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海之滨,浔江之畔,这方沃土给予杜成先生国成长的营养。饮水思源,有情有义,他节衣缩食,克勤克俭,以报母校惠及他一生之身心洗礼。岁月悠悠,拳拳真心,他倾其所有,终其一生,传“嘉庚精神”、“诚毅”风貌,赤子之情无处不在,是他身上跳跃的最令人动容的音符。
“你是我的灵魂,
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杜成国先生,1953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求学,那年他13岁,就读於集美中学初中80组戊班;1964年,24岁时成为中国新闻社的一名专业摄影记者(服务30年之久);1992年,52岁到香港定居,为了生活,他做过停车场看更、保险、服装生意等,皆不如意,最後他选择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为遊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女佣拍照,自1993年直到今天,他73岁了……
1988年,他与几位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校友,成立了“集美学校北京校友会”,而会址就设在他家;2000年,他提议创办《集美中学报》,而後每一年都有来自於他的爱心捐款;2003年7月28日,在厦门电视台直播“沟通”节目现场向厦门市人民宣读经过公证的遗嘱,把位於北京东城区的四合院捐赠给母校集美中学,並以此作为其父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会的启动资金;2010年9月18日,他向母校捐资200万元用於高中部新校区建设、捐资100万元用於集美校友总会助学金与会馆建设;2011年10月14日,“香港校友杜成国新闻基金”在集美报社正式设立。
而由他捐资所铸的校长陈嘉庚先生的铜像,亦於10月15日与校友见面;而且仍有一组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在厦门大学雕塑中,将设置於集美学村大门内,成为最为突出和醒目的群像……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後捐赠给集美学校、集美校友总会、集美医院用於设立教育助学基金会、兴建会馆、添置医疗用车、增设嘉庚铜像群雕等钱财物资已近500万元。他,就是杜成国先生!自与母校结缘,母校便成了他一生的牵掛和寄託!
“我离开了父母,
就把学校当成家。”
杜成国先生之父杜丕林,五岁那年双亲亡故,十三岁时,姐姐远嫁印度尼西亚,无依无靠的他也跟了过去。忆起往事,杜成国先生无不遗憾地说:“父亲现已逝世三十餘年,子欲养而亲不在啊!”为了纪念父亲,报答父亲给予他生命的恩泽,他在家乡福建以父之名成立“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会”,並为母校集美捐赠巨款以父冠名。孝乃入德之门,杜成国先生为父亲所做之事,展现的是其纯良品德。
父亲十三岁与祖国道别,踏上異国他乡的土地,也正是在十三岁这一年,杜成国先生结束異乡的羁旅生活,满怀激情和青春梦想投奔刚成立四年的共和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3年归国的海外华侨,学生高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都抱着建设新中国的无限激情。杜成国先生说:“那时的少年,爱国热情高涨得近乎疯狂。”正是带着这种对祖国狂热的爱,他们决心将自己献给祖国。
但是,那时的归侨不比现在的“海归”,是天之骄子,处处逢源,当时他们所面临的是艰苦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回国後的杜成国先生,有幸成为集美的莘莘学子之一,当时他的校长是叶振汉,一位为教育事业而无私奉献的越南华侨。杜成国先生说:“叶振汉校长得知刚回国後的我们举目无亲,寄宿学校,生活困难,於是成立了侨生辅导组,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生病,他来看望;我们经济拮据,他给我们救济金。”往事历历在目,情真意切,从此,身为集美学子的他,便在这个知识的摇篮里,茁壮成长。为了纪念和感恩敬爱的叶振汉校长,杜成国先生捐巨资以叶振汉校长之名冠名行政大楼,並另为其塑一尊半身铜像。
当年集美中学有许多课外活动小组,如物理、无线电、航模以及星海歌詠团、田径、游泳、健美、举重队等这些课外活动小组既活跃学生课餘又减轻其思家之苦,真是一举两得。其中有个摄影兴趣小组,杜成国先生是小组里最为活跃的学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培养了一生的爱好。他回忆说:“刚开始我拍纪念照,後来发展为通讯员,1964年正式加入中新社,文革结束後重新调回侨办,並参与中新社的工作。”2000年,在中新社成立五十周年之际,30年的无私奉献令他迎来了一枚银质奖章,杜成国先生受之无愧!
1959年,杜成国先生从集美中学毕业,並考上了师范学院,然而,此时正值三年(1959—1961年)自然災害时期,他在劳动中度过了三年求学生涯。在此期间,他还患上了肺结核,治愈後继续当通讯员,在报社负责摄影工作。多年来,作为早期新闻工作者和资深媒体人,哪怕是身处香港的他,依然保持对摄影的无比热爱和深情。摄影,杜成国先生坚持了一辈子,他为无数知名人士拍过照,而唯有1955年他与陈嘉庚校长的合影,及他为时任国家领导人万里拍照的镜头,他将其视为珍宝。
1992年,杜成国先生结束了在中新社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工作,五十二岁的他带着三个孩子到香港谋生。直到现在,人们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还可以看到一位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的长者,忙前忙後地为印度尼西亚女佣拍照的愉快场景。年逾七旬的他和妻子杜尤丽阿娜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他不喝酒,不饮茶,衣食简单,无怨无悔;他没有名表香车豪居,他拥有的“奢侈品”是笔挺的西装,因为他要精神满满的去母校,这是他的礼数。在杜成国先生心中:该花的钱要花得漂亮,该省的钱要省得愉快。
艰苦劳作,省吃俭用,变卖家产,立下遗嘱——杜成国先生,为什麽无私奉献?为什麽坚持勤俭节约?因为他要回报集美母校,给他惠及一生的身心洗礼!历经了许多坎坷,遭遇了许多不幸,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母校、师长、同学的思念。他说:“集美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心都紧紧与她在一起。”他将倾己所有、尽己所能用各种方式回馈母校,“集美”是他的精神感情的归宿,有一日骨灰也要洒在母校的土地上。
“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你是我一生的牵掛。”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於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当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爭。”这是五十年代苏联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这也是杜成国先生的座右铭,是这句名言陪伴着他战胜疾病、死亡和文革的批斗、抄家以及关牛棚的岁月,度过了在海南兴隆军垦农场被批斗等等的人生困境。 杜成国先生说:“无论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要以顽强的意志力坚强面对。父母给了我生命,任何时候我都将珍惜;集美学校给了我灵魂,‘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校训使我受益终身。”而他倾其一生为之付出的壮丽事业就是——“为我的母校、我的祖国”,这是他人生最大的享受,最终的目标,最高的警戒!
曾经沐浴着母校的恩情和陈嘉庚校长的关怀,今天的杜成国先生已是一位七十有餘的长者。但是,从他饱含激情的生命态度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他回到了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日子。时间太匆匆,今天这位集美老校友——杜成国先生毋庸置疑是“嘉庚精神”的传承者。
谈到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杜成国先生深有感触。他说:“这是一个战略决策,以‘文化兴国,文化强国’这非常重要。”他指出,“一百年前,陈嘉庚先生倾家荡产投资教育,文化兴国,创办了集美教育基地。今天的‘集美’不能丢失教育基地的阵地,希望一些领导不要轻视,更不要急功近利,应该把嘉庚精神和集美传统传承下去,不能把‘华侨旗帜,民族光荣’的嘉庚精神丢失了,不要把嘉庚的旗帜拔掉了……”其情也真,意也切。他对集美,对教育事业有的只是一片真情和付出!
他谆谆教导青年学子:不要抽烟、喝酒,要做“三好学生”,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多少年来,他以身作则,积极为青年学子树立正面形象,他要让他们知道在母校的栽培和自己的努力下,一定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嘉庚精神”浸润集美校园将近百年,“诚毅”校训亦伴随莘莘学子走向自强。
薪火相传的精神需要一代代学子去继承和发扬,对於青年学子,杜成国先生亦是寄予厚望。他饱含深情地说:“‘集美’就是集天下之美,在这里,我希望年轻人能和当年的前辈一样,展现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豪情;我希望他们有强健的体魄,这样才有资本更长久地为祖国、为母校服务;我希望他们一旦认定目标,就要一往无前,生命固然可贵,但成事也需要勇气;我希望集美可以培养更多充满正气的英才。”杜成国先生正是以这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饱满的生命激情,面对生活的每一天,而这,不就是“嘉庚精神”“诚毅品性”的延续吗?
老一辈教育家的言传身教,让杜成国先生从小就有了教育是千秋万世的事业之信念,並坚持一生。他明白,陈嘉庚校长的为集美留下的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嘉庚精神”是引领所有集美学子的永垂不朽之灵魂。而杜成国先生的坚守何尝不是“嘉庚精神”“诚毅品性”最核心的价值,他言行和情操令人为之动容!
一位七旬长者对母校的真挚感情,也许是旁人无从体会的。“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爱我母校,我要爱得彻底,我死後不要追悼会,不要荣誉,我只希望那一天把我的骨灰洒在母校的土地上,永远陪伴母校。”这就是杜成国先生的无私情怀。
回首这一切一切,突然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敬仰。陈嘉庚先生离开我们五十年了,如今年轻一代了解他的事蹟有多少?杜成国先生倾其所有、终其一生传承“嘉庚精神”,怎能不为之感动!成为集美一员,又是何其有幸,而杜成国先生,这位长者的真诚、勇敢、善良,对母校的拳拳赤子之心,我们应该为他送去最热烈的掌声和最诚挚的祝福!
【人物简介】
杜成国先生,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董,香港集美校友会副会长,香港中国高校联第一、二、三届理事,集美中学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集美侨校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
“你是我的灵魂,
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杜成国先生,1953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求学,那年他13岁,就读於集美中学初中80组戊班;1964年,24岁时成为中国新闻社的一名专业摄影记者(服务30年之久);1992年,52岁到香港定居,为了生活,他做过停车场看更、保险、服装生意等,皆不如意,最後他选择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为遊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女佣拍照,自1993年直到今天,他73岁了……
1988年,他与几位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校友,成立了“集美学校北京校友会”,而会址就设在他家;2000年,他提议创办《集美中学报》,而後每一年都有来自於他的爱心捐款;2003年7月28日,在厦门电视台直播“沟通”节目现场向厦门市人民宣读经过公证的遗嘱,把位於北京东城区的四合院捐赠给母校集美中学,並以此作为其父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会的启动资金;2010年9月18日,他向母校捐资200万元用於高中部新校区建设、捐资100万元用於集美校友总会助学金与会馆建设;2011年10月14日,“香港校友杜成国新闻基金”在集美报社正式设立。
而由他捐资所铸的校长陈嘉庚先生的铜像,亦於10月15日与校友见面;而且仍有一组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在厦门大学雕塑中,将设置於集美学村大门内,成为最为突出和醒目的群像……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後捐赠给集美学校、集美校友总会、集美医院用於设立教育助学基金会、兴建会馆、添置医疗用车、增设嘉庚铜像群雕等钱财物资已近500万元。他,就是杜成国先生!自与母校结缘,母校便成了他一生的牵掛和寄託!
“我离开了父母,
就把学校当成家。”
杜成国先生之父杜丕林,五岁那年双亲亡故,十三岁时,姐姐远嫁印度尼西亚,无依无靠的他也跟了过去。忆起往事,杜成国先生无不遗憾地说:“父亲现已逝世三十餘年,子欲养而亲不在啊!”为了纪念父亲,报答父亲给予他生命的恩泽,他在家乡福建以父之名成立“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会”,並为母校集美捐赠巨款以父冠名。孝乃入德之门,杜成国先生为父亲所做之事,展现的是其纯良品德。
父亲十三岁与祖国道别,踏上異国他乡的土地,也正是在十三岁这一年,杜成国先生结束異乡的羁旅生活,满怀激情和青春梦想投奔刚成立四年的共和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3年归国的海外华侨,学生高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都抱着建设新中国的无限激情。杜成国先生说:“那时的少年,爱国热情高涨得近乎疯狂。”正是带着这种对祖国狂热的爱,他们决心将自己献给祖国。
但是,那时的归侨不比现在的“海归”,是天之骄子,处处逢源,当时他们所面临的是艰苦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回国後的杜成国先生,有幸成为集美的莘莘学子之一,当时他的校长是叶振汉,一位为教育事业而无私奉献的越南华侨。杜成国先生说:“叶振汉校长得知刚回国後的我们举目无亲,寄宿学校,生活困难,於是成立了侨生辅导组,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生病,他来看望;我们经济拮据,他给我们救济金。”往事历历在目,情真意切,从此,身为集美学子的他,便在这个知识的摇篮里,茁壮成长。为了纪念和感恩敬爱的叶振汉校长,杜成国先生捐巨资以叶振汉校长之名冠名行政大楼,並另为其塑一尊半身铜像。
当年集美中学有许多课外活动小组,如物理、无线电、航模以及星海歌詠团、田径、游泳、健美、举重队等这些课外活动小组既活跃学生课餘又减轻其思家之苦,真是一举两得。其中有个摄影兴趣小组,杜成国先生是小组里最为活跃的学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培养了一生的爱好。他回忆说:“刚开始我拍纪念照,後来发展为通讯员,1964年正式加入中新社,文革结束後重新调回侨办,並参与中新社的工作。”2000年,在中新社成立五十周年之际,30年的无私奉献令他迎来了一枚银质奖章,杜成国先生受之无愧!
1959年,杜成国先生从集美中学毕业,並考上了师范学院,然而,此时正值三年(1959—1961年)自然災害时期,他在劳动中度过了三年求学生涯。在此期间,他还患上了肺结核,治愈後继续当通讯员,在报社负责摄影工作。多年来,作为早期新闻工作者和资深媒体人,哪怕是身处香港的他,依然保持对摄影的无比热爱和深情。摄影,杜成国先生坚持了一辈子,他为无数知名人士拍过照,而唯有1955年他与陈嘉庚校长的合影,及他为时任国家领导人万里拍照的镜头,他将其视为珍宝。
1992年,杜成国先生结束了在中新社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工作,五十二岁的他带着三个孩子到香港谋生。直到现在,人们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还可以看到一位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的长者,忙前忙後地为印度尼西亚女佣拍照的愉快场景。年逾七旬的他和妻子杜尤丽阿娜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他不喝酒,不饮茶,衣食简单,无怨无悔;他没有名表香车豪居,他拥有的“奢侈品”是笔挺的西装,因为他要精神满满的去母校,这是他的礼数。在杜成国先生心中:该花的钱要花得漂亮,该省的钱要省得愉快。
艰苦劳作,省吃俭用,变卖家产,立下遗嘱——杜成国先生,为什麽无私奉献?为什麽坚持勤俭节约?因为他要回报集美母校,给他惠及一生的身心洗礼!历经了许多坎坷,遭遇了许多不幸,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母校、师长、同学的思念。他说:“集美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心都紧紧与她在一起。”他将倾己所有、尽己所能用各种方式回馈母校,“集美”是他的精神感情的归宿,有一日骨灰也要洒在母校的土地上。
“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你是我一生的牵掛。”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於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当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爭。”这是五十年代苏联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这也是杜成国先生的座右铭,是这句名言陪伴着他战胜疾病、死亡和文革的批斗、抄家以及关牛棚的岁月,度过了在海南兴隆军垦农场被批斗等等的人生困境。 杜成国先生说:“无论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要以顽强的意志力坚强面对。父母给了我生命,任何时候我都将珍惜;集美学校给了我灵魂,‘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校训使我受益终身。”而他倾其一生为之付出的壮丽事业就是——“为我的母校、我的祖国”,这是他人生最大的享受,最终的目标,最高的警戒!
曾经沐浴着母校的恩情和陈嘉庚校长的关怀,今天的杜成国先生已是一位七十有餘的长者。但是,从他饱含激情的生命态度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他回到了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日子。时间太匆匆,今天这位集美老校友——杜成国先生毋庸置疑是“嘉庚精神”的传承者。
谈到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杜成国先生深有感触。他说:“这是一个战略决策,以‘文化兴国,文化强国’这非常重要。”他指出,“一百年前,陈嘉庚先生倾家荡产投资教育,文化兴国,创办了集美教育基地。今天的‘集美’不能丢失教育基地的阵地,希望一些领导不要轻视,更不要急功近利,应该把嘉庚精神和集美传统传承下去,不能把‘华侨旗帜,民族光荣’的嘉庚精神丢失了,不要把嘉庚的旗帜拔掉了……”其情也真,意也切。他对集美,对教育事业有的只是一片真情和付出!
他谆谆教导青年学子:不要抽烟、喝酒,要做“三好学生”,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多少年来,他以身作则,积极为青年学子树立正面形象,他要让他们知道在母校的栽培和自己的努力下,一定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嘉庚精神”浸润集美校园将近百年,“诚毅”校训亦伴随莘莘学子走向自强。
薪火相传的精神需要一代代学子去继承和发扬,对於青年学子,杜成国先生亦是寄予厚望。他饱含深情地说:“‘集美’就是集天下之美,在这里,我希望年轻人能和当年的前辈一样,展现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豪情;我希望他们有强健的体魄,这样才有资本更长久地为祖国、为母校服务;我希望他们一旦认定目标,就要一往无前,生命固然可贵,但成事也需要勇气;我希望集美可以培养更多充满正气的英才。”杜成国先生正是以这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饱满的生命激情,面对生活的每一天,而这,不就是“嘉庚精神”“诚毅品性”的延续吗?
老一辈教育家的言传身教,让杜成国先生从小就有了教育是千秋万世的事业之信念,並坚持一生。他明白,陈嘉庚校长的为集美留下的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嘉庚精神”是引领所有集美学子的永垂不朽之灵魂。而杜成国先生的坚守何尝不是“嘉庚精神”“诚毅品性”最核心的价值,他言行和情操令人为之动容!
一位七旬长者对母校的真挚感情,也许是旁人无从体会的。“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爱我母校,我要爱得彻底,我死後不要追悼会,不要荣誉,我只希望那一天把我的骨灰洒在母校的土地上,永远陪伴母校。”这就是杜成国先生的无私情怀。
回首这一切一切,突然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敬仰。陈嘉庚先生离开我们五十年了,如今年轻一代了解他的事蹟有多少?杜成国先生倾其所有、终其一生传承“嘉庚精神”,怎能不为之感动!成为集美一员,又是何其有幸,而杜成国先生,这位长者的真诚、勇敢、善良,对母校的拳拳赤子之心,我们应该为他送去最热烈的掌声和最诚挚的祝福!
【人物简介】
杜成国先生,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董,香港集美校友会副会长,香港中国高校联第一、二、三届理事,集美中学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集美侨校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