教先于佛教进入峨眉山地区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在佛教传入峨眉山之前,就有方士、仙家、隐者在峨眉山修道、隐居。[7]在道佛相争中,峨眉武术得以流传和发展,也就是说峨眉武术文化兼备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指引。例如峨眉养生功法就是在道教的导引、行气和佛家的禅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身保健功法。[8]于此,笔者认为峨眉武术服装的颜色和外形上需要具有道佛兩教的影子。裤子颜色呈灰褐色,与白色为主的上衣构成对比,表现出一阴一阳的结构。且褐色可由黄色和紫色调和出,与佛教尊崇的金黄色有类通之处。紫色于其中则不显得干燥,符合四川地区湿润肥沃的土地特性。在灰褐色与白色的整体基调中,青色所占面积虽然少,但青色的意境却十分重要,可以说青色就是我们所寻找的峨眉武术文化的标志性色彩。理由有三点:第一,峨眉山群,远观之为青黛色,草木皆为鲜绿色,青色取自两者之间,恰如峨眉山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李白在《登峨眉山》一诗中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第二,青色既具有生命的活力,又具有人文气息。“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是国画的传统题材。其中“兰”和“竹”皆以青色为主色,青色便逐渐用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第三,青色是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因此包含了富有生命力和稳重、真诚、开阔的多重意义。干净,不焦躁,清爽而又不失稳重的青色属于五色之一,代表木,亦代表东方,寓意为向荣与发展。
3.2局部设计
谈到局部上的设计,首先要谈袖子的设计。袖子为插肩袖,决定了其独特的圆顺的肩部造型。而袖子轮廓呈不规则波浪形与全身其他线条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此设计的特点。在3.1基本信息中已阐明是依据峨眉武术技艺特点设计了此袖形,其展开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袖子两头略紧,中部肥大,袖中部有圆形青色绣花图案(略靠后)。
袖—肩部略微缩紧的设计是此服装袖档结构设计的最终效果,其原理如图三所示。笔者认为,虽然武术服装作为运动类服装,对适体度要求不高,但传统武术服装在袖档结构处处理过于简单,导致腋下经常堆积淤褶,影响美观效果。在图三中,②区域是使用腋下切展法把腋下重叠量增加出来,以保证手臂大幅度活动时所需要的松量,当手臂自然下垂时,腋下的松量会向袖部转移,不会形成淤褶。另外,由于袖山高的和腋下空间的控制(②区域图形底部为收缩形态导致袖—肩部略微缩紧),使②区域起到一定阻碍袖与胸部关联运动的作用,使手臂挥舞所产生的松散空间对胸部形态影响减小,以达到动与静的效果对比。
束紧袖口的设计是为满足峨眉武术各拳种、棍法、峨眉刺、峨眉枪术、剑术等主要器械功法的使用。袖两头的收紧凸显了袖中部肥大的轮廓,使其在动作的变换中如云如风,潇洒飘逸,配合上袖中部的圆形青色纹饰,给人一种“新月之出天涯”的美感。
袖中部的圆形青色绣花图案如图四。此图案共由四部分组成,荷花、祥云、月、外圈(日),这四样景物相互重叠,相互关联,没有逻辑上的先后、主次,在青色的统一下宁静和谐,构建了峨眉山的优雅印象。荷花与祥云均与佛教美术有关,《古尊宿语录》,卷三中黄檗说:“即心是佛,上至诸化,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体现了禅宗“万物皆平等,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使画面充满佛教宁静深远的美感。道教对日月的崇拜及日月修炼法等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道法自然”的思想。日月交替,生生不息,与祥云相伴,使画面具有流动感。荷花花瓣数取五,被祥云完全包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方),有“五花八叶扶”之寓意。“五花八叶扶”出自《峨眉拳谱》的开篇,“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其中,“一树”是指峨眉武术,“五花”是从地域角度分析的五大支派,“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6]
3.3风格建构
服装整体上简洁大方,特征突出,易于理解。佛道两教元素鲜明,青色关联于大众对峨眉武术的基础认知,共同构成了峨眉武术文化背景下佛道相融的新景观。同时,此服装具有传统武术服饰美感中的“肥硕宽大”与“静谧悬垂”,结合现代设计科学的考虑,对传统美感进行再创造。
4结语
设计活动并不以设计者完成设计而宣告结束,恰好是设计实践的开始。峨眉武术服装的设计也是如此,在服装的改良、推广、生产上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关注和研究。随着峨眉武术服装的出现,峨眉武术文化进一步完善了其文化模式,有利于传播和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关心武术运动的人都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 C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1973:46.
[2] 温迪·普兰.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
[3] 戴维·罗宾逊(英).尼采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录付奏折》嘉庆十六年九月十八日江西巡抚先福折.
[5] 周伟良.史学视野中的峨眉武术史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1):4.
[6] 张小林.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运作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报,2009(3):183,185.
[7] 王亚慧,代凌江.试论峨眉武术的起源及对“白猿起源说”的质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52.
[8] 代凌江.峨眉武术分类问题的现状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