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倡导通过小组活动、自主学习、责任分工、合作交往、自我体验、评价激励等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与他人合作的活动中来,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展。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普遍关注和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本文基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聚居地小组合作学习状况调查基础,从该地区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两方面入手,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足够准备
云南红河哈尼族聚居地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调查表明,对于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掌握,82%的教师从继续教育培训中掌握;9%的教师从教学观摩课上掌握;3%的教师从骨干教师培训中掌握;6%的教师是通过自我学习方式掌握。继续教育通常是在假期以短暂的、集中式的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这对教师一般地了解和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帮助的。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着自身规范和程序的教学形式,而且长期以来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很少被采用,因此,仅仅依靠继续教育所获得的一般性的了解和认识,是无法支撑教师将其付诸实践的。教师必须经过自我理论水平的提高、实践操作、反思、探究等过程,但这是短期培训不可能实现的。由于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足够准备,使合作学习的互动、目标、形式、情境、评价在教学中不能充分体现。
2.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
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通过角色分配,如:总结人、检查者、精确性裁判、关系/加工者、联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等,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其流程是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任务分解(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内合作交流、记录收获、全班交流反馈,学习效果评价。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复合活动,有其自身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较为顺利地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聚居地小组合作学习状况调查表明:68%的教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组成异质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法的区别在于分组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舍弃了合作学习的其他环节,以小组讨论替代合作学习,形成了学生发言七嘴八舌,课堂秩序混乱的场面。有的教师甚至把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也安排在小组活动中进行,认为只要这样做了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完全改变了合作学习的本来面目,使合作学习变成了形式化的小组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效能单一化
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知识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交往技能及情感等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基础教育较为薄弱,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还不够深入,部分地区在对教师评价时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进行排名,并实施“末位淘汰”、“末位下放”制,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中“分数唯一”的观念。云南红河哈尼族聚居地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调查表明:72%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教学目标宽广,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仅仅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为根本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是简单要求学生相互合作背诵公式、定理,却没有指导他们如何在小组中通过合作完成这一任务,教师未能意识到合作学习中各项教学目标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使合作学习的综合效能降低了。
4.复式教学分布广,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复杂性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分布面较广。2001—2002年,云南红河哈尼族聚居地绿春、元阳、红河、金平四个县共有中小学校点1650所,其中一师一校(即一所学校只有一位教师)有744所,占红河州一师一校的44.21%,[1]2005年一师一校有628所。从复式教学课堂结构看,它是几个年级的直接教学(动)与自动作业(静)同步且交替的教学活动模式。合作学习在复式教学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指直接教学阶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二种是“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学生的自动作业阶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种是“动”“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两个年级在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阶段同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外,综合性学科在复式教学中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如:红河甲寅乡小学在复式教学中,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社会课、音、体、美等课程在两个年级中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其区别只在于两个年级的教学要求不同。由于复式教学在“动”“静”阶段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两个及以上年级中进行,这都打破了复式教学是在“动”“静”交替中进行的基本模式,使复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为复杂。
(二)优势分析
1.空间优势:小班规模
小组合作学习时让教师最棘手的问题通常是学生人数多、班级规模大。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口较少,各自然村落相距甚远,难以集中办学,形成了小班规模的特点。云南省红河州普通小学25人以下的班级占到所有班级的43%,26~35人的班级占到26%。显然,这样普遍比较小的班级规模更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合作学习的一个优势。
2.民族传统文化
哈尼族世代生活在山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求得人际关系上的和睦,是哈尼族的人生哲学。每一个哈尼族家庭都以和睦、友爱、兴旺为荣。这种和睦的人际关系,由家庭推广到家族,形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处事准则。哈尼族人在传统的“围猎”生活中,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进行责任分工,并根据责任大小进行奖励,哈尼族人具有很强的尽我所能去完成自己责任的意识。哈尼族是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中唯一没有文字的民族,哈尼族文化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家庭及村寨教育。哈尼族的文化传统为哈尼族儿童接受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提供了天然、独特的准备,使得哈尼族儿童在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时从态度、情感、能力和习惯上都具有良好的基础,这是在其他许多地区尤其是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汉文化为主的地区往往难以具备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结合以上对少数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优势的分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校本培训、广泛交流与合作
校本培训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与研究性,为教师通过理解、揣摩、交流、演练等多种途径掌握这种方式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平台,因此更加适合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掌握。在多样化的教师培训中,要立足于校本培训,使教师在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强调,校本培训应与高校联合,借助专家的理论强势。在专家指导下,校本培训不仅能够获得质量上的保证,更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效能。校本培训要广泛的交流,相互总结与提高,尤其是从事复式教学的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应以自我探讨、反省、交流、提升为基本过程,才能提高复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能,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化发展。因此,立足校本培训、“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广泛交流与合作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策略。
(二)尊重、发扬民族传统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哈尼族学生具有友爱交往、和睦相处、团结合作、责任意识等民族传统特征,这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该地区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上所分析的教师原因,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合作学习技能训练。如何发挥学生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提高合作学习成效呢?
1.尊重民族学生语言表达习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
哈尼语是主谓宾SOV型语言,主谓宾的语序是主语在句首,宾语在谓语之前。[2]如:他犁田。哈尼族学生表述为:他田犁。我们上体育课。表述为:我们体育课上去。合作学习要进行讨论、交流、发言、汇报等语言表达过程,教师首先要尊重民族学生语言表达的习惯,并引导各民族学生在尊重民族习惯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才能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尊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
2.合理分组,发扬民族学生友爱交往、团结合作精神
哈尼族人生价值观中注重群体生存原则,强调民族群体的生命彻底超然于物外。合作学习分组中,教师要发扬民族学生的传统习惯,应将民族学生分在各小组内,避免把单一民族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可发挥民族学生团结协作的优势,促进小组内协作技能的提高。
3.以学生民族自豪感为核心,突出民族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表扬民族学生的传统习惯,激发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在双语教学地区,使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不但可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还可增进民族间的了解,激发学生探讨、创新的意识。
4.以责任意识为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
民族地区的学生在解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不够主动,有只做不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民族学生在独立思考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下,大胆地阐释自己的意见。如:有意识的安排民族学生承担交流的任务,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等。
(三)转变教师评价观、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少数民族地区在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时,还具有较深的传统评价的烙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评价教师,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被捆住手脚的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中体验到了诸多痛苦。因此,转变对教师的评价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是建立公正、公平、科学的评价观的基础。评价应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以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标。这样教师才能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胆体验、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水平。
(四)发挥小班规模优势、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效能
发挥小班空间优势,突出合作学习的效能,要做到分组适宜、灵活。如25人以下的班级中,通常分为4~6个小组,每组2~4人,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又能保持小组间的有效竞争。小组不易固定,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内容有意识地变化合作关系。此外,要合理利用班级的座位排列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比较适合的座位排列方式有圆形、马蹄形和小方块等。小班规模对座位排列有较大的选择,它更有利于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
(五)复式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策略
通过对“红河甲寅乡小学在复式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笔者提出复式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以下策略。
1.选择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策略
从学习任务来看,直接教学阶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适合认知层次较高或较复杂的认知学习任务和综合性较强的学习任务。自动作业阶段进行合作学习,适合情感、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和适合于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动”“静”中同时进行的合作学习,适合复杂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综合活动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复式教学中在综合类、活动类课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把不同年级的学生搭配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责任分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共同进行合作学习。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社会课、音、体、美等课,在两级或三级复式教学中合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不仅利于教师的教学调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与高年级学生的合作交往中,更能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综合活动课程复式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选择公共性的问题为合作学习内容。二是互助性,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以小组成员责任分工来实现的。三是交往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以个体为本,以交往为渠道,使学生习得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四是自主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体现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使低年级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要从教师实际出发,在充分分析当地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从教师培训入手,确实提高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操作能力,并加强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注重发挥民族地区学生所具有的民族文化性,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顺利实施。
注释:
[1][2]戴庆夏.中国哈尼学(第三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03、272.
本文是云南省课题项目“红河县甲寅乡哈尼族聚居区教育状况研究”(项目编号:5Y1157G)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
(责任编辑:张瑞芳)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足够准备
云南红河哈尼族聚居地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调查表明,对于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掌握,82%的教师从继续教育培训中掌握;9%的教师从教学观摩课上掌握;3%的教师从骨干教师培训中掌握;6%的教师是通过自我学习方式掌握。继续教育通常是在假期以短暂的、集中式的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这对教师一般地了解和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帮助的。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着自身规范和程序的教学形式,而且长期以来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很少被采用,因此,仅仅依靠继续教育所获得的一般性的了解和认识,是无法支撑教师将其付诸实践的。教师必须经过自我理论水平的提高、实践操作、反思、探究等过程,但这是短期培训不可能实现的。由于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足够准备,使合作学习的互动、目标、形式、情境、评价在教学中不能充分体现。
2.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
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通过角色分配,如:总结人、检查者、精确性裁判、关系/加工者、联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等,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其流程是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任务分解(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内合作交流、记录收获、全班交流反馈,学习效果评价。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复合活动,有其自身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较为顺利地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聚居地小组合作学习状况调查表明:68%的教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组成异质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法的区别在于分组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舍弃了合作学习的其他环节,以小组讨论替代合作学习,形成了学生发言七嘴八舌,课堂秩序混乱的场面。有的教师甚至把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也安排在小组活动中进行,认为只要这样做了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完全改变了合作学习的本来面目,使合作学习变成了形式化的小组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效能单一化
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知识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交往技能及情感等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基础教育较为薄弱,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还不够深入,部分地区在对教师评价时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进行排名,并实施“末位淘汰”、“末位下放”制,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中“分数唯一”的观念。云南红河哈尼族聚居地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调查表明:72%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教学目标宽广,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仅仅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为根本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是简单要求学生相互合作背诵公式、定理,却没有指导他们如何在小组中通过合作完成这一任务,教师未能意识到合作学习中各项教学目标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使合作学习的综合效能降低了。
4.复式教学分布广,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复杂性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分布面较广。2001—2002年,云南红河哈尼族聚居地绿春、元阳、红河、金平四个县共有中小学校点1650所,其中一师一校(即一所学校只有一位教师)有744所,占红河州一师一校的44.21%,[1]2005年一师一校有628所。从复式教学课堂结构看,它是几个年级的直接教学(动)与自动作业(静)同步且交替的教学活动模式。合作学习在复式教学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指直接教学阶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二种是“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学生的自动作业阶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种是“动”“静”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两个年级在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阶段同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外,综合性学科在复式教学中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如:红河甲寅乡小学在复式教学中,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社会课、音、体、美等课程在两个年级中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其区别只在于两个年级的教学要求不同。由于复式教学在“动”“静”阶段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两个及以上年级中进行,这都打破了复式教学是在“动”“静”交替中进行的基本模式,使复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为复杂。
(二)优势分析
1.空间优势:小班规模
小组合作学习时让教师最棘手的问题通常是学生人数多、班级规模大。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口较少,各自然村落相距甚远,难以集中办学,形成了小班规模的特点。云南省红河州普通小学25人以下的班级占到所有班级的43%,26~35人的班级占到26%。显然,这样普遍比较小的班级规模更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合作学习的一个优势。
2.民族传统文化
哈尼族世代生活在山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求得人际关系上的和睦,是哈尼族的人生哲学。每一个哈尼族家庭都以和睦、友爱、兴旺为荣。这种和睦的人际关系,由家庭推广到家族,形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处事准则。哈尼族人在传统的“围猎”生活中,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进行责任分工,并根据责任大小进行奖励,哈尼族人具有很强的尽我所能去完成自己责任的意识。哈尼族是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中唯一没有文字的民族,哈尼族文化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家庭及村寨教育。哈尼族的文化传统为哈尼族儿童接受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提供了天然、独特的准备,使得哈尼族儿童在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时从态度、情感、能力和习惯上都具有良好的基础,这是在其他许多地区尤其是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汉文化为主的地区往往难以具备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结合以上对少数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优势的分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校本培训、广泛交流与合作
校本培训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与研究性,为教师通过理解、揣摩、交流、演练等多种途径掌握这种方式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平台,因此更加适合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掌握。在多样化的教师培训中,要立足于校本培训,使教师在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强调,校本培训应与高校联合,借助专家的理论强势。在专家指导下,校本培训不仅能够获得质量上的保证,更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效能。校本培训要广泛的交流,相互总结与提高,尤其是从事复式教学的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应以自我探讨、反省、交流、提升为基本过程,才能提高复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能,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化发展。因此,立足校本培训、“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广泛交流与合作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策略。
(二)尊重、发扬民族传统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哈尼族学生具有友爱交往、和睦相处、团结合作、责任意识等民族传统特征,这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该地区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上所分析的教师原因,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合作学习技能训练。如何发挥学生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提高合作学习成效呢?
1.尊重民族学生语言表达习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
哈尼语是主谓宾SOV型语言,主谓宾的语序是主语在句首,宾语在谓语之前。[2]如:他犁田。哈尼族学生表述为:他田犁。我们上体育课。表述为:我们体育课上去。合作学习要进行讨论、交流、发言、汇报等语言表达过程,教师首先要尊重民族学生语言表达的习惯,并引导各民族学生在尊重民族习惯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才能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尊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
2.合理分组,发扬民族学生友爱交往、团结合作精神
哈尼族人生价值观中注重群体生存原则,强调民族群体的生命彻底超然于物外。合作学习分组中,教师要发扬民族学生的传统习惯,应将民族学生分在各小组内,避免把单一民族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可发挥民族学生团结协作的优势,促进小组内协作技能的提高。
3.以学生民族自豪感为核心,突出民族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表扬民族学生的传统习惯,激发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在双语教学地区,使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不但可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还可增进民族间的了解,激发学生探讨、创新的意识。
4.以责任意识为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
民族地区的学生在解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不够主动,有只做不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民族学生在独立思考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下,大胆地阐释自己的意见。如:有意识的安排民族学生承担交流的任务,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等。
(三)转变教师评价观、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少数民族地区在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时,还具有较深的传统评价的烙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评价教师,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被捆住手脚的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中体验到了诸多痛苦。因此,转变对教师的评价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是建立公正、公平、科学的评价观的基础。评价应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以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标。这样教师才能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胆体验、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水平。
(四)发挥小班规模优势、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效能
发挥小班空间优势,突出合作学习的效能,要做到分组适宜、灵活。如25人以下的班级中,通常分为4~6个小组,每组2~4人,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又能保持小组间的有效竞争。小组不易固定,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内容有意识地变化合作关系。此外,要合理利用班级的座位排列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比较适合的座位排列方式有圆形、马蹄形和小方块等。小班规模对座位排列有较大的选择,它更有利于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
(五)复式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策略
通过对“红河甲寅乡小学在复式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笔者提出复式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以下策略。
1.选择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策略
从学习任务来看,直接教学阶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适合认知层次较高或较复杂的认知学习任务和综合性较强的学习任务。自动作业阶段进行合作学习,适合情感、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和适合于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动”“静”中同时进行的合作学习,适合复杂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综合活动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复式教学中在综合类、活动类课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把不同年级的学生搭配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责任分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共同进行合作学习。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社会课、音、体、美等课,在两级或三级复式教学中合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不仅利于教师的教学调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与高年级学生的合作交往中,更能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综合活动课程复式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选择公共性的问题为合作学习内容。二是互助性,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以小组成员责任分工来实现的。三是交往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以个体为本,以交往为渠道,使学生习得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四是自主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体现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使低年级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要从教师实际出发,在充分分析当地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从教师培训入手,确实提高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操作能力,并加强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注重发挥民族地区学生所具有的民族文化性,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顺利实施。
注释:
[1][2]戴庆夏.中国哈尼学(第三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03、272.
本文是云南省课题项目“红河县甲寅乡哈尼族聚居区教育状况研究”(项目编号:5Y1157G)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