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每爬上一个山头,总有个神仙先到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me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科学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稍微深入一点点,就总有各种教徒试图证明:本教早就已经说过。于是,每当科学家气喘吁吁爬上一个山头,往往会发现山顶上坐着一位神仙。
  在宗教和科学之间,有一条相对清晰的分界线:可以证伪的东西归科学,不可以证明也不可以证伪的东西归宗教。或者换个方式表达:科学关注的是现实世界,宗教关注的是人类的内心和灵魂。
  释迦牟尼会在意有没有平行宇宙么?会在意有没有时间么?不会的,世界是什么这件事情对他而言根本不重要。佛教里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作“十四无记”,说的是释迦牟尼拒绝回答的十四个问题。
  释迦牟尼解释了他拒绝回答的原因: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内心有诸多苦。就像是一个人中了一箭,痛苦不堪。对于这个人,当务之急是拔掉这支箭、处理伤口,而不是去问这支箭从哪里来、怎么射中的。世界是否恒常、有没有边际这种问题,对于一个人内心的解脱没有任何帮助,只是徒然地让人陷入玄想。即便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又会引发更多的纷争。因此,释迦牟尼拒绝回答。
  重新看一遍“十四无记”,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会在意物理学能否证明佛教世界观么?三千大世界的说法,需要量子力学来背书么?换句禅宗常用的句式来问:没有现代物理学之前,佛教又如何自立呢?
  同样的道理,对一名虔敬的基督教徒而言,他对上帝的信心需要科学支持么?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会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发生变化。牛顿揭示了力学原理,从他的发现可以推导出机械世界观,认为整个世界如同桌上的弹子,它们彼此相撞,改变了彼此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严格服从因果律。于是,很自然地推出:这个世界在最早的时候一定存在一个“第一推动”,让世界运转起来。那么,能产生第一推动的只能是上帝。上帝存在,完美的论证!
  现在有了大爆炸理论,不需要上帝之手做第一推动了,是不是上帝就不存在了?未来,物理学又有了新的理论,上帝说不定就又存在了……你当他老人家是明灭不定的霓虹灯么?
  佛教说正信,基督教说信德。如果正信或者信德不是完全发自内心,而要倚仗外物才能确立,那它就不是真正的正信,也称不上是什么信德。因为外物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信仰建立在外物之上,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个信仰随时变化的信徒,怎么可能说是正信的呢?
  看起来用科学去证明宗教的正確和远见是在增加宗教的荣光,其实是信仰崩坏的开始,没有正信就没有正念,没有正念也就不会有正行,所有努力就不会指向解脱;同样的,没有了内心的信仰,所谓“因信称义”就是一句空话,物理学最终变成了救赎者,牧者就变成了科学家。
  这就是我讨厌在科学家攀爬的山顶上安放神仙的原因,试图用宗教统摄一切的尝试并不明智,我们已经见过中世纪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
其他文献
启航:从追寻世界上最著名的彗星开始  译/ 梁炳鑫  1607年,欧洲上空出现了一颗彗星。  没有人知道这颗彗星是1531年出现过的那一颗,也没有人知道1682年它会再次造访。许多年后,天文学家埃德蒙多·哈雷将发现这是一颗轨道周期为7 5年的彗星,并预测它将于1759年再次出现。但是在1607年,没有人知道这一点,它只不过是一颗再寻常不过的彗星,给处在科技复兴时代的人们带来了一点天文轶事。  36
期刊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可能会被国际尼亚加拉委员会、国际尼亚加拉管理委员会、国际联合委员会、国际尼亚加拉董事会工作委员会找麻烦,很可能还包括圣劳伦斯河适应性管理委员会。与此同时,地球可能会因为这个问题中假设的情况而被毁灭。  好吧,这并不完全正确。对于这个问题描述的场景中存在的风险,真正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尼亚加拉瀑布不适合通过一根稻草。”  液体通过某物时,流体的流速是有极限的。如果你泵送流体通过一个狭
期刊
译/ 晨飞  1980年,卡尔·萨根、布鲁斯·默里和我一起成立了行星协会,旨在证实对行星探索的广泛兴趣并对其加以利用。行星探索是官方的一个重大项目,当时面临着中断的危险。要想证实大众的兴趣,就得成立一个会员组织,让感兴趣的人既能够获得行星探索方面的信息,也能够有一种参与感。我们出了一份精美的杂志——《行星报告》,刊登其他星球的最新照片,以及参与行星探索任务的科学家撰写的佳作。在前因特网时代,人们很
期刊
译/晨飞  20世纪90年代中叶,我学了数学。我的确不能肯定这一辈子想干什么,但是数学描述自然世界的能力让我惊叹不已。学了微分几何和李氏代数之后,我参加了数学系组织的一个系列研讨,讨论基础物理学里最大的问题:如何把引力量子化,然后将所有自然力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下。该系列讨论聚焦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阿贝·阿西提卡倡导的新方法。这样的讨论我以前没有参加过,所以给我的印象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只是消息还
期刊
莱特曼:我想问您有关个体星系旋转的研究。您是怎么想到研究这个的?  鲁宾: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事。那时,肯特·福特建造了一台很特别的光谱仪,也许是最好的一台,别的地方没有。肯特和我每年都要去洛威尔天文台或基特峰两次,取得几个类星体的光谱。和别人一样,都是些不怎么样的光谱,搞到的东西都很难看出点儿什么。这时,我又结交了一些天文学家,有时候会接到朋友电话,比如说玛格丽特·伯比奇和马丁·施密特。他们
期刊
這幅清晰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影像,无比清晰地呈现了致密星系群希克森90。影像中可以看到中心受到拉伸和变形的尘埃螺旋星系,以及它左侧的大型椭圆星系。很明显,它们正在强烈互扰,触发猛烈的恒星诞生过程。
期刊
這是哪颗怪异的行星啊?是如假包换的地球,只不过是从国际空间站透过摇曳的极光拍摄到的。视野中,最醒目的是源自氧原子的极光,以及包括绿光在内的较下层诡异辉光和空间站上方较罕见的泛红辉光。
期刊
在這张超新星遗迹Simeis147的细致影像里,视线很容易迷失在繁复的丝状结构中。这幅组合影像的部分数据是通过窄波段滤镜拍摄的,以强化来自电离氢原子的泛红辉光,并突显受到激震的辉光气体。这个超新星遗迹的年龄大约是40000年。
期刊
译/ 康宁  “宇宙1”号太阳帆飞船发射失败后,行星协会理事会的成员,尤其是安·德鲁伊恩,仍然对太阳帆项目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她鼓励我不要放弃,尽快从挫折中恢复自信。安是一位企业家,对“宇宙工作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我一起努力寻找新的赞助商和捐助人。媒体公司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她成功地从美国探索频道获得了种子基金,这笔资金使我们能够对“宇宙1”号的失败进行调查,并重新设计成本少、风险低的新型微
期刊
這幅经过强化的钱德拉X 射线影像,呈现了一个巨大炽热的辉光云气库里宇宙级波浪盘绕和泼溅的景象,视野涵盖了英仙座星系团中心约100万光年的区域。计算机仿真能重现冲击波通过英仙座炽热的X 射线时造成的细微结构,包括位于影像左下方的上凸岸湾构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