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如何“品味语言”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512355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难教,主要难在它文体不拘一格,且形态多样,没有多少成规定法,每一篇散文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所以散文阅读教学也没有多少共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拿来就用。可以说,一篇散文有一篇散文自己的读法,一篇散文类课文有属于它自己的个性化的教法学法。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散文教学就无规律可循,无原则可依。整体上讲,“品味语言”就几乎是教学每一篇散文都要做的事。散文阅读,是一个披文入情、因言求意的过程;散文教学,自然首先是一个“品味语言”的学习过程。“品味语言”在散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关键是我们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做好“品味语言”。
  一、什么是“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里的“语言”实际是指“言语”,即语言表达,亦即对语言的运用,对文学作品来说,就是语言的艺术化运用或文学性表达。“品味语言”是通过文本细读,实现言意互转的过程,言意互转,就是一个因言求意、缘意释言的互动过程,言意一体,不可偏废。换言之,就是回答三个相关联的问题: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就文学文本而言,品味语言,就是体会作品语言表达的意蕴,领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功力,其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得到审美感受,增强语感,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散文教学中的“品味语言”,是核心的教学内容。总的原则,是要引导学生往这篇散文语言表达的细腻处走、精妙处走,需要挖掘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需要让学生对语言表达产生情境性的想象和推断,需要让学生见识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功力。简言之,就是学生看不懂的地方,老师想办法帮他看懂;学生读不透的地方,老师要引导他产生深度感受;学生看不出好的地方,老师要指给他看,必要时需要以“成熟的读者”身份解释给他听。
  二、“品味语言”存在的问题
  许多老师在教散文的时候,都会把“品味语言”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既然作为目标,就应该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但一些老师又是怎样理解和实践“品味语言”的呢?下面三种情况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种情况,重“意”轻“言”。明明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品味语言”,但课堂上往往只把“品味语言”当作教学方法,目标蜕变为对作者情感的认知,落点并不在体会语言的精妙,而在认识语言所传达的情感,甚至只是让学生记住“作者的情感是什么”,结果“言”没学好,“意”自然也把握不到位。典型的现象是,老师通过所谓的整体感知,得出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然后不断地让学生到文中去找能够表现作者这种情感的语句,再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简单判断。这种所谓“品味语言”,实际上往往是老师先给学生一个笼统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到文中去散乱地寻找能够证明这个答案的例子。
  第二种情况稍微好一点,虽然试图将“品味语言”当作教学目标来处理,但是对语言只作浅表化的解读,不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细腻处、精妙处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比如《端午的鸭蛋》目标之一是“品味汪曾祺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色”,就让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之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或者“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鸭蛋呢!”再从中找到哪几句、哪些词是口语,好了,这就算是完成品味口语化的语言特点了,至多再告诉学生: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活泼等。那么,学生对口语化语言的品味,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恐怕只学到了这样的语文知识——凡是用到口语的语句就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口语化的作用就是亲切、自然、活泼,如此而已。好像不需要老师教,学生自己也能体会出来。显然,这是一种浅层次的品味语言。
  第三种情况,品味语言只是孤立地学习表达技巧,甚至只是让学生记住散文表达技巧的几个概念,以期在考试中面对现代文阅读能够对号入座式地贴标签。这种情况是把表达技巧和作品中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个性化的语言以及独特的情思割裂开来,学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术语的涵义,品味语言几乎等同于“知道”几个表达技巧的名词术语。
  三、“品味语言”的着眼点
  品味语言的着眼点,从整体到细部,涵盖篇章、句段、字词、标点诸层面,包括文体、文法、章法、句法、词法等要素。品味语言的过程,是要通过领会作者“怎么写”去把握作品“写了什么”以及“好在哪里”。散文教学的品味语言,重点是句法和词法,即遣词造句,对文体、篇章的品味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的解读来落实,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往语言的细腻处走”,所以教学重点是炼字炼句。通常情况下,品味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素入手。
  (一)文体
  文体是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中具有结构意义的范畴,侧重强调某一文类的共性特征和规定性品质,属于品味语言的首要元素。散文文体通常分为抒情性、叙事性、议论性三大类,这主要是从散文作品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维度来划分,也就是从散文“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的角度所作的分类。因为任何称得上散文的作品,都应该抒发作者的真情至性,而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在散文中一般也都会用到;但不同的散文会主要或侧重于运用某一种或两种。抒情性散文着力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以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主,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记叙性散文重点是写人记事,主要运用记叙和描写,如杨绛的《老王》;议论性散文则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哲思理趣,侧重于议论,如勃兰兑斯的《人生》。品味语言,需要关注这三类散文的基本文体特征。另外,回忆性散文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散文,也是语文教材中数量庞大且非常重要的一类课文,它的特点是双重叙述视角,即有两个“我”在叙述,一个是当时的“我”,另一个是现在的“我”。当时的“我”对当年正在经历的事会有自己的感受,即过去的感受,现在的“我”回忆起当时的事也会有感受,即现在的感受。现在的感受属于二度感受,是经年之后产生的新感受。回忆性散文的水准,取决于现在的“我”对往事的感受深度。比如《背影》,朱自清回忆父亲当年送自己坐火车北上,嘱咐茶房照顾“我”,当时的“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时隔八年之后,再想起这件事,已身为人父的朱自清为自己当年不能体察父亲的关爱而感到深深的追悔与愧疚,因而才会自责地写道:“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所以,对于回忆性散文,从文体的角度品味语言,我们必须同时在两个层面上都能感受到它的意蕴,一是事件当时对作者的触动,二是作者现在对这种触动的再感受。   (二)语调
  语调原指说话的腔调,语音上有长短、高低、轻重、快慢的节奏,表达一定的语气,传递特定的情感。一篇散文也有自己的语调,只不过更复杂更富于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总有一个基本的节奏,这就是基调。散文教学品味语言,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基调。例如琦君的《春酒》,其语言基调是欣喜的、愉悦的、温馨的,直到最后才流露一丝伤感。再如《藤野先生》,有两种语调在交替使用,产生精妙的艺术效果:一种是冷静、严正的语调,另一种是嘲讽、调侃的语调,凡是写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时,用的是冷静、严正、庄重的语调;凡是写到自己在日本的生存境遇时,比如东京的留学生活、初到仙台的食宿安排、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等,用的就是一种嘲讽、调侃的语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两种语调所产生的情韵和意味。
  (三)句式
  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说得简单一点,主要就是找到文本中的关键句子,运用多种方式反复地读,反复地读就是反复地感受。浙江的蒋军晶老师曾经上过《祖父的园子》,其中一个核心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到文中找到“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一段话,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品读这段话,同时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体会出“愿意……,就……”这种句式传达出作者一种自由悠闲、无忧无虑的情感,然后蒋老师告诉学生:“特别的句式肯定蕴含着特别的情感。”我还看过一个《端午的鸭蛋》课例,上课老师请同学们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元素”,体会并总结了本文四种精妙的句式:1.长短句交错,形成特有的韵律美。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2.文白相间,融典雅与质朴于一体,而且流露出淡淡的幽默。如“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走的地方也不少,所食鸭蛋多矣。”3.四字格的运用,使行文于闲适随意之中见整齐。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4.口语化句式,脱口而出,让人倍感作者的率性。如“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之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四)词语
  汉语是表意文字,形神合一,汉语的表意性集中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品味词语,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即对传神词眼字眼的赏析。一般可以这样讲,品味语言只有落实到词语的层面,才算是真正地品到位了。散文教学时,仅仅关注那些精美绚丽的辞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除了对文本中那些公认的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词要细加赏析,更需要关注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极为平常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往往经过更深的锤炼,看似平淡自然,实则饱含韵味,但是难以觉察,老师备课时容易忽视,学生自己读文也很难感受得到。这样的词语包括虚词、单音节词、口语词、方言词等。
  1.虚词
  散文中虚词的精妙常胜于实词。比如《藤野先生》的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下面请看一个品味虚词的范例。北京的王君老师曾执教初二语文课《老王》,第一个核心教学环节,是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王老师首先用投影展示:“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然后问学生:“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心酸地写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学生回答是“只好”。王老师接着说,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个“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然后继续出示投影:
  ①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②他只有一只眼
  ③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④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⑤他只说:我不吃。
  老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要求每个“只”字都重读。最后王老师总结说,在现代汉语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极其准确地刻画出老王那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别无选择的“活命”状态。
  2.单音节词
  琦君的《春酒》为什么单音节词用得多?比如“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句话中,除了“筷子”“过瘾”,几乎全是单音节词。作者这样写,首先契合儿童的口吻,生动而富有童趣。其次,从语音的角度讲,多用单音节词,会使句子的停顿增加,因为我们读文是按照词来自然停顿和连续的,这样文章的节奏就慢了下来,与作者那种舒缓愉悦的情感基调相协调。所以我们读文的时候也应该读得舒缓一些、平和一点,带上一丝欣喜之情,这样才能获得更恰切的体验。
  3.口语词
  散文通过精当的口语化的词汇能够传达出特别的情味和丰富的含义。在散文中应该有两种情况:一是人物语言的口语化。杨绛在《老王》中凡是写老王说的话,都尽量使用口语,这样写一方面符合人物的身份,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使人物更真实,更鲜活,更个性化。比如,“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再如,“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老王可能并不知道“家”和“住那儿”的区别,但是有心的读者不会感受不出二者的巨大差异,从而我们可以感到杨绛遣词之匠心。二是叙述人语言运用口语。还以《老王》为例,比如,“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压根儿”,表示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意思是说,老王从来就没动过这个念头,而且没有一丝一毫的这种念头。可以看出,杨绛从心底就决绝地认定,老王从骨子里就是善良的、纯朴的,极精准地表达出杨绛对老王人格的充分肯定。如果换成书面语词汇,比如“根本”“完全”“绝对”等,都不如“压根儿”一词所传达的情感来得更强烈,语气更坚决。
  (五)标点
  标点也是会传情达意的。品味标点,就是通过分析标点的作用,把握它所传达的情意。有一个《端午的鸭蛋》课例,上课老师引导学生品读“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老师先要求学生凭自己的感觉朗读这句话,思考破折号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一个学生读“吱”字读得短促有力,认为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从声音的角度写出鸭蛋出油之快、之猛,反衬鸭蛋的红油之多;另一个学生读得声音有所延长,认为破折号在这里是“声音延续”的作用,说明鸭蛋出油很多。老师先未作评价,而是要求全班同学讨论这两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学生们的对话交流中,引导学生用这两种读法反复朗读这句话,细加品味,最后达成一致:第一,这句话绘声绘形绘色地写出故乡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喜爱自豪之情。第二,结合整句来理解,因为“冒”是一个表示动作终结性的动词,而且,句式“一……,就……”表示两个动作发生衔接速度之快,所以在这里,作为拟声词的“吱”,属短促音,这样更准确地摹写出鸭蛋被扎破时出油之快、之猛,进而可见红油之多;如此,后面的破折号自然起到一个“解释说明”的作用。通过这个课例片段,我们可以看出,破折号的不同作用,表达的意思、表现的意味并不完全相同,上课老师正是以此为教学内容,可谓品味标点的一个范例。
  上面谈到品味语言的五个着眼点或五个要素,当然还不止这些要素,它们都可以综合地或相对独立地成为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的对象,进而成为教学目标。优秀的散文作品,直面最真实的生活,运用最个性的语言,蕴涵最真挚的情思,引发最真诚的感悟。相应地,优质的散文教学,学生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品味散文精准的语言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经验,同时增长与丰厚自己的语文经验。
其他文献
老师们共读一本书,是雨花台中学一道亮丽的读书风景。本期老师们共读的书是《一盏一盏的灯》,记录了60多位教育名师教学过程中最美的画面,其较强的可读性与感染性吸引了很多一线的教师。  在三年的教学中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备课充分,上课时该讲的都讲到了,甚至同类题型还讲过多次,可一到考试,结果却总不理想。在与学生交流之后,我发现他们只是看懂了答案,对思路却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问题出在了哪里?这次读《一
期刊
一个母亲把孩子交给世界,世界将还给她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晓风在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命题。人们称赏其文其情,却很少思考:面对孩子,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我”,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有一个特殊的人群,更应当以宗教般的虔诚与热情,思考这一问题,并付诸日复一日的实践。这个群体,就是教师。因为学校是孩子面对的“世界”中如此重要的部分,说是“奠基性的”也不为过。  一个活泼
期刊
近五六年来,有一种题型稳定地出现在无锡市语文中考的“表达与交流”题块中,请看下面两道无锡市中考(模拟)题:  1.在无锡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中国出现的“申遗热”成为热点文化话题。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的历史,保护文明发展的轨迹,传承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但是,也要看到,地方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其品牌效应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于是,许多城市不恰当地放大“申遗”的经
期刊
1.炮二平五马8进7  2.马二进三车9平8  3.车一平二马2进3  4.兵七进一卒7进1  5.车二进六炮8平9  6.车二平三炮9退1  7.兵五进一士4进5  8.兵五进一炮9平7  9.车三平四卒5进1  10.马三进五……  双方由中炮过河车急进中兵对屏风马平炮兑车演变而来,黑方吃去中兵,红方盘马中路加快进攻步伐,是此时形势下较多采用的走法。除此之外,尚有车四平七杀卒的选择,可见下局。
期刊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的目标与内容之一。它在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近年来,很多省市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包括理解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两个方面。例如,2014年江苏省十三市中考语文试题,南京、常州、镇江、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扬州、徐州、连云港、苏州等十个市都考查了对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期刊
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小学员而言,难得的胜利,尤其是胜老师或高手,那是值得欢欣鼓舞的。  介绍一下两位对局者。红方杨庆源,将军山小学二年级学生,启航棋校高级班学员,业余三级棋士,多次获得南京少儿象棋定级赛相关组别冠军。黑方朱以欣,启航棋校老师,上海梅山冶金公司多届象棋冠军,南京市名手。  每逢周一,朱老师的普及班五点下课,杨庆源则在五点到六点半,接受笔者的一对一小课辅导。按照传统授课模式,对弈与
期刊
目的:海洋微生物目前已经成为发现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因其新颖独特的结构,良好的生物活性倍受人们关注。软珊瑚作为海洋真菌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丰富的微生物数量,多种多样的化合物类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了从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寻找到结构新颖,活性较好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本论文将南海来源软珊瑚分离得到的菌株通过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菌株筛选,挑选出四株共附生真菌[Talarom
【第二十五回层林尽染】  老大喝了几杯啤酒之后,对老穆说:“老穆大哥,我知道是谁算计的我,这件事不会这么就算了,我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  姚凤岚说:“依我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你别瞎折腾了。”  老大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我遭了多少罪,也要他尝尝。”  姚凤岚说:“刚出来就不知道咋地啦!你爱咋整咋整!没人听你胡说八道!”说完她就摔门走了。  老穆说:“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期刊
六、锁定优势的兑子  取得优势,距离最终取胜还有一段路程。不少学员在对弈中都出现过错进错出的情况,优劣几度易手,局势摇摆不定,甚至有应胜反败的,非常可惜。其实有一个保持优势、减少变化、缩小棋盘的办法,就是兑子。高手往往既长于夺取优势,建立优势,也长于保持优势,锁定优势,把复杂的棋变简单,使之更易掌控。  优势有不同的情况,有多兵的、多子的、形势占优的。下面分别来谈。  图1,是全国个人赛上的对局。
期刊
关于“隐身”,早在老子时代,中国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隐身哲学。这里的“隐”,意指一种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杨绛也曾在她的散文《隐身衣》中,赞赏了隐身衣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的妙用,不过相比于古代文人往往要终其一生苦苦追寻而不可得的“隐身”难度,杨绛认为其实人人都有隐身衣,不过这件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于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