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我国柿栽培制度演变过程中(自然放任栽培—乔冠稀植栽培—矮化密植栽培)树形的相应变化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现代农业生产背景下柿树形的发展趋势,包括柿群体结构、个体结构、叶幕构成以及代表性的高光效树形,同时指出了配套的柿修剪制度的更新。
关键词柿;树形;演变;修剪制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605+.1;S6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2-0036-02
AbstractTree canopy changes in persimmon cultivation system in China by the evolution of natural cultivationarborescent canopy and thin plantingdwarf and close planting were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ree canopy on persimm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put forward,including persimmon population structure,individual structure,leaf canopy composition and representative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tree canopy.At the same time, the update of matched persimmon pruning system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Persimmon;Tree canopy;Evolution;Pruning system;Development trend
我國为世界上最大的柿生产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2015年我国柿产量为379.14万t,分别较2014、2013、2012、2011年增加了1.62%、7.13%、10.94%、18.94%,柿产量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产业发展形势较好。部分柿产区依托当地传统的柿品种资源,大力发展生产,柿产业已经成为部分山区、半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当家产业,行业影响力逐年增强[2]。该研究阐述了我国柿树形的演变,并提出了现代农业背景下树形的发展趋势。
1我国柿栽培制度及主要树形的演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生产目標的制约,我国柿生产经历了自然放任栽培—乔冠稀植栽培—矮化密植栽培到现代柿栽培的演变,柿树形也由传统的高、大、圆、稀转变为现代的矮、小、扁、密,伴随着这些演变进程,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大背景下,许多轻简、适用及省力化栽培技术在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我国柿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1.1自然放任栽培
1949年以前,我国柿主要为放任栽培,散生于山野坡地、田边地角、房前屋后以及道路两旁,任其自然生产。主要的树形为自然圆头形、自然圆锥形以及自然圆筒形,特征为冠层高大,树高一般为5~10 m,冠幅大,枝叶繁密,导致通风透光不良,内膛郁闭,结果部位外移和上移,单位面积产量极低,大小年现象严重,且病虫害多,果实品质低劣。这种原始低下的柿生产方式已经被淘汰。
1.2乔冠稀植栽培
1949年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果树“上山下滩”、柿粮间作、以果代粮、木本粮油政策的实施,我国柿产业处于大发展时期,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柿生产规模扩张迅猛,华北、西北地区涌现出了一批柿树山、柿树坡、柿树滩,不仅解决了果树与粮棉争地的矛盾,也为柿产业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3]。这一时期柿树的生产模式为乔冠稀植栽培模式,树形主要为疏散分层形、自然半圆形以及主干形,这些树形特点为①栽植密度低,株行距为(4~6)m×(5~6)m,栽植密度为270~495株/hm2;②树体高大,冠层高、大、圆,主要树形为自然半圆形、主干形以及主干疏层形;③栽培管理水平较低,果园土壤管理、花果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基本处于“半放任”状态,柿园大小年较为明显;④生产目标追求高产量,数量即为效益。
该模式下柿树形自身的缺陷是明显的:①乔化稀植培养树冠年限长,需要6~8年,树形分枝级次多,整形修剪技术复杂,要求高;②开始结果晚,栽后6~7 年始果,且早期产量低,增产慢;③树冠大,树势旺,果园密闭,光照不良,人工投入多,果园打药、采收等日常管理困难;④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果实品质较差。
1.3矮化密植栽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到劳动力成本快速提高和果园生产资料上涨等成本因素的制约,我国新建的集约化柿园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特别是浙江诸暨、云南保山、湖北建始等南方柿区的甜柿生产均采用该模式。主要树形为无主干开心形、小冠疏层形以及变则主干形,树形特点为①栽植密度高,部分采取计划密植的方式,栽植密度1 005~1 650株/hm2,株行距(2~3)m×(4~5)m;②树体较为矮小,冠层矮、小、扁;③栽培管理水平较高,通过诸如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等人工矮化技术控制冠高及冠幅,栽后4~5年即可进入初果期,见效快,单位面积产量高;④该模式下植株矮、分枝少、行距宽、株距密,便于果园专业机械的使用;同时树形的骨干枝级次少,修剪量减少,客观上起到替代劳动力投入的作用,便于标准化作业;⑤生产目标追求高产量以及高品质,特别是甜柿的生产目标,兼顾数量和质量。
该模式下柿树形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栽植密度大,部分柿园往往盛果初期就封行,树冠覆盖率在95%以上,不便田间机械操作;柿园群体郁闭,风光通透性差,品质变差;同时,由于缺乏与该模式配套的矮化品种及矮化砧木,柿树生长势强旺,枝量大,控冠困难,用工多。盛果期以后的树体亟需进行控冠改形或者间伐,减少单位面积上的柿树枝叶分布,打开行间通道。 2柿树形的发展趋势
2.1柿园群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现代柿栽培模式的总体原则:树形更加简化、修剪简单、技术简洁、管理方便、果品优质,同时更多采用果园机械化操作,管控人工劳力成本,节约生产资料。在现阶段没有解决柿树矮化品种以及矮化砧木的前提下,更多地应用人工控冠技术,辅之以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提高生产效率。
柿园群体结构由柿树个体组成,由于立地条件、栽培制度、整形修剪方式以及品种特性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类型。密植条件下的成年柿园合理的群体结构为树冠的覆盖率70%~85%,叶面积系数4.0~5.5,留枝量90万条/hm2左右,行间留出1.0~1.2 m的作业道,行间射影角小于49°,株间允许交接10%~15%,树冠交接率小于10%,并且树龄结构合理,树体健壮,个体结构整齐一致。
2.2个体结构特征
柿园个体结构是群体结构的单元,为田间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栽植密度以及不同树体结构产生个体结构上的差异。单株柿树的树高应小于行距,为3.0~4.0 m;树冠透光率20%~30%,“树下筛子光”;大枝稀疏,小枝及枝组丰满且在冠层内分布均匀,长、中、短枝比3∶5∶2,结果母枝中庸健壮;个体冠层立体结果,枝果比为4~5∶1。
密植柿园树体分枝级次少,传统的乔冠稀植树形的分枝级次为五级结构,即主干—主枝—侧枝—结果枝组—结果母枝,结构级次过于庞大繁杂,修剪技术水平要求高。现代密植树形的分枝级次逐步简化为三级结构,即主干—主枝—结果母枝,特点是整形成形快,勿需花大量的时间培养树形骨架结构,结构简单,容易学习掌握,枝类构成合理,养分运输路线短,效益高,管理省工省力。
如10年生阳丰甜柿开心形的个体结構特征:主干距离地面20 cm处周长为35.27 cm,主干高55.00 cm,树冠高度2.27 m,树冠投影面积近圆形;单株平均主枝数量为3,主枝与主干的基角平均为55°;每主枝平均着生侧枝2.67个,侧枝与主枝的夹角平均为60°[4]。
2.3柿树体的叶幕构成
叶幕是柿树叶片群体的总称,分为个体水平上的叶幕和群体水平上的叶幕,是柿树生物量或果实产量形成的最基础的地上部功能单位,包括叶幕中所有的诸如叶片、嫩梢、果实等1年生器官。柿园叶幕结构反映的是叶幕的空间构型,由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所决定,包括栽植密度、栽植方式、株行间距、行向、树形、修剪方式以及柿园肥水管理水平等因素。密植条件下单株负载量比稀植树减少,可以使叶幕厚度下降;相反,稀植时为了保证一定的田间产量要加高加厚叶幕,但加高叶幕会造成修剪、打药、采收等田间操作困难,而且叶幕下部的遮阴,造成冠层下部形成无效生产空间。
叶面积系数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是叶幕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水平较高的丰产柿园的叶面积系数为4.0~5.5,在这一范围内所有或大部分叶面积都能维持较高的光合生产效率,成为“有效叶面积”。开心形阳丰甜柿树冠内不同空间的平均相对光照强度为45.78%,小于30%的低光区主要分布于垂直方向上距离地面0~1.0 m的空间内,相对光照强度大于80%的高光区主要分布于垂直方向上距离地面2.0 m以上的空间。
在幼树及初结果期,冠内枝条少、光照好,叶片分布较均匀;自然生长无中心干的成年树,叶幕与树冠体积并不一致,其枝叶一般集中在树冠表面,叶幕往往仅限冠表较薄的一层,多呈弯月形叶幕。具中心干的成年树,樹冠扩大、冠内枝条增多,光照逐渐恶化,造成内膛枝组枯死,叶幕逐渐变为内空的半圆形。在精细管理的稀植柿园,大冠和中冠在整形修剪过程中逐渐形成层形树冠和层形叶幕,以二层形居多。在密植柿园,多形成株间相连的单行筒形叶幕,呈波浪状。
2.4现代柿栽培的高光效树形
新建的标准化柿园,柿树形采用纺锤形[5]或树篱形。柿园栽培密度为1 650~2 850株/hm2,行株距为(3.5~4.0)m×(1.0~1.5)m,宽行密株长方形定植,南北行向;沿柿树行向设置由方形水泥杆和连接丝组成简易立架,水泥杆规格为80 mm×100 mm×370 cm,每隔8 m设立1根,水泥杆地下埋设50 cm;连接丝为8#热镀锌钢丝,距离地面高度1.0、2.0、3.0 m处分别拉3道。幼苗主干固定在连接丝上,保持主干直立生长。
柿树的树篱形个体的冠层结构为主干高0.60 m,中心干高3.0 m,树冠高度3.5~4.0 m;树冠东西冠径1.5 m,南北冠径1.2~1.5 m;主干上着生15~20个结果枝组,在主干上的距离为15~20 cm,呈螺旋形分布;枝组平均长度1.35 m,平均基角65°,腰角85°;单株平均枝条生长点数量200~250个,75%的枝条生长点集中分布在距离主干1.0 m的水平区域。
树篱形的群体结构总体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枝叶分布减少,垂直方向上的枝叶分布较传统树形大大增加,以维持群体产量;柿园叶面积指数为4.5,树冠覆盖率为 70%~85%,株间允许交接15%~20%;树篱宽度1.2~1.5 m,行间留出1.5 m以上的机械作业道;柿园所有植株通过立架成为一体,形成一道连续不断的树墙,故名“树篱形”[6]。
3柿修剪制度的更新
3.1改冬季修剪为四季修剪
柿为高大的落叶乔木,寿命长,生长强旺,树冠高大。传统整形修剪只重视冬剪,忽视四季修剪[7]。冬季修剪以疏枝和回缩为主,许多强旺的1年生发育枝被去除,不仅浪费营养,而且枝条角度难开张,花芽难形成,影响整形。现代柿密植条件下,修剪制度从冬季修剪改为四季修剪,即冬疏枝、春调芽、夏控梢、秋整形,综合应用拉、刻、剥等技术措施,合理分配冠层空间,有效促进花芽形成,提高果实品质。
冬疏枝:主要疏除冠内弱枝、外围竞争枝、背上徒长枝和过旺过强枝;春调芽:可用刻、涂、抹等方法,刻芽(涂生长素)补空,抹除剪口附近、位置不当的萌芽;夏控梢: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及时疏除密挤梢,牙签撑开直立旺梢或者扭梢,特旺长梢拿平;秋整形:在7月以后进行,对扰乱树形、角度小的1~2年生旺枝,采用拉、撑、吊等方法,开张枝条角度,改善光照、促进果实生长和花芽分化,以培养骨干枝。
3.2改重剪为轻剪
柿传统的高大树形,多主多侧,多级次,多分枝;外围长旺枝条多,内膛由于光照条件差,细弱枝多,结果母枝少且弱,内外矛盾难以调控。修剪方法以短截外围延长枝,培养具有领头枝的结果枝组,更新修剪方法主要是短截、回缩;经过多次短截、回缩的枝组,生长势弱,营养输送线路曲折多阻,造成树体早衰,果实品质差。现代密植柿园的修剪改重剪为轻剪,通过长枝甩放、拉枝等措施培养单轴延伸的结果枝群,修剪时注重维持单轴延伸走势;枝组更新的理念不是短截,而是替换;单轴结果枝连续结果5~6年,通过预备枝的培养进行大枝更替。
参考文献
[1] 吴耕民.中国温带落叶果树栽培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95-596.
[2]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湖北省柿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6):47-50.
[3] 陕西果树研究所,山东农学院,河南省博爱县农业局.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6.
[4]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甜柿开心形冠层结构特征及光合作用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9):17-20.
[5] 徐鹏之,郑雨明.柿树纺锤形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16(5):49-51.
[6]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一种甜柿树篱形整形方法:CN201510222852.X[P].2015-05-05.
[7] 王仁梓.现代柿树整形修剪技术图解[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4-8.
关键词柿;树形;演变;修剪制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605+.1;S6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2-0036-02
AbstractTree canopy changes in persimmon cultivation system in China by the evolution of natural cultivationarborescent canopy and thin plantingdwarf and close planting were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ree canopy on persimm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put forward,including persimmon population structure,individual structure,leaf canopy composition and representative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tree canopy.At the same time, the update of matched persimmon pruning system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Persimmon;Tree canopy;Evolution;Pruning system;Development trend
我國为世界上最大的柿生产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2015年我国柿产量为379.14万t,分别较2014、2013、2012、2011年增加了1.62%、7.13%、10.94%、18.94%,柿产量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产业发展形势较好。部分柿产区依托当地传统的柿品种资源,大力发展生产,柿产业已经成为部分山区、半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当家产业,行业影响力逐年增强[2]。该研究阐述了我国柿树形的演变,并提出了现代农业背景下树形的发展趋势。
1我国柿栽培制度及主要树形的演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生产目標的制约,我国柿生产经历了自然放任栽培—乔冠稀植栽培—矮化密植栽培到现代柿栽培的演变,柿树形也由传统的高、大、圆、稀转变为现代的矮、小、扁、密,伴随着这些演变进程,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大背景下,许多轻简、适用及省力化栽培技术在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我国柿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1.1自然放任栽培
1949年以前,我国柿主要为放任栽培,散生于山野坡地、田边地角、房前屋后以及道路两旁,任其自然生产。主要的树形为自然圆头形、自然圆锥形以及自然圆筒形,特征为冠层高大,树高一般为5~10 m,冠幅大,枝叶繁密,导致通风透光不良,内膛郁闭,结果部位外移和上移,单位面积产量极低,大小年现象严重,且病虫害多,果实品质低劣。这种原始低下的柿生产方式已经被淘汰。
1.2乔冠稀植栽培
1949年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果树“上山下滩”、柿粮间作、以果代粮、木本粮油政策的实施,我国柿产业处于大发展时期,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柿生产规模扩张迅猛,华北、西北地区涌现出了一批柿树山、柿树坡、柿树滩,不仅解决了果树与粮棉争地的矛盾,也为柿产业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3]。这一时期柿树的生产模式为乔冠稀植栽培模式,树形主要为疏散分层形、自然半圆形以及主干形,这些树形特点为①栽植密度低,株行距为(4~6)m×(5~6)m,栽植密度为270~495株/hm2;②树体高大,冠层高、大、圆,主要树形为自然半圆形、主干形以及主干疏层形;③栽培管理水平较低,果园土壤管理、花果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基本处于“半放任”状态,柿园大小年较为明显;④生产目标追求高产量,数量即为效益。
该模式下柿树形自身的缺陷是明显的:①乔化稀植培养树冠年限长,需要6~8年,树形分枝级次多,整形修剪技术复杂,要求高;②开始结果晚,栽后6~7 年始果,且早期产量低,增产慢;③树冠大,树势旺,果园密闭,光照不良,人工投入多,果园打药、采收等日常管理困难;④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果实品质较差。
1.3矮化密植栽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到劳动力成本快速提高和果园生产资料上涨等成本因素的制约,我国新建的集约化柿园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特别是浙江诸暨、云南保山、湖北建始等南方柿区的甜柿生产均采用该模式。主要树形为无主干开心形、小冠疏层形以及变则主干形,树形特点为①栽植密度高,部分采取计划密植的方式,栽植密度1 005~1 650株/hm2,株行距(2~3)m×(4~5)m;②树体较为矮小,冠层矮、小、扁;③栽培管理水平较高,通过诸如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等人工矮化技术控制冠高及冠幅,栽后4~5年即可进入初果期,见效快,单位面积产量高;④该模式下植株矮、分枝少、行距宽、株距密,便于果园专业机械的使用;同时树形的骨干枝级次少,修剪量减少,客观上起到替代劳动力投入的作用,便于标准化作业;⑤生产目标追求高产量以及高品质,特别是甜柿的生产目标,兼顾数量和质量。
该模式下柿树形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栽植密度大,部分柿园往往盛果初期就封行,树冠覆盖率在95%以上,不便田间机械操作;柿园群体郁闭,风光通透性差,品质变差;同时,由于缺乏与该模式配套的矮化品种及矮化砧木,柿树生长势强旺,枝量大,控冠困难,用工多。盛果期以后的树体亟需进行控冠改形或者间伐,减少单位面积上的柿树枝叶分布,打开行间通道。 2柿树形的发展趋势
2.1柿园群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现代柿栽培模式的总体原则:树形更加简化、修剪简单、技术简洁、管理方便、果品优质,同时更多采用果园机械化操作,管控人工劳力成本,节约生产资料。在现阶段没有解决柿树矮化品种以及矮化砧木的前提下,更多地应用人工控冠技术,辅之以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提高生产效率。
柿园群体结构由柿树个体组成,由于立地条件、栽培制度、整形修剪方式以及品种特性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类型。密植条件下的成年柿园合理的群体结构为树冠的覆盖率70%~85%,叶面积系数4.0~5.5,留枝量90万条/hm2左右,行间留出1.0~1.2 m的作业道,行间射影角小于49°,株间允许交接10%~15%,树冠交接率小于10%,并且树龄结构合理,树体健壮,个体结构整齐一致。
2.2个体结构特征
柿园个体结构是群体结构的单元,为田间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栽植密度以及不同树体结构产生个体结构上的差异。单株柿树的树高应小于行距,为3.0~4.0 m;树冠透光率20%~30%,“树下筛子光”;大枝稀疏,小枝及枝组丰满且在冠层内分布均匀,长、中、短枝比3∶5∶2,结果母枝中庸健壮;个体冠层立体结果,枝果比为4~5∶1。
密植柿园树体分枝级次少,传统的乔冠稀植树形的分枝级次为五级结构,即主干—主枝—侧枝—结果枝组—结果母枝,结构级次过于庞大繁杂,修剪技术水平要求高。现代密植树形的分枝级次逐步简化为三级结构,即主干—主枝—结果母枝,特点是整形成形快,勿需花大量的时间培养树形骨架结构,结构简单,容易学习掌握,枝类构成合理,养分运输路线短,效益高,管理省工省力。
如10年生阳丰甜柿开心形的个体结構特征:主干距离地面20 cm处周长为35.27 cm,主干高55.00 cm,树冠高度2.27 m,树冠投影面积近圆形;单株平均主枝数量为3,主枝与主干的基角平均为55°;每主枝平均着生侧枝2.67个,侧枝与主枝的夹角平均为60°[4]。
2.3柿树体的叶幕构成
叶幕是柿树叶片群体的总称,分为个体水平上的叶幕和群体水平上的叶幕,是柿树生物量或果实产量形成的最基础的地上部功能单位,包括叶幕中所有的诸如叶片、嫩梢、果实等1年生器官。柿园叶幕结构反映的是叶幕的空间构型,由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所决定,包括栽植密度、栽植方式、株行间距、行向、树形、修剪方式以及柿园肥水管理水平等因素。密植条件下单株负载量比稀植树减少,可以使叶幕厚度下降;相反,稀植时为了保证一定的田间产量要加高加厚叶幕,但加高叶幕会造成修剪、打药、采收等田间操作困难,而且叶幕下部的遮阴,造成冠层下部形成无效生产空间。
叶面积系数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是叶幕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水平较高的丰产柿园的叶面积系数为4.0~5.5,在这一范围内所有或大部分叶面积都能维持较高的光合生产效率,成为“有效叶面积”。开心形阳丰甜柿树冠内不同空间的平均相对光照强度为45.78%,小于30%的低光区主要分布于垂直方向上距离地面0~1.0 m的空间内,相对光照强度大于80%的高光区主要分布于垂直方向上距离地面2.0 m以上的空间。
在幼树及初结果期,冠内枝条少、光照好,叶片分布较均匀;自然生长无中心干的成年树,叶幕与树冠体积并不一致,其枝叶一般集中在树冠表面,叶幕往往仅限冠表较薄的一层,多呈弯月形叶幕。具中心干的成年树,樹冠扩大、冠内枝条增多,光照逐渐恶化,造成内膛枝组枯死,叶幕逐渐变为内空的半圆形。在精细管理的稀植柿园,大冠和中冠在整形修剪过程中逐渐形成层形树冠和层形叶幕,以二层形居多。在密植柿园,多形成株间相连的单行筒形叶幕,呈波浪状。
2.4现代柿栽培的高光效树形
新建的标准化柿园,柿树形采用纺锤形[5]或树篱形。柿园栽培密度为1 650~2 850株/hm2,行株距为(3.5~4.0)m×(1.0~1.5)m,宽行密株长方形定植,南北行向;沿柿树行向设置由方形水泥杆和连接丝组成简易立架,水泥杆规格为80 mm×100 mm×370 cm,每隔8 m设立1根,水泥杆地下埋设50 cm;连接丝为8#热镀锌钢丝,距离地面高度1.0、2.0、3.0 m处分别拉3道。幼苗主干固定在连接丝上,保持主干直立生长。
柿树的树篱形个体的冠层结构为主干高0.60 m,中心干高3.0 m,树冠高度3.5~4.0 m;树冠东西冠径1.5 m,南北冠径1.2~1.5 m;主干上着生15~20个结果枝组,在主干上的距离为15~20 cm,呈螺旋形分布;枝组平均长度1.35 m,平均基角65°,腰角85°;单株平均枝条生长点数量200~250个,75%的枝条生长点集中分布在距离主干1.0 m的水平区域。
树篱形的群体结构总体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枝叶分布减少,垂直方向上的枝叶分布较传统树形大大增加,以维持群体产量;柿园叶面积指数为4.5,树冠覆盖率为 70%~85%,株间允许交接15%~20%;树篱宽度1.2~1.5 m,行间留出1.5 m以上的机械作业道;柿园所有植株通过立架成为一体,形成一道连续不断的树墙,故名“树篱形”[6]。
3柿修剪制度的更新
3.1改冬季修剪为四季修剪
柿为高大的落叶乔木,寿命长,生长强旺,树冠高大。传统整形修剪只重视冬剪,忽视四季修剪[7]。冬季修剪以疏枝和回缩为主,许多强旺的1年生发育枝被去除,不仅浪费营养,而且枝条角度难开张,花芽难形成,影响整形。现代柿密植条件下,修剪制度从冬季修剪改为四季修剪,即冬疏枝、春调芽、夏控梢、秋整形,综合应用拉、刻、剥等技术措施,合理分配冠层空间,有效促进花芽形成,提高果实品质。
冬疏枝:主要疏除冠内弱枝、外围竞争枝、背上徒长枝和过旺过强枝;春调芽:可用刻、涂、抹等方法,刻芽(涂生长素)补空,抹除剪口附近、位置不当的萌芽;夏控梢: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及时疏除密挤梢,牙签撑开直立旺梢或者扭梢,特旺长梢拿平;秋整形:在7月以后进行,对扰乱树形、角度小的1~2年生旺枝,采用拉、撑、吊等方法,开张枝条角度,改善光照、促进果实生长和花芽分化,以培养骨干枝。
3.2改重剪为轻剪
柿传统的高大树形,多主多侧,多级次,多分枝;外围长旺枝条多,内膛由于光照条件差,细弱枝多,结果母枝少且弱,内外矛盾难以调控。修剪方法以短截外围延长枝,培养具有领头枝的结果枝组,更新修剪方法主要是短截、回缩;经过多次短截、回缩的枝组,生长势弱,营养输送线路曲折多阻,造成树体早衰,果实品质差。现代密植柿园的修剪改重剪为轻剪,通过长枝甩放、拉枝等措施培养单轴延伸的结果枝群,修剪时注重维持单轴延伸走势;枝组更新的理念不是短截,而是替换;单轴结果枝连续结果5~6年,通过预备枝的培养进行大枝更替。
参考文献
[1] 吴耕民.中国温带落叶果树栽培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95-596.
[2]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湖北省柿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6):47-50.
[3] 陕西果树研究所,山东农学院,河南省博爱县农业局.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6.
[4]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甜柿开心形冠层结构特征及光合作用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9):17-20.
[5] 徐鹏之,郑雨明.柿树纺锤形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16(5):49-51.
[6] 李先明,秦仲麒,涂俊凡,等.一种甜柿树篱形整形方法:CN201510222852.X[P].2015-05-05.
[7] 王仁梓.现代柿树整形修剪技术图解[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