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设大学先修课的背景
新时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趋势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以历史学科为例,高中优秀学生感觉高中历史教学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求,大学认为高中没有为其输送优质生源。如何促进中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中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在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挖掘优秀高中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大学在自主招生时提供评价的依据。鉴于此,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开设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现实可能性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突出的现实问题:史料研读能力、史观史论解读能力的培养没有被足够重视,教师只满足于历史试题的演练,而忽略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无疑是一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学生应如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策略、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怎样才能具备创新素养等似乎离高中课堂教学越来越远。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被定型为:过于单调和被动,偏重于机械地记忆,浅层地理解和简单地应用;被动地接受知识、记笔记、课后复习、归纳总结,然后再消化、背诵。这样,导致高中学生逐渐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完全不能适应大学历史的学习,尤其是对于进入重点研究型大学历史学习的学生而言,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所以,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就可以让更多有志于历史学习的学生发挥潜能,快速提升,为自招进入名校增加机会。
三、开设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授课思路
大学先修课倡导的是体验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接触、体验、掌握、应用等环节,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在课下,“动手动脚找东西”。笔者认为,在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进行反思调整。具体思考如下。
首先,借鉴学习。美国是最早在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的国家,其做法极具启发性。自从实施以来,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股推进优质教育的浪潮。其成功之处在于:加强了高中与大学的合作,使学生享有了合理过渡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大学毕业率;提高了学生的大学学习成绩;提升了美国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
其次,坚持自主开发。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针对中国高中教育、高考和大学教学开设的新课程。课程的开发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名校,开设的对象是高中学生。以中国通史为例,其开发者是北京大学,参加测评考试的主要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再次,学习提升。大学先修课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那种“几本教材一辈子”的做法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认真阅读名家名篇,积极参加大学先修课的培训,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增加本领。
最后,教学环节的追踪与反思。作为中国大学先修课的探路者,无论是对教材本身的解读,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跟踪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不断地反思。
四、开设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顾虑和思考
就筆者对大学先修课的实践来看,一部分学生认为某一学科的先修课学习投入的精力过大,会造成偏科,影响整体学业成绩。另外,大学先修课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名校自招的进行?先修课是面向优秀学生,还是全体学生?大学先修课的难度如何把握?大学先修课学习资料奇缺,以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为例,仅有一本教材(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如何去寻找学习资料?这些问题都值得去思考和解决。
从2013年1月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与全国20多所中学合作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2014年5月,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开始测评考试。这样算来,大学先修课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尽管社会上有很多疑虑,但是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教师与学生应该携手并进,把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做好。
新时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趋势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以历史学科为例,高中优秀学生感觉高中历史教学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求,大学认为高中没有为其输送优质生源。如何促进中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中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在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挖掘优秀高中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大学在自主招生时提供评价的依据。鉴于此,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开设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现实可能性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突出的现实问题:史料研读能力、史观史论解读能力的培养没有被足够重视,教师只满足于历史试题的演练,而忽略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无疑是一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学生应如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策略、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怎样才能具备创新素养等似乎离高中课堂教学越来越远。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被定型为:过于单调和被动,偏重于机械地记忆,浅层地理解和简单地应用;被动地接受知识、记笔记、课后复习、归纳总结,然后再消化、背诵。这样,导致高中学生逐渐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完全不能适应大学历史的学习,尤其是对于进入重点研究型大学历史学习的学生而言,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所以,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就可以让更多有志于历史学习的学生发挥潜能,快速提升,为自招进入名校增加机会。
三、开设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授课思路
大学先修课倡导的是体验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接触、体验、掌握、应用等环节,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在课下,“动手动脚找东西”。笔者认为,在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进行反思调整。具体思考如下。
首先,借鉴学习。美国是最早在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的国家,其做法极具启发性。自从实施以来,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股推进优质教育的浪潮。其成功之处在于:加强了高中与大学的合作,使学生享有了合理过渡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大学毕业率;提高了学生的大学学习成绩;提升了美国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
其次,坚持自主开发。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针对中国高中教育、高考和大学教学开设的新课程。课程的开发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名校,开设的对象是高中学生。以中国通史为例,其开发者是北京大学,参加测评考试的主要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再次,学习提升。大学先修课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那种“几本教材一辈子”的做法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认真阅读名家名篇,积极参加大学先修课的培训,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增加本领。
最后,教学环节的追踪与反思。作为中国大学先修课的探路者,无论是对教材本身的解读,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跟踪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不断地反思。
四、开设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的顾虑和思考
就筆者对大学先修课的实践来看,一部分学生认为某一学科的先修课学习投入的精力过大,会造成偏科,影响整体学业成绩。另外,大学先修课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名校自招的进行?先修课是面向优秀学生,还是全体学生?大学先修课的难度如何把握?大学先修课学习资料奇缺,以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为例,仅有一本教材(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如何去寻找学习资料?这些问题都值得去思考和解决。
从2013年1月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与全国20多所中学合作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2014年5月,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开始测评考试。这样算来,大学先修课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尽管社会上有很多疑虑,但是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教师与学生应该携手并进,把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