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赋予珠三角新的战略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新定位为珠三角地区的改革发展创造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一、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前景
珠三角与港澳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关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功能齐全的大型经济区,珠三角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与港澳融为一体。包括港澳的大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交通发达,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区域经济战略中率先发展和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地区,在我国、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版图上占有重要位置。2007年,大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达38,500多亿元,在仅占我国0.45%的土地面积上,创造了占全国13.38%的经济总量,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长三角的1.4倍和2.0倍,成为我国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大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已超过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韩国和印度,大珠三角地区已初步成为了一个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
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已基本具备了世界级大都市圈的特征。世界级大都市圈是城市集团的最高组织形式,它在内部集合众多城市,在外部链接全球网络,是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集散和市场拓展的空间载体和管理中枢,也是全球、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基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功能的多中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多中心治理机制,是影响世界级大都市圈成长的主要因素。作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2007年经济总量在我国都市圈中居第一位,其核心的经济支配和控制功能集中在香港,其他的高端服务集中在广州、澳门和深圳等城市,而常规的制造业和服务功能散布在广东各个城镇,三地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已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世界级大都市圈的雏形。
建设世界级大都市圈是珠港澳三地发展的共同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深化三地合作,以世界眼光谋划地区的未来发展,共同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大都市圈,自然成为三地共同的发展目标。
当然,珠三角世界级大都市圈的建设不是纯粹为了珠三角地区,而是为了进一步发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纲要》中对珠三角“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定位表述也表明,在我国扩大开放的格局中,珠三角地区一头面向欧美、港澳、东盟,一头辐射大珠、泛珠乃至全国广大内陆,其联系内外的“重要国际门户”的地位未来要进一步凸显,成为我国辐射国内国外的世界级大都市圈。
二、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特征
珠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辐射国内国外两个扇面的世界级大都市圈,那么珠三角大都市圈未来的发展特征又将是如何?
(一)国际化趋势将日趋明显
今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1)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国外、境外开放的物质条件将进一步改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将直接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再上新的台阶;(2)随着珠港澳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在城市运行模式、管理机制、法规环境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3)珠江三角洲各城镇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逐步增强,城镇经济的外向度和实力都将加大。
(二)将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现代服务业体系
到目前为止,在珠三角已集中了6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软件园,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和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发展高新产业打下良好基础;地方政府重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未来高新产业的发展。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市全面启动的大学园区,将为珠三角大规模地集聚优质人力资源、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创造综合效益,最终达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因此,与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已具备相当实力的香港、澳门一起构成的大珠三角,必将成为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
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在这方面优势明显。香港是亚太地区首要的国际贸易、金融、信息、运输及服务枢纽;澳门是自由港,拥有亚洲首个 “欧洲资讯中心”,与欧洲21个咨询中心形成了网络;珠三角特别是广州、深圳,近年来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因此,包括香港、澳门、珠三角在内的大珠三角,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未来珠港澳的联合,可能会把苏比湾的联邦快递、成田和大阪机场的物流等跨国公司争取过来,这将进一步强化大珠三角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化服务功能,强化现代化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三)内部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呈现高度融合的趋势
目前,珠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一批轻量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并且以此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包括广佛、港深、珠澳等相对独立的若干大都市区。该都市圈内城镇密布,不到1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城镇。但是,从发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体合力和资源整合效率的要求出发,这些城镇化发展形态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经济联系将高度紧密。这是因为:(1)珠港澳经济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为使整个区域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各种要素更有效率、更自由流动,实现以更强的经济实力、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及更高的经济效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各城市政府与民众越来越意识到加强联系、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2)珠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广珠铁路、城际铁路以及粤港澳大桥的修建,将大大推进区域之间的联系;(3)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间经济要素的扩散效应,必将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从双中心模式走向等级体系分布的网络化格局,珠三角各城市发展必然呈现逐渐融合的趋势。
(四)人口区际流动将越来越频繁,形成大珠三角通勤圈
随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人口流动将呈现一个新的特点,即人口区际流动在规模上将上一个比较大的台阶,形成大珠三角通勤圈。这主要表现在:(1)珠港澳之间跨境人口将呈现更大规模的流动。近几年,在珠江三角洲购房居住或投资保值的港澳人士迅速增加,随着粤港澳之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三地间的人员交流量也将日益增加;(2)珠江三角洲内部跨行政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将显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未来包括港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将逐渐形成,特别是城际铁路和粤港澳大桥的修通,使得珠江三角洲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时间距离将在两小时之内,交通的便捷使人们的工作、居住、消费可以在不同的城市间实现,从而进一步促进跨行政区之间的人口流动;(3)一些城市的郊区化现象开始出现。人口有从城市市区向郊区流动的趋势,现在城市郊区化现象已经在广州、深圳这些特大城市显现,其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责编/张立新)
一、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前景
珠三角与港澳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关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功能齐全的大型经济区,珠三角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与港澳融为一体。包括港澳的大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交通发达,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区域经济战略中率先发展和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地区,在我国、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版图上占有重要位置。2007年,大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达38,500多亿元,在仅占我国0.45%的土地面积上,创造了占全国13.38%的经济总量,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长三角的1.4倍和2.0倍,成为我国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大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已超过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韩国和印度,大珠三角地区已初步成为了一个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
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已基本具备了世界级大都市圈的特征。世界级大都市圈是城市集团的最高组织形式,它在内部集合众多城市,在外部链接全球网络,是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集散和市场拓展的空间载体和管理中枢,也是全球、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基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功能的多中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多中心治理机制,是影响世界级大都市圈成长的主要因素。作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2007年经济总量在我国都市圈中居第一位,其核心的经济支配和控制功能集中在香港,其他的高端服务集中在广州、澳门和深圳等城市,而常规的制造业和服务功能散布在广东各个城镇,三地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已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世界级大都市圈的雏形。
建设世界级大都市圈是珠港澳三地发展的共同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深化三地合作,以世界眼光谋划地区的未来发展,共同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大都市圈,自然成为三地共同的发展目标。
当然,珠三角世界级大都市圈的建设不是纯粹为了珠三角地区,而是为了进一步发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纲要》中对珠三角“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定位表述也表明,在我国扩大开放的格局中,珠三角地区一头面向欧美、港澳、东盟,一头辐射大珠、泛珠乃至全国广大内陆,其联系内外的“重要国际门户”的地位未来要进一步凸显,成为我国辐射国内国外的世界级大都市圈。
二、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特征
珠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辐射国内国外两个扇面的世界级大都市圈,那么珠三角大都市圈未来的发展特征又将是如何?
(一)国际化趋势将日趋明显
今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1)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国外、境外开放的物质条件将进一步改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将直接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再上新的台阶;(2)随着珠港澳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在城市运行模式、管理机制、法规环境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3)珠江三角洲各城镇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逐步增强,城镇经济的外向度和实力都将加大。
(二)将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现代服务业体系
到目前为止,在珠三角已集中了6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软件园,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和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发展高新产业打下良好基础;地方政府重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未来高新产业的发展。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市全面启动的大学园区,将为珠三角大规模地集聚优质人力资源、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创造综合效益,最终达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因此,与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已具备相当实力的香港、澳门一起构成的大珠三角,必将成为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
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在这方面优势明显。香港是亚太地区首要的国际贸易、金融、信息、运输及服务枢纽;澳门是自由港,拥有亚洲首个 “欧洲资讯中心”,与欧洲21个咨询中心形成了网络;珠三角特别是广州、深圳,近年来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因此,包括香港、澳门、珠三角在内的大珠三角,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未来珠港澳的联合,可能会把苏比湾的联邦快递、成田和大阪机场的物流等跨国公司争取过来,这将进一步强化大珠三角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化服务功能,强化现代化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三)内部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呈现高度融合的趋势
目前,珠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一批轻量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并且以此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包括广佛、港深、珠澳等相对独立的若干大都市区。该都市圈内城镇密布,不到1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城镇。但是,从发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体合力和资源整合效率的要求出发,这些城镇化发展形态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经济联系将高度紧密。这是因为:(1)珠港澳经济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为使整个区域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各种要素更有效率、更自由流动,实现以更强的经济实力、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及更高的经济效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各城市政府与民众越来越意识到加强联系、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2)珠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广珠铁路、城际铁路以及粤港澳大桥的修建,将大大推进区域之间的联系;(3)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间经济要素的扩散效应,必将推动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从双中心模式走向等级体系分布的网络化格局,珠三角各城市发展必然呈现逐渐融合的趋势。
(四)人口区际流动将越来越频繁,形成大珠三角通勤圈
随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人口流动将呈现一个新的特点,即人口区际流动在规模上将上一个比较大的台阶,形成大珠三角通勤圈。这主要表现在:(1)珠港澳之间跨境人口将呈现更大规模的流动。近几年,在珠江三角洲购房居住或投资保值的港澳人士迅速增加,随着粤港澳之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三地间的人员交流量也将日益增加;(2)珠江三角洲内部跨行政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将显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未来包括港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将逐渐形成,特别是城际铁路和粤港澳大桥的修通,使得珠江三角洲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时间距离将在两小时之内,交通的便捷使人们的工作、居住、消费可以在不同的城市间实现,从而进一步促进跨行政区之间的人口流动;(3)一些城市的郊区化现象开始出现。人口有从城市市区向郊区流动的趋势,现在城市郊区化现象已经在广州、深圳这些特大城市显现,其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责编/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