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桥梁作为海上交通贸易的载体,可以说,每一块桥板都承载了“海丝”信息。如今的各种跨海大桥,更是极大便利了经贸往来。长虹卧波虽无言,却见证了“海丝”之路的历史跨越。
南洛阳 北赵州
“站起来像东西塔,躺下去像洛阳桥”是泉州人对泉州精神的精辟概括。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城东13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年间,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6年。桥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洛阳桥是古代著名的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有首歌唱得好,‘这里的石头会唱歌’,我们洛阳桥上的石头就会说话。”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员黄真真说,洛阳桥上的石板颜色深浅不一,有长有短,最长的石板长达11米。世事沧桑,洛阳桥曾先后经历17次修复,所以桥上的石板来自于不同的朝代,年代最久远的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
风雨千年,洛阳桥曾见证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繁荣历史,今天的洛阳桥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交通作用,21世纪海上新丝路还将从这里向世界延伸。
五里桥 4A级
安平桥景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景区的核心元素安平桥,又称“五里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14年告成,于196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起,晋江、南安两市启动安平桥区域环境整治,先后投入6.3亿元,通过污染企业取缔搬迁、古迹梳理保护修缮、水域截污治违清淤、标志性景观打造、原生态景观养护、人文内涵挖掘等,对周边2000多亩范围内进行全方位保护、整治和提升。2016年12月23日,福建省旅游局正式发出公告,泉州安平桥(五里桥)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新海丝 连世界
千百年前,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与印度的香料、阿拉伯的瑰宝连接在一起。“新海丝”建设的蓝图,如一座连通中国与世界的世纪立交桥,再次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到了一起。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新契机,也是台湾发展的新机遇。”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谢必震这样说。
因工作的关系,谢必震经常与台湾学者交流切磋。他曾和台湾艺术大学的老师们在一起开会,主题是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台湾的很多古建筑装饰艺术,都是以前福建的工匠带过去的。像台湾艋舺龙山寺的雕梁画栋,就是当年福建惠安的蒋姓工匠完成的。”
他说,如今,台湾和大陆一样,也面临着文物保护和传统工艺传承的问题。这些难题,有时只靠一方难以解決,但如果两岸双方携起手来,互相取长补短,就能找到解决之道。“‘新海丝’不但使闽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更重要的是,它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通道,开辟了新的平台。”
“新海丝”把海外华侨华人和祖国连接在一起。欧洲福建发展联盟主席何家金从20世纪80年代赴英国求学发展,至今已30多年了。
他表示,目前英国有13万名福建籍的华侨华人,整个欧洲有近百万名福建籍华侨。“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华人为此十分振奋。可以说,每个古代丝绸之路的点上,如今都生活着海外华人,都有闽商在打拼。”他说,“新海丝”建设使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上的往来更频繁了,文化上的联系更紧密了,感情上的交流更亲近了。
当前,欧洲福建发展联盟正在各地侨社推广华文教育,深受当地华人华侨的欢迎,何家金就有3个孩子在学习中文。何家金从手机中调出他们全家人的照片,这个20多人的大家族充满了和谐的气氛。“为了学好汉语,我们一家现在经常用中文交谈。瞧,这是我才一个多月大的外孙女。”何家金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等她长大后,我也要让她学中文,做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侨三代’。”
南洛阳 北赵州
“站起来像东西塔,躺下去像洛阳桥”是泉州人对泉州精神的精辟概括。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城东13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原名万安桥,建于北宋年间,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6年。桥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洛阳桥是古代著名的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有首歌唱得好,‘这里的石头会唱歌’,我们洛阳桥上的石头就会说话。”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员黄真真说,洛阳桥上的石板颜色深浅不一,有长有短,最长的石板长达11米。世事沧桑,洛阳桥曾先后经历17次修复,所以桥上的石板来自于不同的朝代,年代最久远的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
风雨千年,洛阳桥曾见证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繁荣历史,今天的洛阳桥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交通作用,21世纪海上新丝路还将从这里向世界延伸。
五里桥 4A级
安平桥景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景区的核心元素安平桥,又称“五里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14年告成,于196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起,晋江、南安两市启动安平桥区域环境整治,先后投入6.3亿元,通过污染企业取缔搬迁、古迹梳理保护修缮、水域截污治违清淤、标志性景观打造、原生态景观养护、人文内涵挖掘等,对周边2000多亩范围内进行全方位保护、整治和提升。2016年12月23日,福建省旅游局正式发出公告,泉州安平桥(五里桥)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新海丝 连世界
千百年前,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与印度的香料、阿拉伯的瑰宝连接在一起。“新海丝”建设的蓝图,如一座连通中国与世界的世纪立交桥,再次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到了一起。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新契机,也是台湾发展的新机遇。”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谢必震这样说。
因工作的关系,谢必震经常与台湾学者交流切磋。他曾和台湾艺术大学的老师们在一起开会,主题是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台湾的很多古建筑装饰艺术,都是以前福建的工匠带过去的。像台湾艋舺龙山寺的雕梁画栋,就是当年福建惠安的蒋姓工匠完成的。”
他说,如今,台湾和大陆一样,也面临着文物保护和传统工艺传承的问题。这些难题,有时只靠一方难以解決,但如果两岸双方携起手来,互相取长补短,就能找到解决之道。“‘新海丝’不但使闽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更重要的是,它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通道,开辟了新的平台。”
“新海丝”把海外华侨华人和祖国连接在一起。欧洲福建发展联盟主席何家金从20世纪80年代赴英国求学发展,至今已30多年了。
他表示,目前英国有13万名福建籍的华侨华人,整个欧洲有近百万名福建籍华侨。“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华人为此十分振奋。可以说,每个古代丝绸之路的点上,如今都生活着海外华人,都有闽商在打拼。”他说,“新海丝”建设使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上的往来更频繁了,文化上的联系更紧密了,感情上的交流更亲近了。
当前,欧洲福建发展联盟正在各地侨社推广华文教育,深受当地华人华侨的欢迎,何家金就有3个孩子在学习中文。何家金从手机中调出他们全家人的照片,这个20多人的大家族充满了和谐的气氛。“为了学好汉语,我们一家现在经常用中文交谈。瞧,这是我才一个多月大的外孙女。”何家金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等她长大后,我也要让她学中文,做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侨三代’。”