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寄宿制 小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农村人口的自然减少和外流,农村学校不断萎缩,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但是小学生长时间脱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关爱,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如何正确认识寄宿制學校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何实施正确的教育策略,成为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我校的寄宿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最小的刚满六岁,最大的还不到十二岁,并且每年都有刚满六岁的一年级新生加入到寄宿生的大队伍。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寄宿在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重大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困扰学生的心事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解决,使其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致使其个性和心理发生扭曲和变形。久而久之,极易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心理健康发展。
3、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目前我国虽然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条件不成熟,大部分地区只能继续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不仅受到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自身对其考试成绩的关注程度也是非常高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升学成为了学校和家庭最为看重的,这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同时,又因为与家长缺乏应有的沟通,就造成了他们的考试焦虑、心理敏感脆弱,严重者还影响到了其正常的成长。
二、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和管理人员要以诚相待,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接纳的态度,使学生增强信任感,感觉到教师如同知心朋友,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教师爱戴学生,学生信任教师,这种精神力量对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具有降低焦虑、缓解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他们敞开心扉,大胆向教师倾述自己的心声,释放苦闷和委屈,这样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也能使学生郁积内心的情绪得以适当的渲泄,从而使他们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与小学生朝夕相处需要坦诚,与之谈心应注意表达方式、时机和态度,要抱着对学生关心负责的态度,学生才会和你说真话。学生在寄宿生活中会成立小团伙,产生矛盾、摩擦,有的学生受了委屈也不想对老师说实话,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2、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愛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广心理现代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的标志。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可通过培训、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打造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管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各种心理问题会随之产生,学校教育会不断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教师的职业也会面临新的挑战。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教书育人”永远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永远是教师的神圣使命。爱心与责任是教师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更是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
【关键词】寄宿制 小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农村人口的自然减少和外流,农村学校不断萎缩,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但是小学生长时间脱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关爱,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如何正确认识寄宿制學校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何实施正确的教育策略,成为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我校的寄宿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最小的刚满六岁,最大的还不到十二岁,并且每年都有刚满六岁的一年级新生加入到寄宿生的大队伍。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寄宿在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重大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困扰学生的心事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解决,使其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致使其个性和心理发生扭曲和变形。久而久之,极易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心理健康发展。
3、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目前我国虽然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条件不成熟,大部分地区只能继续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不仅受到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自身对其考试成绩的关注程度也是非常高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升学成为了学校和家庭最为看重的,这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同时,又因为与家长缺乏应有的沟通,就造成了他们的考试焦虑、心理敏感脆弱,严重者还影响到了其正常的成长。
二、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和管理人员要以诚相待,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接纳的态度,使学生增强信任感,感觉到教师如同知心朋友,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教师爱戴学生,学生信任教师,这种精神力量对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具有降低焦虑、缓解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他们敞开心扉,大胆向教师倾述自己的心声,释放苦闷和委屈,这样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也能使学生郁积内心的情绪得以适当的渲泄,从而使他们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与小学生朝夕相处需要坦诚,与之谈心应注意表达方式、时机和态度,要抱着对学生关心负责的态度,学生才会和你说真话。学生在寄宿生活中会成立小团伙,产生矛盾、摩擦,有的学生受了委屈也不想对老师说实话,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2、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愛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广心理现代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的标志。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可通过培训、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打造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管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各种心理问题会随之产生,学校教育会不断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教师的职业也会面临新的挑战。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教书育人”永远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永远是教师的神圣使命。爱心与责任是教师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更是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