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注重探究研究性教学的途径,以期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为此, 教师要努力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 课,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导”课,让学生当“演员”,学生跟着我“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一、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课的内驱力,建立了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地理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如,在讲授“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时,可先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在台湾海峡发现了煤的化石?”以及“为什么红海将形成新的海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启发诱导,培养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南美洲的气候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安第斯山南端的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虽然都面临海洋,但为什么气候差异这么大?”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应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
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逐步培养的。 如,在教“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节时,我首先提出以下自学提纲。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包括哪些。
2.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的措施。
3.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危害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4.酸雨的原因、危害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以上提纲先自学课文,使学生对课本知识得到初步的感性认识。进入新授环节时,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合作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适当地进行一些精讲点拨。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目标,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又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如“臭氧空洞为什么出现在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这些问题答案还未知,但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三、 创设情境,留出展示平台
把讲台留给学生,师“导”生“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如在教“环境人口容量”这一节时,我把学生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组,让他们在图书馆、阅览室或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然后模仿大学生辩论赛的形式,分为正反两组展开辩论,学生主持,学生辩论,学生评分,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展示他们的才华。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也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野外观察能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同时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分析图像,培养读图能力
学地理离不开图像,高考中地理试题常以图像作为切入点。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图填图,是巩固思维成果的必要环节。
1.读图。指导学生阅读各类地图:气候图、六大板块图、政区图、等值线图等。如,在学习“世界地形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地形有什么异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既使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填图。学生在阅读课文和地图的基础上,要求以填图的形式,把有关内容在图上加以反映,以巩固知识,并建立空间概念。
五、贯穿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培养,是地理课上得愉快和成功的保障。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它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教材里挖掘这方面的素材,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麦哲伦的环球航线、哥白尼的日心说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也会继续学习。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追求真理的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顶峰。
变“教”为“导”,是走进新课程,优化教学结构,激活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课的内驱力,建立了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地理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如,在讲授“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时,可先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在台湾海峡发现了煤的化石?”以及“为什么红海将形成新的海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启发诱导,培养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南美洲的气候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安第斯山南端的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虽然都面临海洋,但为什么气候差异这么大?”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应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
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逐步培养的。 如,在教“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节时,我首先提出以下自学提纲。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包括哪些。
2.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的措施。
3.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危害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4.酸雨的原因、危害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以上提纲先自学课文,使学生对课本知识得到初步的感性认识。进入新授环节时,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合作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适当地进行一些精讲点拨。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目标,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又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如“臭氧空洞为什么出现在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这些问题答案还未知,但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三、 创设情境,留出展示平台
把讲台留给学生,师“导”生“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如在教“环境人口容量”这一节时,我把学生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组,让他们在图书馆、阅览室或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然后模仿大学生辩论赛的形式,分为正反两组展开辩论,学生主持,学生辩论,学生评分,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展示他们的才华。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也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野外观察能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同时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分析图像,培养读图能力
学地理离不开图像,高考中地理试题常以图像作为切入点。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图填图,是巩固思维成果的必要环节。
1.读图。指导学生阅读各类地图:气候图、六大板块图、政区图、等值线图等。如,在学习“世界地形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地形有什么异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既使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填图。学生在阅读课文和地图的基础上,要求以填图的形式,把有关内容在图上加以反映,以巩固知识,并建立空间概念。
五、贯穿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培养,是地理课上得愉快和成功的保障。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它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教材里挖掘这方面的素材,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麦哲伦的环球航线、哥白尼的日心说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也会继续学习。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追求真理的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顶峰。
变“教”为“导”,是走进新课程,优化教学结构,激活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