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数学教师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生活化教学方式正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教學形式。教师应该首先以联系的观点看待生活与数学教学的关系,在生活化数学教学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做到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学问题生活化、教学实践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应用意识;生活化教学
建立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是为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服务的,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资源、教学问题以及教学实践的生活化设计引导学生建立起生活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学有所用,活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一、教学资源生活化
数学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应该始终以联系的观点看待生活事物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时刻留意与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资源,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规划与设计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活化,使学生得以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建立起生活事物与数学学习内容的联系,养成生活化的数学意识。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融入数学教学的事物,并善于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发现身边事物数学原理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在课堂中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如零食包装盒、不规则的相框等多边形的物体,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作为教学导入阶段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观察与回忆生活中物体的方式建立起对多边形概念的初步认知。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放眼自己的日常生活寻找多边形的事物,学生的探究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课堂中根据所学到的多边形的定义积极地思考与回忆。通过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运用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并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物深化了学生对多边形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问题生活化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常常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难以找到与题目的共鸣,逐渐丧失了对数学应用问题的探究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兴趣,数学教师应该对数学应用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创新与发展,利用学生生活中切实可能出现并遇到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创新,使得学生在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题的积极性,并在数学生活问题的引导下更加直观地看到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切实地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在课堂中看到教材中的应用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关联较弱,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难以与问题产生共鸣,解题积极性不高。于是笔者根据本科的学习内容对课堂数学问题进行了创新,在课程中笔者选取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绿植为题目的核心,设计了校园绿植维护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应用。学生的探究兴趣被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牢牢吸引,并且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与解答充分的了解了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这一现象,并看到了数学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建立起了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实践生活化
数学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以直接感知的方式取代以往的间接接受数学知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数学实践,使学生将实践的内容放眼于日常生活之中,既是发展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数学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与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可能性》这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在回家后利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寻找家中适用于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测试事物的可能性并进行具体的分析。教师布置的实践性质作业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学生回到家中通过进行随机换电视台、随机抽扑克等形式完成了这次实践活动,并准确地求出了事件的具体可能性。在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所创立的第二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思考的方式良好的完成了实践学习,深化了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理解。
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加强自身的数学生活意识,善于利用生活资源对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元素进行创新,通过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化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晓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7,26(1).
[2] 张翼.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考试周刊,2017(12).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应用意识;生活化教学
建立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是为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服务的,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资源、教学问题以及教学实践的生活化设计引导学生建立起生活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学有所用,活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一、教学资源生活化
数学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应该始终以联系的观点看待生活事物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时刻留意与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资源,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规划与设计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活化,使学生得以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建立起生活事物与数学学习内容的联系,养成生活化的数学意识。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融入数学教学的事物,并善于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发现身边事物数学原理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在课堂中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如零食包装盒、不规则的相框等多边形的物体,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作为教学导入阶段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观察与回忆生活中物体的方式建立起对多边形概念的初步认知。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放眼自己的日常生活寻找多边形的事物,学生的探究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课堂中根据所学到的多边形的定义积极地思考与回忆。通过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运用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并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物深化了学生对多边形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问题生活化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常常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难以找到与题目的共鸣,逐渐丧失了对数学应用问题的探究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兴趣,数学教师应该对数学应用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创新与发展,利用学生生活中切实可能出现并遇到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创新,使得学生在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题的积极性,并在数学生活问题的引导下更加直观地看到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切实地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在课堂中看到教材中的应用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关联较弱,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难以与问题产生共鸣,解题积极性不高。于是笔者根据本科的学习内容对课堂数学问题进行了创新,在课程中笔者选取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绿植为题目的核心,设计了校园绿植维护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应用。学生的探究兴趣被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牢牢吸引,并且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与解答充分的了解了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这一现象,并看到了数学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建立起了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实践生活化
数学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以直接感知的方式取代以往的间接接受数学知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数学实践,使学生将实践的内容放眼于日常生活之中,既是发展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数学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与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可能性》这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在回家后利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寻找家中适用于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测试事物的可能性并进行具体的分析。教师布置的实践性质作业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学生回到家中通过进行随机换电视台、随机抽扑克等形式完成了这次实践活动,并准确地求出了事件的具体可能性。在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所创立的第二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思考的方式良好的完成了实践学习,深化了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理解。
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加强自身的数学生活意识,善于利用生活资源对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元素进行创新,通过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化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晓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7,26(1).
[2] 张翼.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考试周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