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剪纸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由于它入门快、造型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指导要点中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们通过线上剪纸游戏活动,教师、幼儿和家长在线上线下的互动,让幼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丰富了幼儿的居家生活、提升了幼儿的多元发展、促进亲子关系、为幼儿来园后的线下活动做好了充分的衔接,点亮了家园共育之路。
关键词:线上 剪纸游戏 家园共育
剪纸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由于它入门快、造型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幼儿园中,剪纸是艺术活动领域的一部分,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我们把剪纸游戏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让幼儿从小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创造,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化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我们通过线上平台,让教师、幼儿和家长通过这一媒介,与线下教育活动形成互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铺路。一纸奇思,线上相约,我们通过公众号、微信群、之江汇等平台与幼儿、家长互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收获颇多。
一、 线上剪纸游戏,丰富幼儿的居家生活
(一) 线上教研,助推游戏顺利开展。
游戏的准备经过层层研讨,结合当下的现状以及新学期主题活动相关内容,确定游戏主题,选择游戏内容,制作游戏视频,助推游戏的顺利开展。如:结合“三八”节,我们准备了“三八”特辑,让大中小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游戏中表达对妈妈、奶奶、外婆的爱。春天来了,可孩子们还不能返园,我们在线上开展关于春天主题的剪纸游戏,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 生活化的剪纸游戏,提升幼儿的游戏兴趣。
在幼儿园,剪纸活动已经是一种常态,孩子们非常熟悉并喜欢。线上游戏的推送,给孩子们注入了新的内容。视频中老师深情并茂地讲解,有步骤、有作品的呈现,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当我们把第一组游戏推送给家长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家开展剪纸活动,可积极认真了。例如小班组的剪紙游戏《小牙刷》,孩子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耐心地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剪牙刷,好专注、好有爱啊!
二、 线上剪纸游戏,通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剪纸作为一项民间传统艺术,它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智力趣味活动,幼儿获得艺术的熏陶之外,能促进其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师创设条件和机会,通过家长这座桥梁,让幼儿与作品进行互动,促进了幼儿的技能发展、专注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等等。
(一) 幼儿技能的发展
技能是需要习得的,一日不练就会生疏。在居家的日子中,通过线上游戏的推送,家长引导幼儿一起开展剪纸游戏,在“咔擦咔擦”的剪纸声中,幼儿的剪纸技能越来越娴熟。由直线到曲线、由单一的线条到复杂的线条、镂空技能、衬纸技能等等,多种剪纸方式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从模仿到创作剪纸水平日益增长。
(二) 幼儿专注力的发展
专注力是每个人都不可多得的优良学习品质,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这一品质。我们结合特殊时期主题为幼儿创设了与其相关的剪纸游戏,创作剪纸作品。如小班《蝙蝠》、中班的《病毒》、大班的《箭》,能力强的幼儿还把三个年段的作品进行组合,用自己的方式来战胜病毒。幼儿沉浸在剪纸游戏中,获得成就,那么有助于幼儿专注力的提升。
(三) 幼儿思维的发展
剪纸活动需要幼儿手脑并用和技能相辅,在画、剪、折、贴的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在大班剪纸游戏中《镂空蝴蝶》,幼儿需要思考怎样把蝴蝶的花纹用镂空的技法表现出来,是剪刀头撮一个洞呢,还是对折后剪出一半的图形呢,在一次次地实践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剪纸技能,同时培养了幼儿积极主动思考的良好品质。
三、线上剪纸游戏,点亮家园共育之路,为线下活动实施做好衔接
幼儿因为特殊时期宅家,虽不能返园,但老师们通过线上游戏的形式,拉近了与幼儿、家长之间的距离。在线上游戏中,我们结合各年龄段的特点,把剪纸游戏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老师们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有助于教育教学,大家在线上开展“教师创意剪纸活动”,一幅幅的创意剪纸作品是那么的灵动、精致,如大班年段老师把剪纸融入绘本,中班年段老师用剪纸的形式来抗击病毒,小班年段老师用剪纸的形式开展了“爱”的教育。一幅幅的创作,展现了老师们的智慧与爱,在平台上进行一一推送,受到了幼儿、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老师们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幼儿、影响着家长,拉近了与幼儿家长们的距离,更多的家长带领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点亮了家园共育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剪纸游戏活动,因为有了先进的软件,计算机的辅助,大家相约在线上,更直观、更形象地指导家长和孩子,点亮了家园共育之路。接下来,我们的线上线下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为幼儿的深度学习、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学习游戏环境,将我们的课程建设更适合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
2.【剪纸技法与运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幼儿园家园共育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编
关键词:线上 剪纸游戏 家园共育
剪纸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由于它入门快、造型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幼儿园中,剪纸是艺术活动领域的一部分,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我们把剪纸游戏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让幼儿从小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创造,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化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我们通过线上平台,让教师、幼儿和家长通过这一媒介,与线下教育活动形成互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铺路。一纸奇思,线上相约,我们通过公众号、微信群、之江汇等平台与幼儿、家长互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收获颇多。
一、 线上剪纸游戏,丰富幼儿的居家生活
(一) 线上教研,助推游戏顺利开展。
游戏的准备经过层层研讨,结合当下的现状以及新学期主题活动相关内容,确定游戏主题,选择游戏内容,制作游戏视频,助推游戏的顺利开展。如:结合“三八”节,我们准备了“三八”特辑,让大中小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游戏中表达对妈妈、奶奶、外婆的爱。春天来了,可孩子们还不能返园,我们在线上开展关于春天主题的剪纸游戏,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 生活化的剪纸游戏,提升幼儿的游戏兴趣。
在幼儿园,剪纸活动已经是一种常态,孩子们非常熟悉并喜欢。线上游戏的推送,给孩子们注入了新的内容。视频中老师深情并茂地讲解,有步骤、有作品的呈现,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当我们把第一组游戏推送给家长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家开展剪纸活动,可积极认真了。例如小班组的剪紙游戏《小牙刷》,孩子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耐心地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剪牙刷,好专注、好有爱啊!
二、 线上剪纸游戏,通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剪纸作为一项民间传统艺术,它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智力趣味活动,幼儿获得艺术的熏陶之外,能促进其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师创设条件和机会,通过家长这座桥梁,让幼儿与作品进行互动,促进了幼儿的技能发展、专注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等等。
(一) 幼儿技能的发展
技能是需要习得的,一日不练就会生疏。在居家的日子中,通过线上游戏的推送,家长引导幼儿一起开展剪纸游戏,在“咔擦咔擦”的剪纸声中,幼儿的剪纸技能越来越娴熟。由直线到曲线、由单一的线条到复杂的线条、镂空技能、衬纸技能等等,多种剪纸方式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从模仿到创作剪纸水平日益增长。
(二) 幼儿专注力的发展
专注力是每个人都不可多得的优良学习品质,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这一品质。我们结合特殊时期主题为幼儿创设了与其相关的剪纸游戏,创作剪纸作品。如小班《蝙蝠》、中班的《病毒》、大班的《箭》,能力强的幼儿还把三个年段的作品进行组合,用自己的方式来战胜病毒。幼儿沉浸在剪纸游戏中,获得成就,那么有助于幼儿专注力的提升。
(三) 幼儿思维的发展
剪纸活动需要幼儿手脑并用和技能相辅,在画、剪、折、贴的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在大班剪纸游戏中《镂空蝴蝶》,幼儿需要思考怎样把蝴蝶的花纹用镂空的技法表现出来,是剪刀头撮一个洞呢,还是对折后剪出一半的图形呢,在一次次地实践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剪纸技能,同时培养了幼儿积极主动思考的良好品质。
三、线上剪纸游戏,点亮家园共育之路,为线下活动实施做好衔接
幼儿因为特殊时期宅家,虽不能返园,但老师们通过线上游戏的形式,拉近了与幼儿、家长之间的距离。在线上游戏中,我们结合各年龄段的特点,把剪纸游戏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老师们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有助于教育教学,大家在线上开展“教师创意剪纸活动”,一幅幅的创意剪纸作品是那么的灵动、精致,如大班年段老师把剪纸融入绘本,中班年段老师用剪纸的形式来抗击病毒,小班年段老师用剪纸的形式开展了“爱”的教育。一幅幅的创作,展现了老师们的智慧与爱,在平台上进行一一推送,受到了幼儿、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老师们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幼儿、影响着家长,拉近了与幼儿家长们的距离,更多的家长带领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点亮了家园共育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剪纸游戏活动,因为有了先进的软件,计算机的辅助,大家相约在线上,更直观、更形象地指导家长和孩子,点亮了家园共育之路。接下来,我们的线上线下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为幼儿的深度学习、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学习游戏环境,将我们的课程建设更适合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
2.【剪纸技法与运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幼儿园家园共育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