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渔父最早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屈原的《渔父》篇里,渔父在中国一经提起就被联想到智者。渔父有着与樵夫为友、睿智、人格高傲、避世的特点。
关键词:渔父;高傲之人;智者
这里所讲的渔父并不是指历史上某个具体的渔父,也不是指写过渔父生活的作者,而是把渔父作为隐者的典型(中国自古有渔、耕、樵、隐逸方式,而渔父被认为是最洒脱的一种。)来讨论其人生观和价值思想。这类隐者大都在道家的放达与逍遥、不为世俗所累的背后有着儒家积极入仕的精神。
一、中国古代的渔父形象类型
渔父的出现和被推崇不是偶然的,渔父是仕、隐矛盾的产物。渔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或因崇尚自然,追求闲适,或因奸佞当道,无法立足,或因社会动荡,躲灾避祸,或因失意仕途,派遣郁闷,高洁之士成了隐身江湖优哉悠哉的渔父。
渔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避世隐逸的渔父,淡薄名利不求世人所知,自娱自乐,有着过人的学识,洒脱的生活态度,永远隐逸,不求入仕的渔父。那位“乐在风波钓是闲”的道士张志和堪称典型。一种是闲适隐逸的渔父。如柳宗元放逐以后就以渔父自居。一种是性情孤高,不受束缚隐逸的渔父。五代梁国李梦符可算得上准“渔父”!据《郡阁雅谈》云:“梁开平中钟传镇洪州时,见李梦符日与布衣食,狂吟放逸,尝以竿悬一鱼向布肆唱《渔父引》,卖其词,好事者争买之,得钱便入酒家,其词千余首传于江表。”其渔父词作也不少〔2〕。存世的仅有两首《渔父引》:
村寺钟声度远滩,半轮残月入山前。徐徐拨棹却归湾,浪叠朝霞锦绣翻。(一)
渔弟渔兄喜来到,波官赛却坐江限。椰榆杓子木瘤杯,烂煮鲈鱼满案堆。(二)
不见滚滚红尘,一派渔家风情。刘克庄《木兰花慢·渔父词》中云“古来贤哲,多隐于渔”〔3〕即道出“渔隐”乃古代隐居者常采用的方式。像许由颍滨洗耳、姜尚磻溪垂钓、范蠡泛舟五湖、庄子濮水之钓、越人濯足沧浪、严子陵七里濑之钓、张志和之钓西塞烟波等,均以渔隐驰名。
渔父是一种共名,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最初的渔父形象是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所遇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自此后世描写的众多渔父也大都有着道家学派的思想。渔父形象有如一个多姿多彩的面具,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不同社会背景下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二、中国古代的渔父高傲之人的形象
这类人大都不流于世俗,不肯与小人同流合污,不苟合于当朝执政者,不献媚于朝中重臣。心能虚空,无所牵挂,逍遥自在。正如前人《指玄篇》“若得心空苦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脱下胎州袄,便是逍遥大丈夫。”
渔父大都有自知之明,做人亦如镜子,知自己无力改变社会的黑暗,反抗徒劳牺牲而无其他价值。他“媸颜陋质,不与镜为仇者,亦以镜为无知之死物耳。使镜而有知,必遭扑破矣。《幽梦影·镜无悠悠·知不幸》。东汉时的严子陵终身不仕,不为俸禄所折腰。据《后汉书·严光传》记载:“......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请之。三反而后至......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在士固有志的信念支配下,严光敢于忤上,亦不为利禄所动,后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却描写了一位在茫茫江雪之上孤舟独钓的渔父形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南宋词人朱敦儒的《好事近》,也勾画了一位看破红尘、独往独来的渔父形象:“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明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元朝建立后,元统治者实行了高压政治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不愿与当权者合作而隐遁避世的文人也就越来越多。吴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是元代山水画名家。其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也不与权势者往来,过着隐居的清苦生活。元代40首渔父词中,吴镇创作的就达22首。吴镇渔父词弥漫着浓厚的隐逸思想,体现了他孤高傲世、不随流俗的鲜明个性。如其中一首《渔父》: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词中的“鲈鱼”,出自《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11〕后人以此意喻“贵得适意”的隐逸情趣。因此“只钓鲈鱼不钓名”一句把吴镇孤傲、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明了他对逍遥、适意生活的追求。
纵观历史,多少贤人雅士甘作空旷江面一烟波钓叟。钓鱼让他们排遣了
抑郁和孤独,重拾起村夫野老的快乐,能够更为深刻地思考人生,从而使生命焕发异彩。或有英雄迟暮宝刀未老的喜剧美,或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怆美,或有浪迹江湖飘逸洒脱的情致美。一泓江水,平息了世俗的纷繁扰攘,让人们静观宇宙,善待生命,人格的魅力从而彰显。
三、中国古代的渔父智者形象
渔父是顺应时代的,他们在看似消极避世的同时有着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看透世事的纷扰,不为事物所累,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他们明哲保身,不做无谓的牺牲。
在屈原《渔父》篇里渔父说“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世人皆浊是因为世人都在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是因为众人都在餔其糟而歠其酾,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没有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的意思,是要求人行为上和世人一样平常普通,心理上不能存有厌恶之心。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莲花就是在淤泥中汲取营养而洁身开放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人生在世,都要濯缨、濯足的。缨是外露给大家看的,足是裹于履中不示人的。沧浪之水不论清浊都可濯身。做人不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濯我缨”比喻做官。足在下,“濯吾足”寓意隐居修身养性。“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老渔父的“驻眼看钩不移手”。这种“不移”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实质是一种忘物、忘俗、忘我的境界。这种超越能使人心境空灵平静、精神凝聚,从而产生创造的生机,畅达生命的价值。
苏轼、黄庭坚面对人生困境却表现出通脱豁达、随缘自适的超旷心态。如苏轼《渔父》四首: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掉任斜横,醒援不知何处。
又如黄庭坚的渔父词《诉衷情》:
一波刁‘动万波随,蓑等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就要求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与浊世不惧同尘,露锋芒以求光照。和其光而不污其体,同其尘而不渝其贞。你清高,但不能容不下卑贱;你善良,不能容不下邪恶;你聪明,不能容不下愚蠢;你干净,不能容不得肮脏。心胸宽广,才有可能被别人接纳,才能影响他人,才能有所作为。这就是孔子“六十耳顺,七十为所欲为”的道理。智者为所欲为和凡人为所欲为是不同的。
渔父虽然也关心社会政治,但他们更多秉承了老庄思想,伊侣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以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王安石《浪淘沙令》)。古代圣贤善于审时度势,国家出现衰微气象之时,宁愿隐于茫茫人海,过潦倒终穷的生活,也不愿功用其智,谋取一时显贵。富贵荣华皆如云烟。他们所以安身立命的是那一脉清净的流水,一方优雅的山林。“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查德卿《双调·蟾宫曲·怀古》)在这里作者看破了一切,不可不谓之智慧。
总之渔父是一类顺应自然,往来无踪,风神潇洒,无意仕途的隐士,他们是一群绵延不绝的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士人。其孤高人格、愤世心态,折射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道家诸子在两千多年前建立的充满生命关怀的哲学理论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它可以启迪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生存的原则、生活的态度等重大的人生问题;可以启发人们珍重自己的生命,淡化名利心,保持平常心;可以引导人们逐步从身外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生命的自然状态,过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弗洛姆.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2]潘若冲.郡阁雅谈〔M〕∥说诗乐趣校注.济南:齐鲁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3]曹辛华.论唐宋渔父词的文化意蕴与词史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2007.7.
[4]刘庆华.世说新语〔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5]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6]张潮.幽梦影〔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7]余嘉锡撰周祖谟等.世说新语·识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
[8]李霞.生命本位与自然关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J〕.2004.28.4.
关键词:渔父;高傲之人;智者
这里所讲的渔父并不是指历史上某个具体的渔父,也不是指写过渔父生活的作者,而是把渔父作为隐者的典型(中国自古有渔、耕、樵、隐逸方式,而渔父被认为是最洒脱的一种。)来讨论其人生观和价值思想。这类隐者大都在道家的放达与逍遥、不为世俗所累的背后有着儒家积极入仕的精神。
一、中国古代的渔父形象类型
渔父的出现和被推崇不是偶然的,渔父是仕、隐矛盾的产物。渔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或因崇尚自然,追求闲适,或因奸佞当道,无法立足,或因社会动荡,躲灾避祸,或因失意仕途,派遣郁闷,高洁之士成了隐身江湖优哉悠哉的渔父。
渔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避世隐逸的渔父,淡薄名利不求世人所知,自娱自乐,有着过人的学识,洒脱的生活态度,永远隐逸,不求入仕的渔父。那位“乐在风波钓是闲”的道士张志和堪称典型。一种是闲适隐逸的渔父。如柳宗元放逐以后就以渔父自居。一种是性情孤高,不受束缚隐逸的渔父。五代梁国李梦符可算得上准“渔父”!据《郡阁雅谈》云:“梁开平中钟传镇洪州时,见李梦符日与布衣食,狂吟放逸,尝以竿悬一鱼向布肆唱《渔父引》,卖其词,好事者争买之,得钱便入酒家,其词千余首传于江表。”其渔父词作也不少〔2〕。存世的仅有两首《渔父引》:
村寺钟声度远滩,半轮残月入山前。徐徐拨棹却归湾,浪叠朝霞锦绣翻。(一)
渔弟渔兄喜来到,波官赛却坐江限。椰榆杓子木瘤杯,烂煮鲈鱼满案堆。(二)
不见滚滚红尘,一派渔家风情。刘克庄《木兰花慢·渔父词》中云“古来贤哲,多隐于渔”〔3〕即道出“渔隐”乃古代隐居者常采用的方式。像许由颍滨洗耳、姜尚磻溪垂钓、范蠡泛舟五湖、庄子濮水之钓、越人濯足沧浪、严子陵七里濑之钓、张志和之钓西塞烟波等,均以渔隐驰名。
渔父是一种共名,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最初的渔父形象是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所遇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自此后世描写的众多渔父也大都有着道家学派的思想。渔父形象有如一个多姿多彩的面具,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不同社会背景下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二、中国古代的渔父高傲之人的形象
这类人大都不流于世俗,不肯与小人同流合污,不苟合于当朝执政者,不献媚于朝中重臣。心能虚空,无所牵挂,逍遥自在。正如前人《指玄篇》“若得心空苦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脱下胎州袄,便是逍遥大丈夫。”
渔父大都有自知之明,做人亦如镜子,知自己无力改变社会的黑暗,反抗徒劳牺牲而无其他价值。他“媸颜陋质,不与镜为仇者,亦以镜为无知之死物耳。使镜而有知,必遭扑破矣。《幽梦影·镜无悠悠·知不幸》。东汉时的严子陵终身不仕,不为俸禄所折腰。据《后汉书·严光传》记载:“......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请之。三反而后至......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在士固有志的信念支配下,严光敢于忤上,亦不为利禄所动,后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却描写了一位在茫茫江雪之上孤舟独钓的渔父形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南宋词人朱敦儒的《好事近》,也勾画了一位看破红尘、独往独来的渔父形象:“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明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元朝建立后,元统治者实行了高压政治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不愿与当权者合作而隐遁避世的文人也就越来越多。吴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是元代山水画名家。其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也不与权势者往来,过着隐居的清苦生活。元代40首渔父词中,吴镇创作的就达22首。吴镇渔父词弥漫着浓厚的隐逸思想,体现了他孤高傲世、不随流俗的鲜明个性。如其中一首《渔父》: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词中的“鲈鱼”,出自《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11〕后人以此意喻“贵得适意”的隐逸情趣。因此“只钓鲈鱼不钓名”一句把吴镇孤傲、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明了他对逍遥、适意生活的追求。
纵观历史,多少贤人雅士甘作空旷江面一烟波钓叟。钓鱼让他们排遣了
抑郁和孤独,重拾起村夫野老的快乐,能够更为深刻地思考人生,从而使生命焕发异彩。或有英雄迟暮宝刀未老的喜剧美,或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怆美,或有浪迹江湖飘逸洒脱的情致美。一泓江水,平息了世俗的纷繁扰攘,让人们静观宇宙,善待生命,人格的魅力从而彰显。
三、中国古代的渔父智者形象
渔父是顺应时代的,他们在看似消极避世的同时有着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看透世事的纷扰,不为事物所累,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他们明哲保身,不做无谓的牺牲。
在屈原《渔父》篇里渔父说“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世人皆浊是因为世人都在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是因为众人都在餔其糟而歠其酾,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没有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的意思,是要求人行为上和世人一样平常普通,心理上不能存有厌恶之心。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莲花就是在淤泥中汲取营养而洁身开放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人生在世,都要濯缨、濯足的。缨是外露给大家看的,足是裹于履中不示人的。沧浪之水不论清浊都可濯身。做人不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濯我缨”比喻做官。足在下,“濯吾足”寓意隐居修身养性。“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老渔父的“驻眼看钩不移手”。这种“不移”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实质是一种忘物、忘俗、忘我的境界。这种超越能使人心境空灵平静、精神凝聚,从而产生创造的生机,畅达生命的价值。
苏轼、黄庭坚面对人生困境却表现出通脱豁达、随缘自适的超旷心态。如苏轼《渔父》四首: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掉任斜横,醒援不知何处。
又如黄庭坚的渔父词《诉衷情》:
一波刁‘动万波随,蓑等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就要求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与浊世不惧同尘,露锋芒以求光照。和其光而不污其体,同其尘而不渝其贞。你清高,但不能容不下卑贱;你善良,不能容不下邪恶;你聪明,不能容不下愚蠢;你干净,不能容不得肮脏。心胸宽广,才有可能被别人接纳,才能影响他人,才能有所作为。这就是孔子“六十耳顺,七十为所欲为”的道理。智者为所欲为和凡人为所欲为是不同的。
渔父虽然也关心社会政治,但他们更多秉承了老庄思想,伊侣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以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王安石《浪淘沙令》)。古代圣贤善于审时度势,国家出现衰微气象之时,宁愿隐于茫茫人海,过潦倒终穷的生活,也不愿功用其智,谋取一时显贵。富贵荣华皆如云烟。他们所以安身立命的是那一脉清净的流水,一方优雅的山林。“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查德卿《双调·蟾宫曲·怀古》)在这里作者看破了一切,不可不谓之智慧。
总之渔父是一类顺应自然,往来无踪,风神潇洒,无意仕途的隐士,他们是一群绵延不绝的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士人。其孤高人格、愤世心态,折射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道家诸子在两千多年前建立的充满生命关怀的哲学理论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它可以启迪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生存的原则、生活的态度等重大的人生问题;可以启发人们珍重自己的生命,淡化名利心,保持平常心;可以引导人们逐步从身外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生命的自然状态,过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弗洛姆.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2]潘若冲.郡阁雅谈〔M〕∥说诗乐趣校注.济南:齐鲁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3]曹辛华.论唐宋渔父词的文化意蕴与词史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2007.7.
[4]刘庆华.世说新语〔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5]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6]张潮.幽梦影〔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7]余嘉锡撰周祖谟等.世说新语·识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
[8]李霞.生命本位与自然关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J〕.200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