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门九章教授的方药规律,为传承其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录入门九章教授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医案,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符合标准的3732例医案进行性别、年龄、功能五态和用方频次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男性;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92岁,大多分布于30岁-70岁之间;功能五态以功能不足态最为多见,功能不调态次之,功能衰微态、功能阻滞态、功能失常态较为少见;方剂使用频次>100次的有8首,以补益脾胃之剂为主。结论 研究结果初步总结了门九章教授的方药规律和学术思想,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门九章;数据挖掘;方药规律;功能五态学说;大病以胃
门九章教授是山西省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津贴,既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的带头人,又是传承人,在临床和教学科研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对于脾胃病、肝肾疾病以及疑难杂病的诊治方面,疗效显著。现通过对门九章教授近一年的门诊病历进行整理,探索门氏方药规律及学术思想,以飨同道。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
1.1.1 数据库医案的来源 门九章教授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门诊就诊的患者。
1.1.2 数据库录入 使用Excel 表格,将门九章教授的医案进行数据库录入,建立门九章教授方剂数据库,再将数据导出,应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数据库进行挖掘。
1.2 数据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数据纳入标准 ①医案中有明确的症状、诊断、证型、方剂名称、药物组成以及药量;②治疗中使用的是口服方剂(汤剂、颗粒剂、中成药均包含在内);③年龄、性别不限制。
1.2.2 数据排除标准 ①医案中未明确给出患者症状、诊断、证型、方剂名称、药物组成以及药量;②治疗中使用的是非口服方剂。
1.3 數据预处理 数据挖掘必须依赖规范统一的数据库。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把医案中的语言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语言,这为后面的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1]。
根据上述的筛选条件,将符合要求的医案,用Excel表进行录入,给医案编号,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诊断、证型、方剂名称(方剂名称参考中医方剂学第九版教材以及门九章教授自拟方剂)、药物组成、药量等依次录入,建立门九章教授用方数据库。然后将医案中的方剂文本数据转化为数字变量,最后将此数据库导入到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描述性统计。
2 数据挖掘结果
2.1 病例纳入情况 共搜集到3754例医案,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732例,22例医案不符合纳入标准。
2.2 门诊患者性别、年龄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门九章教授门诊就诊的这3732例患者中男1411例,女2321例;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92岁,大多分布于30岁-70岁之间(见图1、图2)。
2.3 患者功能五态统计 “功能五态学说”是门九章教授在继承门纯德先生学术思想基础上,根据中医学学术本体属性提出的创新学说。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732例医案进行统计,无法归入功能五态学说的医案有118例,属于功能不调态1384例、功能不足态1790例、功能失常态67例、功能衰微态321例、功能阻滞态52例。其中属于功能不足态的患者最多(见表1)。
2.4 用方频次统计 再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732例医案进行用方频次统计(见表2),可得到90个方剂使用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00次的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544次)、香砂理中汤(542次)、小儿异功散(392次)、逍遥散(301次)、小柴胡汤(242次)、理中汤(221次)、肾气汤(213次)、附子汤(156次)。
3 讨论
笔者从门九章教授的门诊病例入手,通过统计软件分析用方特点,总结其方药规律和学术思想,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统计结果显示“功能五态”统计属于功能不调态1384例、功能不足态1790例、功能失常态67例、功能衰微态321例、功能阻滞态52例。用方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香砂六君子汤、香砂理中汤、小儿异功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理中汤、肾气汤和附子汤。
3.1 功能五态学说 “功能五态学说”是门九章教授提出的创新学说。该学说是从功能状态角度对“证”的另一种解读,是一种理论上的突破,在中医诊治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现代我们对于证的理解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证据,经过辨证的过程,对疾病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理论概括[2],从而指导用方。而门九章教授认为“证”的内涵就是患病情况下人体的功能状态,这种功能状态是对疾病现象的宏观与整体的概括,是人体在患病时可以反映出来的最大的客观规律,而且人的这种功能状态是相对恒定不变并可以被识别和把握的[3]。而辨证论治就是识别和调整这种功能状态的过程,以功能五态学说认识证,可以执简驭繁,有助于构建合理的思维模式,更加有的放矢,灵活施治。
3.1.1 功能不足态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4],“邪”是指外感、内伤、情志等一切致病因素,“气”是指正气、胃气,及人体可以抵抗疾病的能力。人体患病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正气虚弱,在遇到病邪时,抵抗能力下降,不足以战胜而患病。这就是所谓的功能不足态,它贯穿了所有疾病的过程,门九章教授把它作为“功能五态”的首态。在笔者的统计结果中也显示,3732例患者中有1790例均为功能不足态,约占50%,出现频率最高,与门九章教授的思想正好吻合。
3.1.2 功能衰微态 功能衰微态与现代医学中脏器功能的衰竭并不一一对等,它相对于功能不足态来说,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久病不复,其气必衰,它更侧重于对病情和病程的认知,而在临床中,病情重,病程长的疾病却少见。 3.1.3 功能不调态 中医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脏腑功能协调统一,共同维持人体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患病的过程就是打破人体平衡的过程,脏腑气血阴阳不调,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功能不调,也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患病状态。在统计结果中显示,略少于功能不足态,占到患病人数的37%,位居第二。
3.1.4 功能阻滞态与功能失常态 功能阻滞态是指正气不虚,邪正剧烈交争时的病理状态;功能失常态是指遇到病邪,过度反应的失常状态,这两种在临床中都较为少见。
从“功能五态”学说的角度出发,门九章教授认为治疗疾病,就是以调整患者自身功能状态达到常态为宗旨,不仅仅可以通过药物,还可以通过外敷、熏蒸、药浴、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心理疏导等方式,它是一种综合性干预。而此篇文章只针对口服药物进行研究。
3.2 大病以胃 “大病以胃”学说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5]。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提到“善治病者,唯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6]。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7]。而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内经》中的平人之常气,即所说的“后天之本”,是指禀于先天,又受后天滋养,生生不息,能够抵御疾病,维持机体健康的一种正气。而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状态,是指胃受纳腐熟食物,脾运化水谷精微物质,产生气血到达全身维持功能活动。即“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8]”。而“大病”与“小病”并不完全对立,不单指重病、急症、难治性疾病,而是在病程、病情、病势、症状复杂程度、预后等方面的一种综合性概括。
用方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香砂六君子汤、香砂理中汤、小儿异功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理中汤、肾气汤和附子汤。其中香砂六君子汤、小儿异功散、香砂理中汤、理中汤均为补益脾胃的方劑,肾气汤、附子汤为补肾之方。《黄帝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9]。不足即为虚,对于功能不足态的病人,需要使用补益的方剂。统计分析指出功能不足态在所有患者中占首位,而用方中补益剂也使用最多,两个统计结果正好不谋而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功能活动依赖于脾胃后天的滋养,胃气强,则生化功能亦强;胃气弱,则生化功能亦弱,机体生化乏源,各脏腑功能平衡紊乱,导致人体患病。所以说胃气乃人体的根本,胃气的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或者生命的存亡,故曰:“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10]。所以门九章教授认为治疗疾病的根本在于顾护胃气,并提出了“大病以胃思想”。
香砂六君子汤、小儿异功散、香砂理中汤、理中汤均以四君子汤为底方,平补胃气,香砂六君子汤增加了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小儿异功散增加了陈皮,均增强了行气之功,所谓“虚者助之使通”,使补而不滞,行而不伤。理中汤变茯苓为干姜,增强温中之功,减少祛湿之力,香砂理中汤也是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增强了木香、砂仁的行气之力,总体都以顾护胃气为本。而在顾护后天之本的同时,门九章教授也不忘保护先天之本,通过先天来滋养后天,用肾气汤和附子汤来温补肾阳,肾阳得助,则脾阳不虚。脾与肾,也就是后天与先天,是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医宗必读·虚劳》:“……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11]。”而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人的压力逐渐变大,情绪致病成为很大的诱因。“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旺则不受邪”[12],所以门九章教授常用逍遥散和小柴胡汤(门氏用方,组成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在疏肝的同时增强健脾的功效,预防了疾病进一步发展。所以门九章教授在临床中始终贯穿“大病以胃”的思想。
4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可以发现门九章教授在诊病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功能五态”学说,并以“功能不足”为首态,用方多采用补益脾胃之剂,治疗过程中处处彰显“大病以胃”思想,为后世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通过准确地把握门九章教授在临床中的诊疗思路以及方药规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门氏思想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提示。
参考文献:
[1]李志更,王天芳,任婕,等.中医科研中几种常用数据挖掘方法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8(2):33-36.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
[3]门九章.门氏中医临证实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8.
[4]陈喜建,王祠菊,殷贵帅,等.周素芳从“脾虚气滞、瘀毒内结”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1):71-74.
[5]苏美玲,刘华一.顾护胃气思想在中医脾胃病治疗中应用浅析[J].四川中医,2013,31(5):41-42.
[6]王少墨,王秀薇,戴彦成,等.治脾胃以安五脏 治脾胃可调五脏-王庆其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撷英[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5-9.
[7]贾秋颖.《伤寒论》中的顾护胃气原则[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5):5-6.
[8]李锋,张鹏,任秦有,等.肾“主水”理论初探与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8):77-78.
[9]柴可群,陈嘉斌,徐国暑.基于病证结合论中医辨证肿瘤四则司法[J].中医杂志,2016,(2):26-29.
[10]张志芳,米裕青,米子良.米子良治疗老年慢性脾胃疾病四要素[J].时珍国医国药,2019,(2):476-477.
[11]李可馨,曹勇.从健脾补肾化瘀法探析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4):67-68.
[12]刘礼剑,黄晓燕,杨成宁,等.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17-20.
关键词:门九章;数据挖掘;方药规律;功能五态学说;大病以胃
门九章教授是山西省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津贴,既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的带头人,又是传承人,在临床和教学科研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对于脾胃病、肝肾疾病以及疑难杂病的诊治方面,疗效显著。现通过对门九章教授近一年的门诊病历进行整理,探索门氏方药规律及学术思想,以飨同道。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
1.1.1 数据库医案的来源 门九章教授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门诊就诊的患者。
1.1.2 数据库录入 使用Excel 表格,将门九章教授的医案进行数据库录入,建立门九章教授方剂数据库,再将数据导出,应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数据库进行挖掘。
1.2 数据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数据纳入标准 ①医案中有明确的症状、诊断、证型、方剂名称、药物组成以及药量;②治疗中使用的是口服方剂(汤剂、颗粒剂、中成药均包含在内);③年龄、性别不限制。
1.2.2 数据排除标准 ①医案中未明确给出患者症状、诊断、证型、方剂名称、药物组成以及药量;②治疗中使用的是非口服方剂。
1.3 數据预处理 数据挖掘必须依赖规范统一的数据库。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把医案中的语言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语言,这为后面的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1]。
根据上述的筛选条件,将符合要求的医案,用Excel表进行录入,给医案编号,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诊断、证型、方剂名称(方剂名称参考中医方剂学第九版教材以及门九章教授自拟方剂)、药物组成、药量等依次录入,建立门九章教授用方数据库。然后将医案中的方剂文本数据转化为数字变量,最后将此数据库导入到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描述性统计。
2 数据挖掘结果
2.1 病例纳入情况 共搜集到3754例医案,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732例,22例医案不符合纳入标准。
2.2 门诊患者性别、年龄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门九章教授门诊就诊的这3732例患者中男1411例,女2321例;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92岁,大多分布于30岁-70岁之间(见图1、图2)。
2.3 患者功能五态统计 “功能五态学说”是门九章教授在继承门纯德先生学术思想基础上,根据中医学学术本体属性提出的创新学说。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732例医案进行统计,无法归入功能五态学说的医案有118例,属于功能不调态1384例、功能不足态1790例、功能失常态67例、功能衰微态321例、功能阻滞态52例。其中属于功能不足态的患者最多(见表1)。
2.4 用方频次统计 再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732例医案进行用方频次统计(见表2),可得到90个方剂使用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00次的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544次)、香砂理中汤(542次)、小儿异功散(392次)、逍遥散(301次)、小柴胡汤(242次)、理中汤(221次)、肾气汤(213次)、附子汤(156次)。
3 讨论
笔者从门九章教授的门诊病例入手,通过统计软件分析用方特点,总结其方药规律和学术思想,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统计结果显示“功能五态”统计属于功能不调态1384例、功能不足态1790例、功能失常态67例、功能衰微态321例、功能阻滞态52例。用方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香砂六君子汤、香砂理中汤、小儿异功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理中汤、肾气汤和附子汤。
3.1 功能五态学说 “功能五态学说”是门九章教授提出的创新学说。该学说是从功能状态角度对“证”的另一种解读,是一种理论上的突破,在中医诊治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现代我们对于证的理解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证据,经过辨证的过程,对疾病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理论概括[2],从而指导用方。而门九章教授认为“证”的内涵就是患病情况下人体的功能状态,这种功能状态是对疾病现象的宏观与整体的概括,是人体在患病时可以反映出来的最大的客观规律,而且人的这种功能状态是相对恒定不变并可以被识别和把握的[3]。而辨证论治就是识别和调整这种功能状态的过程,以功能五态学说认识证,可以执简驭繁,有助于构建合理的思维模式,更加有的放矢,灵活施治。
3.1.1 功能不足态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4],“邪”是指外感、内伤、情志等一切致病因素,“气”是指正气、胃气,及人体可以抵抗疾病的能力。人体患病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正气虚弱,在遇到病邪时,抵抗能力下降,不足以战胜而患病。这就是所谓的功能不足态,它贯穿了所有疾病的过程,门九章教授把它作为“功能五态”的首态。在笔者的统计结果中也显示,3732例患者中有1790例均为功能不足态,约占50%,出现频率最高,与门九章教授的思想正好吻合。
3.1.2 功能衰微态 功能衰微态与现代医学中脏器功能的衰竭并不一一对等,它相对于功能不足态来说,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久病不复,其气必衰,它更侧重于对病情和病程的认知,而在临床中,病情重,病程长的疾病却少见。 3.1.3 功能不调态 中医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脏腑功能协调统一,共同维持人体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患病的过程就是打破人体平衡的过程,脏腑气血阴阳不调,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功能不调,也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患病状态。在统计结果中显示,略少于功能不足态,占到患病人数的37%,位居第二。
3.1.4 功能阻滞态与功能失常态 功能阻滞态是指正气不虚,邪正剧烈交争时的病理状态;功能失常态是指遇到病邪,过度反应的失常状态,这两种在临床中都较为少见。
从“功能五态”学说的角度出发,门九章教授认为治疗疾病,就是以调整患者自身功能状态达到常态为宗旨,不仅仅可以通过药物,还可以通过外敷、熏蒸、药浴、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心理疏导等方式,它是一种综合性干预。而此篇文章只针对口服药物进行研究。
3.2 大病以胃 “大病以胃”学说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5]。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提到“善治病者,唯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6]。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7]。而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内经》中的平人之常气,即所说的“后天之本”,是指禀于先天,又受后天滋养,生生不息,能够抵御疾病,维持机体健康的一种正气。而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状态,是指胃受纳腐熟食物,脾运化水谷精微物质,产生气血到达全身维持功能活动。即“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8]”。而“大病”与“小病”并不完全对立,不单指重病、急症、难治性疾病,而是在病程、病情、病势、症状复杂程度、预后等方面的一种综合性概括。
用方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香砂六君子汤、香砂理中汤、小儿异功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理中汤、肾气汤和附子汤。其中香砂六君子汤、小儿异功散、香砂理中汤、理中汤均为补益脾胃的方劑,肾气汤、附子汤为补肾之方。《黄帝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9]。不足即为虚,对于功能不足态的病人,需要使用补益的方剂。统计分析指出功能不足态在所有患者中占首位,而用方中补益剂也使用最多,两个统计结果正好不谋而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功能活动依赖于脾胃后天的滋养,胃气强,则生化功能亦强;胃气弱,则生化功能亦弱,机体生化乏源,各脏腑功能平衡紊乱,导致人体患病。所以说胃气乃人体的根本,胃气的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或者生命的存亡,故曰:“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10]。所以门九章教授认为治疗疾病的根本在于顾护胃气,并提出了“大病以胃思想”。
香砂六君子汤、小儿异功散、香砂理中汤、理中汤均以四君子汤为底方,平补胃气,香砂六君子汤增加了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小儿异功散增加了陈皮,均增强了行气之功,所谓“虚者助之使通”,使补而不滞,行而不伤。理中汤变茯苓为干姜,增强温中之功,减少祛湿之力,香砂理中汤也是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增强了木香、砂仁的行气之力,总体都以顾护胃气为本。而在顾护后天之本的同时,门九章教授也不忘保护先天之本,通过先天来滋养后天,用肾气汤和附子汤来温补肾阳,肾阳得助,则脾阳不虚。脾与肾,也就是后天与先天,是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医宗必读·虚劳》:“……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11]。”而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人的压力逐渐变大,情绪致病成为很大的诱因。“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旺则不受邪”[12],所以门九章教授常用逍遥散和小柴胡汤(门氏用方,组成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在疏肝的同时增强健脾的功效,预防了疾病进一步发展。所以门九章教授在临床中始终贯穿“大病以胃”的思想。
4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可以发现门九章教授在诊病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功能五态”学说,并以“功能不足”为首态,用方多采用补益脾胃之剂,治疗过程中处处彰显“大病以胃”思想,为后世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通过准确地把握门九章教授在临床中的诊疗思路以及方药规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门氏思想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提示。
参考文献:
[1]李志更,王天芳,任婕,等.中医科研中几种常用数据挖掘方法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8(2):33-36.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
[3]门九章.门氏中医临证实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8.
[4]陈喜建,王祠菊,殷贵帅,等.周素芳从“脾虚气滞、瘀毒内结”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1):71-74.
[5]苏美玲,刘华一.顾护胃气思想在中医脾胃病治疗中应用浅析[J].四川中医,2013,31(5):41-42.
[6]王少墨,王秀薇,戴彦成,等.治脾胃以安五脏 治脾胃可调五脏-王庆其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撷英[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5-9.
[7]贾秋颖.《伤寒论》中的顾护胃气原则[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5):5-6.
[8]李锋,张鹏,任秦有,等.肾“主水”理论初探与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8):77-78.
[9]柴可群,陈嘉斌,徐国暑.基于病证结合论中医辨证肿瘤四则司法[J].中医杂志,2016,(2):26-29.
[10]张志芳,米裕青,米子良.米子良治疗老年慢性脾胃疾病四要素[J].时珍国医国药,2019,(2):476-477.
[11]李可馨,曹勇.从健脾补肾化瘀法探析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4):67-68.
[12]刘礼剑,黄晓燕,杨成宁,等.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