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在英语考试中作文空白的考生越来越多。这其中原因何在?有许多学生每每碰到英语写作,也就开始痛苦起来。通过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化繁为简”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也能大大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繁为简 初中生 英语写作引言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3-02
笔者近年来阅卷发现,在英语考试中作文空白的考生越来越多。这其中原因何在?实际上反映出这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匮乏,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写作本身的恐惧和束手无策。而写作,恰恰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题型,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如何消除学生对于英语作文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敢于下笔,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以一次写作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和认识。
一、发现问题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越是笼统的题目越难以下笔。比如只给学生一个题目:My Best Friend.这个题目本身范围太大,学生拿到之后就很难立刻涌现思路,因此,学生们写出来的作文虽然洋洋洒洒,却往往缺乏结构的紧密和层次的鲜明,没有“神”。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去要求:请从“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方面去写你的朋友,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下笔的基本方向。牛津课本中每个单元的Task部分都有一个写作任务,这样在设计上就避免了上文提到的题目笼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先给例文再去分析结构,再模仿写作。这样也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在模仿中创新。但是这套教材写作部分的设计特点是,引入部分图片或文字很多,信息呈现量太大, 让许多基础薄弱的学生一眼看去就不知所措,更无法理解这些信息对写作主题的帮助和暗示意义。对他们而言,还不如直接给个题目直截了当。这些图片和信息真的是多余的吗?我们老师该如何处理这部分信息呢?
二、分析问题
以牛津初中英语8下 Unit7 Task为例,讲一下我对这部分的教学处理.这个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根据提供的图片和信息,写一个和慈善事业有关的故事。对于慈善机构,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有所了解,但是如果只给出这个主题让学生去写,会非常困难,因为学生缺少这种生活体验。缺少体验的学习就无形中加深了作文的难度,这时学生不知该如何去把这种作文要求加工出来。教材在此设计了一个类似的题目,用以过渡训练:同样给出了几幅图和关键句,并配了一篇例文。那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说”远比“写”容易,因此我就先从谈论图画开始引入,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先引出一些关键单词和短语并让学生找到图画间的内部联系。
在学生语言热身之后,再上升到篇章的理解。这一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过渡。我以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T: What was Diana’s life like in the past?
What are the changes in her life?
How does she feel now?
Bb:Diana was once …;One day,…;Now,…;She enjoys …;She thinks…
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理清思路,口头复述整个故事,并强化黑板上的连接词,使文章更加通顺,让学生对故事的发展有一个整体认识。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积累和认识,下面再过渡到真正的写作任务,我依然以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组织文章:
1、What was Mandeep’s life like in the past?
2、What are the changes in her life?
3、How does she feel now?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谈谈对慈善机构的看法,这部分也是学生可以自我发挥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写出自己的特点。看似无从下笔的文章,就这样可以轻松解决,并让学生掌握精髓,教材的设计实在是很精妙,值得我们深读。
三、解决问题
任何技能的获得和提高都是在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中得以实现的。初中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也是如此,因此我采用层层推进式教学方法,化繁为简,消除学生心理上对写作的恐惧和排斥,让学生知道其实写作就是这么简单。
当前,许多学生对于英语写作有几个误区:一是英语学习程度不错的学生喜欢“卖弄”。他们经常使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和结构来显示自己的才华,但这是很危险的举动,生僻的东西最容易出错,一出错就要失分,还是保守一些好,用自己最拿的准的词汇和结构。二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看到如此多的信息就束手无策,直接选择放弃。对这些学生我们要多加引导,所谓熟能生巧,不练就永远不能入门。
针对上述情况,要写好一篇应试文章,我对学生的建议是分五步走:一是认真审题,确定人称和时态;二是分析得分点,决不漏写信息;三是列简要提纲,明确文章结构;四是连短语成句,要走保守路线;五是通读全文,适当添加关联词。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主要采用“模仿—借鉴—创新”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指导思想是“化繁为简”,层层推进让学生攻克写作这一难题。同样以上面的教学案例为例,本单元是根据几幅图来写一个和慈善机构有关的人的故事,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再分析例文,这个环节关注的不是句子和词汇,而是文章的结构,找出关键词。在明确结构之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时态,让学生明白讲述不同时间的事情时时态也是不同的。然后再分析我们要写的文章,仍然是先看图,这次不是看图说话,而是换了种方式,用三个问题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结构。其实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就是在组织文章语言,提醒学生注意时态,最后才轮到动笔去写。“模仿—借鉴—创新”的模式也就因此得以体现了:一、模仿:模仿的是前文的结构和过渡。二、借鉴:借鉴例文中一些好的短语和语型。三、创新:创新是使你的文章区别于他人的关键。有时候批到的作文都千篇一律,那是模式化教育的产物,但文章的灵魂就在于你个人的观点。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可以多使用I think… I hope…。
写作教学必须落实到“写”上。由于时间限制,我通常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让全班同学的思维都跟着动起来,共同完成这个故事。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精神集中,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原来一句话从不同的学生口中说出就会有如此多的变化。如果你把题目给学生,就撒手让他们去写,他们会有负担感,有些人就在那磨蹭时间了,效果会很不好。所以我的“故事接龙”从心理上就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接受,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写作,还很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吴永军.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11.
[2]陈静波.英语课堂学习活动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化繁为简 初中生 英语写作引言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3-02
笔者近年来阅卷发现,在英语考试中作文空白的考生越来越多。这其中原因何在?实际上反映出这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匮乏,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写作本身的恐惧和束手无策。而写作,恰恰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题型,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如何消除学生对于英语作文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敢于下笔,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以一次写作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和认识。
一、发现问题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越是笼统的题目越难以下笔。比如只给学生一个题目:My Best Friend.这个题目本身范围太大,学生拿到之后就很难立刻涌现思路,因此,学生们写出来的作文虽然洋洋洒洒,却往往缺乏结构的紧密和层次的鲜明,没有“神”。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去要求:请从“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方面去写你的朋友,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下笔的基本方向。牛津课本中每个单元的Task部分都有一个写作任务,这样在设计上就避免了上文提到的题目笼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先给例文再去分析结构,再模仿写作。这样也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在模仿中创新。但是这套教材写作部分的设计特点是,引入部分图片或文字很多,信息呈现量太大, 让许多基础薄弱的学生一眼看去就不知所措,更无法理解这些信息对写作主题的帮助和暗示意义。对他们而言,还不如直接给个题目直截了当。这些图片和信息真的是多余的吗?我们老师该如何处理这部分信息呢?
二、分析问题
以牛津初中英语8下 Unit7 Task为例,讲一下我对这部分的教学处理.这个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根据提供的图片和信息,写一个和慈善事业有关的故事。对于慈善机构,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有所了解,但是如果只给出这个主题让学生去写,会非常困难,因为学生缺少这种生活体验。缺少体验的学习就无形中加深了作文的难度,这时学生不知该如何去把这种作文要求加工出来。教材在此设计了一个类似的题目,用以过渡训练:同样给出了几幅图和关键句,并配了一篇例文。那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说”远比“写”容易,因此我就先从谈论图画开始引入,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先引出一些关键单词和短语并让学生找到图画间的内部联系。
在学生语言热身之后,再上升到篇章的理解。这一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过渡。我以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T: What was Diana’s life like in the past?
What are the changes in her life?
How does she feel now?
Bb:Diana was once …;One day,…;Now,…;She enjoys …;She thinks…
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理清思路,口头复述整个故事,并强化黑板上的连接词,使文章更加通顺,让学生对故事的发展有一个整体认识。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积累和认识,下面再过渡到真正的写作任务,我依然以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组织文章:
1、What was Mandeep’s life like in the past?
2、What are the changes in her life?
3、How does she feel now?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谈谈对慈善机构的看法,这部分也是学生可以自我发挥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写出自己的特点。看似无从下笔的文章,就这样可以轻松解决,并让学生掌握精髓,教材的设计实在是很精妙,值得我们深读。
三、解决问题
任何技能的获得和提高都是在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中得以实现的。初中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也是如此,因此我采用层层推进式教学方法,化繁为简,消除学生心理上对写作的恐惧和排斥,让学生知道其实写作就是这么简单。
当前,许多学生对于英语写作有几个误区:一是英语学习程度不错的学生喜欢“卖弄”。他们经常使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和结构来显示自己的才华,但这是很危险的举动,生僻的东西最容易出错,一出错就要失分,还是保守一些好,用自己最拿的准的词汇和结构。二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看到如此多的信息就束手无策,直接选择放弃。对这些学生我们要多加引导,所谓熟能生巧,不练就永远不能入门。
针对上述情况,要写好一篇应试文章,我对学生的建议是分五步走:一是认真审题,确定人称和时态;二是分析得分点,决不漏写信息;三是列简要提纲,明确文章结构;四是连短语成句,要走保守路线;五是通读全文,适当添加关联词。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主要采用“模仿—借鉴—创新”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指导思想是“化繁为简”,层层推进让学生攻克写作这一难题。同样以上面的教学案例为例,本单元是根据几幅图来写一个和慈善机构有关的人的故事,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再分析例文,这个环节关注的不是句子和词汇,而是文章的结构,找出关键词。在明确结构之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时态,让学生明白讲述不同时间的事情时时态也是不同的。然后再分析我们要写的文章,仍然是先看图,这次不是看图说话,而是换了种方式,用三个问题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结构。其实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就是在组织文章语言,提醒学生注意时态,最后才轮到动笔去写。“模仿—借鉴—创新”的模式也就因此得以体现了:一、模仿:模仿的是前文的结构和过渡。二、借鉴:借鉴例文中一些好的短语和语型。三、创新:创新是使你的文章区别于他人的关键。有时候批到的作文都千篇一律,那是模式化教育的产物,但文章的灵魂就在于你个人的观点。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可以多使用I think… I hope…。
写作教学必须落实到“写”上。由于时间限制,我通常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让全班同学的思维都跟着动起来,共同完成这个故事。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精神集中,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原来一句话从不同的学生口中说出就会有如此多的变化。如果你把题目给学生,就撒手让他们去写,他们会有负担感,有些人就在那磨蹭时间了,效果会很不好。所以我的“故事接龙”从心理上就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接受,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写作,还很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吴永军. 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11.
[2]陈静波.英语课堂学习活动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