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重要意义。清代文学家朱骏声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正确认识,理解与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项基本技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里有不少通假字和古今字,这对接触文言文较少,不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确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有些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常常以现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去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字义。例如,把“孰为汝多知乎”的“知”误解为“知道”(知通“智”),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误解为“看见”(见通“现”)。误解了通假字和古今字就不能弄懂句意,影响对全文的正确理解。因此加强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教学,改革文言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
初中课文通假字和古今字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给通假字和古今字作注释时有随意性,没有严谨的定性。
给通假字注释时,有时用“某通某”,如“以通已”,有时用“某同某”,如“父同甫”;给古今字注释时也用如上形式。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课文中解释又不同。如《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之间常常加“有”字。而在《核舟记》中“舟首尾八分有奇”中“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这种情况学生无法理解。有些必要加注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却未注释。在《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只标明“仓通苍”,并未注释,而“苍”字有深绿色、深蓝色、灰白色三个解释。而恰巧有一年中考试题由要求注释,学生很多失分。类似情况在古诗词中也常见。如《卜算子?咏梅》陆游“更著风和雨”著同“着”,遭受。这样不利于教学,我们应当规范这些术语。
通假字的概念及掌握方法:通假字是指“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同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犹通尤”。
掌握通假字,首先要熟记一批常用的已经被证明的通假字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注意。一是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某个字在文中不属于通假而能解释得通,不矛盾、不牵强,那就不存在通假问题,只有在解释不通的时候才考虑通假问题。二是根据语音、寻求本字。音同音近是确定通假的主要依据,但不能反过来说音同音近的就可以通假。说某字是某字的通假,还必须能从古书中找到旁证。三是参考字形、寻求本字。通假字与被通假的本字是以音响通的,而形声字的声符就是标音的,通假字和形声字的关系很密切。
古今字的概念及掌握方法:古今字是指“古时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字(多数以原来的古字为声旁)。让原来的古字去专门去表示另一个或几个概念。
古今字是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古和今,就是字的产生先后相对而言的。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分担古字繁重的表意功能。从形体上,古字和今字一般有相承关系;从词义上,今字分担了古字的或本义、或假借义、或引申义。但由于汉语古今语音发生很大变化,今天有些古今字的读音不大相同了。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分:从时间上来看。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同音或音近借用,借字和本字同时并存,同一时期的作品中,有时用这个字,有时用那个字。而古今字有造字的先后相承关系,先有古字,后有今字,今字是古字的派生字,是不处于同一时代的。从意义上区分。
通假字与被通假的本字在意义上一般没有联系。古今字在意义上则必然有联系,因为古字的产生,是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由多义项朝专项化方向发展的结果。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用“某通某”表示通假字,用“某同某”表示异体字,用“某后来作某”表示古今字。
总之,通假字是属于用字的方法问题,古今字是属于造字的先后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而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中通假字和古今字没有严格的定性,都统一为通假字。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里有不少通假字和古今字,这对接触文言文较少,不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确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有些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常常以现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去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字义。例如,把“孰为汝多知乎”的“知”误解为“知道”(知通“智”),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误解为“看见”(见通“现”)。误解了通假字和古今字就不能弄懂句意,影响对全文的正确理解。因此加强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教学,改革文言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
初中课文通假字和古今字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给通假字和古今字作注释时有随意性,没有严谨的定性。
给通假字注释时,有时用“某通某”,如“以通已”,有时用“某同某”,如“父同甫”;给古今字注释时也用如上形式。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课文中解释又不同。如《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之间常常加“有”字。而在《核舟记》中“舟首尾八分有奇”中“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这种情况学生无法理解。有些必要加注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却未注释。在《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只标明“仓通苍”,并未注释,而“苍”字有深绿色、深蓝色、灰白色三个解释。而恰巧有一年中考试题由要求注释,学生很多失分。类似情况在古诗词中也常见。如《卜算子?咏梅》陆游“更著风和雨”著同“着”,遭受。这样不利于教学,我们应当规范这些术语。
通假字的概念及掌握方法:通假字是指“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同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犹通尤”。
掌握通假字,首先要熟记一批常用的已经被证明的通假字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注意。一是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某个字在文中不属于通假而能解释得通,不矛盾、不牵强,那就不存在通假问题,只有在解释不通的时候才考虑通假问题。二是根据语音、寻求本字。音同音近是确定通假的主要依据,但不能反过来说音同音近的就可以通假。说某字是某字的通假,还必须能从古书中找到旁证。三是参考字形、寻求本字。通假字与被通假的本字是以音响通的,而形声字的声符就是标音的,通假字和形声字的关系很密切。
古今字的概念及掌握方法:古今字是指“古时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字(多数以原来的古字为声旁)。让原来的古字去专门去表示另一个或几个概念。
古今字是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古和今,就是字的产生先后相对而言的。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分担古字繁重的表意功能。从形体上,古字和今字一般有相承关系;从词义上,今字分担了古字的或本义、或假借义、或引申义。但由于汉语古今语音发生很大变化,今天有些古今字的读音不大相同了。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分:从时间上来看。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同音或音近借用,借字和本字同时并存,同一时期的作品中,有时用这个字,有时用那个字。而古今字有造字的先后相承关系,先有古字,后有今字,今字是古字的派生字,是不处于同一时代的。从意义上区分。
通假字与被通假的本字在意义上一般没有联系。古今字在意义上则必然有联系,因为古字的产生,是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由多义项朝专项化方向发展的结果。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用“某通某”表示通假字,用“某同某”表示异体字,用“某后来作某”表示古今字。
总之,通假字是属于用字的方法问题,古今字是属于造字的先后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而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中通假字和古今字没有严格的定性,都统一为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