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文言通假字与古今字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150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重要意义。清代文学家朱骏声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正确认识,理解与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项基本技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里有不少通假字和古今字,这对接触文言文较少,不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确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有些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常常以现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去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字义。例如,把“孰为汝多知乎”的“知”误解为“知道”(知通“智”),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误解为“看见”(见通“现”)。误解了通假字和古今字就不能弄懂句意,影响对全文的正确理解。因此加强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教学,改革文言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
  初中课文通假字和古今字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给通假字和古今字作注释时有随意性,没有严谨的定性。
  给通假字注释时,有时用“某通某”,如“以通已”,有时用“某同某”,如“父同甫”;给古今字注释时也用如上形式。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课文中解释又不同。如《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之间常常加“有”字。而在《核舟记》中“舟首尾八分有奇”中“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这种情况学生无法理解。有些必要加注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却未注释。在《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只标明“仓通苍”,并未注释,而“苍”字有深绿色、深蓝色、灰白色三个解释。而恰巧有一年中考试题由要求注释,学生很多失分。类似情况在古诗词中也常见。如《卜算子?咏梅》陆游“更著风和雨”著同“着”,遭受。这样不利于教学,我们应当规范这些术语。
  通假字的概念及掌握方法:通假字是指“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同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犹通尤”。
  掌握通假字,首先要熟记一批常用的已经被证明的通假字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注意。一是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某个字在文中不属于通假而能解释得通,不矛盾、不牵强,那就不存在通假问题,只有在解释不通的时候才考虑通假问题。二是根据语音、寻求本字。音同音近是确定通假的主要依据,但不能反过来说音同音近的就可以通假。说某字是某字的通假,还必须能从古书中找到旁证。三是参考字形、寻求本字。通假字与被通假的本字是以音响通的,而形声字的声符就是标音的,通假字和形声字的关系很密切。
  古今字的概念及掌握方法:古今字是指“古时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字(多数以原来的古字为声旁)。让原来的古字去专门去表示另一个或几个概念。
  古今字是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古和今,就是字的产生先后相对而言的。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分担古字繁重的表意功能。从形体上,古字和今字一般有相承关系;从词义上,今字分担了古字的或本义、或假借义、或引申义。但由于汉语古今语音发生很大变化,今天有些古今字的读音不大相同了。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分:从时间上来看。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同音或音近借用,借字和本字同时并存,同一时期的作品中,有时用这个字,有时用那个字。而古今字有造字的先后相承关系,先有古字,后有今字,今字是古字的派生字,是不处于同一时代的。从意义上区分。
  通假字与被通假的本字在意义上一般没有联系。古今字在意义上则必然有联系,因为古字的产生,是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由多义项朝专项化方向发展的结果。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用“某通某”表示通假字,用“某同某”表示异体字,用“某后来作某”表示古今字。
   总之,通假字是属于用字的方法问题,古今字是属于造字的先后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而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中通假字和古今字没有严格的定性,都统一为通假字。
其他文献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我们经常说教师要做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质疑。质疑是我们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内容。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
期刊
一、认清形势,与时俱进,立足乡村特色   解决作文教学观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广大乡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大作文教育观。这里说的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   乡村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融作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艺术给了我很多灵感,乡村是一个充满
期刊
早在几年前我就听说过吕彦霖的大名了。和她相关的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新闻:放学路上偷偷拨打“110”,把自己说成是迷路的小孩给警察制造麻烦的是她;实践活动时,半夜起来装鬼把同学吓得半死的是她;英语课上和老师“拍案”的也是她。没想到这样劣迹斑斑的一个让众老师头疼的小丫头,竟然在新学期分到了我们班。对于接纳这样的学生,我心里面虽然很不情愿,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没有任何理由将她拒之门外。可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期刊
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谚语深深地渗透了德育主体模式的理论,即: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养成基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而培养这些习惯的四个基本理念就是:博爱、民主、平等、自由。   一、博爱——营造师生温馨的心灵家园。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从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入
期刊
孔乙己姓甚名谁?孔乙己姓孔,名和字早在半途上流失。姓孔,总无端地让人联想上孔夫子。儒学泽被万世,孔家子孙又历代受到帝皇的封赏,然而孔乙己却一世栽在儒学上,“终于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还老是偷书,最后到丁举人家去,被打折了腿,剥去长衫,在斯文扫地中死去,演了一出社会闹剧和生命悲剧。孔夫子制礼,可是孔乙己却丢名失字,仅有一个诨名行天下,没落到什么样的程度了!   绰号
期刊
语文的核心属性应该是“美”,《诗经》的“蒹葭苍苍,杨柳依依”,《史记》“凛凛生气,荡气回肠”,以至于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秦观的唯美,胡适的平易,鲁迅的深邃……语文就应该是美的,语文应该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思维的光芒,更是文化的积淀与文明传承。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沦落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性的学科,沦落成为段落划和总结中心,沦落成为“死记硬背”,沦为纯粹的考点操
期刊
教学近十几年,每每回想起自己的教学生涯,从一个懵懂的师专毕业生,成长为一个有耐心的老师,其实是一路边走边悟。在工作中各种教学小事感染了我,锻炼了我,也造就了我。   一、多一点鼓励会点燃孩子智慧之火。   班里有个学困生,他经常完不成作业,我找他谈了几次话,教育他端正学习态度。同学们也讽刺他,疏远他,他情绪一落千丈。我想对于这种成绩差,有缺点的学生决不能让他们掉队。就把评价纳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期刊
一、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的良好读书习惯。   首先,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本人就是规定本班学生每个学期开学前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规定的寒暑假作业;又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做
期刊
学困生是班级中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影响面广的一小群人。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抓好优等生,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班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辍学,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根本要求。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下面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谈谈我在转化学困生方面的点滴经验:    一、建立学困生档案,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做到有的放矢。  
期刊
我所说的“绿色作文”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以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为重点的,以创新为核心的读写并重的开放型的作文教学。绿色作文就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写作理念。   一、目前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实施,引发了教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写作教学远远背离了课改理念。其主要表现为:   1、作文命题单一化。每次作文老师命题,几时人写一个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