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到今,人们对为人处世的评价标准一直非常繁复,老子、孔子多半都是从道德与仁、义、礼、智、信的角度来讲的,而所流传的众多家书与家训也都有其不相同的标准,其大多数是紧紧围绕封建礼教来论证。然而有一句话让我们十分感兴趣,这句话就是来自于《资治通鉴》内: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从《论语》所示的文献里看来,孔子实际上对刚柔的恰当结合十分的关注。据载,孔子为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就是温和而严肃,威严又不凶猛,庄重又安详。这是孔子做人的标准,很显然,孔子在力求一种刚和柔之间的恰当平衡。在对国家政事的主张中,孔子极侧重于“柔”。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本意就是,用政策来管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只能暂时免于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自己还能改正错误。可见从个人为人到治理国家上,孔子始终致力于一种平衡状态出现。如此经过汉代董仲舒的发挥,就很容易形成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法制思想,从而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刚”乃人生本性,任何人都有渴望成为事物的主宰者,成为他人心中的阳光,成为随心之所欲者,但真正能让自己刚性起来的却不多。自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刚性被抹杀掉了。当要求人们都来关注自己时,却没人理睬。当饥饿调皮地冲击自己而发出呱呱声时,有多少次是遂合自己的心愿?刚性的原本逐步为他人他物所抹杀,而且还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而逐渐在欲之不达中消融。一个人从上学时候开始,为了让自己刚性起来而努力学习,但任何为刚性而努力的奋斗都会遗漏,在某方面所得刚性之时,却在另一方面倍受打击,而不知多少次都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学习上刚崛起却在生活中失分,生活中出色而运动中掉格。当把学习转换成任务思想时,总想使唤其他人为自己做作业,但被老师发现时却又将自己刚刚垒起的刚性保垒给摧毁;当你在学习上垒集起来的刚性却在下课时被其他学生给消灭。参加了工作后,当工作上的刚性业绩让您自以为傲时,却被竞争对手或同事暗枪给打破了。刚成为同事们的阳光领袖时,然而很快却在老板那里失掉了继任的权利。
刚柔相济才能办成大事,当同事们的眼光充满忌妒时,你要用柔性的策略将其调整,就像卦象当中所提到的那样,刚性太足就很易折断。例如,你和王某初次谈判,如果你一贯刚性十足地去更多地强调自身的利益,体现一种咄咄逼人气势,你就会失去和谐。如果你一味的软求硬泡,你就会失去刚性的机会。如果你软硬兼施,那么你不仅能够维护自身的刚性品牌,同时还能够长期地保持一种合作的机会。做人要能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这就是能成其大事的基本条件,是将之将者的基础。
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当他一味的刚性十足时,失败的教训会让他柔顺一会;当他柔顺时,你也会见到他刚性十足的一刻。正所谓刚乃阳,阳气太盛就会伤及到体肤,波及到周围更广的地方。柔乃阴,阴气太旺又会伤及到内脏,损坏自身的机体。
从阴阳协调的角度来看待刚柔相济,我们就可以纵向地去分解这样一个问题,从人的个体本身,即人的性格方向也需要刚柔相济,从人的营养饮食的角度更要刚柔相济,热量高、脂肪高的食品与维生素的食品搭配进食利于人体生长发育,如一味大补特补,就会使身体机能不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与此同时还会危及自身的健康。
从做人风格上也需要做到刚柔相济。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在刚性中追求,那么就会失去柔性的功能,如在思想上刚性惯了的人,肯定会忽略柔性的作用。
在古代,一个成功的将帅,就必需具备有刚强的性格,刚烈,然而却不固执己见;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就是通常所讲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并且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到最后失败;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失败。因此,要做到温和而又刚强,刚柔并济才算是最好的状态,才是一个人最为理想的性格特点。
这段文字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讲述了将领自身应具备的修养。文中提到了刚柔相济这样一个要求,说明“纯柔”或者“纯刚”都不行,一定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刚和柔之间的结合,是刚中含柔,柔中见刚。
吴起是战国时期魏国大将,爱兵如子,“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在用兵的时候,可以令士卒“交兵接刃而乐死”。依靠士兵的支持拥护,吴起纵横捭阖,挥师千里,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其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就特别值得现在的人借鉴。
有意思的是,被孔子看得很高的老子却也一直强调为人处世的“柔”的作用,而且对之陈述颇多,对刚则不甚推崇。
在待人处世中,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双面利刃。喜欢直言直语的人通常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和杀伤力都很强,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会被别人当枪使。对人方面,少直言指陈他人处事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无数个事实证明,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在和他过不去。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人家从里面揪出来。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拐个弯,点到为止。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对事不对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说说而已。事是人计划的、人做的,批评事也等于批评人了。因此,我们始终要记住这句话: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从《论语》所示的文献里看来,孔子实际上对刚柔的恰当结合十分的关注。据载,孔子为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就是温和而严肃,威严又不凶猛,庄重又安详。这是孔子做人的标准,很显然,孔子在力求一种刚和柔之间的恰当平衡。在对国家政事的主张中,孔子极侧重于“柔”。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本意就是,用政策来管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只能暂时免于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自己还能改正错误。可见从个人为人到治理国家上,孔子始终致力于一种平衡状态出现。如此经过汉代董仲舒的发挥,就很容易形成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法制思想,从而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刚”乃人生本性,任何人都有渴望成为事物的主宰者,成为他人心中的阳光,成为随心之所欲者,但真正能让自己刚性起来的却不多。自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刚性被抹杀掉了。当要求人们都来关注自己时,却没人理睬。当饥饿调皮地冲击自己而发出呱呱声时,有多少次是遂合自己的心愿?刚性的原本逐步为他人他物所抹杀,而且还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而逐渐在欲之不达中消融。一个人从上学时候开始,为了让自己刚性起来而努力学习,但任何为刚性而努力的奋斗都会遗漏,在某方面所得刚性之时,却在另一方面倍受打击,而不知多少次都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学习上刚崛起却在生活中失分,生活中出色而运动中掉格。当把学习转换成任务思想时,总想使唤其他人为自己做作业,但被老师发现时却又将自己刚刚垒起的刚性保垒给摧毁;当你在学习上垒集起来的刚性却在下课时被其他学生给消灭。参加了工作后,当工作上的刚性业绩让您自以为傲时,却被竞争对手或同事暗枪给打破了。刚成为同事们的阳光领袖时,然而很快却在老板那里失掉了继任的权利。
刚柔相济才能办成大事,当同事们的眼光充满忌妒时,你要用柔性的策略将其调整,就像卦象当中所提到的那样,刚性太足就很易折断。例如,你和王某初次谈判,如果你一贯刚性十足地去更多地强调自身的利益,体现一种咄咄逼人气势,你就会失去和谐。如果你一味的软求硬泡,你就会失去刚性的机会。如果你软硬兼施,那么你不仅能够维护自身的刚性品牌,同时还能够长期地保持一种合作的机会。做人要能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这就是能成其大事的基本条件,是将之将者的基础。
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当他一味的刚性十足时,失败的教训会让他柔顺一会;当他柔顺时,你也会见到他刚性十足的一刻。正所谓刚乃阳,阳气太盛就会伤及到体肤,波及到周围更广的地方。柔乃阴,阴气太旺又会伤及到内脏,损坏自身的机体。
从阴阳协调的角度来看待刚柔相济,我们就可以纵向地去分解这样一个问题,从人的个体本身,即人的性格方向也需要刚柔相济,从人的营养饮食的角度更要刚柔相济,热量高、脂肪高的食品与维生素的食品搭配进食利于人体生长发育,如一味大补特补,就会使身体机能不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与此同时还会危及自身的健康。
从做人风格上也需要做到刚柔相济。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在刚性中追求,那么就会失去柔性的功能,如在思想上刚性惯了的人,肯定会忽略柔性的作用。
在古代,一个成功的将帅,就必需具备有刚强的性格,刚烈,然而却不固执己见;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就是通常所讲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并且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到最后失败;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失败。因此,要做到温和而又刚强,刚柔并济才算是最好的状态,才是一个人最为理想的性格特点。
这段文字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讲述了将领自身应具备的修养。文中提到了刚柔相济这样一个要求,说明“纯柔”或者“纯刚”都不行,一定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刚和柔之间的结合,是刚中含柔,柔中见刚。
吴起是战国时期魏国大将,爱兵如子,“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在用兵的时候,可以令士卒“交兵接刃而乐死”。依靠士兵的支持拥护,吴起纵横捭阖,挥师千里,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其刚柔相济的带兵之道,就特别值得现在的人借鉴。
有意思的是,被孔子看得很高的老子却也一直强调为人处世的“柔”的作用,而且对之陈述颇多,对刚则不甚推崇。
在待人处世中,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双面利刃。喜欢直言直语的人通常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和杀伤力都很强,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会被别人当枪使。对人方面,少直言指陈他人处事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无数个事实证明,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在和他过不去。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人家从里面揪出来。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拐个弯,点到为止。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对事不对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说说而已。事是人计划的、人做的,批评事也等于批评人了。因此,我们始终要记住这句话:太刚则折,太柔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