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发明的“飞行者一号”——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第一次飞上蓝天后,军事家们敏锐的目光立即投向了飞机的军事价值,因为在他们眼中,人类进入航空时代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平面战场将被立体战场所取代,天空将成为继陆地、海洋之后的第三维空间,为人类提供又一个浴血厮杀的战场。而这个新战场绝不仅限于陆地的上空,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的上空不仅更为辽阔,也显得更神秘和令人向往……
莱特兄弟的飞行实验成功之后,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敦促下,陆军部终于在1908年开始对莱特式飞机进行改进,以使之能够用于陆上作战。尽管这时的飞机各方面性能还很不完善,但它在完成空中侦察、火炮校射等任务时的出色表现已经使许多人开始意识到:飞机作为一种陆战武器,在未来战场上将具有强大的威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但是,飞机能否作为一种海战武器,特别是能否随同舰队在远洋的海战中发挥作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无法想象到答案的问题。显然,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飞机能否在军舰上起落。尽管在1908年,美国陆军部开始采用飞机的同时,美国海军中已经有一些极富想象力的人提出了让飞机从一艘战列舰上起飞的大胆设想,然而这也仅仅是设想而已,他们并没有真正准备进行这种尝试,海军甚至连用于飞行实验的飞機都没有购买。
就在这时,一则看似极为偶然的新闻报道使美国海军的态度出现了转变。这则新闻称,德国人正在进行一项实验,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一艘由德国汉堡前往美国纽约的德国邮船的前甲板上起飞,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的速度。
这条消息刚刚在报纸上刊出,就立即引起了美国海军当局的警觉:德国这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兴海军强国,其海军实力增长之快,已经使英国这个老牌的“日不落帝国”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而这一次的出奇举动是否意味着德国海军正在以邮政实验做掩护,实则演练一种越洋攻击美国本土的新战术?
对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人来说,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其赖以抵御外来攻击的天然屏障,因此,他们对来自“两洋”上的威胁极为敏感。对德国人的这项实验,美国海军当然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落在别人后面!美国海军物资局局长助理、海军上校华盛顿-欧文·钱伯斯随即被任命为组织飞机在军舰上进行起降实验的总负责人。
尽管钱伯斯被任命为实验的总负责人,但是美国海军部却没有资金支持他的实验。面对如此的“无米之炊”,信心十足的钱伯斯上校并没有望而却步。他先是设法动员了对航空事业颇感兴趣的政治活动家、出版商约翰·巴里·瑞安,使其慷慨解囊,资助了一千美元。然后,他又说服了当时著名的飞机设计师格伦·H.柯蒂斯以及他的学生、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得到了他们的全力帮助。
1910年1月9日,钱伯斯领导的实验小组在一艘新型的轻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方竖起了一个向前倾斜的平台,并在平台上铺设了一条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飞行跑道,从而建成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军舰上的“飞机场”。与此同时,其他起飞实验的准备工作也陆续就绪,起飞实验的具体时间定在同年的11月14日。
然而,就在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一个小小的插曲却险些使美国海军失去了“飞机上舰、世界首飞”的殊荣。原来,就在美国海军起飞实验的决定公布之后,《世界报》决定支持一位名叫J.麦克迪的飞行员抢在海军的实验日期之前,于11月12日在“宾夕法尼亚”号邮船上进行一次起飞实验,准备给美国海军一个刺激,以加快其舰载飞机实验的进程。可惜的是,麦克迪在启动飞机引擎时,不慎打坏了螺旋桨的桨叶,从而使这次实验流产,这对于美国海军来说则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经历了几多曲折之后,飞机与军舰相结合的初次尝试,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中,在巡洋舰上拉开了帷幕。
1910年11月14日,是一个在海军航空兵发展史上永远不应被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伯明翰”号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美国东海岸汉普顿的锚地,远远望去,甲板上新铺设的木质飞行跑道格外引人注目。这条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延伸。在飞行跑道的起点处,停放着一架以36.75千瓦内燃机为动力的柯蒂斯式单座双翼民用飞机——“金鸟”号。“伯明翰”号上的舰员们此时显得特别忙碌,他们正在进行起飞实验前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附近观看的群众拥挤不堪,即将开始的实验使他们感到既惊险又刺激,同时又都为驾驶员捏了一把汗,他们都屏住呼吸,几乎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架即将起飞的飞机,谁也不知道等待它的是创造奇迹的荣耀,还是机毁人亡的惨剧……
起飞的命令终于下达了。本来按照计划,实验应在军舰逆风航行时进行,以加大飞机相对于空气的速度,便于起飞,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突然刮起了狂风,为了能按时完成既定的试飞任务,驾驶员尤金·伊利果断决定:在军舰停泊的条件下完成舰上起飞! 飞机引擎被顺利地发动了,随着螺旋桨转速不断加快,飞机开始迅速向前滑行,近26米的跑道很快就到了尽头,伊利驾驶着“金鸟”号一头冲出了“伯明翰”号的甲板。由于舰上飞行跑道的长度所限,飞机滑行的距离太短,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所以当飞机刚一离开飞行甲板,就因为机翼的升力不足而越飞越低,机头几乎一直向海面扎去。而恰巧在这时,飞行员同指挥台的通信联络又不知因何缘故突然中断了。观看的人群不由得惊叫起来,他们都认为一场机毁人亡的惨剧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然而,沉着的驾驶员伊利巧妙地操纵着飞机的水平尾翼,在机头马上就要扎进海里的一瞬间将飞机拉了起来。他驾驶着飞机紧贴海面又飞行了几千米后,终于在海滩附近的一个广场上安全着陆了。直到这时,观看的人群才长出了一口气,并开始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有史以来飞机第一次从军舰上成功起飞。
这次有惊无险的试飞,虽然成功得很艰难,但毕竟证明了飞机是可以从军舰上起飞的,因此实验的结果受到了美国海军部的极大关注。
在飞机舰上起飛实验成功的两个月后,一场飞机着舰的实验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上演,而这次实验的成功与否,将最终决定飞机上舰是否可行。实验的日期定在1911年1月18日,地点是停泊在旧金山海湾的一艘重巡洋舰一“宾夕法尼亚”号,试飞员仍是尤金-伊利。
“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的后主甲板上铺设了一条长约36米、宽约9.6米的木质飞行跑道,跑道从巡洋舰的主桅杆下面一直延伸到舰体之外。在飞行跑道上,每间隔1米就在跑道的横向上设置一道绳索,绳索的两端用22.7千克重的沙袋固定,这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飞机着舰的阻拦索,这样的绳索在跑道上共设置了22道。当飞机着舰时,机身下一个特制的钩子就会钩住这一道道阻拦索,在拖着一个个沉重的沙袋继续向前滑行的同时,飞机着舰时的速度就会急剧下降,从而有可能在滑行距离非常有限的跑道上完成着舰。考虑到这是有史以来进行的第一次飞机着舰实验,阻拦装置的把握性不大,实验小组在飞行甲板的尽头还设置了一个用帆布做成的巨大斜坡屏障。
为了能使飞机在着舰时具有最小的相对速度,实验应在军舰航行时进行,飞机逆风降落,但实验当天,偏偏又是“天公不作美”,天气情况很差,风大浪大,“宾夕法尼亚”号的舰长认为,该舰所处的水域面积太小,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无法保证安全,故而临时决定让军舰抛锚,只让舰尾朝着迎风的方向。舰长的临时决定实际上给即将开始的飞机着舰实验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给担任试飞任务的驾驶员伊利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然而,驾驶员伊利对舰长的这一临时决定以及由此而增加的风险几乎一无所知,他仍然像平常一样,信心百倍地驾机从旧金山海岸起飞,向实际上处于锚泊状态的“宾夕法尼亚”号飞去。当飞机飞临军舰上空时,伊利操纵飞机迅速降低高度并对准舰尾的飞行跑道,而后果断地向跑道俯冲下来,当飞机接近跑道的倾斜尾板时,他又拉起了机头,并迅速关闭了飞机的引擎。由于飞机着舰时的速度大,机身下面特制的挂钩只挂住了后面的11根阻拦索。最后,飞机终于在距离跑道终端约9米的地方稳稳停了下来。紧接着,在1小时之后,伊利再次驾驶飞机从“宾夕法尼亚”号上起飞,并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海岸上。
世界上首次飞机着舰实验,实际上也是一次完整的降落/起飞实验,又一次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引起了各国海军的普遍关注,世界各海军强国竞相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并先后都取得了成功。
然而,就在此次实验成功后不久,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十分悲痛和遗憾的事。1911年年底,两次著名实验的试飞员尤金·伊利,在其功成名就的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丧生,而美国海军部除了给他一封感谢信以外,竟然未对伊利给予任何报酬。直到25年之后,尤金-伊利为美国海军做出的重大贡献才得到了应有的认可,美国国会追授伊利一枚飞行十字勋章。
飞机舰上起飞和飞机着舰这两次实验的成功,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型舰种的生存基础,并预示着在不远的未来,在主宰海战场的海空大战中,它将取代昔日不可一世的战列舰,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因此,当我们翻开航空母舰的战史,审视那一艘艘所向无敌的航空母舰,追忆那舰载航空兵的赫赫战功时,我们也不应忘记——舰载飞机的真正发祥地正是那古老的巡洋舰!
田小川,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航母专家,中国国防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电影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防信息学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委员,北京郑和下西洋理事会理事,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国防科普作家、编辑家,首批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专家。
已出版《航空母舰与战争》《明斯克号航母世界》《世界现役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的衣食住行》等多部航母专著,曾荣获多种国家级奖项;为国家部委、地方党校、军队及院校进行了上百场有关海洋、海军与航母的主题讲座;完成近百期CCTV国防军事节目以及腾讯网《大国航母系列》节目;被评为“北京阅读季”受欢迎的读书推荐人。
一则新闻引起美国的警觉
莱特兄弟的飞行实验成功之后,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敦促下,陆军部终于在1908年开始对莱特式飞机进行改进,以使之能够用于陆上作战。尽管这时的飞机各方面性能还很不完善,但它在完成空中侦察、火炮校射等任务时的出色表现已经使许多人开始意识到:飞机作为一种陆战武器,在未来战场上将具有强大的威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但是,飞机能否作为一种海战武器,特别是能否随同舰队在远洋的海战中发挥作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无法想象到答案的问题。显然,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飞机能否在军舰上起落。尽管在1908年,美国陆军部开始采用飞机的同时,美国海军中已经有一些极富想象力的人提出了让飞机从一艘战列舰上起飞的大胆设想,然而这也仅仅是设想而已,他们并没有真正准备进行这种尝试,海军甚至连用于飞行实验的飞機都没有购买。
就在这时,一则看似极为偶然的新闻报道使美国海军的态度出现了转变。这则新闻称,德国人正在进行一项实验,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一艘由德国汉堡前往美国纽约的德国邮船的前甲板上起飞,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的速度。
这条消息刚刚在报纸上刊出,就立即引起了美国海军当局的警觉:德国这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兴海军强国,其海军实力增长之快,已经使英国这个老牌的“日不落帝国”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而这一次的出奇举动是否意味着德国海军正在以邮政实验做掩护,实则演练一种越洋攻击美国本土的新战术?
对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人来说,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其赖以抵御外来攻击的天然屏障,因此,他们对来自“两洋”上的威胁极为敏感。对德国人的这项实验,美国海军当然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落在别人后面!美国海军物资局局长助理、海军上校华盛顿-欧文·钱伯斯随即被任命为组织飞机在军舰上进行起降实验的总负责人。
美国海军的最初实验黄然是依靠“赞助”的“无米之炊”
尽管钱伯斯被任命为实验的总负责人,但是美国海军部却没有资金支持他的实验。面对如此的“无米之炊”,信心十足的钱伯斯上校并没有望而却步。他先是设法动员了对航空事业颇感兴趣的政治活动家、出版商约翰·巴里·瑞安,使其慷慨解囊,资助了一千美元。然后,他又说服了当时著名的飞机设计师格伦·H.柯蒂斯以及他的学生、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得到了他们的全力帮助。
1910年1月9日,钱伯斯领导的实验小组在一艘新型的轻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方竖起了一个向前倾斜的平台,并在平台上铺设了一条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飞行跑道,从而建成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军舰上的“飞机场”。与此同时,其他起飞实验的准备工作也陆续就绪,起飞实验的具体时间定在同年的11月14日。
然而,就在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一个小小的插曲却险些使美国海军失去了“飞机上舰、世界首飞”的殊荣。原来,就在美国海军起飞实验的决定公布之后,《世界报》决定支持一位名叫J.麦克迪的飞行员抢在海军的实验日期之前,于11月12日在“宾夕法尼亚”号邮船上进行一次起飞实验,准备给美国海军一个刺激,以加快其舰载飞机实验的进程。可惜的是,麦克迪在启动飞机引擎时,不慎打坏了螺旋桨的桨叶,从而使这次实验流产,这对于美国海军来说则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经历了几多曲折之后,飞机与军舰相结合的初次尝试,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中,在巡洋舰上拉开了帷幕。
“伯明翰”号轻巡洋舰上,小小的“金鸟”号“一飞惊人”
1910年11月14日,是一个在海军航空兵发展史上永远不应被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伯明翰”号巡洋舰静静地停泊在美国东海岸汉普顿的锚地,远远望去,甲板上新铺设的木质飞行跑道格外引人注目。这条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延伸。在飞行跑道的起点处,停放着一架以36.75千瓦内燃机为动力的柯蒂斯式单座双翼民用飞机——“金鸟”号。“伯明翰”号上的舰员们此时显得特别忙碌,他们正在进行起飞实验前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附近观看的群众拥挤不堪,即将开始的实验使他们感到既惊险又刺激,同时又都为驾驶员捏了一把汗,他们都屏住呼吸,几乎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架即将起飞的飞机,谁也不知道等待它的是创造奇迹的荣耀,还是机毁人亡的惨剧……
起飞的命令终于下达了。本来按照计划,实验应在军舰逆风航行时进行,以加大飞机相对于空气的速度,便于起飞,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突然刮起了狂风,为了能按时完成既定的试飞任务,驾驶员尤金·伊利果断决定:在军舰停泊的条件下完成舰上起飞! 飞机引擎被顺利地发动了,随着螺旋桨转速不断加快,飞机开始迅速向前滑行,近26米的跑道很快就到了尽头,伊利驾驶着“金鸟”号一头冲出了“伯明翰”号的甲板。由于舰上飞行跑道的长度所限,飞机滑行的距离太短,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所以当飞机刚一离开飞行甲板,就因为机翼的升力不足而越飞越低,机头几乎一直向海面扎去。而恰巧在这时,飞行员同指挥台的通信联络又不知因何缘故突然中断了。观看的人群不由得惊叫起来,他们都认为一场机毁人亡的惨剧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然而,沉着的驾驶员伊利巧妙地操纵着飞机的水平尾翼,在机头马上就要扎进海里的一瞬间将飞机拉了起来。他驾驶着飞机紧贴海面又飞行了几千米后,终于在海滩附近的一个广场上安全着陆了。直到这时,观看的人群才长出了一口气,并开始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有史以来飞机第一次从军舰上成功起飞。
这次有惊无险的试飞,虽然成功得很艰难,但毕竟证明了飞机是可以从军舰上起飞的,因此实验的结果受到了美国海军部的极大关注。
“宾夕法尼亚”号上的成功着舰,给舰载航空兵“奠了基”
在飞机舰上起飛实验成功的两个月后,一场飞机着舰的实验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上演,而这次实验的成功与否,将最终决定飞机上舰是否可行。实验的日期定在1911年1月18日,地点是停泊在旧金山海湾的一艘重巡洋舰一“宾夕法尼亚”号,试飞员仍是尤金-伊利。
“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的后主甲板上铺设了一条长约36米、宽约9.6米的木质飞行跑道,跑道从巡洋舰的主桅杆下面一直延伸到舰体之外。在飞行跑道上,每间隔1米就在跑道的横向上设置一道绳索,绳索的两端用22.7千克重的沙袋固定,这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飞机着舰的阻拦索,这样的绳索在跑道上共设置了22道。当飞机着舰时,机身下一个特制的钩子就会钩住这一道道阻拦索,在拖着一个个沉重的沙袋继续向前滑行的同时,飞机着舰时的速度就会急剧下降,从而有可能在滑行距离非常有限的跑道上完成着舰。考虑到这是有史以来进行的第一次飞机着舰实验,阻拦装置的把握性不大,实验小组在飞行甲板的尽头还设置了一个用帆布做成的巨大斜坡屏障。
为了能使飞机在着舰时具有最小的相对速度,实验应在军舰航行时进行,飞机逆风降落,但实验当天,偏偏又是“天公不作美”,天气情况很差,风大浪大,“宾夕法尼亚”号的舰长认为,该舰所处的水域面积太小,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无法保证安全,故而临时决定让军舰抛锚,只让舰尾朝着迎风的方向。舰长的临时决定实际上给即将开始的飞机着舰实验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给担任试飞任务的驾驶员伊利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然而,驾驶员伊利对舰长的这一临时决定以及由此而增加的风险几乎一无所知,他仍然像平常一样,信心百倍地驾机从旧金山海岸起飞,向实际上处于锚泊状态的“宾夕法尼亚”号飞去。当飞机飞临军舰上空时,伊利操纵飞机迅速降低高度并对准舰尾的飞行跑道,而后果断地向跑道俯冲下来,当飞机接近跑道的倾斜尾板时,他又拉起了机头,并迅速关闭了飞机的引擎。由于飞机着舰时的速度大,机身下面特制的挂钩只挂住了后面的11根阻拦索。最后,飞机终于在距离跑道终端约9米的地方稳稳停了下来。紧接着,在1小时之后,伊利再次驾驶飞机从“宾夕法尼亚”号上起飞,并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海岸上。
世界上首次飞机着舰实验,实际上也是一次完整的降落/起飞实验,又一次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引起了各国海军的普遍关注,世界各海军强国竞相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并先后都取得了成功。
然而,就在此次实验成功后不久,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十分悲痛和遗憾的事。1911年年底,两次著名实验的试飞员尤金·伊利,在其功成名就的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丧生,而美国海军部除了给他一封感谢信以外,竟然未对伊利给予任何报酬。直到25年之后,尤金-伊利为美国海军做出的重大贡献才得到了应有的认可,美国国会追授伊利一枚飞行十字勋章。
飞机舰上起飞和飞机着舰这两次实验的成功,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型舰种的生存基础,并预示着在不远的未来,在主宰海战场的海空大战中,它将取代昔日不可一世的战列舰,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因此,当我们翻开航空母舰的战史,审视那一艘艘所向无敌的航空母舰,追忆那舰载航空兵的赫赫战功时,我们也不应忘记——舰载飞机的真正发祥地正是那古老的巡洋舰!
作者简介
田小川,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航母专家,中国国防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电影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防信息学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委员,北京郑和下西洋理事会理事,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国防科普作家、编辑家,首批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专家。
已出版《航空母舰与战争》《明斯克号航母世界》《世界现役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的衣食住行》等多部航母专著,曾荣获多种国家级奖项;为国家部委、地方党校、军队及院校进行了上百场有关海洋、海军与航母的主题讲座;完成近百期CCTV国防军事节目以及腾讯网《大国航母系列》节目;被评为“北京阅读季”受欢迎的读书推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