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全国教学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子课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实验成果之一.课题批号JGZ11069004;课题负责人陈昌福。
【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业道德 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
一、运用案例教学创设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情境
所谓“案例”,是指“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典型的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有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案例教育,则“可以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是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学生和教师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案例,从模拟演练中学会知识,增长技能,提高素质。
案例教育法最先被运用于法学界(英美法系的判例)和医学界。1910年科普兰博士在哈佛工商学院最先使用讨论法工商管理教学,当时,许多工商管理行业的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自己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并写出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案例教育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广泛运用,从而这一教学模式被普遍推,风靡世界。
目前,职校的德育工作者正不断探索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但实效仍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德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重视,因而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情感的激发离不开有效德育情境的创设,笔者认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创设德育情境。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
第一、精心编选案例与指导读书。
第二、将案例下发到学生手中,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并独立思
考,启发学生。
第三、课堂讨论,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
课堂讨论中,一要形成讨论的过程,教师在着手案例内容分析之前,可以让学生共同设计出分析框架,比如,列出what(什么)、where(何地)、when(何时)、Extent(程度)等几个项目,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分析研究时把握几个角度:背景分析(案例发生的社会背景);案情分析(案例发生的详细过程);环境分析(案例发生的环境因素);症结分析(分析案例的问题症结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分析研究时要求学生学会确定案例主题,对照相关理论原则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以及找出支持性的依据。二要引导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提出启发性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相反意见相持不下时,要善于绕过难点,化开僵局使讨论继续下去,当讨论要背离正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讨论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可以采用交互讯问的方式,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辩驳质疑的方式,教师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任角色的一员,平等参与,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事实,也可担任仲裁,解决各种争端等。
二、运用专业课教学创设具体的职业规范情境
中职职业道德课教学必须与专业课的教学紧密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按“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按序教育。同时,在终结考试时必须增加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日常行为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要按专业分类,以专业课教学促进职业道德教育。
考察发达国家的职业学校教育,似乎很少有将职业道德教育专门作为一门学科排入课表的,但他们却都在专业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时时处处地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职业道德与工艺规范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大生产条件下,化工、炼钢等制造业的工艺规范尤为严格,若是把职业道德教育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缺乏行为规范的基本训练,那么后果必将是知能脱节。要按不同专业分别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如财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商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餐旅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美发美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等几大模块,进行分专业的阶段模块模拟训练。
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职业道德对话教育情境
中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比如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引起的抑郁;由于其他人观念引起的自卑、自负,这些积累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误区,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有的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可分。当代儿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道德教育的最后途径就是进行道德对话,在对话的理解中了解他人的情境与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建议。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改变学生的道德行为,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了解学生的道德状况,采用会谈、价值澄清训练、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重建他们的职业态度,服务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以减少职业道德教育的阻力,从而为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四、运用校园文化创设职业道德环境教育情境
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中的精神文化,及由历届师生传承和推进的反映师生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所学知识等方面的共同倡导的团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氛围等。本来优美的校园环境一定程度上体现与反映着隐性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创设校园职业道德教育情景,一是要注意校园景观的建设,校园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能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念,给学生以美的示范,应以此作为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直观教材。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牌、灯箱等,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设职业道德教育专栏,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学生日常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宿舍管理以及食堂管理、户籍、助学贷款等,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同职业道德具体要求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融入学生行为规范之中,融入学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业道德 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
一、运用案例教学创设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情境
所谓“案例”,是指“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典型的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有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案例教育,则“可以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是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学生和教师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案例,从模拟演练中学会知识,增长技能,提高素质。
案例教育法最先被运用于法学界(英美法系的判例)和医学界。1910年科普兰博士在哈佛工商学院最先使用讨论法工商管理教学,当时,许多工商管理行业的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自己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并写出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案例教育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广泛运用,从而这一教学模式被普遍推,风靡世界。
目前,职校的德育工作者正不断探索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但实效仍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德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重视,因而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情感的激发离不开有效德育情境的创设,笔者认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创设德育情境。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
第一、精心编选案例与指导读书。
第二、将案例下发到学生手中,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并独立思
考,启发学生。
第三、课堂讨论,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
课堂讨论中,一要形成讨论的过程,教师在着手案例内容分析之前,可以让学生共同设计出分析框架,比如,列出what(什么)、where(何地)、when(何时)、Extent(程度)等几个项目,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分析研究时把握几个角度:背景分析(案例发生的社会背景);案情分析(案例发生的详细过程);环境分析(案例发生的环境因素);症结分析(分析案例的问题症结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分析研究时要求学生学会确定案例主题,对照相关理论原则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以及找出支持性的依据。二要引导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提出启发性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相反意见相持不下时,要善于绕过难点,化开僵局使讨论继续下去,当讨论要背离正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讨论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可以采用交互讯问的方式,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辩驳质疑的方式,教师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任角色的一员,平等参与,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事实,也可担任仲裁,解决各种争端等。
二、运用专业课教学创设具体的职业规范情境
中职职业道德课教学必须与专业课的教学紧密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按“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按序教育。同时,在终结考试时必须增加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日常行为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要按专业分类,以专业课教学促进职业道德教育。
考察发达国家的职业学校教育,似乎很少有将职业道德教育专门作为一门学科排入课表的,但他们却都在专业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时时处处地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职业道德与工艺规范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大生产条件下,化工、炼钢等制造业的工艺规范尤为严格,若是把职业道德教育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缺乏行为规范的基本训练,那么后果必将是知能脱节。要按不同专业分别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如财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商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餐旅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美发美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等几大模块,进行分专业的阶段模块模拟训练。
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职业道德对话教育情境
中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比如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引起的抑郁;由于其他人观念引起的自卑、自负,这些积累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误区,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有的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可分。当代儿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道德教育的最后途径就是进行道德对话,在对话的理解中了解他人的情境与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建议。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改变学生的道德行为,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了解学生的道德状况,采用会谈、价值澄清训练、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重建他们的职业态度,服务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以减少职业道德教育的阻力,从而为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四、运用校园文化创设职业道德环境教育情境
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中的精神文化,及由历届师生传承和推进的反映师生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所学知识等方面的共同倡导的团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氛围等。本来优美的校园环境一定程度上体现与反映着隐性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创设校园职业道德教育情景,一是要注意校园景观的建设,校园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能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念,给学生以美的示范,应以此作为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直观教材。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牌、灯箱等,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设职业道德教育专栏,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学生日常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宿舍管理以及食堂管理、户籍、助学贷款等,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同职业道德具体要求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融入学生行为规范之中,融入学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