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铁生的《想念地坛》一文中,最难以理解的就是“写作的零度”,很多课堂对“写作的零度”这一关键词阐释不清,让学生学起来如雾里看花。
其实,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使作者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对生命的思考。
以立体视角思考,文本中的“写作的零度”,可以折射出三层内涵:
一、生命困境的艰难突围
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过:“我们不应受到世界不可理解性和缺乏希望的打击,而应义无反顾地通过拒绝失望和肯定生命来确定我们的独立。”是的,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面对身体残疾和生命困境,他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甚至几度想自杀辞世,但最终是地坛让他由情绪的沸点逐渐冷却,并给了他重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蟲,它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而地坛以自然的智慧同样赋予了史铁生生命的智慧——“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于是,在接受了死亡、残疾和困境之后,他勇敢地接受了挑战——行动上的自救:宿命写作。史铁生说:“神不给人指路。神知道,不给人指路,他还是会去找。不停地找,就是神给你指路。什么是神?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他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后来发现,这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他摆脱了生的焦虑和死的恐惧,用笔代替腿来行走,在绝望和困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正如他在《务虚笔记》中说:“写作,就是我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地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存在。”
等待戈多,而“戈多”却不会来,这种无尽无望的等待喻示人生痛苦的持久存在和精神的普遍的空虚绝望。这看似荒诞,却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人不能总是指望明天能把你从今天的生存困境中解救出来。人不能走进《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法国经典黑白电影的精神迷宫,让自己沉迷在回忆中,不去发现,不去提醒,从而失却真实的内心想法。庆幸的是,史铁生没有一直在等待戈多,也没有在困顿和悲苦的精神泥淖里越陷越深,而是及时走出精神迷宫,找到了生命的正确出口。
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时经常向人说:“让一个人学习做鞋匠、木匠、铁匠,人们都知道该派他去哪里学,让一个人过正当的生活,人们却不知道该把他派往哪里。”但史铁生却给出了明确答案——回到生命的起点,寻求灵魂最初的眺望,进行零度写作。《哈姆雷特》中有一段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安静的地坛给了史铁生“零度写作”,这种“零度写作”是惊涛之后的平息与安静,是由向死到向生的明悟与坦然,是心灵减负后的“生命的起点”和“灵魂最初的眺望”,是生命的原初意义和起点建构。
二、精神家园的执着坚守
亚历山大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狗儿第欧根尼。”(哲学家靠乞讨为生,一直寄身在一只木桶里,被市民称作狗)大帝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回答:“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强权和诱惑,没能让哲学家改变,因为哲学家内心有比强权更强大的精神世界,有比诱惑更坚固的精神家园。
史铁生曾说: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所以,在《想念地坛》中,作者看到的是:权力、豪居、比赛、擂台、排名榜、阿谀、荣华使得原本干干净净的生命一次次偏离方向,而只有安静才能使地坛草木葳蕤,生气盎然,也只有零度写作,才能让灵魂回归平静,让柔弱变得坚强,才能“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他说:“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于是,史铁生便以零度写作进行生命寻根,对重塑后的生命意义进行执着地探求。
1.抒写对生命的追求和死亡的豁达,《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好运设计》《我的梦想》《墙下短记》《病隙碎笔》系列等。在这些书中,他告诉人们:生活给了他重创,但正是生活的重创才让他懂得幸福的滋味。邓晓芒对此评价说: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而这种追求和豁达正是他所构建的精神家园的核心。
豁达是生命重塑,追求是价值重塑。史铁生说:“生命的意义不在外在寻找,而在内在的建立。”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周国平说:“人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一个坐标。一个有灵魂的人,就是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三人的言论,可以一言蔽之:史铁生,以残缺的身体,雕刻的健全的灵魂;以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死亡的豁达,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以零度写作,为自己建构了一座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
2.书写对亲友的感恩和怀念,《合欢树》《老海棠树》《记忆与印象》《秋天的怀念》《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希米,希米》等。毋容置疑,史铁生的生命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一是母亲,一是妻子陈希米。她们是史铁生的生命依托和精神慰藉。“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残疾人的母亲,比平常的母亲更为痛苦,更为不易,她们注定是没有回报的,她们是一辈子的苦役,所以她们的爱更加无私,更为崇高,因而也更具有人格美、人性美!而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也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像母亲那样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像母亲那样坚忍地活着。“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是生命中的掌灯人,播撒的是爱、真、善、美的种子,母亲的言语和行为是史铁生兴身立命的准则和示范。 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使他的作品“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而母亲的爱与美,也使得他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固守精神家园不能缺席的人之本心与人之初心。
显然,史铁生在写作中一次次回望零度,就是在一次次坚守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一次次加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人类整体苦难的个体担当
史鐵生在自己的小说中,几乎都以残疾人为写作主体,写尽了他们的惨淡的生活境遇和悲苦的内心世界。历数史铁生的作品人物:《山顶上的传说》中的小伙子,《务虚笔记》中的C,《命若琴弦》中的一老一小两个瞎子,《没有太阳的角落》中的三个残疾年轻人,《足球》中摇着轮椅的青年,《夏天的玫瑰》中的老人……史铁生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在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后,也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平等生存的机会,同时也被剥夺了爱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他们面对的不是阳光明媚和幸福欢乐,更多的是生命的脆弱,以及被社会主流抛弃后的无奈、失落、孤独与痛苦。
为何篇篇如是?可以借用周国平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文中向苏格拉底表示敬意的一句话作阐释:“苏格拉底就像是一只牛虻,其职责就是不停地叮咬人们,唤醒人们,使人们对专注于钱财和荣誉、不在意智慧和灵魂的生活感到羞愧。”是的,史铁生借这些文章时时叮咬自己,也叮咬别人。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评价说:“史铁生把命运无常的沉思带入了生命全体融汇之中,从而呈现出对人类整体苦难与存在的担当。”是啊,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执着地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中国文坛的悲哀在于作家的危机感常停留在社会层面上,对人本的困境觉察太少,从不问灵魂在暗夜里怎样嚎啕,从不知精神在大洋底下如何陷入迷途,从不见人类在广袤的大地上悲壮地行进并被围困重重。
梅特林克说:“你我相知未深,因为你我不曾同处寂静之中。”的确,只有同患残疾的史铁生才能为残疾人的命运给予更多的关照和同情,也才能对社会的冷漠给予更多的叮咬和批判。史铁生以零度写作,目的显然是希望人们从残疾人身上的弱点审视自身的弱点,从残疾人身上的精神获得人性的升华。
写作的零度,既是作者的思想碎片,更是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这一极具文学智慧灵根的文本,处处表现着亮人双目的哲学睿智,而当一个残疾人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康的思想时,我们应深深为之感动。
[作者通联: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其实,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使作者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对生命的思考。
以立体视角思考,文本中的“写作的零度”,可以折射出三层内涵:
一、生命困境的艰难突围
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过:“我们不应受到世界不可理解性和缺乏希望的打击,而应义无反顾地通过拒绝失望和肯定生命来确定我们的独立。”是的,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面对身体残疾和生命困境,他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甚至几度想自杀辞世,但最终是地坛让他由情绪的沸点逐渐冷却,并给了他重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蟲,它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而地坛以自然的智慧同样赋予了史铁生生命的智慧——“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于是,在接受了死亡、残疾和困境之后,他勇敢地接受了挑战——行动上的自救:宿命写作。史铁生说:“神不给人指路。神知道,不给人指路,他还是会去找。不停地找,就是神给你指路。什么是神?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他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后来发现,这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他摆脱了生的焦虑和死的恐惧,用笔代替腿来行走,在绝望和困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正如他在《务虚笔记》中说:“写作,就是我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地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存在。”
等待戈多,而“戈多”却不会来,这种无尽无望的等待喻示人生痛苦的持久存在和精神的普遍的空虚绝望。这看似荒诞,却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人不能总是指望明天能把你从今天的生存困境中解救出来。人不能走进《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法国经典黑白电影的精神迷宫,让自己沉迷在回忆中,不去发现,不去提醒,从而失却真实的内心想法。庆幸的是,史铁生没有一直在等待戈多,也没有在困顿和悲苦的精神泥淖里越陷越深,而是及时走出精神迷宫,找到了生命的正确出口。
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时经常向人说:“让一个人学习做鞋匠、木匠、铁匠,人们都知道该派他去哪里学,让一个人过正当的生活,人们却不知道该把他派往哪里。”但史铁生却给出了明确答案——回到生命的起点,寻求灵魂最初的眺望,进行零度写作。《哈姆雷特》中有一段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安静的地坛给了史铁生“零度写作”,这种“零度写作”是惊涛之后的平息与安静,是由向死到向生的明悟与坦然,是心灵减负后的“生命的起点”和“灵魂最初的眺望”,是生命的原初意义和起点建构。
二、精神家园的执着坚守
亚历山大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狗儿第欧根尼。”(哲学家靠乞讨为生,一直寄身在一只木桶里,被市民称作狗)大帝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回答:“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强权和诱惑,没能让哲学家改变,因为哲学家内心有比强权更强大的精神世界,有比诱惑更坚固的精神家园。
史铁生曾说: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所以,在《想念地坛》中,作者看到的是:权力、豪居、比赛、擂台、排名榜、阿谀、荣华使得原本干干净净的生命一次次偏离方向,而只有安静才能使地坛草木葳蕤,生气盎然,也只有零度写作,才能让灵魂回归平静,让柔弱变得坚强,才能“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他说:“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于是,史铁生便以零度写作进行生命寻根,对重塑后的生命意义进行执着地探求。
1.抒写对生命的追求和死亡的豁达,《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好运设计》《我的梦想》《墙下短记》《病隙碎笔》系列等。在这些书中,他告诉人们:生活给了他重创,但正是生活的重创才让他懂得幸福的滋味。邓晓芒对此评价说: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而这种追求和豁达正是他所构建的精神家园的核心。
豁达是生命重塑,追求是价值重塑。史铁生说:“生命的意义不在外在寻找,而在内在的建立。”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周国平说:“人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一个坐标。一个有灵魂的人,就是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三人的言论,可以一言蔽之:史铁生,以残缺的身体,雕刻的健全的灵魂;以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死亡的豁达,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以零度写作,为自己建构了一座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
2.书写对亲友的感恩和怀念,《合欢树》《老海棠树》《记忆与印象》《秋天的怀念》《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希米,希米》等。毋容置疑,史铁生的生命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一是母亲,一是妻子陈希米。她们是史铁生的生命依托和精神慰藉。“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残疾人的母亲,比平常的母亲更为痛苦,更为不易,她们注定是没有回报的,她们是一辈子的苦役,所以她们的爱更加无私,更为崇高,因而也更具有人格美、人性美!而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也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像母亲那样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像母亲那样坚忍地活着。“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是生命中的掌灯人,播撒的是爱、真、善、美的种子,母亲的言语和行为是史铁生兴身立命的准则和示范。 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使他的作品“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而母亲的爱与美,也使得他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固守精神家园不能缺席的人之本心与人之初心。
显然,史铁生在写作中一次次回望零度,就是在一次次坚守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一次次加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人类整体苦难的个体担当
史鐵生在自己的小说中,几乎都以残疾人为写作主体,写尽了他们的惨淡的生活境遇和悲苦的内心世界。历数史铁生的作品人物:《山顶上的传说》中的小伙子,《务虚笔记》中的C,《命若琴弦》中的一老一小两个瞎子,《没有太阳的角落》中的三个残疾年轻人,《足球》中摇着轮椅的青年,《夏天的玫瑰》中的老人……史铁生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在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后,也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平等生存的机会,同时也被剥夺了爱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他们面对的不是阳光明媚和幸福欢乐,更多的是生命的脆弱,以及被社会主流抛弃后的无奈、失落、孤独与痛苦。
为何篇篇如是?可以借用周国平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文中向苏格拉底表示敬意的一句话作阐释:“苏格拉底就像是一只牛虻,其职责就是不停地叮咬人们,唤醒人们,使人们对专注于钱财和荣誉、不在意智慧和灵魂的生活感到羞愧。”是的,史铁生借这些文章时时叮咬自己,也叮咬别人。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评价说:“史铁生把命运无常的沉思带入了生命全体融汇之中,从而呈现出对人类整体苦难与存在的担当。”是啊,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执着地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中国文坛的悲哀在于作家的危机感常停留在社会层面上,对人本的困境觉察太少,从不问灵魂在暗夜里怎样嚎啕,从不知精神在大洋底下如何陷入迷途,从不见人类在广袤的大地上悲壮地行进并被围困重重。
梅特林克说:“你我相知未深,因为你我不曾同处寂静之中。”的确,只有同患残疾的史铁生才能为残疾人的命运给予更多的关照和同情,也才能对社会的冷漠给予更多的叮咬和批判。史铁生以零度写作,目的显然是希望人们从残疾人身上的弱点审视自身的弱点,从残疾人身上的精神获得人性的升华。
写作的零度,既是作者的思想碎片,更是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这一极具文学智慧灵根的文本,处处表现着亮人双目的哲学睿智,而当一个残疾人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康的思想时,我们应深深为之感动。
[作者通联:南京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