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乐生平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zcy_yt190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前往漳州芗城天宝镇区九一八街拜访94岁高龄的健康老人韩先生。一到韩先生家门口,便能见到他自己书写的春联:“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惟其时”。那字体颇为刚劲有力,很难想象出自老先生之手。一进门,韩先生正同几位老人朋友在聊天。韩先生看上去比他的年龄还年轻。他身材不高,却很康健,笑容可掬。笔者说,没想到韩先生的身板还这样硬朗。韩先生说他的身骨是年轻时练就的。原来他年轻时,曾挑货担到南靖县金山圩和船场圩去赶集。步行十几铺路,达十年之久。因而体力很强壮。而他对于写毛笔字的爱好却是始孩时。
  他儿时,他舅舅戴建勋于省立八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洪坑村办起了天宝乡第一所乡村小学。韩先生就到洪坑小学念书。他从小就喜欢写毛笔字。在舅舅的督促下,勤练书法童子功。后来他回到爷爷开的杂货店帮忙。他帮爷爷卖东西,又兼做记账员。天天记,天天写,毛笔字越写越好看。他的毛笔字竟然在天宝乡一带小有名气。每逢春节就为乡亲邻里写春联,连人家买卖房产和地产立契约,也请他书写。村里有人家婚丧喜庆也请他写字。后来,连天宝公社和石亭公社召开大会,也请他书写标语。塔尾村有一家石雕厂的老板,请他为功德碑、石柱联、牌匾等石刻作品书丹。那家的石雕产品远销漳州各县区。多年来,他书写的石刻作品不下三四千件。许多寺庙、单位和居家的楹联、招牌和匾额都请韩先生书写。如就近的小学校牌几乎全由他书写的。有的字要写一米半大,就得先写20多公分大小的字,然后打格子放大成大字。如笔者刚才路过看到的天宝镇供销社的“贸易中心”四个大字,就写得很有气势。天宝镇区有座后山庵。后山庵重修落成时,市佛教协会赠送一联作为祝贺:“后学仰圣依教行,山门洞开渡众生”,就是请韩先生书丹的。天宝路边韩氏宗祠“崇贤堂”内有一块碑记,就是由漳州文化耆宿王作人先生及其门生韩安定医师撰文,韩珍大书丹的。而“遹追堂”内的“派衍昌黎”“进士”“武魁”等牌匾的大字也是为韩先生所书。连台商也请韩先生为台湾的寺庙书写牌匾和柱联。
  笔者问韩先生有什么养生经验时,他说,没什么经验。不过与韩先生的交谈中,可以了解到他的养生与他的书法爱好分不开。他每天要看书报和写字,他一生以书写为乐。从他的书房兼客厅的书橱里一摞摞的书刊,可以看出先生的阅读兴趣的广泛。有《中国各胜楹联大观》《漳州掌故》《八闽纵横》《春联对联精选》《漳州书法集》《当代楹联墨迹选》《福建家训》等。韩先生打开一本《闽南风情》杂志让我看,里面登有他的书法作品“振兴中华”四字和毛泽东《到韶山》诗。谈话间,他的孙子又送来了当天的《福建老年报》和《闽南日报》。韩先生说,这几份报纸他几十年坚持看。读书和写字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觉得活得有意思。
  如果说韩先生的书法创作走的是“不刻意求美,功到自美”的路子。那么,他的养生之道却是“不刻意求寿,道合自寿”。他说,他有一个生活特点,就是吃香睡香。他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不挑食,有什么吃什么,吃什么都香。喜欢喝点小酒,不抽烟。他早年时外出做生意,养成一个好习惯,随遇而安,好吃好睡,一睡下就一觉到天亮。他说,作息有常对老人来说尤其重要。多年前,他曾到厦门去帮朋友办理丧事,忙了几天,结果就病倒了。他平日很少有病,一旦生活失常就会得病。韩先生晚年很幸福,他夫妻相敬如宾,子孙孝顺。每天除了看书写字外,还坚持骑自行车到外面玩玩。看看田园风光,逛逛街市,逢人聊聊,轻轻松松过好每一天。
  筆者离开韩先生家时,才望见客厅里悬挂着他的好友韩医师为他撰联韩先生自己书丹的对联:“珍珠生老蚌,久经风雨见伪真;大厦耸蕉乡,惟望子孙读圣贤”。这联句正是其对为人的概括。
其他文献
赏花、爱花,是漳州人的生活情趣。行走在路上、街头或巷子,蓦地一阵清香扑鼻,那一定是有些人家的什么花开了,香气在窗口或阳台上浮动,清风把若有若无的香气朝你送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乐于用鲜花作为家庭摆设,把花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漳州人对花的情怀,其实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花卉产业的基础。  由于漳州有独特的对台资源,漳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老百姓这种赏花、爱花、种花的“花事”,做成了“情牵两岸
期刊
第一次知道木棉,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十分优美的句子,因生在中部桐柏山麓,未见木棉,想应十分高大……橡树倒是常见,家乡称作橡子树、栎树,粗黑的皮,伟岸挺拔,薪炭生火主要靠它,开花结果的就叫橡树(果称橡子,壳称橡碗,可药用),家门前就有一棵,
期刊
春和景明,和风暖阳,午后的铜砵村一片安宁祥和。我习惯性地信步到村东头的怀乡亭前。“怀乡亭”三个字出自我的手笔,被镌刻在一块巨大的卧石上,殷红如血。大石后面的榕树郁郁葱葱,遮住了树后的怀乡亭,但遮不住六十九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段历史。我抬头南望,恍惚中,往事如在眼前。那一年我刚好出生在这个村庄,我的一生从此与这个村庄与这段历史有了血浓于水的牵连。  年龄渐长,我从父母和乡邻的口口相传中,了解了那段历史
期刊
有朋友问我,你要去科岭吗?我在脑中搜索半天,不知道何意。科岭,这是地名吗,与我的生活显然从未交集过。朋友说,在南靖县。啊,南靖,一个布满土楼的神奇之地,那么科岭肯定也有土楼,定然也会有我向往的碧水绕孤村的悠然,一下子,陌生之地,俨然近在咫尺。  第二天,经过两个半小时车程的峰回路转,我们便踏上了科岭这片位于南靖西北部的红土地。下车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半,夜色的黑正一点点吞噬着小山村,加上电路检修导致停
期刊
在东山岛风光旖旎的风动石景区里,关帝庙(也称武庙)以其秀美、古朴、典雅、肃穆闻名海内外,它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位列全国五大关庙,是台湾全省诸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东山地处东南沿海,岛上百姓崇拜关帝的文化习俗有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成因。据我所知,有关东山关帝及关帝庙的论著、歌、诗、典故及介绍除古人论述以外,单单现代的文本就已琳琅满目,如陈汉波先生的《东山与台湾关帝文化缘系小考》,有刘小龙先生的
期刊
闽南的冬,静默,明丽。秋到冬的弧线轻轻滑过……  寒风凛冽,北风呼啸,冷得刺骨,一切与严冬有关的词可圈可点,各色保暖服,使人在寒冬中颓废了遭遇寒流的本体抵抗力。冬天的滋味偶尔在这块温暖的土地上播撒冷冷的气息,年轻人上半身是哈尔滨的冬天,下半截穿着肉色光滑的裤袜子像是闽南的春天,单单从视觉上很难超越冬天的暗示,有点踌躇与迷茫。再冷些吧,闽南就是闽南,冷,不像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也不像珠穆朗玛峰,不像雪
期刊
古代士子凭借读书走上仕宦之途,向以参加科举取士为主要途径。彼时教育机制远非今朝可比,承担儿童启蒙教育的,多由私人设立的学塾完成。此类学塾在明清时期较为普遍,大抵由有钱人家开设,延聘西宾教授本族及庶出子弟。另有部分义学或义塾,则由地方或个人捐资设立,招收寒门子弟入学。因为机会难得,一般寒门子弟能辨字识数就已经不错了,很难有人可以通过童试进入县学继续深造,进而参加乡试、会试获取功名的机会。就是在这样的
期刊
我在金湾念书的时候,有两次我单方面落实的初恋,充其量是对女生的好感,相对于经典恋爱的容量,我的情事可以忽略不计。  那一年,云朵在我眼前像花一般开放,我上大学了,至今我都无法忘记在科干院盛开紫荆花的路上那种我将有新开始的欣欣然的心情,迎接新生的自愿者都有着无私地接纳你的笑容。在艺术设计学院报名处,我看见一个女生背着一把小提琴在登记,于是在那一整天和日后的很多时间里,她像白天的一首流动的静夜思留在我
期刊
这个隐藏在闽西南峰峦叠嶂之间的古老村落,历史上叫作“长教”,更早的时候叫作“张窖”。明洪武四年(1371)的春天如期来临,这个地方注定要起一些变化。一个叫作简德润的私塾先生得到风水师的喻示,从西北十里的村子觅龙寻踪至此,入赘张姓人家,连生三子,又娶卢氏生了五子,据说家里的母鸭每天都生双蛋,添丁又发财,很快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子孙均以“张简”为姓。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作张简逢泰的子孙进京赶考,金
期刊
柔软的东西能带来很美好的感觉,比如赤足走在沙滩上,脚底传来柔柔的痒;或浮沉于碧澈的湖水中,仰望天上绵绵的云;甚至将自己窝进沙发的怀里,轻抚一只猫的皮毛。此皆最惬意的时刻,让人流连而忘情。  沉醉于杨柳轻风杏花春雨,动情于柳絮扑天惹帘沾帏,或放逐脚步于无际的雪野,在那一片柔软的洁白上写下自己的足迹。在月色柔和的夜色里,躺在床上,一枕甜蜜的旧梦让心境无比盈然。无论柔软的感触还是柔软的心緒,都能将生命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