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艺术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6243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宋代的瓷器、版式、书画都可称得上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之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无论是诗词散文,或是书画音律,他皆有成就,可谓艺术全才。苏轼的书法杰作《黄州寒食诗帖》,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 《祭侄稿》并称“天下第三行书”。本文将对《黄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苏轼 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字体 宋代美学
  1、宋代美学风格
  “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中国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宋代美学讲究“单纯”二字,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汝窑之美,没有繁杂的器型、没有绚丽的釉彩,不争不抢,却美的不可方物。再如宋代的版式,可以说是影响了全世界。宋代的书画同样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苏轼《黄州寒食帖》可谓宋代书法的精华。苏轼年轻字写得很漂亮,《黄州寒食帖》是在他的人生摔一大跤后出来的,此时的他就不在意美,而是写得很自然,而正是这份自然,造就了一份看似“丑陋”的美。
  2、“天下第三大行书”——《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幅面高189毫米,长342毫米,诗文17行,共计129字,诗稿现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书法大家黄庭坚在诗稿后作题跋,被后人称为“苏黄双璧”。
  苏轼于《黄州寒食帖》上作寒食诗共两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从文学层面上看,《黄州寒食帖》中包含了“小屋”、“空庖”、“坟墓”等意象。诗文之中体现的满是一种凄凉、郁郁不得志的意境。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两句足以体现他当时生活的窘迫。单论其文学造诣,在苏轼众多诗文中不算突出,但其独特的书写方式,无疑将诗文的情感升华到了另一个层次。
  3、《黄州寒食帖》书写过程情绪分析
  3.1 《黄州寒食帖》寒食诗其一
  苏轼在《黄州寒食帖》开篇前三行尚未完全进入状态,一笔一划十分谨慎惊倒,可以想象当时苏轼研墨展纸,提笔成书时的细腻。虽然心情抑郁,但未到激动之处。
  至“萧瑟” 二字,笔势放开,字形阔大,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苏轼运笔的速度加快,线条率意,笔墨任意挥洒。创作的理性意识开始下降,情感因素逐渐加强,出现漏字多字——“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漏去“病”字,多写一个“子”字。
  整体而言,第一首寒食诗在用笔方面,每个字无不落笔沉着,行笔涩进,提、按、转、折凝重,收笔圆融, 笔画雄浑劲健。苏轼用笔多偏侧,行笔简便,笔法随意而出,其线条朴实无华,别具一格。每一笔皆仍在苏轼掌控之中。
  3.2 《黄州寒食帖》寒食诗其二
  《黄州寒食帖》第二首诗(第八至第十六行)开篇字距紧凑压抑,似乎是苏轼在完成第一首诗后,放下手中之笔望向屋外的雨水,待得情绪稍微得到控制又重新提起笔来写这第二首寒食诗,但难以压抑的情绪使他在第二句处多写了一个“雨”字,而后字笔画开始加粗,用劲加大。写到“空庖煮寒菜”时字体明显缩小,此时已达到情感控制的临界点。
  苏轼作书,喜用浓墨,《寒食帖》也是如此。用墨过多,极易产生“墨猪”,苏轼却能通过转折处重按然后迅速转折,产生一种凌厉、劲健的效果。加上墨色黝黑发亮, 更是奇异诱人。从第十一行开始,苏轼压抑的情绪完全喷发,“破灶烧湿苇”五字一改前文的压抑,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从“破灶”至“衔纸”一气呵成,颠覆了苏轼惯常的浓墨手法,墨色逐渐变浅变枯。“苇”、“纸”二字的悬针处理,既有酣畅淋漓之感,又起到灵活空间的作用,使我们在看到这时虽发现字形变大但不觉有丝毫笨拙瘀滞之感。
  4、《黄州寒食帖》字形技法分析
  4.1 《黄州寒食帖》中悬针的处理
  《黄州寒食帖》字体形状多用扁侧,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特点,显得古意盎然,朴拙郁茂。
  对于其扁侧的字体,后人又以“石压蛤蟆体”来讥讽。但其实不然,寒食帖中虽然多为扁侧,但其中穿插不少瘦劲细长的字形,稳中有变,其中长短的安排都是苏轼自己审美的体现。其中“年”“中”“苇”“纸” 均为长笔画悬针线条,一方面给纵向空间带来了延展性,另一方面,四字的位置安排也恰到好处,从而使整幅作品节奏感加强。
  4.2 《黄州寒食帖》中字体大小的处理
  《黄州寒食帖》字形大小疏密变化巨大,最少一行仅5字,最多一行达10字。“春江欲入户”到“死灰吹不起”字体明显放大;再看“破灶”“哭途穷”等字,超出其他字数倍。这种字形上的变化,常常是苏轼本人情绪失控造成的,表达的是其难以遏制的愤怒。“屋如渔舟濛濛”“煮寒菜”等处字距过于紧密,则是通过空间上的压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
  从《黄州寒食帖》丰厚粗重的点画中可以看出苏轼学习颜真卿的渊源,由于苏轼握笔近下,所以他书写时笔锋向左斜出,造成了左低右高的字势,也造成了侧锋较多。此外,苏轼执笔的方法为单钩法,这样更灵活,可以八面出锋,变化较多。
  4.3 《黄州寒食帖》结字造型分析
  苏轼的字形主要取决于其执笔笔法,他的单钩法像现在钢笔的握法,并且握笔很靠下,因此字形容易写成横势,撇笔、捺笔等笔画必须逆锋行笔,所以线条厚重有力。从《黄州寒食帖》整幅作品来看,呈横势的字形较多,这也保留了苏轼的一贯风格, 如“今”“秋”“雪”。虽然横势的字较多,但是作者也在其中穿插了很多纵势的字,如“年”“中”“纸”等字,这样正好使全篇串联起来,取得和谐的效果。第一次看到帖子时,大多数人会发现有的字形特别大,有的字形特别小,如大字“ 涂”“ 穷”,小字“ 已”“白”。这些字形单独看时会让人感觉反差很大,但被放到同一字帖中却不显突兀,反而很和谐。从单字看,整体都是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但是也有字是前倾的,如“已”“黃”。看上下结构的字,有的字上部首在左边,下部首在右边,如“黄”字;有的字上部首在右边,下部首在左边,如“寒”字,上下部首都是自然错开,避免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重右轻,如“死” 字,有的左轻右重,如“污”字,正好突出了字帖的特点。还有些字内紧外松,看起来开张但又不觉得散,如“夜”“来”等字。还有的字按照正常写法,笔画多的字写得细一点,笔画少的写得比较粗,如“力”“水”等笔画较少的字,但字形配合整体写得比较细。   5、黄庭坚为《黄州寒食帖》作题跋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图九)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可惜黄庭坚的题跋没能等到苏东坡的检阅。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复任朝奉郎。可惜于北归途中,1101年8月24日,苏东坡于常州逝世。
  6、从《黄州寒食帖》看宋代美学
  李泽厚曾在《美的历程》中说道:“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宋代的美学也如苏轼在《黄州寒食帖》中所体现的那样,可以概括为“平淡”、“清空”四字。宋初一反晚唐五代以来诗文的情思浮靡、形式雕绘而提出“淡”的审美主张,它是宋初以来追怀三代之风的复古主义思潮在审美理想上的反映。以及理学思想的提出,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弱化了对于物质水平的追求。在美學上体现了一种极简之美。看苏轼《黄州寒食帖》,正是在物质极度匮乏之下所做,但其中之美感却从墨迹之中毫无保留地溢出,看似简单的笔画却能让人沉迷其中。
  反观当下市场的审美需求,网红文化当道,虽然也盛行日式或北欧的极简主义审美,但却只是空有其形。复原宋代的美学形象并不困难,但如何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再次从思想中开发如同宋代美学般灿烂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33卷)[M],荣宝斋出版社,1991.
  【3】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碑帖名品:苏轼黄州寒食诗帖[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4】刘军.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艺术风格浅析[D],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
  【5】宗晨.《黄州寒食帖》字形技法考察[J],美术教育研究,2014.
  作者简介:林子涵(1994.10—),男,汉族,福建福州市人,艺术设计学硕士,湖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展现出了极强的应用优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就需要更加有效地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这样能够提高一部分高精尖技术应用的效率,实现军民两个领域中技术的优势互补作用,有利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机制以及政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军民两用技术 转移机制 政策  军民融合是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战略体
期刊
【摘要】:德国,曾经一个长期分裂国家,甚至无力统一关税,保护工商业发展,却同时是两次挑起世界大战的国家,这是个神奇的国家,它的历史是跌宕起伏的。,本文立足德意志自1971年至1990年间的五个历史阶段划分,即普法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德国地位回升时期以及一直到德国统一之间,对德意志的外交特点进行分析,对这五个阶段提出“挥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大背景,依据部队参谋人员建设和培养机制,借鉴参谋建设的历史长河,立足部队为战争服务的基本理念,以文武分离为基础提出参谋的职责定位,创新探索部队参谋人员文武分离培养行为模式。  【关键字】:参谋 文武分离 专业多样化  1.前言  参谋作为军队人员重要组成部分,协助部队主官指挥作战行动,制定作战计划,对于部队首长做出准确决策起到中流砥柱作用。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战
期刊
【内容摘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为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为大众文创产品设计审美体验创造了多元化视角,为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审美趋势发展预留了更多可能性,专业课程与文创产品开发结合与衍生。  【关键词】:数字媒体 文创 衍生  一、文创的概念  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赋和文化积淀,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说简
期刊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今,信息网络的技术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动当中,给媒体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天时和地利,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新型媒体的出现是势在必行的,因此传统新闻学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严重影响,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新闻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民族新闻事业如果需要好好解决这一个问题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规划,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对传统新闻
期刊
【摘要】:关于我国政府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发展转型与创新,学界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人工智能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市场的重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政府转型,规避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风险,是我国以及全世界学者不断探索的命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 政府治理 行政伦理  人工智能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智慧城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
期刊
【摘要】:猪年央视春晚小品《抢C位》引发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小品由几位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占“C位”展开,将家长为了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拼命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熟悉的情节让不少为人父母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引发了更多关于座位的感触与思考。本文为一篇研究综述,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秧田式座位排布教室确实存在“C位”现象,并且秧田式座位分布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期刊
【摘要】:对比语言学是共时研究。(刘永红,2009)惯用语指成语谚语和俗语,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世界观,它与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语言文化价值。文化伴随意义指受民族文化制约的附属义,反映的是全体或者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此外,文化伴随意义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即某一个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同时具有褒与贬截然相反的感情评价色彩。(吴国华,1991)本论文立足于对比语言学理论,运用平行对比的研究方法,
期刊
广告学人阅读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随着对他了解加深,更觉其一生中留下无数宝藏,这本书记录了他一生的很多经历,尤其对青年人来说,不仅可以得到广告学的知识,更可以得到人生的启迪。  本读书报告将分为三大部分谈谈我获得的启示,挖掘奥格威留给青年人的宝藏。  一、勤奋勇敢和观察总结  奥格威的一生换了很多工作,厨师、厨具推销员、调查员、农民,甚至连间谍都尝试了,最终才
期刊
【摘要】:水电建设项目要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确保打造一支思想立场坚定、业务能力卓越的新型年轻干部队伍,使他们能够在项目建设中发挥力量、负起责任,促进水电项目建设质效提升。应重点建设如下四个机制,即建设有利于年轻干部成长发展的培养机制、建设有利于年轻干部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建设有利于年轻干部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建设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  【关键词】:水电建设 项目建设 年轻干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