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时间犹似过隙之驹,转瞬间中国社工协会成立已整整二十年了。为庆贺之,协会决定编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20周年纪念文集》,邀请我为其撰写纪念文章。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我来协会也已十一周年。这十一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八年抗日战争加上三年解放战争才十一年。十一年我目睹了、亲历了协会的重组、建设、调整、发展,不断前进,不断壮大的过程。回顾往事,历历在目,一时浮想联翩,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于是慨然领命,欣然命笔。
思绪回到十一年前,即2000年初,当时我的人生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即将从战斗了三十余年的部队工作岗位上退休。当时思前想后,感慨万千。过惯了部队生活,干惯了紧张工作,一时退下来,真有点茫然。期间与昔日人大同学,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李宝库,聊起面临的境迂和纷烦的思绪。李宝库在交谈中建议说,民政部主管的中国社工协会正在重组,你可以考虑到那里去从事社会工作。这样一来可以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二来你也可以软着陆,平稳、充实、愉快地度过转折。我关切地问,中国社工协会是干什么的?他说,社工协会,顾名思义是做社会工作的,主要是救助孤残儿童、扶助孤寡老人、帮助退伍伤残军人,支助弱势群体。我一听高兴地说,好啊,这个工作太有意义了,太合我的心意了。于是在李宝库副部长的推荐下,我会见了正在负责重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徐瑞新同志和时任民政部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的杨建昌同志。他们当即表示欢迎。这也为我增添了信心,坚定了决心。在经山西省军区党委同意,报民政部党组批准后,退休命令刚下,我就到中国社工协会上班了。可以说我是退而不休,一天未歇,就走上了新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工作,踏上了新的征程,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我六三年上大学,六五年入党,六八年投笔从戎到部队,从战士到将军,从干事到领导,当过北京军区宣传部长、山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在部队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可以讲熟悉部队,热爱部队,也十分留念为之奋斗的部队。短时间从军队到地方,从做部队工作到做社会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从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角色、工作对象,到工作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尽快适应这种变化,胜任新的工作,对自己确实是个考验,也是一个磨练,更是一场洗礼。我深知,为达此目的,就必须重新学习、实践、提高,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到协会后,首先就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有关社会工作的书籍,了解社会工作的理念、性质、宗旨、内容、方法。其次是向实践学习,注重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经验、社会工作典型。同时也注意向在一起工作的同志学习,了解他们的工作经历、工作体会和工作心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边干边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到社工协会后,我担任副会长,先后兼管过理论宣传部、公益时报社、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英烈纪念工作委员会、老年社会工作委员会等。从事过社会工作调查研究、工作试点,经验总结;组织过社会工作考察、知识竞赛、文艺会演;主持过社会工作座谈会、研讨会和论坛;撰写过社会工作报告,并主编过《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和《灾变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等。可以说,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工作的内容很丰富,思想感受也很深。
从部队到协会这十一年来,正是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开阔了社会视野,增长了社工知识,树立了社会工作理念,提高了社会工作能力和水平,较好地实现了从部队工作到社会工作的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新的社会工作岗位,较好地完成了协会赋予我的任务。这十一年没有虚度,这十一年收获颇丰,这十一年经历了令人难忘的岁月,这十一年成了我人生中意义非凡、十分美好的一段时光。
谈到这十一年的收获和进步,最要感谢的还是社工协会。是社工协会给了我一个转变的机会,给了我一个实践的岗位,也给了我一个焕发第二青春的舞台。协会从重组到现在已十一年,我到协会也已十一年。 这些年我是随着协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协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协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社工协会作为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社会工作组织,坚持以为民解困、助人自助为己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工作,不断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中国社工协会在实践中成长进步,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具有相当知名度、认同感和感召力的全国性社会工作团体,已成为全国社会工作的一面旗帜,已成为全国社会工作者热爱的社工之家。协会先后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感到很幸运、很高兴、很自豪,也从切身体会中感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确有许多值得称赞、值得弘扬、值得大书特书的鲜明特色、优良传统和突出成就。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一个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组织健全、制度完备、纪律严明的战斗团队。我刚从部队到社工协会时,以为协会不过是一般松散的社会组织,没想到协会竟是这么正规、这么健全、这么严密。让我吃惊的是,协会不仅有健全的党组织,还有共青团和妇联组织;不仅坚持组织生活,还坚持政治业务学习;不仅有严密的规章制度,还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不仅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还自觉执行民政部的规定要求;不仅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而且每年干部都要述职、考核和评定。我想,这样良好的内部建设,正是协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直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工协会又是一个团结友爱,风气很正,事业心很强的和谐集体。在这一点上,我对协会领导班子感触尤深。协会的会长们都是革命数十年的老同志,大部分领导都在六十岁以上,即使年轻的也已五十来岁了。他们大都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求名利,不计得失,只想发点余热、闪点余光,晚年再为社会作点贡献。大家看重事业、淡泊名利、严以律己、高度自觉,都是些“珍重晚来风景好”、“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好同志。特别是会长徐瑞新同志,他是一班人的班长,也是一班人的榜样,作风民主、公道正派、处世谦和、待人宽厚。正是在这样的班长团结带领下,协会风气很正、气氛很好,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弊,却有坦然相待、友善相交之风。即使偶尔为工作产生点争执,也会很快消除误会,击掌握手,相视而笑。正是在这样宽松、友好、舒畅、和谐的环境中,大家同心同德,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使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这也是协会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社工协会还是一个拒绝保守,思想解放、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不断开拓创新的社会团体。别看协会的主要领导人年纪较大,但思想开放、与时俱进、善于思索、敢于探索。现代社会工作传入中国时间并不长,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引进中国,目前尚处于初创阶段。没有现成的成套经验,没有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没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就需要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去开创。社工协会自1991年成立以后,特别是2000年重组以来,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从探讨社会工作的定义、定位,到研究社会工作的特点、特色;从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到研讨如何把国外经验中国化;从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到探讨如何推进社会工作组织建设;从积极抓好基层社工试点,到组织开展社工实务基地建设;从适应形势发展不断改进工作,到积极搞好调整转型,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总之,社工协会一直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出新见解,拿出新办法,闯出新路子。
十一年来我身在协会,心在协会,与协会同甘共苦,同忧共乐,和协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仅对协会充满真挚的热爱,更对协会的未来充满深切的希望。
希望协会在大力培训社工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着力培养社工协会的接班人。我们班子中大多数人年纪较大,陆续都要退下来。需要更多思想好、素质高、有凝聚力、有创造性的新人来接班。不仅要由他们来传承好的经验,还要有由他们来开创新的局面,使社工协会能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也希望协会大力推动社工实务工作。社会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的存在,它的发展,它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肯定、人民的欢迎,关键就在社工实务上,就在社工实务是否做出了成绩。因此,必须大力开展社工实务,紧紧围绕社工实务,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抓好社工岗位建设,抓好社工组织建设。以社工实务带动各项社会工作建设。现在协会抓了五个基层的试点工程,还抓了五个实务创新基地。要下大力把这些试点和基地搞好,并把他们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开去。“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只要我们意志坚定,态度坚决,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推动全国社工实务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
还希望协会大力加强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作出贡献。长期以来,协会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工作。组织召开了多次社工理论研讨会和高级论坛,组织撰写了相当多的理论研究文章,组织编写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认真研究了国外先进的社工理论,也总结升华了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工理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实务的开展,对社工理论的要求也更高、更迫切了。社工实务的开展要靠理论去指导,社工实务的经验要靠理论去总结,只有把社工理论和社工实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科学、健康、有效的发展。因此,协会在大力推动社工实务的同时,必须进一步重视社工理论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把社工实务的经验上升到理论,而且要研究如何把国外的社会工作经验本土化,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在这点上,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我也认为只要我们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社工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我也陪伴它十一个年头,走过了一段艰苦的道路,也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历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未来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还要我们继续去“上下而求索”。纪念过去,是为了将来。在纪念协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回首难忘岁月,倾述美好回忆,展纸挥笔,以作此文,目的就是希望把纪念中国社工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变成强大的动力,推动中国社工协会更上一层楼,建设得更好,发展得更快,取得更大的成就,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德运
(2000年至今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
思绪回到十一年前,即2000年初,当时我的人生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即将从战斗了三十余年的部队工作岗位上退休。当时思前想后,感慨万千。过惯了部队生活,干惯了紧张工作,一时退下来,真有点茫然。期间与昔日人大同学,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李宝库,聊起面临的境迂和纷烦的思绪。李宝库在交谈中建议说,民政部主管的中国社工协会正在重组,你可以考虑到那里去从事社会工作。这样一来可以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二来你也可以软着陆,平稳、充实、愉快地度过转折。我关切地问,中国社工协会是干什么的?他说,社工协会,顾名思义是做社会工作的,主要是救助孤残儿童、扶助孤寡老人、帮助退伍伤残军人,支助弱势群体。我一听高兴地说,好啊,这个工作太有意义了,太合我的心意了。于是在李宝库副部长的推荐下,我会见了正在负责重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徐瑞新同志和时任民政部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的杨建昌同志。他们当即表示欢迎。这也为我增添了信心,坚定了决心。在经山西省军区党委同意,报民政部党组批准后,退休命令刚下,我就到中国社工协会上班了。可以说我是退而不休,一天未歇,就走上了新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工作,踏上了新的征程,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我六三年上大学,六五年入党,六八年投笔从戎到部队,从战士到将军,从干事到领导,当过北京军区宣传部长、山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在部队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可以讲熟悉部队,热爱部队,也十分留念为之奋斗的部队。短时间从军队到地方,从做部队工作到做社会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从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角色、工作对象,到工作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尽快适应这种变化,胜任新的工作,对自己确实是个考验,也是一个磨练,更是一场洗礼。我深知,为达此目的,就必须重新学习、实践、提高,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到协会后,首先就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有关社会工作的书籍,了解社会工作的理念、性质、宗旨、内容、方法。其次是向实践学习,注重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经验、社会工作典型。同时也注意向在一起工作的同志学习,了解他们的工作经历、工作体会和工作心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边干边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到社工协会后,我担任副会长,先后兼管过理论宣传部、公益时报社、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英烈纪念工作委员会、老年社会工作委员会等。从事过社会工作调查研究、工作试点,经验总结;组织过社会工作考察、知识竞赛、文艺会演;主持过社会工作座谈会、研讨会和论坛;撰写过社会工作报告,并主编过《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和《灾变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等。可以说,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工作的内容很丰富,思想感受也很深。
从部队到协会这十一年来,正是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开阔了社会视野,增长了社工知识,树立了社会工作理念,提高了社会工作能力和水平,较好地实现了从部队工作到社会工作的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新的社会工作岗位,较好地完成了协会赋予我的任务。这十一年没有虚度,这十一年收获颇丰,这十一年经历了令人难忘的岁月,这十一年成了我人生中意义非凡、十分美好的一段时光。
谈到这十一年的收获和进步,最要感谢的还是社工协会。是社工协会给了我一个转变的机会,给了我一个实践的岗位,也给了我一个焕发第二青春的舞台。协会从重组到现在已十一年,我到协会也已十一年。 这些年我是随着协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协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协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社工协会作为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社会工作组织,坚持以为民解困、助人自助为己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工作,不断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中国社工协会在实践中成长进步,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具有相当知名度、认同感和感召力的全国性社会工作团体,已成为全国社会工作的一面旗帜,已成为全国社会工作者热爱的社工之家。协会先后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感到很幸运、很高兴、很自豪,也从切身体会中感到,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确有许多值得称赞、值得弘扬、值得大书特书的鲜明特色、优良传统和突出成就。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一个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组织健全、制度完备、纪律严明的战斗团队。我刚从部队到社工协会时,以为协会不过是一般松散的社会组织,没想到协会竟是这么正规、这么健全、这么严密。让我吃惊的是,协会不仅有健全的党组织,还有共青团和妇联组织;不仅坚持组织生活,还坚持政治业务学习;不仅有严密的规章制度,还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不仅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还自觉执行民政部的规定要求;不仅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而且每年干部都要述职、考核和评定。我想,这样良好的内部建设,正是协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直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工协会又是一个团结友爱,风气很正,事业心很强的和谐集体。在这一点上,我对协会领导班子感触尤深。协会的会长们都是革命数十年的老同志,大部分领导都在六十岁以上,即使年轻的也已五十来岁了。他们大都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求名利,不计得失,只想发点余热、闪点余光,晚年再为社会作点贡献。大家看重事业、淡泊名利、严以律己、高度自觉,都是些“珍重晚来风景好”、“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好同志。特别是会长徐瑞新同志,他是一班人的班长,也是一班人的榜样,作风民主、公道正派、处世谦和、待人宽厚。正是在这样的班长团结带领下,协会风气很正、气氛很好,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弊,却有坦然相待、友善相交之风。即使偶尔为工作产生点争执,也会很快消除误会,击掌握手,相视而笑。正是在这样宽松、友好、舒畅、和谐的环境中,大家同心同德,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使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这也是协会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社工协会还是一个拒绝保守,思想解放、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不断开拓创新的社会团体。别看协会的主要领导人年纪较大,但思想开放、与时俱进、善于思索、敢于探索。现代社会工作传入中国时间并不长,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引进中国,目前尚处于初创阶段。没有现成的成套经验,没有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没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就需要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去开创。社工协会自1991年成立以后,特别是2000年重组以来,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从探讨社会工作的定义、定位,到研究社会工作的特点、特色;从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到研讨如何把国外经验中国化;从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到探讨如何推进社会工作组织建设;从积极抓好基层社工试点,到组织开展社工实务基地建设;从适应形势发展不断改进工作,到积极搞好调整转型,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总之,社工协会一直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出新见解,拿出新办法,闯出新路子。
十一年来我身在协会,心在协会,与协会同甘共苦,同忧共乐,和协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仅对协会充满真挚的热爱,更对协会的未来充满深切的希望。
希望协会在大力培训社工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着力培养社工协会的接班人。我们班子中大多数人年纪较大,陆续都要退下来。需要更多思想好、素质高、有凝聚力、有创造性的新人来接班。不仅要由他们来传承好的经验,还要有由他们来开创新的局面,使社工协会能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也希望协会大力推动社工实务工作。社会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的存在,它的发展,它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肯定、人民的欢迎,关键就在社工实务上,就在社工实务是否做出了成绩。因此,必须大力开展社工实务,紧紧围绕社工实务,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抓好社工岗位建设,抓好社工组织建设。以社工实务带动各项社会工作建设。现在协会抓了五个基层的试点工程,还抓了五个实务创新基地。要下大力把这些试点和基地搞好,并把他们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开去。“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只要我们意志坚定,态度坚决,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推动全国社工实务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
还希望协会大力加强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作出贡献。长期以来,协会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工作。组织召开了多次社工理论研讨会和高级论坛,组织撰写了相当多的理论研究文章,组织编写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认真研究了国外先进的社工理论,也总结升华了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工理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实务的开展,对社工理论的要求也更高、更迫切了。社工实务的开展要靠理论去指导,社工实务的经验要靠理论去总结,只有把社工理论和社工实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科学、健康、有效的发展。因此,协会在大力推动社工实务的同时,必须进一步重视社工理论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把社工实务的经验上升到理论,而且要研究如何把国外的社会工作经验本土化,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在这点上,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我也认为只要我们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社工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我也陪伴它十一个年头,走过了一段艰苦的道路,也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历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未来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还要我们继续去“上下而求索”。纪念过去,是为了将来。在纪念协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回首难忘岁月,倾述美好回忆,展纸挥笔,以作此文,目的就是希望把纪念中国社工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变成强大的动力,推动中国社工协会更上一层楼,建设得更好,发展得更快,取得更大的成就,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德运
(2000年至今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