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种高职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着。为了认真贯彻职业类院校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各个职业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当下比较热门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衔接课程体系的實践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合理的思路。关键词: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计算机网络专业
1 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涉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设定以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体系的衔接设置是最为重要的。就现阶段的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言,其主要是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1)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对于学生职业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培养,对其动手实践相关方面的操作上较为缺少,不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需要;理论知识储备与实际操作水平不匹配,使其不能够很好地胜任企业的发展需求。(2)在进行衔接时,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例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就显得较为形式化,甚至会出现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重复安排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机地整合和梳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基本任务,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共同推进的模式下,形成一种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现代化的职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成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复合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机构的调整,又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中高职教学的衔接式发展,做好职业教育的有效对接[1]。
2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就要以现代化计算机行业的职业需求为主,形成多方位为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2.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情况,使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展现状,做到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传统的高职教学一般以单一的成绩为主要的教学评价指标,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引入动态和多元化的发展,注重各个阶段的过程评价,将劳动技能鉴定等也引入进去。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会去参加企业的实习活动,学校也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评价当中,形成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一体化评价机制,更好地实现人才共育和过程共管,体现教学评价的公平和合理性。
2.2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高职衔接课程要注重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实用性和典型性,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建设,一般会与一定知名度的校企进行合作,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制定培养大纲,帮助高职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用人需求。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用人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优化现有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结构,明确了解其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做到灵活运用和熟能生巧。
2.3 实行合理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职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衔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合理的培养措施,探索和实践“校企融合和课程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现代化办学的校企合作的互动联合。要利用网络资源在促进办学中的优势,将校企合作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可以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场景,将企业的情况还原到教学当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
3 建立计算机网络专业衔接课程的层次化体系
3.1 做好专业教学培养的定位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相关的专业定位。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来说,要求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处理、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络宣传、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类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公司、宽带网络技术服务公司、各类信息互联网服务公司以及信息技术传播公司等IT行业和交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各部门、高速公路网络应用部门。根据学生的就业选择来开展具体的专业培养定位,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
3.2 建立层次鲜明的教学培养体系
(1)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首先就是要明确区分高职衔接课程的两个重点。高职衔接课程是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而展开的。要认清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做好相关的层次区分,做好教学的定位,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要对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进行分析,避免出现课程重叠的现象,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中职院校一般较为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管理,网页设计和维护等。而对于高职类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其在专业的培养上面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网络安全技术与网络编程能力的教学,网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等。
(2)要建立层次化的教学培养体系,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来说,首先是要建立具有层次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中职教学与高职教学的侧重点进行分类,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体系,使其可以更好地进行衔接教学,促成教学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在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中,一般强调对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和掌握,以及网站的组建以及日常运行和维护等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对于高职的培养来说,计算机网络专业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对接培养,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于电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等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掌握;对于企业网络的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等。 3.3 进行衔接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构建
在进行中高职的课程的衔接体系的构建时可以将其划分為3个层次来分别进行教学:中职课程、中高职课程和高职课程。之后就是将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按照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设置[3]。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设置:模块1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数学、语文、体育等课程,这些都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模块2是中高职的衔接课程,包括英语、理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等,便于对其的文化基础进行巩固;模块3是高职的综合素质课程,包括企业生产管理、沟通销售技巧和团队文化建设等,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其模块1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运用能力;模块2包括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本课程,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衔接;模块3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网络配置等,以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促使其进行网络组建知识的培养。
3.4 构建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
高职类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衔接课程的设计时,要突出高职学校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如“2+2+1”模式,第一个2是指在中职阶段就要完成的两个基本技能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模块;中间的2是指在高职阶段要完成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实训模块和综合布线模块;最后的1就是指在高职阶段要完成的一个与计算机有关的综合实训模块,帮助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结语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坚持“市场、职业和技术”的有机整合,以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与企业用工的有效衔接;创新教学实践方式,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思路。整合中高职的办学资源,实施衔接性的教学,建立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人才的无缝对接,培养出更多的职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05-106.
[2]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3]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56-59.
1 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涉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设定以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体系的衔接设置是最为重要的。就现阶段的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言,其主要是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1)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对于学生职业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培养,对其动手实践相关方面的操作上较为缺少,不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需要;理论知识储备与实际操作水平不匹配,使其不能够很好地胜任企业的发展需求。(2)在进行衔接时,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例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就显得较为形式化,甚至会出现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重复安排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机地整合和梳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基本任务,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共同推进的模式下,形成一种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现代化的职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成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复合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机构的调整,又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中高职教学的衔接式发展,做好职业教育的有效对接[1]。
2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就要以现代化计算机行业的职业需求为主,形成多方位为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2.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情况,使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展现状,做到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传统的高职教学一般以单一的成绩为主要的教学评价指标,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引入动态和多元化的发展,注重各个阶段的过程评价,将劳动技能鉴定等也引入进去。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会去参加企业的实习活动,学校也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评价当中,形成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一体化评价机制,更好地实现人才共育和过程共管,体现教学评价的公平和合理性。
2.2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高职衔接课程要注重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实用性和典型性,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建设,一般会与一定知名度的校企进行合作,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制定培养大纲,帮助高职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用人需求。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用人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优化现有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结构,明确了解其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做到灵活运用和熟能生巧。
2.3 实行合理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职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衔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合理的培养措施,探索和实践“校企融合和课程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现代化办学的校企合作的互动联合。要利用网络资源在促进办学中的优势,将校企合作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可以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场景,将企业的情况还原到教学当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
3 建立计算机网络专业衔接课程的层次化体系
3.1 做好专业教学培养的定位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相关的专业定位。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来说,要求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处理、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络宣传、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类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公司、宽带网络技术服务公司、各类信息互联网服务公司以及信息技术传播公司等IT行业和交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各部门、高速公路网络应用部门。根据学生的就业选择来开展具体的专业培养定位,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
3.2 建立层次鲜明的教学培养体系
(1)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首先就是要明确区分高职衔接课程的两个重点。高职衔接课程是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而展开的。要认清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做好相关的层次区分,做好教学的定位,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要对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进行分析,避免出现课程重叠的现象,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中职院校一般较为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管理,网页设计和维护等。而对于高职类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其在专业的培养上面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网络安全技术与网络编程能力的教学,网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等。
(2)要建立层次化的教学培养体系,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来说,首先是要建立具有层次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中职教学与高职教学的侧重点进行分类,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体系,使其可以更好地进行衔接教学,促成教学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在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中,一般强调对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和掌握,以及网站的组建以及日常运行和维护等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对于高职的培养来说,计算机网络专业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对接培养,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于电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等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掌握;对于企业网络的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等。 3.3 进行衔接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构建
在进行中高职的课程的衔接体系的构建时可以将其划分為3个层次来分别进行教学:中职课程、中高职课程和高职课程。之后就是将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按照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设置[3]。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设置:模块1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数学、语文、体育等课程,这些都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模块2是中高职的衔接课程,包括英语、理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等,便于对其的文化基础进行巩固;模块3是高职的综合素质课程,包括企业生产管理、沟通销售技巧和团队文化建设等,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其模块1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运用能力;模块2包括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本课程,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衔接;模块3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网络配置等,以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促使其进行网络组建知识的培养。
3.4 构建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
高职类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衔接课程的设计时,要突出高职学校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如“2+2+1”模式,第一个2是指在中职阶段就要完成的两个基本技能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模块;中间的2是指在高职阶段要完成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实训模块和综合布线模块;最后的1就是指在高职阶段要完成的一个与计算机有关的综合实训模块,帮助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结语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坚持“市场、职业和技术”的有机整合,以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与企业用工的有效衔接;创新教学实践方式,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思路。整合中高职的办学资源,实施衔接性的教学,建立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人才的无缝对接,培养出更多的职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05-106.
[2]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3]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