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延续“普京时代”?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p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京的态度,似乎已使即将到来的俄罗斯总统选举没有悬念可言。
  在很多观察家看来,普京选择没有政治基础的梅德韦杰夫作为继任总统,是有一定私心的。他们认为,这说明普京有意在明年5月离开克里姆林宫后,仍然能够掌控俄罗斯统治大权。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至少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合理的理由。
  最近,普京在统一俄罗斯党大会上说:“如果俄罗斯人民对梅德韦杰夫有信心,并投选他为总统,我愿出任总理。”他称赞梅德韦杰夫是一个“以政府和人民利益为主要原则”的人。这是迄今为止,普京力挺梅德韦杰夫的最为直接的信号。
  虽然照目前情势来看,俄罗斯总理祖布科夫和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也是一线竞争者,而且各反对党阵营也在酝酿候选名单,但是普京的态度似乎已经让这场选举没有悬念可言。
  
  一个意料之中的候选人
  
  普京表态支持梅德韦杰夫的举动让西方诧异,因为很多人都以为普京会从“二线人物”中挑选接班人,而现在他却看中“一线人物”中强有力的候选者梅德韦杰夫。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纪军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认为,普京的这一决定“在意料之中”。
  她说:“这几年,有关普京接班人的说法有很多版本,去年俄罗斯《生意人报》甚至盘点了14人之多的候选名单。但是,现在俄罗斯民众普遍看好的还是梅德韦杰夫。因为他很年轻,有着丰富的办事经验,在经济方面做了很多事情,有着不错的政绩。同时他为官低调,为人谦和。所以很早就有人推测梅德韦杰夫将成为下一届总统候选人。”
  近两年来,观察家们就一直在讨论梅德韦杰夫参选总统的可能性。如果梅氏真的出任下届总统,这就预示着政府将继续沿着“普京路线”走下去,这也正是普京所强调的“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现行发展政策的延续性”。
  就在普京宣布支持梅德韦杰夫参选后,俄罗斯股市像被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在莫斯科,俄罗斯证交所股指上涨了2%,连带着在纽约的俄罗斯指数基金也猛增了3%。此前,俄罗斯政局中的不确定因素一直让投资者们放不开手脚,担心投资风险过大。
  由于8年来施政有方,普京显然已成为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精神领袖。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民众对他的支持率高达87%,而他对梅德韦杰夫的支持势必会影响到选民接下來的态度。事实上,上周俄罗斯一家民意机构的调查已经显示,在普京宣布决定前,就有57%的受访者表示无论普京支持谁,他们都会赞同他的选择。现在,民众对梅德韦杰夫的支持率也已达到过半以上。观察家们普遍认为,明年3月份的大选中不会出现激烈角逐的场面,梅氏当选基本已成定局。
  虽然投资者和民众普遍看好知识广博、脾气随和的梅德韦杰夫,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买普京的账。俄罗斯反对党右翼力量联盟的一名领导人就酸溜溜地说:“梅德韦杰夫会在第一轮投票中就胜出,就算不投票,他也照样能当选。”《莫斯科时报》的一篇社论甚至说:“普京已经把整个国家杜马的选举变成了对普京政策的选举。”
  
  梅氏+普京=?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组合,在不少人心目中固然是个梦幻组合,但也有人猜测:倘若普京接受了梅德韦杰夫的邀请担任总理,总理的光芒是否会盖过总统,让梅德韦杰夫变成一个“影子总统”呢?
  已经有政客评论:“如果普京想逐渐放弃权力,梅德韦杰夫会保证继续沿着他的道路走;而如果普京想在两三年里再回来,梅德韦杰夫也会毫无异议地让位于他。”俄罗斯《消息报》也称,普京当总理,意味着任何人取代他出任总统都无关紧要,暗指俄的政治权力中心将从总统转向总理。
  对此,中国社科院俄罗斯问题专家林跃勤博士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认为:“梅德韦杰夫是普京的忠诚部下,行事沉稳。如果他担任总统,而普京出任总理,角色互换了,但是实质不会改变。在大框架之下,梅德韦杰夫应该会和普京保持一致,两人互相配合,使得政治决策合二为一,保障普京的政策得以延续,这也是俄罗斯更好发展的稳健基石。”
  林博士还认为,不排除权力中心转移的可能,因为虽然总理的职权相对较小,但遇到两人意见相左时,普京的影响力还是更大一些,关键就看两人如何协调处理。“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于公于私的关系都非常好,懂得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我想,如果他们的组合真的实现,普京应该能做到不越权,而梅德韦杰夫也能做到不争光芒。两人应该有智慧处理好这层关系,让别人都无可挑剔。”
  一直以来,西方对俄罗斯的政治就持有批评态度,指责其“寡头政治”和“主权民主”,抨击俄在民主道路上走回头路。而这一次,就连喜欢指手画脚的美国白宫也未予置评,只是说“这是俄罗斯的内政,由俄罗斯人民去处理”。
  对此,纪军教授分析说:“西方媒体不太会公开反对,因为相比之下,他们觉得梅德韦杰夫更加温和友好,容易接受。美国《商业周刊》在2005年底就有一篇报道称,梅德韦杰夫对西方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是克里姆林宫内自由派领袖,支持市场经济,赞成与西方发展良好关系,上台后会继续推
  行经济改革’。如果说西方媒体觉得有意见,可能也是对普京公开表态支持的做法觉得不妥,因为这样无疑是对群众进行了一种引导。”
  她表示,“总的来说,普京的选择还是从实际出发,符合俄罗斯基本国情的。梅德韦杰夫当选将有利于俄罗斯的政治稳定。表面上,普京也不会去改变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原有的制度还将延续。俄的稳定发展不但有利于本国的强大——毕竟它曾经强大过,许多俄罗斯人都有大国情结——也将符合全世界的利益。”
  
  两人关系不一般
  
  回顾一下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相识历程,就会发现两人关系很不一般,两人既是同门师兄弟,又是同乡,也是同事。
  现年42岁的梅德韦杰夫出生于列宁格勒(现称圣彼得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圣彼得堡大学获得私法博士学位后,他便留校担任助教工作。在校期间,梅德韦杰夫认识了讲师索布恰克,并支持后者竞选市议员。1990年,索布恰克当选圣彼得堡市委员会主席,任命梅德韦杰夫做对外关系顾问,而当时这个顾问小组正是受普京领导。梅普二人由此结缘。
  索科恰克连任失败后,梅德韦杰夫曾暂退政坛,回到母校专心执教。1999年,普京出任总理一职,梅德韦杰夫应召走下讲坛,复出政界,前往莫斯科担任政府办公厅副主任。2000年春俄罗斯总统选举时,又是梅德韦杰夫担任普京竞选总部的总指挥。由于受到普京信任,38岁那一年,梅德韦杰夫便成为俄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办公室主任,打点总统的日程安排,被外界视为普京的“大总管”。
  2005年,普京任命梅德韦杰夫为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据称,这个职位是专门为他而设),负责主持国家计划,旨在通过社会、市场改革,提高俄罗斯公民的生活质量,而其中涉及到的医疗、教育、住房、农业发展等问题正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由于梅德韦杰夫政绩斐然,不仅深为普京赏识,更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可以说,普京十分看重梅德韦杰夫,有意在为这个心目中的接班人“铺路搭桥”,而梅德韦杰夫对普京也颇为尊重。梅德韦杰夫的大学导师曾对俄媒体说过:“梅德韦杰夫的性格是受普京影响而形成的,他视普京如兄如父。”
其他文献
用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仇恨,用伟大的宽容救赎所有的罪恶,这是藏式哈姆雷特    投资数千万元的《喜马拉雅王子》大胆尝试全部启用藏族演员和藏语对白,被称为“最具有艺术精神的藏语电影开篇巨作”10月20日,这部影片将在全国最主要的院线献映由于这是2006“加油,好男儿!”全国总冠军蒲巴甲成名之前的处女作,该影片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咱们本是一家人”    《喜马拉雅王子》改编自莎士比亚著名的话剧《哈
有时教训如火,灼热,但却令人敬畏;有时恭维如水,看上去很美,但却常常让人付出巨大代价。    阅历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一直是政治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当约瑟夫·奈论述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决策时,特别提到了一战的教训对肯尼迪的警醒作用,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到了猪湾入侵失败给肯尼迪的现实教训。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感受到的那样,有时教训如火,灼热,但却令人敬畏;有时恭维如水,看上去很美,但却常常让人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⑤上。  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⑥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
口述/陈一文  撰稿/钱亦蕉    父亲病危的时候,我从北京去美国看望他,给他带去的最后礼物是中国发行的一个有孙中山像的纪念币。他把它捏在手中,抚摸它,用最大的气力试图自己拿起来看……    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着二分之一犹太血统、四分之一中国血统、八分之一法国血统、八分之一非洲黑人血统的陈一文先生坐在我的面前,精力充沛,滔滔不绝。他向我讲述了他的父亲陈依范的一些传奇故事,这是一个被新中国历史
当代陶艺被业内人士称为火与土的艺术,但陶艺家最怕火。如果说土的塑造还可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话,那么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就一直难以逆料,“上帝之手”常常将艺术家捉弄得几乎发疯。现在,有一个叫朱乐耕的陶艺家偏偏要跟“上帝”拗拗手劲。    上海美术馆,一个名为“环境与空间的思考”的陶艺展开幕了。观众面对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陶艺作品,惊叹之余忍不住伸手摸一摸,他们不相信眼前的东西是用泥巴“烧”出来的。重点看护
公元1227年,猪年夏初,成吉思汗在渭河不远处的六盘山顶扎营。尽管自己身体欠安,但欲向金国报复的心志不减。成吉思汗并没有等到拿下中兴府的那一刻,他在六盘山南侧断气,正是麋鹿月中旬,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军队秘不发丧,继续进攻西夏,一边将大汗的尸体运回蒙古。沿途的草原居民闻讯蜂拥而至,却被护送大汗的军队一一斩首。  穿越鄂尔多斯高原和戈壁沙漠的漫漫三个月中,一路上的目击者都被杀光,吟诗人赞颂着大汗,萨
美国2003年在伊拉克发动了“斩首行动”之前和之后,斩首——不是作为政治比喻的斩首,而是真真正正的残酷地用一把折刀割下一个人的脑袋——曾经在中东一带短暂地流行过  这一波斩首热和美国的“斩首行动”最大的不同在于,被斩首的是西方人,而刽子手是宗教极端分子这是公开进行的军事行动,意在恐吓,甚至是炫耀尔后,斩首视频被放到互联网上,到处流传  这当真是在拷打观者的人心许多人都感觉到文明的底线一夜之间被一把
也许是交通协管员那柄小旗虚拟着延伸出去的"线条"已不起作用,他才手扯黄色带子,用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标记,才能硬性地将行人挡住。上海火车站周边马路和公交车站的景象,在上海的其他地方似乎是见不着的。  火车站是出新闻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初,已有外来人口到沪打工。朦胧中记得,那时上海常住人口不到千万,流动人口也只几十万。世象先于设计,实践领先法则,就这个几十万人的返乡课题,猛然"涌"上了各家报纸的
地牢8年,媒体是她与外部世界仍然保持联结的唯一纽带。她懂得怎样利用媒体来产生“眼球效应”也就顺理成章了。    奥地利少女娜塔莎10岁时被歹徒沃尔夫冈绑架,幽闭在地牢中长达8年之久。娜塔莎终于逃出之后,立即成为媒体头条新闻。她这8年是怎么过来的?作为普通读者或者观众很自然会对她的遭遇产生好奇。  可是,真相也许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了。  为什么呢?歹徒沃尔夫冈在娜塔莎出逃后,已经畏罪卧轨自杀,娜塔莎这
也许是偶然,乌里·希克(Uli Sigg)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的副总裁,后来又做了4年(1995-1999)的瑞士驻华大使;可又似乎是必然,他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在中国的经历造就了乌里·希克的收藏之路,而乌里·希克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9月6日,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开幕,作为策展人之一的瑞士著名收藏家乌里·希克也来到现场。乌里·希克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