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个人,分享着近千平米的空间,包含了有青年公寓功能的住宿区、办公区、小剧场、图书馆和咖啡厅。
今年夏天,程宝忠把微信里的个性签名改成了“706青年空间联合创始人&CEO”。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是“为了传播的时候,显得我们有商业化的方向”。
在北京高校扎堆“宇宙中心”的“五道口”,活跃着这样一群青年人——90个人,分享着1000平米的空间,包含了有青年公寓功能的住宿区、办公区、小剧场、图书馆和咖啡厅。他们一同居住、一起共事,在咖啡厅里对文学艺术低声耳语,也在小剧场里对民主政治高谈阔论。就在这儿,他们当中有的人找到了合伙人、找到了伴侣,甚至治愈了抑郁症。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定义这个青年社群,程宝忠沉思良久,憋出了两个字:“有趣”。而他希望,706青年空间能为这个社群提供优质的内容产品和服务,让这个“乌托邦”能形成自己的商业闭环,成为一个青年人社群经济的品牌代表。
2000元买个床位
“706青年空间”的牌子,就挤在五道口华清嘉园小区一家超市招牌的旁边,并不起眼。即使问小区里带袖章的老大爷,也不会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干什么的,只知道“好多人都在问”。
“85前”的邬方荣和“90后”的程宝忠,现在作为创始人负责706的运营。自2012年初成立之后,“青年空间”的概念由此辐射至全国各地。而在经历了一系列资金和管理上的波折后,706的运转逐渐稳定,并在不断发起新的运作模式。
8月13日晚,706的小剧场里,正在开展一个“陌生人第一印象速写”的活动。这是一批新入住的年轻人,他们用手中的铅笔描绘着可能即将共处一室的舍友的模样。
自创办以来,这里举办了大大小小2000多场活动,这个数字还在每天增加。清华教授秦晖、“学术男神”周濂、日本媒体人加藤嘉一、“单向街”创始人许知远等曾在这里办过沙龙。在中国依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LGBT团体,也在这里举办过多场交流会,探讨有关性少数人群的话题。
今年5月,706青年空间注册成公司满一周年了。他们觉得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对706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改造。除了原有的6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程宝忠又在华清嘉园另租了三套房子。作为“生活实验室”概念的扩充,更规范的“青年公寓”正在投入运营。
翻阅住客资料,可以发现,这90位住客的共同点——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几乎都不是当地人,但很多已经在北京生活过几年。每个月2000块钱左右的房租,这在北京能租个单间的价钱,他们得到的只是高低床中的一个铺位,看起来性价比并不高。
华清嘉园18号楼18层,三个房间,每个房间大概有三组上下铺,人均享有空间四五平。十几个女生和四个男生共享着两个卫生间。崔鹏就是这四个男生之一。
相比自己找一间房子,崔鹏还是更愿意在这个“共享社区”里“挤着”。“我们这一代在毕业之后到底该怎样工作、恋爱和生活都没有之前的经验可以借鉴,父母一代还是福利分房、毕业包分配等等。而我们需要重新探索,一个人租房就会少很多社交机会。”崔鹏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是他为什么选择入住“共享社区”最重要的考虑。
崔鹏上学时期就一直关注“北斗”、“草圈”等时政类平台,活跃在各类社交圈子中。从瑞士回国后,他正着手准备做一个健身方面的创业项目。而这个创业念头,正是在和舍友的交流中萌发的。
以文化为导向
在“崔鹏们”的眼中,这个“共享社区”是个氛围开放的信息源聚集地,是“自由”、“有趣”的代名词。“706是体现青年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空间。其实很多年轻人毕业以后都需要这样一个公共生活的的空间,一个交流的地方。”程宝忠认为706抓住的是青年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为他们“创造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在他看来,这可以被看做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延伸。但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尚且不愿意“脱敏”,融入社会?
社群经济研究院评论员刘裴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分析,706因其或许有些标新立异的风格,吸引了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效应。他们相互影响、融合,并愿意为这种生活去付费。“这不单是为了自己享有的三四平米付费,而是为自己所能拥有的社交机会和文化氛围埋单,因为他们更认可这种生活的价值。”刘裴说。
程宝忠也承认,706这个“乌托邦”时刻面临着如何在理想和现实运营两者间取得平衡的困惑。曾经一味依靠创始人自掏腰包来支撑的706,因缺乏资金而在创办了半年多后就又被迫关门,后来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得12万元左右的资金才得以重启。
706的办公区里,有一面贴满了彩色便签的“勾搭墙”,人们在上面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技能,以及他们希望能认识的人。
创始人会根据每个月的具体盈亏“自己给自己开工资”。邬方荣和程宝忠在面对706包括房租、水电、人力等在内每个月10万元左右的花销后,只能给自己开出平均5千块钱左右的月工资。而其他十余名运营人员,则是包吃包住,4千块的月工资。
“它现在是在盈利的,主要依靠咖啡厅、青年公寓的收益,但确实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商业运作。”程宝忠如是评价706目前的经营状况。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盖琪正在进行将706模式向全国推广的政府课题。她认为,这样的青年空间,是能够很好地“解决独生子女时代集体生活需要”的一种方式。
“一旦走出校园,进入‘后校园时代’,真正带有心理认同感的集体生活我觉得就更缺乏了,”盖琪说:“而是否能够带给人归属感,也是除了GDP和硬件建设之外,判断一个城市是否进步的标准之一。”
但是,很多同类机构都会面临现实的运营压力。也有人在知乎上发帖,质疑706“太青涩”、“不接地气”,认为他们没有把想法落地,转化为可运转的商业模式的能力。
“相比YOU+、魔方公寓,以创业为导向,706的特色应该是以文化为导向的精神消费。”这是程宝忠给706青年公寓贴的商业化标签。
706还曾经因为租房、噪音等问题被邻居举报,引来公安和工商的盘查。而早在2013年,北京市出台的关于群租的条例,对租房人数和人均面积做出了严格规定。“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关系的除外。”这也让他们有可能成为城市法规之下的灰色地带。
今年夏天,程宝忠把微信里的个性签名改成了“706青年空间联合创始人&CEO”。他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是“为了传播的时候,显得我们有商业化的方向”。
在北京高校扎堆“宇宙中心”的“五道口”,活跃着这样一群青年人——90个人,分享着1000平米的空间,包含了有青年公寓功能的住宿区、办公区、小剧场、图书馆和咖啡厅。他们一同居住、一起共事,在咖啡厅里对文学艺术低声耳语,也在小剧场里对民主政治高谈阔论。就在这儿,他们当中有的人找到了合伙人、找到了伴侣,甚至治愈了抑郁症。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定义这个青年社群,程宝忠沉思良久,憋出了两个字:“有趣”。而他希望,706青年空间能为这个社群提供优质的内容产品和服务,让这个“乌托邦”能形成自己的商业闭环,成为一个青年人社群经济的品牌代表。
2000元买个床位
“706青年空间”的牌子,就挤在五道口华清嘉园小区一家超市招牌的旁边,并不起眼。即使问小区里带袖章的老大爷,也不会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干什么的,只知道“好多人都在问”。
“85前”的邬方荣和“90后”的程宝忠,现在作为创始人负责706的运营。自2012年初成立之后,“青年空间”的概念由此辐射至全国各地。而在经历了一系列资金和管理上的波折后,706的运转逐渐稳定,并在不断发起新的运作模式。
8月13日晚,706的小剧场里,正在开展一个“陌生人第一印象速写”的活动。这是一批新入住的年轻人,他们用手中的铅笔描绘着可能即将共处一室的舍友的模样。
自创办以来,这里举办了大大小小2000多场活动,这个数字还在每天增加。清华教授秦晖、“学术男神”周濂、日本媒体人加藤嘉一、“单向街”创始人许知远等曾在这里办过沙龙。在中国依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LGBT团体,也在这里举办过多场交流会,探讨有关性少数人群的话题。
今年5月,706青年空间注册成公司满一周年了。他们觉得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对706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改造。除了原有的6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程宝忠又在华清嘉园另租了三套房子。作为“生活实验室”概念的扩充,更规范的“青年公寓”正在投入运营。
翻阅住客资料,可以发现,这90位住客的共同点——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几乎都不是当地人,但很多已经在北京生活过几年。每个月2000块钱左右的房租,这在北京能租个单间的价钱,他们得到的只是高低床中的一个铺位,看起来性价比并不高。
华清嘉园18号楼18层,三个房间,每个房间大概有三组上下铺,人均享有空间四五平。十几个女生和四个男生共享着两个卫生间。崔鹏就是这四个男生之一。
相比自己找一间房子,崔鹏还是更愿意在这个“共享社区”里“挤着”。“我们这一代在毕业之后到底该怎样工作、恋爱和生活都没有之前的经验可以借鉴,父母一代还是福利分房、毕业包分配等等。而我们需要重新探索,一个人租房就会少很多社交机会。”崔鹏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是他为什么选择入住“共享社区”最重要的考虑。
崔鹏上学时期就一直关注“北斗”、“草圈”等时政类平台,活跃在各类社交圈子中。从瑞士回国后,他正着手准备做一个健身方面的创业项目。而这个创业念头,正是在和舍友的交流中萌发的。
以文化为导向
在“崔鹏们”的眼中,这个“共享社区”是个氛围开放的信息源聚集地,是“自由”、“有趣”的代名词。“706是体现青年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空间。其实很多年轻人毕业以后都需要这样一个公共生活的的空间,一个交流的地方。”程宝忠认为706抓住的是青年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为他们“创造了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在他看来,这可以被看做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延伸。但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尚且不愿意“脱敏”,融入社会?
社群经济研究院评论员刘裴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分析,706因其或许有些标新立异的风格,吸引了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效应。他们相互影响、融合,并愿意为这种生活去付费。“这不单是为了自己享有的三四平米付费,而是为自己所能拥有的社交机会和文化氛围埋单,因为他们更认可这种生活的价值。”刘裴说。
程宝忠也承认,706这个“乌托邦”时刻面临着如何在理想和现实运营两者间取得平衡的困惑。曾经一味依靠创始人自掏腰包来支撑的706,因缺乏资金而在创办了半年多后就又被迫关门,后来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得12万元左右的资金才得以重启。
706的办公区里,有一面贴满了彩色便签的“勾搭墙”,人们在上面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技能,以及他们希望能认识的人。
创始人会根据每个月的具体盈亏“自己给自己开工资”。邬方荣和程宝忠在面对706包括房租、水电、人力等在内每个月10万元左右的花销后,只能给自己开出平均5千块钱左右的月工资。而其他十余名运营人员,则是包吃包住,4千块的月工资。
“它现在是在盈利的,主要依靠咖啡厅、青年公寓的收益,但确实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商业运作。”程宝忠如是评价706目前的经营状况。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盖琪正在进行将706模式向全国推广的政府课题。她认为,这样的青年空间,是能够很好地“解决独生子女时代集体生活需要”的一种方式。
“一旦走出校园,进入‘后校园时代’,真正带有心理认同感的集体生活我觉得就更缺乏了,”盖琪说:“而是否能够带给人归属感,也是除了GDP和硬件建设之外,判断一个城市是否进步的标准之一。”
但是,很多同类机构都会面临现实的运营压力。也有人在知乎上发帖,质疑706“太青涩”、“不接地气”,认为他们没有把想法落地,转化为可运转的商业模式的能力。
“相比YOU+、魔方公寓,以创业为导向,706的特色应该是以文化为导向的精神消费。”这是程宝忠给706青年公寓贴的商业化标签。
706还曾经因为租房、噪音等问题被邻居举报,引来公安和工商的盘查。而早在2013年,北京市出台的关于群租的条例,对租房人数和人均面积做出了严格规定。“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关系的除外。”这也让他们有可能成为城市法规之下的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